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Zeng Zhaoxuan's contributions to the geographical researc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ZHAOLiang, ZHANGZhengsheng, NANWenlong收稿日期:2015-11-2
修回日期:2015-11-30
网络出版日期:2016-03-25
版权声明:2016《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106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曾昭璇先生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曾先生1921年12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3年获得中山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曾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中山大学人类系客座教授等职务,全国六届政协委员,全国地貌学教研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地图学会十一届大会执行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荣誉会员.2007年8月14日,曾昭璇先生病逝于广州,享年86岁[1].曾先生注意观察,描绘,记述各种地理现象,善于将来自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以科学分析和总结,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把现代地理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古为今用,勇于创新,在学术上开辟了一个个新领域,为中国地理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曾昭璇先生重视野外考察,敢于探索真理,勤于著书立说[3],在地貌学[4-7],自然地理学[8-10],历史地理学[11-13],人类地理学[14]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一生重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珊瑚礁地貌[15]和历史地理[16]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当前中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南海地区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系统梳理曾昭璇先生对南海地理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曾昭璇先生南海地理研究的学术生涯和重要贡献,对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斗争和资源环境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曾昭璇先生的南海地理研究生涯
曾昭璇先生涉猎的学术领域非常广泛,他思想活跃,勤于著作,关注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他的研究成果包含从地质地貌到人文历史等跨学科的众多领域[17-18].本文对《曾昭璇著作编年》中的534篇论文,40部著作,55篇科普文章与地图进行统计分析[19],运用时间地理学中生命路径方法分析曾先生在不同阶段的学术成果,探讨他的学术生命路径受社会变迁的影响[20-21].正常创作曲线(N)代表正常状态下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创作数量的变化曲线.曾昭璇先生的学术研究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著作数量逐步上升(图1).到19世纪70年代他的著作数量急剧下降,这是因为"文革"十年,其学术研究深受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曾先生虽年近花甲,但他的著作数量达到巅峰,这是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表明他愈老弥坚,勤于笔耕.即使到了后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身体健康欠佳,他依旧带着在病之躯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指导野外考察,鼓励并扶持年轻****,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曾昭璇学术生命路径曲线与正常创作曲线(N)的比较
-->Fig. 1Life path curve and sections of Zeng's works and comparison to normal innovation curve (N)
-->
曾昭璇先生始终关注南海的地理问题,并在多年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著.从曾先生各时段南海地理论著数量变化线性拟合直线来看(图1),1990-1999年为曾先生论著数量的高峰期,1980-1989年为次高峰期.曾昭璇先生对南海地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曾先生关注南海海岸升降,海岸砾岩和老红砂层成因以及环礁形成环境等问题.曾先生在1957年发表的《我国南海沿岸最近升降问题》中,针对南海海岸升降问题提出高低沙堤的差异不能表示上升运动的存在,传统的狭长海岸平原也不能表示海岸上升等观点[22];他于1960-1961年参加粤中,粤西海岸调查,对南海周边海岸进行考察;1964年著有《试论南海沿岸"海岸砾岩"的成因及其地形学意义》,探讨"海岸砾岩"的成因与地质学上的作用,分析认为海岸砾岩的生成与热带海岸环境,风浪,潮汐涨退等因素有关[23];1963-1964年进行海南岛及粤东珊瑚礁调查,对珊瑚礁地貌有了进一步认识;1979年著有《试论南海沿岸老红砂层问题》,论述了南海周边地区老红砂层的成因与特征,推测老红砂层最晚形成时间不会到下更新世,并依据成分特征推定其为浅水海岸沉积相型[24];1979年编写出版《中国地形》一书,对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的地理地貌特征进行分类阐述[25];在《中国海岸类型及特征》中,曾先生认为南海海盆是第三纪中期以后断裂下沉形成的海盆,对环礁发育有利,故东,中,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地貌大多数为环礁所成[26].他还提出用海岸地貌类型组合方法进行海岸类型的划分,还建立了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模式,如岬角地形演化模式,红树林地形演化模式,冲缺三角洲形成机制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曾先生重点研究南海诸岛珊瑚礁地貌特征,发育规律和类型划分.曾先生1981年7月参加西沙群岛永乐,宣德环礁调查,历时一个多月的野外实地考察后,著有《我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宣德环礁考察初步报告》,对中国西沙两大海岛的地貌构造与特征进行总结[27];1984年所著《南海环礁的若干地貌特征》总结南海环礁多呈椭圆形,长轴多为北东--南西方向,环礁礁盘的东北部宽度一般比西南部宽大[28];同年所著《论珊瑚砂岛上巨砾堤地貌的形成----以琛航岛砾垒堤为例》中通过对琛航岛东端巨砾堤垒发育机制的分析,提出了镶嵌珊瑚砂岛的巨砾堤形成的物质,动力和地形条件[29];所著《西沙群岛石岛地貌学上诸问题》认为石岛由隆起礁体所成,但与其他沙岛结构不同,地貌上呈阶地形态,与沙岛的碟形结构相异[30];1985年,曾先生著有《西沙群岛岛礁规律初探》,《西沙群岛环礁沙岛发育规律初探----以晋卿岛,琛航岛为例》等文,对西沙群岛岛礁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论述了西沙地区松散堆积物组成的环礁沙岛类型及其地貌结构特征,发育方式和动力,提出了沙岛的演化模式[31];1986年主编的《美丽富饶的南海诸岛》一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探测史,论述了南海诸岛的地质基础与地质构造以及未来的开发利用[32];1997年与人合著的《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则首次将中国珊瑚礁划分为四大区,六种地貌类型,并将环礁划分为六亚类[15].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先生重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历史地理研究,包括南海诸岛历史文献分析,不同版本《更路簿》比较以及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的考证.1991年曾先生在所著的《中国古代南海诸岛文献初步分析》中,探讨了中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朝等历代图籍中"珊瑚洲","万里石塘","千里长沙","石塘海","长沙海"等地名以及古代海图上南海诸岛的绘制方法[33];1996年著《清<顺风得利>(王国昌抄本)更路簿研究》,他将当时搜集到的11个版本《更路簿》手抄本进行对比,分析《更路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指出《顺风得利》可说明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国渔民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地区,当时渔民已有"东头沙","西头沙","南头沙"三作业线,其中的土地名对南海诸岛地名校订大有用处[34];2003年著有的《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2004年所著的《西瓯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历史地理变迁进行了探究[35-36].
曾昭璇先生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深入研究,对南海海岸升降,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发育规律,珊瑚礁地貌类型划分等科学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图2),他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历史地理分析,可为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维护提供法理依据.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曾昭璇先生南海地理研究文献的学术分支
-->Fig. 2Professor Zeng's academic branches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the geograph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
3 曾昭璇先生对南海地理研究的主要贡献
3.1 南海海岸地貌研究
曾昭璇先生主张采用"地形类型分析法"划分海岸类型,通过海岸地貌类型图分析组合,将中国海岸类型划分为山地港湾岸,台地岸,平原岸.他认为生物海岸多附加于其他海岸类型中,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与珊瑚礁海岸,其中热带特有的红树林海岸与珊瑚礁海岸则附加于热带,亚热带南方各类型海岸中.20世纪60年代在南海海岸地貌调查时,他注意到红树林生物作用对红树林海岸的重要作用,提出的红树林地貌演化的经典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珊瑚礁海岸则包括岸礁,离岸礁,环礁,隆起礁等.其中只有环礁一类能形成珊瑚岛,环礁主要分布在南海海洋上,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中大多数是由环礁构成[37-39].1957年曾先生发表《中国南海沿岸最近升降问题》,为吴尚时,陈国达等在沿海发现多级台地和准平原并确定南海沿岸上升的观点提供了证据.他认为,广东南部45~55 m台地与北海,潮汕一带20~25 m台地的存在是上升猜想最有利的证据,而20 m以下的阶状地形不能作为上升的论据,并且狭长平原不能表示海岸上升[22].3.2 南海珊瑚礁地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曾昭璇先生亲赴西沙群岛实地考察珊瑚礁地貌.在《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一书中,曾先生与梁景芬,丘世钧等详细论述了中国珊瑚礁类型划分,珊瑚种属等问题[15].他研究了环礁,岸礁,离岸礁,隆起礁,塔礁,礁丘等多种地貌类型,其中以对环礁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环礁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石塘",它是热带海洋重要的珊瑚礁体.达尔文1842年在《珊瑚礁的结构和分布》提出,环礁是火山岛周围的岸礁在火山岛下沉过程中,先被海面分隔形成堡礁,后随着火山岛沉入海底而形成.曾先生结合西沙群岛环礁的钻孔资料,认为南海环礁的形成与"南海地台"断块下沉有关,否定了达尔文关于环礁形成的"火山下沉说".他以宣德环礁基底的研究,说明西沙群岛环礁的基底不是火山岛而是与大陆一致;以宣德环礁珊瑚层的研究,说明事实上环礁大部分是由珊瑚碎屑堆积而成,而不是全部由珊瑚礁岩构成;通过对宣德环礁基底热带榕属,红树科花粉的研究,说明环礁是振荡运动形成,而非不断下沉的;通过对石岛隆起礁地层的研究,说明西沙环礁地形不是岛屿持续下沉形成,而是由本地区地貌发育形成的[40-42].曾先生还对中国环礁地貌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南沙群岛环礁,西沙群岛环礁,中沙群岛环礁,东沙群岛环礁种类名录进行归类,并结合实地考察总结归纳各个环礁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地貌类型,为中国南海珊瑚礁地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清代渔民使用的罗盘图(曾昭璇摹,1978)[
-->Fig. 3The compass used by fishermen in the Qing Dynasty (an imitated copy by Prof. Zeng, 1978)[
-->
3.3 民间航海针经书《更路簿》研究
3.3.1 《更路簿》的起源《更路簿》又称《针路簿》,是中国古代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进行渔业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更"代表时间,"路"则指航路,"簿"即本子.作为指示航线的《更路簿》,除了要记载各个岛屿间的航行距离之外,还需要用针位来指示航行的方向.古代海南渔民船长用罗盘指示针位,把罗盘圆周均分为二十四等分,分别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表示各等分的方位(图3).在航行中参照《更路簿》指引并依据海流,风向凭经验调整航路,航程中还依靠牵星术,焚香计时,打水坨等方法保证正确的航线.《更路簿》记载的每条更路都是海南渔民用血汗探索得到的经验总结.曾昭璇先生在《我国古代有关南海几种针路簿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南海航路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他分析了针路簿源于宋代说,明代说,认为宋代可能有针路记述,但现存的针路簿有不少应是明代船民和渔民传下来的,明代针路簿内容丰富应和郑和校订有关[43].
3.3.2 基于土地名的珊瑚礁地貌分类
《更路簿》中记载的土地名是古代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在生产实践中给予的海南方言命名,承载着大量岛礁地貌特征,物产,历史传说等文化信息[44].在《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一书中,曾昭璇先生从地貌学的角度,在刘南威对《更路簿》中记载南海诸岛土地名的地貌类型试释的基础上,补充了岛,山马等土地名通名.他认为,可反映南海诸岛珊瑚礁地貌类型的土地名通名至少有10种(表1),并对这些土地名通名进行释义.
Tab. 1
表1
表1《更路簿》土地名反映的珊瑚礁地貌类型
Tab. 1Coral reefs geomorphic types reflected by folk place names in Genglubu
土地名通名 | 同义 | 地貌类型 | 释义 | 举例 |
---|---|---|---|---|
塘 | 棠,筐,匡,圈,圹 | 环礁 | 环礁地形 | 石塘,筐仔,大匡,二匡,三匡,深匡等6个 |
峙 | 寺,岛 | 洲,岛 | 小岛,小沙洲 | 下峙,尾峙,银峙,双峙,七连峙,铁峙等27个 |
岛 | 洲 | 洲,岛 | 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 | 把岛,红草岛,铁岛,尾岛,南秘岛等10个 |
山马 | 洲,岛 | 海南话"陆地" | 黄山马,马东等2个 | |
沙 | 线,沙排,沙仔 | 暗礁 | 水下暗礁地形 | 红草沙排,半路沙,三角沙,五凤沙等39个 |
线 | 沙,线仔 | 暗礁 | 海南话与"沙"音近,暗滩 | 半路线,南乙线仔,铁线,高杯线,丑未线等15个 |
线排 | 线排 | 暗沙 | 水下暗礁,沉水不深,成排状 | 红草线排,铁峙线排,线排等3个 |
石 | 盘 | 礁头 | 出水面的礁块,大面积称"盘" | 零仁石,染青石,双帆石等3个 |
门 | 水道,凤,孔 | 门 | 礁体间水沟 | 六门礁,恶落门等5个 |
郎 | 廊,栏,笼 | 暗滩 | 水下暗礁,但不碍航行 | 八辛郎,大笼等2个 |
新窗口打开
3.3.3 南海珊瑚岛礁分布区与探测路线
曾昭璇先生认为,各版本的《更路簿》已经指出中国南海珊瑚岛礁的分布区与各个岛礁的探测路线等信息.在《更路簿》中,中国南海的珊瑚岛礁被分为西沙与南沙两大片,其中西沙群岛被称为东海,南沙群岛被称为北海.如林鸿锦版本中有"由东海去北海更路",苏德柳版本中对西沙,南沙航线称为"立东海更路","立北海更路各线相对"等[15].刘南威提出,海南渔民取东北风到西沙时,以东风为主,于是把最先到达的西沙群岛称作"东海";取东北风到南沙时,以北风为主,于是把所到达的南沙群岛称作"北海"[44].曾先生对各版本《更路簿》分析后,采纳了刘南威的观点,他进一步对西沙,南沙群岛岛礁形状的研究发现,环礁礁盘的东北部宽度一般都大于西南部.另外,《更路簿》已经记载了南海珊瑚岛礁的分布范围.其中许洪福版本"自鱼鳞去乙辛用乙辛三更收"中"乙辛"为"东头乙辛",即南沙群岛东端的蓬勃礁;林鸿锦版本"自鸟峙仔去乙辛,线用向乙辛,兼二线卯酉,二更收"中"乙辛"为"西头乙辛",即南沙群岛西端的日积礁.《更路簿》记载的众多航线反映了中国古代渔民航海范围.曾先生整理了"东海"岛礁探测路线12个版本与"北海"岛礁探测路线的10个版本,并依据所记载的航线绘制出《珊瑚岛礁探测图》.
3.4 南海诸岛地名考证
曾昭璇先生结合南海诸岛的历史文献分析,多次撰文考证南海诸岛古地名和土地名.如在《对我国古代南海珊瑚岛礁记载的看法》一文中,他认为自唐代出现的"石塘"是指环礁地貌,"石塘"指礁石围绕的水塘,塘即浅湖之意,故"石塘"比环礁更能体现这种地貌特征[45].他依据《宋会要辑稿》中番夷四真里富国条记载"数日至占城,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其洋或深或浅,水急礁多,舟覆溺者十七八,绝无山岸,方抵交趾界",说明万里石塘在航路东南,即今西沙群岛海区,石塘今仍叫永乐环礁.进一步分析《琼管志》和《舆地纪胜》在吉阳军条中指出石塘在其南,则亦指西沙群岛而言,而不是遥远的南沙群岛.他还提出,《指南正法》所载"外罗山东高西低,内有椰子塘,近山有古老,打水四五十托.贪东,恐见'万里石塘'"中的"万里石塘"即指西沙群岛,渔民称为"上七下八"岛区,"上七"为"上峙"七岛,即宣德群岛,"下八"为"下峙"八岛,即永乐群岛.他根据《四海总图》记载,"石塘"被绘于昆仑岛东,图上标记"石塘"地名远离七洋洲,位于南沙群岛的范围,说明南沙群岛地貌类型属于"石塘"地貌,并且此时的"石塘"指南沙群岛[33].曾昭璇先生还结合海南渔民特有的文化信仰与风俗习惯,研究了《更路簿》记载的渔民地名.例如刘南威提出,顾玠在《海槎余录》中载"又有鬼哭滩,极怪异,舟至,则没头只手,独足短秃鬼百十".记载中地名"鬼哭滩"当指南沙群岛九章群礁西南的鬼喊礁.海南方言称"哭"为"喊",古书上记载的"鬼哭"即是渔民所称的"鬼喊";同时,古书上所记载的"滩"在海南方言中称为"沙","线","礁"[44].曾先生研究此处的地貌环境后认为,这里海流异常,波涛汹涌,令人胆颤,符合"鬼喊"的称呼.曾先生论证了《海录》文"过浅又行三四日,到草鞋石"所提到的"草鞋石"即南威岛.他认为,潘莳《论九洲石与七洲洋长沙石塘》中对"草鞋石"位于"昆仑岛"东北的描述不妥.曾昭璇先生通过《海录》分析昆仑岛与草鞋石附近水流与风向对行船的影响,又据汪文泰《红毛番英吉利考略》,论证了草鞋石与昆仑岛并不一定是东北关系.他指出,草鞋石属于千里长沙沙尾,南威岛地形呈草鞋状,北宽南窄,恰恰与"草鞋石"地名描述一致,古书记载的"草鞋石"即是南威岛.此外,他还对牛轭礁土名"狗障头",赤瓜礁别名"大秤钩",海口礁别名"脚跋"等地名进行分析与考证[15].
3.5 南海诸岛历史地理与主权归属研究
曾昭璇先生从地质与地貌学角度论证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的陆缘关系,用历史地理与地方志资料佐证了南海诸岛在古代就是中华民族辛勤耕耘的领土,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充实的法理依据[46].他通过对古代文献与地图的考究,对南海诸岛的历史地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他据徐坚《初学记》卷五(石第九)中"石塘""石床"的并用以及宋朝亦有相似用法,推断"石塘"一名始于唐代;据明《东西洋考》卷九"舟犯石塘希脱者"等记载认为,元朝对环礁地貌已有详尽认识;他对《梁史·扶南传》中"大涨海"指代区域进行了分析,早在东汉末年的《扶南传》记载:"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长其上也."这里记述的"涨海"即南海,由此可知珊瑚洲的结构特征.传统****认为"涨海"为南海,"大涨海"为南沙群岛的航海危险区,而事实上"大涨海"是暹罗湾区以东的南海,而非单指南沙群岛;《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中的"象石",根据航程的推理,他则认为应该是海南岛东大洲山岛,而不是伯希和认为的七洲列岛.曾昭璇先生根据《更路簿》,推断中国海南渔民是南海诸岛的最早开发者,并依据所载航线进一步确定历史上南海岛礁探测范围.他对南海诸岛珊瑚礁地貌的研究与众多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丰富了中国的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为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维护提供了科学支撑.曾先生研究了在大陆架上发育的礁丘地貌曾母暗沙的形成过程,并对八仙暗沙礁丘与立地暗沙礁丘珊瑚体类型与礁丘形态作了进一步分析,对确定中国最南端海域具有重要意义[15].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
[2] | . , . , |
[3] | |
[4] | |
[5] | |
[6]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 |
[10] | 本文作者企图通过分析美国戴维 斯(M.W.Davis)的地理循环学说和德国小彭克(W.Penck)地形分析学说,试图建立唯物辩证主义地形发育理论。因此,本文分三部分论述。首先 分析了发生地形学派的戴维斯学说,并着重指出这一学说没有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因此,虽然强调了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法的应用,但是还未能正确地理 解地形发育的本质问题。并指出这一学说的许多基本论点也已经不符合今天的科学水平。其次,分析以数理方法分析地形的小彭克学说,指出这一学说虽然在反对戴 维斯学说基础上发育起来,但是也同样在思想方法上有着严重的缺点,他不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主导的,他希望用数学、物理方法解决地形发育的本质问题。并批 本文作者企图通过分析美国戴维 斯(M.W.Davis)的地理循环学说和德国小彭克(W.Penck)地形分析学说,试图建立唯物辩证主义地形发育理论。因此,本文分三部分论述。首先 分析了发生地形学派的戴维斯学说,并着重指出这一学说没有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因此,虽然强调了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法的应用,但是还未能正确地理 解地形发育的本质问题。并指出这一学说的许多基本论点也已经不符合今天的科学水平。其次,分析以数理方法分析地形的小彭克学说,指出这一学说虽然在反对戴 维斯学说基础上发育起来,但是也同样在思想方法上有着严重的缺点,他不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主导的,他希望用数学、物理方法解决地形发育的本质问题。并批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正> 一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热带海洋中珊瑚礁体群集生成海上珊瑚洲,这种生物地形早在汉魏时已有记述。如吴国康泰在吴黄武至黄龙年间与朱应出使扶南后,写《扶南传》称:“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长 <正> 一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热带海洋中珊瑚礁体群集生成海上珊瑚洲,这种生物地形早在汉魏时已有记述。如吴国康泰在吴黄武至黄龙年间与朱应出使扶南后,写《扶南传》称:“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长 |
[17] | |
[18] | |
[19] | . |
[20] | |
[21] | . , 时间地理学是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及其领导的隆德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居民日常活动与设施规划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中。70年代末以前的时间地理学应用研究是沿哈格斯特朗的基本观点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对区域规划、人地关系及社会史的研究中。进入80年代以后的应用研究则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关系、女性地理学、福利地理学及城市地域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有创造性的展开。 . , 时间地理学是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及其领导的隆德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居民日常活动与设施规划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中。70年代末以前的时间地理学应用研究是沿哈格斯特朗的基本观点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对区域规划、人地关系及社会史的研究中。进入80年代以后的应用研究则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关系、女性地理学、福利地理学及城市地域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有创造性的展开。 |
[22] | . , 正认为祖国南海海岸曲折多港 湾,表示大陆下沉运动的概念,是在20世纪开始的(李希霍芬,1912)。后来在香港发现了海岸台地(哈安姆,1928),又表明陆地在最近有上升运动。 其后祖国地形****和地质****相继在沿海发现多级台地和准平原,确定了南海沿岸上升的证据(侯德封,1935;吴尚时,1935—1938;陈国 达,1948,1950)。因此不少 . , 正认为祖国南海海岸曲折多港 湾,表示大陆下沉运动的概念,是在20世纪开始的(李希霍芬,1912)。后来在香港发现了海岸台地(哈安姆,1928),又表明陆地在最近有上升运动。 其后祖国地形****和地质****相继在沿海发现多级台地和准平原,确定了南海沿岸上升的证据(侯德封,1935;吴尚时,1935—1938;陈国 达,1948,1950)。因此不少 |
[23] | . |
[24] | . |
[25] | |
[26] | |
[27] | |
[28] | . , 正 南海的我国海区面积广大,约210万平方公里,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环礁,它们在地貌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论述如下。 一、环礁多呈椭圆形,长径近北东—南西向 在西沙群岛中,不少环礁呈椭圆形,有的甚至呈长条状,如华光环礁和蓬勃环礁。永乐环礁是椭圆形且有一条向西南方向伸出的尾巴,即金银岛小环礁。 中沙环礁整体也呈椭圆形,由19座较大的暗沙组成一圆环状,长轴为北东—南西向,约 . , 正 南海的我国海区面积广大,约210万平方公里,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环礁,它们在地貌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论述如下。 一、环礁多呈椭圆形,长径近北东—南西向 在西沙群岛中,不少环礁呈椭圆形,有的甚至呈长条状,如华光环礁和蓬勃环礁。永乐环礁是椭圆形且有一条向西南方向伸出的尾巴,即金银岛小环礁。 中沙环礁整体也呈椭圆形,由19座较大的暗沙组成一圆环状,长轴为北东—南西向,约 |
[29] | |
[30] | . , 正 石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最高的一座小岛,海拔15.9米。由隆起礁体所成,与其它沙岛结构不同,地貌上呈阶地形态,与沙岛的碟形结构相异,而与高尖石形态近 似,只是后者高度略低,海拔5.2米,顶部呈缓丘形态。石岛与永兴岛同在一礁盘上,相距1130米,低潮可涉水而过。由于岛屿披覆沙层较少,岩层大部裸 露,故称“石岛”。 . , 正 石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最高的一座小岛,海拔15.9米。由隆起礁体所成,与其它沙岛结构不同,地貌上呈阶地形态,与沙岛的碟形结构相异,而与高尖石形态近 似,只是后者高度略低,海拔5.2米,顶部呈缓丘形态。石岛与永兴岛同在一礁盘上,相距1130米,低潮可涉水而过。由于岛屿披覆沙层较少,岩层大部裸 露,故称“石岛”。 |
[31] | . , . , |
[32] | |
[33] | <正> 一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热带海洋中珊瑚礁体群集生成海上珊瑚洲,这种生物地形早在汉魏时已有记述。如吴国康泰在吴黄武至黄龙年间与朱应出使扶南后,写《扶南传》称:“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长 <正> 一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热带海洋中珊瑚礁体群集生成海上珊瑚洲,这种生物地形早在汉魏时已有记述。如吴国康泰在吴黄武至黄龙年间与朱应出使扶南后,写《扶南传》称:“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长 |
[34] | |
[35] | . ,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全面阐述了海上 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 兴始发港;泉州是南宋偏安后,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广州外贸并未消失,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 ,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全面阐述了海上 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 兴始发港;泉州是南宋偏安后,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广州外贸并未消失,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
[36] | 正 本文论证先秦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可能是封开。即番禺残破后,新兴的岭南外贸中心重镇——交州的兴建而产生。 一、“百越”古越语即“越人”论 ①古越人语音可证。 ****多以为岭南地名、人名多保存古越人语音。“百”与“布”、“白”、“鄱”、“卜”、“泊”等汉字同音或近似语音,意为“人”。“越”和“依”、 “禺”、“于”等字语音近。今天“布依”族亦为该族自称之词,亦古音为“越人”之意。故所谓“百越”,即“人越”,故越语多用倒装语法,即汉语“越人”之 意。 正 本文论证先秦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可能是封开。即番禺残破后,新兴的岭南外贸中心重镇——交州的兴建而产生。 一、“百越”古越语即“越人”论 ①古越人语音可证。 ****多以为岭南地名、人名多保存古越人语音。“百”与“布”、“白”、“鄱”、“卜”、“泊”等汉字同音或近似语音,意为“人”。“越”和“依”、 “禺”、“于”等字语音近。今天“布依”族亦为该族自称之词,亦古音为“越人”之意。故所谓“百越”,即“人越”,故越语多用倒装语法,即汉语“越人”之 意。 |
[37] | . , , |
[38] | . , 根据珠江口28个验潮站近数十年的观测记录,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直线方程计算,获得本区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2.31mm/a,如略去最大值和最小值,则平均上升速度为2.028mm/a。即本区海平面数十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28个站作比较后,划分为4类:海平面强烈上升地区、上升地区、微弱上升地区、下降地区,并对这4类地区进行地壳运动分析。 . , 根据珠江口28个验潮站近数十年的观测记录,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直线方程计算,获得本区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2.31mm/a,如略去最大值和最小值,则平均上升速度为2.028mm/a。即本区海平面数十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28个站作比较后,划分为4类:海平面强烈上升地区、上升地区、微弱上升地区、下降地区,并对这4类地区进行地壳运动分析。 |
[39] | |
[40] | . , 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新构造运动类 型和特征:(1)断裂多为正断层,形成小型断堑和断陷盆地,造成埋藏礁;(2)第四纪海底火山活跃,但已熄灭,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 火山岛;(3)地震活动微弱;(4)地壳自晚渐新世晚期以来长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率很小,平均约为0.1mm/a。本区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 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新构造运动微弱,地壳稳定性较好,今后南海诸岛的干出礁和灰沙岛将有增无减,利于岛礁工程建 设。 . , 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新构造运动类 型和特征:(1)断裂多为正断层,形成小型断堑和断陷盆地,造成埋藏礁;(2)第四纪海底火山活跃,但已熄灭,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 火山岛;(3)地震活动微弱;(4)地壳自晚渐新世晚期以来长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率很小,平均约为0.1mm/a。本区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 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新构造运动微弱,地壳稳定性较好,今后南海诸岛的干出礁和灰沙岛将有增无减,利于岛礁工程建 设。 |
[41] | . , 正 中国现代浅水造礁珊瑚地理分布限于台湾及其附近岛群、台湾海峡以南南海沿岸及南海中各群岛。造礁珊瑚是因有石灰质骨骼而能在海岸上的浅水区形成礁体,故称 为“造礁珊瑚”。它们大部分属六放珊瑚亚网(Hexacorallia)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水螅类很少。我们所得资料统计为62属 326种和未定种31种上下。由于我国目前采集工作未全面展开,将来必不止此数。如台湾东部苏沃港1932年采集到13种,1943年达52种,1953 年达82种。南 . , 正 中国现代浅水造礁珊瑚地理分布限于台湾及其附近岛群、台湾海峡以南南海沿岸及南海中各群岛。造礁珊瑚是因有石灰质骨骼而能在海岸上的浅水区形成礁体,故称 为“造礁珊瑚”。它们大部分属六放珊瑚亚网(Hexacorallia)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水螅类很少。我们所得资料统计为62属 326种和未定种31种上下。由于我国目前采集工作未全面展开,将来必不止此数。如台湾东部苏沃港1932年采集到13种,1943年达52种,1953 年达82种。南 |
[42] | |
[43] | . , . , |
[44] | |
[45] | . , . , |
[46] | . , 2011( 在叙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一词的由来和土地名形成年代的基础上,介绍《更路簿》和《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土地名具体名称和数量,进而论及土地名在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意义. 在叙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一词的由来和土地名形成年代的基础上,介绍《更路簿》和《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记载的土地名具体名称和数量,进而论及土地名在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