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破坏过程中,我们知道含裂纹的材料在裂纹扩展过程时,系统释放的能量不小于裂纹扩展而形成新表面所对应的表面能;并由此可以推导出材料的强度与微裂纹长度以及材料表面能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力学领域熟知的格林菲斯理论。这一理论在纳米尺度的裂纹体系中,同样面临挑战:在这一尺度上,局部原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原子排列导致的各向异性、宏观参数如表面能受局部变形及原子排布的影响等因素都将放大,这与传统的林菲斯理论所要求的线弹性裂纹、各向同性材料、单一表面能相违背。
力学所科研人员在最近的理论工作中,通过原子尺度模拟与理论分析,发现格林菲斯理论能准确地预测含10纳米左右以上裂纹的石墨烯的强度;当裂纹长度小于这个量级时,所预测的强度与计算所得到的强度出现明显差异。这一现象源自短裂纹中裂纹尖原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裂纹尖原子排列在强度上的各向异性等因素:裂纹倾向于沿着zigzag边界扩展,因为这一方向上原子键的强度最低。这一现象与基于能量原理的林菲斯理论不同。同时,研究人员提出的通过临界应变的理论方法可以很好的预测含短裂纹石墨烯在破坏时所对应的最大应变。这一工作对于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微小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采用石墨烯作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的强度预制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发表在3月的Nano Letters杂志(尹汗青,齐航,方菲菲,朱廷,王宝林,魏宇杰,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nl5047686. 该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资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