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一部越瓷史研究的力作——《越窑制瓷史》评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桑广书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华 321004
版权声明:2017《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20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桑广书. 一部越瓷史研究的力作——《越窑制瓷史》评介[J]. , 2017, 72(4): 739-739 https://doi.org/
越窑是中国制作瓷器的古老窑系之一,以最早创烧成熟青瓷器闻名于世。越窑制瓷因其古老的起源,绵延跌宕的历史,以及对制瓷业的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制瓷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越窑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的越窑考古为越窑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同时也亟待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和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对越窑进行综合研究。绍兴文理学院魏建钢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资助下,从2005年就开始越窑制瓷史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潜心钻研,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越窑制瓷史》。
《越窑制瓷史》全书共六章。第一至第五章以越窑制瓷历史为纲目,分为西汉以前、东汉、六朝、唐北宋、南宋以后五个时期,这五章重点论述了越窑的地理环境与变迁,越瓷的器物形制与装饰技法,龙窑的装烧技术与发展演变,典型越窑瓷器的文化内涵等内容。同时每一章又有一个重点议题,第一章重点挖掘西汉以前越窑的历史起源与社会背景;第二章重在阐释东汉越窑系的成熟与定型;第三章着重分析六朝时期宗教文化对越瓷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着重论述唐北宋时期越瓷装烧技术创新和装饰技法的成熟,由越瓷贸易促成的越窑瓷器在世界上的传播,并分析了唐代的“秘色瓷”;第五章着重探讨南宋以后越窑衰落的原因,越窑制瓷技艺的分化、迁移和传播。第六章自成一体,着重介绍了越窑的考古成果,越瓷现代仿制和鉴赏知识。此书对越窑制瓷历史研究的全面系统是已有的研究所未有的。纵观《越窑制瓷史》一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第一,以往的越窑研究主要基于史学对史料的考证和考古学对瓷器和窑址的田野考查与遗址发掘,该书则采用多学科集成的方法研究越窑。作者本身的地理学背景和身处越窑核心区的便利条件,使其非常重视实地考查。十余年来作者遍访曹娥江流域和宁绍平原的越窑制瓷区,穷搜杭州、绍兴、宁波等市县博物馆、文管所馆藏及地方志和各类史籍。尤其应用实验技术对越瓷胎质、釉料配方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窑堂火烧土来判断瓷器烧制温度等,这些方法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看到。该书近38万字,含地图13幅,示意图与统计图51幅,表格23幅,照片77张,内容之丰富详实,研究之深入,远在已有研究之上。
第二,该书将越窑作为我国古代的手工业作坊,将越瓷作为我国古代生产生活的常用器加以研究。站在社会文明进步,生产生活发展,民间习俗和审美变化等广泛的社会经济视野看待越瓷烧制技术的进步,器型器物的变化,胚质釉色的蜕变等。作者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角度分析越窑制瓷业的原燃料供给、市场需求与分布、工匠技艺和劳动力素质、地方文化崇尚、交通条件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同时又以历史的,动态的观念思考越窑制瓷业的兴衰更替。力图通过历史复原,站在历史的时点上观察越地开发、人口迁移、聚落分布、交通线兴废等对越窑制瓷产生的影响。可以说《越窑制瓷史》是一部很有见地的历史地理学著作。
第三,该书将越瓷器物的物质文化和越窑制瓷工艺的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从人地关系的哲学层面理解和阐释越瓷技艺的历史轨迹。如对越瓷釉色的脱变指出,汉以前的青瓷釉色反映的是原始越人与天同乐的思想,六朝釉衬托的是越人青山绿水的自然观念,唐宋的艾色釉反映的是器物与食物、茶饮的和谐之美。对越瓷的装饰则指出,汉代越瓷形态体现了越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六朝明器反映了越人接纳佛、道、儒的思想大融合,五代北宋越瓷茶具折射出文人茶文化的社会影响。总之,这种融入文化内涵的越窑制瓷史研究不仅将越窑研究提升至更高的层面,也对今天挖掘越瓷的文化内涵,保护和弘扬我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越窑制瓷史》是迄今越窑制瓷历史研究一部难得的力作,对越窑青瓷,甚或对浙江区域历史文化研究都有推进,值得关注此研究的学人一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历史 文化 生活 技术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