点阵夹层板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隔热、隔震、耐冲击和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在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结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极端的热力环境条件下,轻质金属点阵夹层板可能会依据载荷条件、结构尺寸、拓扑构型等出现不同的失效机理与失效模式,掌握其在热力载荷下的失效行为对于航天热结构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热结构耦合力学课题组近年来在轻质金属点阵夹层板热结构失效行为的理论、分析与测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热屈曲是大面积金属热防护结构主要的失效形式之一。开展金属夹层板热屈曲试验,热-机械载荷的相互冲突是长期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难点,另外传统的单点、接触式测量方式对于高温下的大面积夹层板也难以适用。课题组设计新型的夹层板热屈曲实验装置,通过金属夹层板与夹持装置的热膨胀系数差异来提供面内载荷,从而避免了热-力边界条件的相互冲突。将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方法3D-DIC引入到热屈曲实验中,全场实时测量获得了金属点阵夹层板热后屈曲行为,发现了缺陷对夹层板屈曲变形行为的影响(W Yuan, H.W. Song, X. Wang, C.G. Huang. AIAA Journal, 2015, 53:948-957)。在理论方面,建立起均匀温升条件下金属点阵夹层板热屈曲控制方程,通过对未知变量进行双重傅里叶展开获得了四边固支条件下点阵夹层板的特征值方程,并分析了结构几何参数对临界屈曲温度的影响规律(W Yuan, X. Wang, H.W. Song, C.G. Huang.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2014, 37:1433-1448.)。进一步通过变分原理建立了均匀温升条件下的四边简支点阵夹层板热后屈曲大挠度控制方程,并以中心挠度作为小参量进行摄动展开得到了后屈曲平衡路径,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热后屈曲行为的影响规律 (W Yuan, H.W. Song, C.G. Huang.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2016, 39:156-159.) 。
在热力载荷下,金属点阵夹层板除了热屈曲之外还存在面板屈曲、面板屈服、夹芯屈曲与夹芯屈服等多种复杂的失效模式,各种失效模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发生的阈值与条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均匀温升条件下不同边界条件、热加载条件和结构尺寸的金属点阵夹层板失效图谱,通过数值优化算法对轻质金属点阵夹层板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满足热结构安全裕度条件下的最优轻量化结构参数(W Yuan, H.W. Song, X. Wang, C.G. Hu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16, 115-116:56-67)。
制备过程中的初始缺陷或使用过程的局部损伤可能会对点阵夹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课题组进一步对面内压缩下的金属点阵夹层板的缺陷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模型分析。研究表明,含缺陷的金属点阵夹层板在面内载荷下的失效行为对缺陷的位置、排列与程度非常敏感:与加载方向平行及中心处的点阵胞元缺焊以及胞元缺失对点阵夹层板的临界载荷影响较小;而与加载方向垂直的缺陷则显著地降低了点阵夹层板的临界载荷,随着缺陷程度的增加,夹层板的失效模式从面板屈曲向局部屈服转变 (W Yuan, H.W. Song, L.L. Lu, C.G. Huang.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6, 149:271-278)。
在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的支持下,基于热力失效行为的优化设计表明,点阵增强的方转圆隔离段结构比传统设计质量减轻了21%,同时最大离面热变形降低了62%。课题组克服了大尺寸含冷却通道的薄壁板件机加、点阵材料制备与高温连接、异形非规则型面上点阵节点多次钎焊等困难,率先制备出了点阵增强的主动冷却发动机壁板与隔离段样件。
图1 大面积金属点阵夹层板热屈曲全场变形测量结果
(AIAA Journal, 2015, 53:948-957)
图2 金属点阵夹层板热后屈曲路径随细观构型、相对密度和面板厚度的变化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2016, 39:156-159)
图3 四边固支条件下金字塔点阵夹层板在面内热载荷下的失效图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16, 115-116:56-67)
图4 缺陷程度和缺陷排布对金属点阵夹层板临界载荷的影响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6, 149:271-278)
图5 点阵增强方转圆异形隔离段结构制备过程
热结构耦合力学课题组供稿
附件: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轻质金属点阵夹层板热力载荷失效行为研究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3
相关话题/金属 结构
金属玻璃变形能力和强度的研究进展
金属玻璃由于其极高的弹性模量、强度、硬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等一系列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在国防、空天等领域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Vitreloy1金属玻璃为例,其断裂强度约2GPa,弹性极限达2%,断裂韧性约55MPa.m-1/2。另一方面,金属玻璃由于其长程无序结构,无法通过位错萌生等方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传统理论应用于纳米系统的困难:看格林菲斯理论对纳米尺度结构的适用性
当将宏观理论应用到微纳米系统时,它们的可适用性通常受到质疑。这种质疑源自这样一个事实:某些物理量在大尺寸结构下和小尺度体系中的性质以及产生的作用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在表面张力帮助下,一只蚊子可以轻松停在水面上,但我们不会指望一头水牛站在水面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于1959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科研人员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解析绿藻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大复合体的三维结构
光合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特有功能之一,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几乎一切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系统II(PSII)作为光合水氧化的场所,是位于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一个重要蛋白质机器,对地球上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它由具有光能捕获、传递功能的捕光天线系统(LHCII)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与清华大学合作首次解析硅藻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原子水平三维结构
硅藻是海洋主要的浮游生物之一,贡献了地球上每年原初生产力的20%左右,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与其光系统(Photosystem,PS)以及外周捕光天线的功能密切相关。不同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硅藻PSII的外周捕光天线是结合了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c的蛋白(Fucoxanthin C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科研人员在绿藻主要捕光复合物结构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光合生物的光系统I(PSI)是一个极高效率的光能吸收和转化系统,几乎每一个吸收的光子都能产生一个电子,其量子转化效率超过90%。因此PSI高效吸能、传能和转能的结构基础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原核生物蓝藻、真核生物红藻和高等植物PSI超级复合物结构都已被解析,然而绿藻PSI的高分辨率结构长期处于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植物所科研人员在硅藻特有捕光天线蛋白复合体结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游光合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每年约20%的原初生产力,且在地球的元素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线蛋白“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FCP)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刘景富组在镶嵌型铁-贵金属化合物 (FeM)设计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
贵金属催化剂在选择性氧化,污染物脱卤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其高成本、低活性/选择性以及易于溶出-团聚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环境催化领域的广泛使用。一个可能的解决思路是引入Fe等高丰度元素,设计金属化合物(intermetallic)。Fe等原子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贵金属的原子利用率,还可以显著改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刘振刚研究组在生物质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振刚研究组在生物质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综合性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85:1201-1208)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288:121593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刘思金研究组在金属代谢异常与毒性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员课题组与山东大学闫兵教授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omas Ganz教授等合作,最近在金属代谢异常与毒性的研究中取得多项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Haematologica(Liu and Liu, et al. 2019,doi:1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刘思金研究组在重金属等的细胞毒理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研究组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镉、砷化物和纳米银的细胞毒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Cell Discovery (2018, 4:5)、Toxicology Letters (2017, 284: 195-204)和B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