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浪漫主义地理学:探索人性与大地互动中崇高卓越的景观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郭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95

Romantic geography: Exploring the sublime landscap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earth

GUO Wen,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收稿日期:2021-03-2接受日期:2021-10-9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86)


Received:2021-03-2Accepted:2021-10-9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文(1978-),男,山西临汾人,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的生产、社会文化地理理论。E-mail: guowen@njau.edu.cn



摘要
浪漫主义是一个历史深厚、定义多元、内涵丰富,且边界实践比较宽泛的词语,同时浪漫主义内涵也具有鲜明的统一性,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以及事物之间差异性意识。关于浪漫主义的讨论,在很多知识领域中均有体现。但在中国地理学界,人们很少将“浪漫”和“地理学”放在一起讨论,似乎放在一起存在用词矛盾。基于文本解析法,以段义孚先生《浪漫主义地理学》为中心进行学术考察,认为浪漫主义地理学是浪漫主义与地理学的辩证融合与实践,不仅是地理学思想中重要的新话语表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地理学精神。地理学作为一门刻画人地关系和空间科学的学科,需要浪漫主义的介入。浪漫主义地理学对能量的敬仰和对道德的热忱,能激发人们上下求索,有利于人类空间实践的价值指引,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并可使人们精神得到升华。在中国响应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空间生产中,当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不应只局限于看似“家政学”的知识范畴内,而应在两极化的价值转化和超越中,探索人性与大地互动中崇高卓越的景观,努力关注浪漫主义地理学倡导的价值追求,让孜孜不断的“探求”精神和美好的“可能性”成为地理学崇尚的道德理念和实践方向。
关键词: 浪漫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崇高与卓越;地理景观;段义孚

Abstract
Romanticism is a word with profound history, multiple definitions, rich connotation and broad boundary practic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romanticism has distinct unity. The idea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it are the consciousness of uniqueness, profound emotional introspec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ings. The discussion of romanticism is reflected in many fields of knowledge. However, in daily life and geographical practice, people rarely put "romance" and "geography" together. It seems tha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words, which should not b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 and centered on Romantic Geography by Yi-Fu Tuan, this paper makes an academic investigation from five aspects of "polarized values", "earth and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rich and beautiful but plain", "city" and "human beings", and holds that the core of romantic geography is a search beyond the secular world, which is the dialectical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romanticism and geography. Romantic geograph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new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in geographical thought, but also a valuable geographical spirit.
The knowledge search of contemporary geograph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refined, which highlights that geographer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a very limited "circle"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Maps, materials, descriptions and analysis exist everywhere, but there is no heroic act or assiduous pursuit. As a subject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geography needs the intervention of romanticism. Romantic geography's admiration for energy and enthusiasm for morality can stimulate people to seek up and dow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value guidance of human space practice. As a praise of human spirit, it can sublimate people's spirit. In China's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and glocaliz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geography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knowledge category of seemingly "home economics", but should explore the noble and outstanding landscap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earth in the process of value transl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polarization, and focus on the value pursuit advocated by romantic geography. "Exploring" spirit and beautiful "possibility" has become the moral concept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advocated by geography. Returning a romance to geography may be a difficult process, but it is a topic that should not be avoided.

Keywords:romantic geography;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sublimity and excellence;geographical landscape;Yi-Fu Tuan


PDF (158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郭文. 浪漫主义地理学:探索人性与大地互动中崇高卓越的景观[J]. 地理研究, 2021, 40(11): 3242-3252 doi:10.11821/dlyj020210154
GUO Wen. Romantic geography: Exploring the sublime landscap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earth[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11): 3242-3252 doi:10.11821/dlyj020210154


1 引言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指引,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中,但现代性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也一直在或明或暗地遮蔽着浪漫主义的光芒,这一现象几乎在不同知识领域中均有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地理学实践中,人们也很少将“浪漫”和“地理学”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正如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段义孚先生所言:“将‘浪漫'和‘地理学'相提并论似乎用词矛盾,因为在如今的世界上很少有人认为地理学是浪漫的。”[1]9事实上,从地理学思想史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观察,当代地理学的知识探求与之前相比,确实变得越来越细化和精致化,这不仅是地理知识生产科学化的结果,而且也成为人们普遍感知到的存在和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凸显出地理学家的知识生产越来越关注一个个很有限的“圈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知识的传播受阻,也使地理知识变得越来越枯燥,“地图、资料、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1]231;在实践层面,人们也似乎越来越缺少“激情豪迈”和“极地探求”,对打破循规蹈矩的知识生产路径、改变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空间不正义现象也似乎缺乏热忱。这进一步使原本就很少将“浪漫”与“地理学”相提并论的现象变得更有难度了,但这不应该成为地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本意。毫无疑问,这些现象凸显出的深层次问题使人们反思。地理学还需不需要浪漫主义?地理学有何浪漫可言?浪漫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是什么?要义包括哪些?浪漫主义地理学对当今地理学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有何意义?聚焦并讨论这些问题,无疑是新颖且极有必要回答的论题。

本文讨论的内容,是以段义孚先生《浪漫主义地理学》著作为中心进行的学术考察。段义孚是当代著名的华裔地理学家,1930年出生于天津,之后随家迁移到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国等地,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地任教[2]1-20。段义孚一生著作颇丰,其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想在国内外地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也吸引了其他学科众多****的目光。段义孚先生治学,善于融合地理学、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维度知识,将人的主观情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智慧阐发,具有鲜明的“段氏风格”。目前,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性论著已经有《逃避主义》[3]《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4]《无边的恐惧》[5]《恋地情结》[6]《人文主义地理学:对意义的个体追求》[2]1-251等一些列作品,这些论著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对中国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在中国大陆地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到目前为止对浪漫主义地理学的讨论还不充分,对反映段义孚先生地理学极为重要思想的浪漫主义地理学也未见系统报道。2013年,段义孚在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出版了《浪漫主义地理学》一书[7]。该部著作是对人类精神的赞扬,倡导关注人的问题,注重人性、人情,其思想探寻地理实践中无法言说的神秘之物,以及超越寻常的可能性,见解发人深思,是到目前为止分析浪漫主义地理学最为深刻的一部奠基之作,对目前中国地理学界知识的探求和积累、地理世界的解析和思索、地理的实践和发展愿景均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本文引介该部著作思想的另一个原因。基于此,本文采用文本解析法,对段义孚先生《浪漫主义地理学》的内涵和要义进行剖析,并对浪漫主义地理学的适应尺度、两极化分析方法和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讨论,希冀在理论上丰富并拓展人文地理学乃至地理学的思想理论库,实践上为未来地理学更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2 浪漫主义及其地理学的精神内核

在段义孚之外,关于浪漫主义的各类知识一直存在于学术讨论之中。从史实层面判断,历史学家认为浪漫主义较早始于英国。但从历史事件分析,浪漫主义戏剧性的展开当属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浪漫主义诞生之初,与艺术、文学等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民族主义、存在主义、极权主义等也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8]12。但在一段时间内,浪漫主义并非存在于浪漫主义表现的形式中,而是见于富有浪漫主义的典型事物中,这种状态使人们对浪漫主义的内涵较难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在众多学术讨论中,浪漫主义可能是人们愿意坚守,却无法表达出的旧秩序,也可能是求新变异,超越瞬间喜悦,追求永恒的意识;可能是导入某种理性的规则之中,也有可能是充满激情、流动、个性、创造的欲望。由此可见,浪漫主义是一个定义多元、内涵丰富,且边界实践比较宽泛的词语,具有多样性。但人们又普遍认为,过分的理性主义容易使人类的探索陷入障碍,浪漫主义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以及事物之间差异性意识[8]2-13,因此浪漫主义的内涵又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

作为地理学领域中的新话语表征,浪漫主义地理学也并无固定统一的概念规范,更多关于浪漫主义内涵的阐述,也多分散于不同类型且零碎知识的叙述中,段义孚先生的《浪漫主义地理学》当属集中讨论地理学领域中浪漫主义的学术佳作。在《浪漫主义地理学》一书开篇,段义孚先生对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谈到:“在不太久远的过去,当地理学还颇具浪漫时,人们认为这门学问是浪漫主义的,那是一个英雄探索的时代。当他们的冒险见诸于报端,人们争相效仿,交口称颂。”[1]9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发动并参与了伟大的事件。作者在谈到浪漫主义地理学时,先是以美国内战中的骑士为例子,认为在战争中那些具有“骑士风度的事件屡见不鲜”[1]9-10,“骑士风度”意指信奉于一种信仰的骑士精神,这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与此相反,作者认为那些只传授知识的地理实践,虽然对人们生活具有用途,但并不激动人心。譬如,类似环境学、可持续性和生存类的知识等,这些概念比较务实,或单纯地对地形地貌进行了科普式描述,其作用是为了使地球成为一个稳定且可居的家园,但这类研究无法使人激情彭拜和精神振奋,这不是地理学浪漫主义式的学问。

通过对上述相关知识的整理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理念存在于人们的情感、思维和实践之中,它追求的是一种卓越和崇高,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1]12-13。继而推论,生活中一般意义上赏心悦目和美仑类换的地理事实或知识生产虽然能使人开心,但也不应位于其列。再如,在社会实践中,那些被单纯物化的行为动机和所持奢侈之物者,可能属于富有者,但也绝非属于浪漫主义地理学的精神内核。由此可以进一步提炼,浪漫主义地理学所倡导的是一种称之为“超凡脱俗”,为激情所驱动,不带功利,自身纯粹,知不能为而为之,在人性与大地互动中追求“崇高”和“卓越”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景观。

3 浪漫主义地理学的要义

和浪漫主义表达的思想一样,浪漫主义地理学的内涵也具有表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特征,准确描述和刻画什么是浪漫主义地理学并非易事。在《浪漫主义地理学》一书中,段义孚先生从“两极化的价值观念”“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丰饶美满但却平淡无奇”“城市”“人类”5个方面,且每部分以知微见著的案例呈现方式,再思空间形态与人地关系,揭示人们所不自知的热望和恐惧、勇敢和贪婪,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浪漫主义地理学的精神和愿景。透过段义孚先生的论述,可以从中领略浪漫主义地理学的要义所在,检验地理学的道德性、普遍性和哲学性。

3.1 两极化价值观的结构与辩证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面向。根据哲学史上对立统一关系命题和一分为二的方法论,任何事物均存在两极化价值观念。事实上,两极化价值观也是浪漫主义不易被人们定义和诠释的重要因素。段义孚先生在论述中认为,两极化价值观是人们基于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如黑暗与光明、混乱与秩序、肉体与灵魂、物质和精神、自然和文化,等等[1]15-17。在这些两极化观念中,一极为正向因素,具有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极为负向因素,具有负面认知和需求导向作用。与此同时,两极化价值观念也时时刻刻对人们地理环境想象和实践具有意识形态塑造以及行为指引功能。

在具体对上述两极化的讨论中,段义孚先生先是以《创世记》中“黑暗与光明”的隐喻来说明,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光明耀眼夺目,是智慧的启示和精神的启蒙[1]18-20。这种隐喻在人类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均有包含,甚至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建筑物、日常行为地理景观之中也各有差异化的象征性含义。但无论人们以何种方式或载体进行表征,两极化隐喻性的延伸可以直指人类本身,出于显而易见的理由,人们都会喜爱光明,崇尚真善与唯美;人们也会厌倦黑暗,逃避邪恶与不安;更会自然地追求正义,摒弃可疑与非正义。因此,大凡在世界上追求崇高卓越的所有人,均会不由自主地将黑暗与光明作为对立物。这也应该成为人们日常行为中自然而为的价值导向。

将上述两极化内容延伸至社会或地理空间实践中,人们可以看到混乱与秩序也几乎无处不在。混乱代表着无序,秩序代表着和谐和可预见性。段义孚认为,从混乱到秩序转变的原则是和谐,其过程意味着征服。人从混乱中创造出秩序,从不和谐中创造出和谐,建立一个有序和良性运行的社会,便是在深入实践浪漫主义地理观[1]22-23。但这并非完全排斥混乱,也并非彻底清除混乱,建立在可控之内的“混乱”反而被认为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潜在条件。这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空间管理思想之一。推而言之,在地理空间或社会实践中,统一的秩序也可能意味着同质化,尤其是在极权思想加持下,更有可能呈现非客观表征或非表征的知识或意义的实践。在今日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背景下,讨论混乱与秩序之辩证思维,或从混乱到秩序的有序转变,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人作为上述地理空间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常常具有具身参与性。人的身体作为地理学最小的空间单元,也常常会出现和黑暗与光明、混乱与秩序一样的社会化空间隐喻,这也是近年来新文化地理学探讨的重要对象。人根据与空间位置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而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身的能指和所指,且受一定社会文化支配。例如,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身体从头到脚,不同部位代表人的不同含义[9]。在地理空间实践中,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仅与方位相互联系,也是社会身份的表征。同样,不同空间位置,在地理现实中则配置了不同性别、身份和地位的身体。如“家”作为自然空间之于男性和女性,便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含义[10,11]。事实上,不同自然或人文地理空间的区分,在现代性冲击下可以被视为动态观察社会空间和人地关系互动的平台,身体空间及其外在化隐喻表征着人们对外界知识的保守与探索,因此也无时无刻不在映射着浪漫与不浪漫。由此可见,在地理空间和社会实践中,从身体出发,培育美善的灵魂,这对德性缺失的社会秩序整合与完善无疑是一种补充和提高。

3.2 未知环境的探索与反思

在《浪漫主义地理学》著作的第二部分,段义孚先生对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之宇宙空间结构、山脉、海洋、森林、沙漠等进行了集中讨论,这部分其实是涉及到了人与非人之间的地理关系。段义孚先生认为,浪漫主义的想象倾向于极大或极小之物,而不喜欢中庸之道[1]40。他随后以地理学家的地方性研究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认为一些地理学家在地方研究中并不想说明较大的场景,更不想说明普遍的人类,这样的研究虽然对特定的地方有益,但并不振奋精神,因为没有在微不足道中发现极为重要的一般意义之物。由此可见,这其中的关键或许缺乏的是由小见大的学科想象力,进而丧失了地理学的任务和承诺。这一观念对地理学中“地方”理论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关于宇宙空间结构的讨论中,段义孚先生讨论了中世纪的宇宙观,他认为中世纪宇宙观念继承了古希腊身体隐喻和循环思想。如哥白尼日心说对传统的挑战,便凸显了对知识权威的纠正,这显然具有地理学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中世纪宇宙观也崇尚与希腊思想相反的垂直思想,这使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两极化观念[1]42,两极化观念塑造了新兴天文学宇宙空间结构观念,也塑造了对自然山脉的空间观念。基于此,关于山脉的两极化隐喻可以抽象出来并用于表征具体的含义,高的山脉被认为是神圣的,人们也对其知之甚少。但人们也并不是对所有未知山峰均赋予神圣性,因为山也可能是强盗和女巫的出没之地,不但不会神圣,而且可能会视为亵渎神圣[1]55。段义孚的这一论述,虽然针对的是具体且有限的一些案例,但其抽象出来的人与所有未知环境的种种关系则具有深刻性,同时表征出了浪漫主义地理学内涵的多样性和表达的难以确定性。

在另一个案例中,段义孚先生列举了人口增加和人对环境(地)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某段时期,人口的增加会使平地减少,很多人便会向外延伸搬至丘陵斜坡区域居住,于是那里原本神秘的山脉变得熟悉和不再可怕,在此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熟悉减少了未知的恐惧。这其中的道理是人对未知环境的超越和人对自然的“征服”。同理,人们曾经对冰川也一度产生过特别的好奇,也认为纯净的空气有益于身体健康,由此诞生了一种崇高卓越的观念,人们甚至会到山中修建疗养院。从历史观念讲,这一地理实践深刻体现了浪漫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互动的内涵,因为这也是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但无疑也隐含了现代人地关系空间实践事实、冲突和矛盾。段义孚还以登山中的地理景观作为隐喻,认为人们在黎明时分或日出之际登上高山,当万物仍在黑暗中沉睡,登山者已经沐浴在阳光中,或与群星相会,但低谷的人们对此一无所知。勇敢无畏的登山人表现出更令人信服的独特意志,便属于浪漫主义地理学的特质。因为只有俯瞰万物,才能容忍水平面,这是探索精神的胜利。探索者发现新的东西,探求便成为浪漫主义的核心。

在人类未知环境中,“海洋”是另一个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对象。段义孚先生认为,人们对海洋环境也存在诸多未知知识的探寻。他认为,对于浪漫主义者来说,海洋总是象征着原始且无法区分的流动[1]61。在人类历史上,文明可以产生于海洋,但也可以陷入其中。人们对海洋知之甚少,海洋之深更使人感到无法认识,进而产生恐惧。同其他物体一样,海洋也具有两极性,也有其情绪,有时有不可思议的平静,有时又会显示出另一个极端,表征出波涛汹涌,甚至咆哮的特征。在海上行驶的船只,船中的空间也具有等级性,船内是社交场所,船外却是寒冷而未知的世界。海洋、行船等随处可见两极性,这些未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是人们酷爱对事物两极性探索的原因。进一步延伸,可以引申出这样的发问:在当今世界,在秩序和混乱之间,在文明与原始之间,人们可以在哪里发现最容易穿越的间隔?同样的道理,在谈到森林时,段义孚先生认为,森林也具有两极性。例如,在农业诞生之初,人们绝大部分时间在蛮荒的密林中奋力维持来之不易的人类世界;人们会把森林视为威胁,但森林也有好的一面,会提供给人们柴火,解决人们生存之困。当人们恰当利用森林时,森林还可能成为人类的伊甸园[1]75-79;但是,当人们试图改变环境,打破森林生境时,森林则会出现完全不同的面貌,不再护佑人类,而变为邪恶的精灵。随着人们对森林知识的探索,人们视森林为丰富物质生活的资源和焕发精神的魅力之物。

在另外的例子中,段义孚先生也以沙漠环境为例对浪漫主义地理学进行了分析。段义孚认为,地理学界曾一度因为宗教信仰之因,不愿承认沙漠的辽阔。但事实上,沙漠的神秘却会激起人们的兴趣。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人来说,沙漠具有负面影响;有时沙漠代表着荒野,甚至是邪恶之灵出没之地。但当人们出现厌世情绪时,沙漠却变为了安慰之地[1]94,沙漠似乎净化一切。有时荒漠不毛之地却可能成为民族的标志,象征勇敢的男子气概和个人主义。同样,人们对极地冒险之举,也不仅仅是出于军事、经济和政治原因,也许会是出于一种美学思想,但这是关于崇高卓越的精神,其中隐含着对自然和环境的实践反思,地理学不仅仅是阐述景观,更是人性与大地的互动,也预示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满足人们精神升华的渴望。

3.3 美满生活中平淡无奇的超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满足于自身看似美满的生活。段义孚先生在论述中引用了《创世记》中的传说,并作了一些隐喻式的描述。他引用了一个传说进行说明,“神在‘东方的伊甸园种了一块园子'……有河流经过,可以悦人眼目,神也创造了各种走兽……园中氛围随意而不拘于礼节。”他认为,伊甸园是一种丰饶生活的原型,并不激动人心,但却是人类想过的日子[1]120-121。同时,段义孚还引用赫希厄德的观点,对务农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认为务农人“与田土亲密接触,经历着季节性的周期,连绵不断又稳定不变,收获时人们相互帮忙,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1]121。可见,生活中的美满,给予了人们很多惬意。

在第二个例子中,段义孚先生引用并描述了阿诺德·威斯克在《根》中女儿对母亲的对白,“母亲,你生活在这个国家,你生活在绿色的田野里,呼吸新鲜空气,可是你没有尊重气派,你的脑子乱七八糟,你对世界漠不关心,你给我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啊?”[1]122-123女儿的思索意为,“有根”并不是要留在“原地”,而是要多了解对人类的贡献。

由此可见,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并非浪漫主义地理学的内涵,如果一个人选择待在舒适区,舒适区就会逐渐缩小,超越平淡无奇的生活,探寻崇高而卓越的地理景观,才是对生活的态度。在今日地理学空间和社会实践,或日常生活中,何尝不应该这样?

3.4 城市生活景观的赞美与批判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景观也表征了人们对地理的实践成就。段义孚先生认为:“城市有尊严,有气派,因为它脱离大地,摆脱了大地的束缚。城市起源于人类的努力,力图将天上的秩序和尊严气派搬到地上”[1]126。城市建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们也可以在城市体验到高度和深度。

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切断了与农业联系的纽带。这符合浪漫主义者要求超越常规、超越自然、超越必需之物的精神诉求。因此,城市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中的“混乱”开始延伸,拥挤的公寓和被污染的环境开始出现。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开阔之地开始变得减少,人们与自然接触的空间也变得缩小,甚至与自然毫无关系。但事实上,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未停止,一些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开始在城市找寻可以绿化和种植的空间,并种植农作物,以此抵御添加了化学物的食物和产品,这显然是对城市工业化作物的抵制和批判。段义孚先生认为,虽然生产作物本身并无浪漫可言,但人们对一种有益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探索是浪漫主义的[1]136

段义孚先生同时指出,城市作为人们的避风港,是人们的栖身之所,也使人们免受自然界的伤害。在城市中,人们营造了理想的环境,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街道一年四季充满拥挤不堪的人群和欢声笑语。夏天当人们想暂时放弃城市生活时,可以去乡下休闲,冬天又可以返回城市[1]140。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探索,如电的发明,让城市生活改变了自然界昼行夜息的规律,自然中的“一年四季”在城市中甚至可以变为“恒常环境”。这其中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和追求,表征了人们对卓越的向往。

与此相反,城市也存在痛苦和黑暗。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大规模地移至城中居住,流动性和空间生产使城市人口开始集聚,并使社会阶层很快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交际困难开始变为社会常态。城市空间的生产伴随着资本的渗透,推广到全球城市区域,社会空间的杂化和文化的异化也随之而来。但是,这样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实践与浪漫主义地理学背道而驰。

3.5 人类及文明的颂扬

人类的发展需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也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在《浪漫主义地理学》最后一部分,段义孚先生将议题提升为“人类”,并以唯美主义者、英雄和圣徒三种类型为例来阐述浪漫主义地理学的特征[1]172。在以此为例子的知识抽象中,他认为上述浪漫主义者的行为和特点,均是追求打破循规蹈矩的社会准则。由唯美主义者、英雄和圣徒进一步延伸,段义孚先生指出,地理学不仅是一门空间科学,也应该是对自然和文化探索的学问,应该将“人”引入地理学研究中,创建有“人”的地理学,因为人的情感和理想也是推动地理发展的重要因素[1]172

事实上,人的情感之于地理环境向来是人们实践的议题。段义孚先生指出,出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存在巨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从生物性需要向社会和文化新需要转化是一种发展。比如,在上述三类人群中,唯美主义者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单纯的美感,精致优雅,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捍卫纯洁。英雄人物甘冒生命危险,具有勇敢行为,但通常不是职业行为,这种行为没有计较自己所产生的后果,更不是基于常识,其中存在探求的思想[1]179。再如登山者和极地探险家,他们无疑具有豪侠之风,而不是为了生命中的经济目的,也不是出于自己简单生存目的考虑,这自然达到了常人不能企及的道德高度。又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出于安居乐业,在科学中追求生态多样性理念是必要的,但对于与生态多样性实践有关的大自然爱好者,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主义者来说,他们充其量是明智的,而不是浪漫的[1]190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者是那些具有恭谦的品质,高贵的理想,尊重一切人的品性,厌恶丑陋、疾病和贫困,对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具有天然的热情。此外,在另一个层面上,浪漫主义者超越常人生活中的世俗欲望,对人类平等具有深厚的信仰,崇尚公正和正义,而追求公正和正义是一种浪漫主义式的探求。这些浪漫主义地理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空间生产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以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的《浪漫主义地理学》为中心进行学术考察,通过对段义孚先生在5个方面的浪漫主义地理知识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地理学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和要义。段义孚先生在论述中列举了很多案例,并以此进行说明何为浪漫主义地理学,但整体论述又存在抽象之感,这使读者对浪漫主义地理学内涵的掌握难免产生零散和朦胧之感,甚至可能还会不得要领。但深入剖析段义孚先生列举的这些案例及其隐喻的知识,事实上又均可抽象出浪漫主义地理学的一般性知识。研究发现,地理学的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存在一定联系和区别,地理学的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形态之一,浪漫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探求,这种探求追求“崇高”和“卓越”,是一种极为可贵而神圣的人类精神。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那些基于功利性为目标的追求,如以生存为目的去获取金钱、虚名和名望等,均不在此列。

研究还发现,浪漫主义地理学特质和价值具有结构性,总体特点主要表现为“超凡脱俗”“为激情驱动”“不可为而为之”“难以获得”“锲而不舍”“方向指引”等。从物理空间层面看,对未知环境的探求,都容易成为浪漫主义地理学的实践和分析对象。从社会层面分析,对人类平等的信仰,崇尚公正和正义,具有善义之举等,也都应该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从文化层面分析,浪漫主义地理学具有高见远识,倡导一种人类空间实践的方向指引,这一富有价值的特质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既能体现地理****的审美取向,又能凸显地理****的社会和人生追求,使人们的思想、人格、境界和行为得到升华。

浪漫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增加了我们的认识,但同时又衍生出一些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其一,在《浪漫主义地理学》一书中,段义孚先生主要列举了“两极化的价值观念”“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丰饶美满但却平淡无奇”“城市”“人类”5个部分,阐述浪漫主义地理学的事例和本质,但事实上,浪漫主义地理学可以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永恒的精神状态,能够讨论浪漫主义地理学的内容和尺度远不止这些,地理学从小到大不同尺度空间,如身体、家、社区、地方、区域、国家、全球[12],均可以纳入讨论。此外,浪漫主义地理学的探索可以基于浪漫主义的广泛性特征,存在于地理的物质空间层面,也可以在地理的社会文化空间层面多加探索。

其二,任何事物确实均存在价值的两面性,浪漫主义也不具有单一性,以此为基点阐释的浪漫主义地理学常常存在两极分化,甚至存在谁的浪漫主义地理的可能。在浪漫主义两极化价值观念中,不仅存在积极的浪漫主义思想,也蕴含着消极的浪漫主义可能性,而积极的浪漫主义是成为“极地探险”和“目标追求”的重要选项。譬如,殉道是值得敬佩的,但殉道是指见证了真理的价值观才值得普及;再如,情感的纯洁、追求与奉献,而不是相反,才有成为一般道德态度的意义。人们凭借内在的感觉知道何为完美,完美使人们明白了什么是值得为之付出和探寻的事物。顺此延伸,在地理空间实践中,道德融入与友善坚守才是浪漫的地理实践。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其学科内涵更需要积极的浪漫主义。但遗憾的是,段义孚先生在论述中并未明确列举出如何对浪漫主义地理学进行分析,尤其是消极浪漫主义如何向积极浪漫主义转化。基于此,本文呼吁,在本体论上,浪漫主义地理学就是要探索人性与大地互动中崇高卓越的景观;在认识论上,积极的浪漫主义思想是人类崇尚的重要思想和地理实践的重要导向,应该规避浪漫主义在政治、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负向影响;在方法论和方法上,作者试图归纳如下(图1)。其中,“A”“B”为假定的浪漫主义地理学分析要素,“①”“②”为每个要素的两极化分类,“①”为正向价值,“②”为负向价值,“①”之后的实线箭头表示“正向价值的颂扬”,“②”之后的虚线箭头表示“负向价值的超越”。通过上述步骤,可达到浪漫主义地理学的空间实践指引目标。由于浪漫主义地理学涉及的范畴广泛,领域众多,在此以地理学社会文化空间实践为例,说明如何对浪漫主义地理学正负两极价值观念进行转化分析。例如,在地理空间实践前沿课题中,常常会涉及空间的主体性及其空间生产的命题,地理空间主体性作为对地理空间实践中主体的认知和规定,需要回答的深层次地理问题是“谁在认知,规定了谁,以及行为导向的结果”。但在具体操作中,空间的主体性常常因受资本、权力等因素制约发生空间异化生产,甚至导致占有资本和权力的优势方不断塑造出自己的强权地理,从而造成了弱势者的边缘地理。在分析类似“地理空间实践”这一分析要素时,可以根据空间道德逻辑进行空间之于不同主体的两极化分类,厘清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地理伦理价值内涵,据此找到地理空间生产正向价值颂扬和负向价值批判的内容和视角,并通过负向向正向价值的转化和超越,实现地理空间实践的理想目标。当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那些秉持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范式对类似空间实践的外在干预,甚至不关注空间道德意向,不引导空间理念规划,不仅不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会掩饰现有空间实践的矛盾,因此也无法达到地理空间实践的浪漫主义。近年来,翁丁空间意义的叠写就是较为典型的案例[13]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浪漫主义地理学分析方法

Fig. 1Romantic geography analysis method



其三,段义孚先生在《浪漫主义地理学》中也指出,这部著作的写作素材来自于20世纪之前100年左右的西方世界。这在时间节点上看似乎离今天很遥远,但浪漫主义地理学并不属于过去,其所倡导的内涵也并非一个与当下时代毫无干系的主题,它对今天的地理学实践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且每个时代也应该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主义地理学。在今日增长全球化和全球地方化相互塑造的空间实践中,全球化在不同尺度区域或空间呈现出了与“他者”文化互动、混居与重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甚至出现很多空间实践和空间生产的非正义现象,全球地理景观变的比任何时候都异常复杂。在中国响应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空间生产中,也存在诸如空间非均衡发展、社会地理空间区隔、空间关系再生产、空间相对剥夺感、城乡社会多维空间冲突、地方主体性缺失等地理实践问题。因此,地理学的发展,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野外实践,应该深入挖掘并再思“地理”的内涵,在地理阅读中发掘文化内涵,在地理书写中昭示人文哲学,在地理实践中反思社会发展,在地理探寻中指引人类前途,以此昭示浪漫主义激情,体现鲜明的地理精神和地理品格,做一个富有理想,勇敢无畏,关心“大事”,真正有眼光的科学家,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段义孚先生所说的“自己熟知的圈子”或“在志同道合的团体中进行探索”,因为这些具有“家政学”特点的地理学知识看似“精致”,但也会使地理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也正如段义孚先生说的那样:“当代地理学应该跳出这个局限,关注两极化的价值观念,关注挑战性大环境。这样做的益处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类真正的恐惧和渴望,这是中庸之道的价值观和较为包容的小环境无法做到的。”[1]200-202从此角度讲,梳理并讨论浪漫主义地理学知识,并非单单具有地理学思想史意义,也并非只是丰富了地理学思想之内涵。今日对世界和中国不同尺度范围内地理现象的解析和调适,均需浪漫主义思想的介入。还地理学一份浪漫,或许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却是一个不应逃避的话题。

致谢

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对图1完善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段义孚. 浪漫主义地理学: 探索崇高卓越的景观
赵世玲,译
新北: 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8.

[本文引用: 25]

[Yi-Fu Tuan.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Translated by Zhao Shiling, Xinbei: New Century Publishing Co., Ltd, 2018.]

[本文引用: 25]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对意义的个体追求
宋秀葵, 陈金凤, 张盼盼,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本文引用: 2]

[Yi-Fu Tuan. Humanist Geography: An Individual's Search for Meaning
Translated by Song Xiukui, Chen Jinfeng, Zhang Panpan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20.]

[本文引用: 2]

段义孚. 逃避主义
周尚意, 张春梅, 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1-262.

[本文引用: 1]

[Yi-Fu Tuan. Escapism
Translated by Zhou Shangyi, Zhang Chunmei. Shijiazhuang: Hebei Education Press, 2005: 1-262.]

[本文引用: 1]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1-7.

[本文引用: 1]

[Yi-Fu Tuan. My opinion on humanistic geography
Progress of Geograpy, 2006, 25(2): 1-7.]. DOI: 10.11820/dlkxjz.2006.02.001.

[本文引用: 1]

段义孚. 无边的恐惧
徐文宁,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187.

[本文引用: 1]

[Yi-Fu Tuan. Landscapes of Fear
Translated by Xu Wenni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87.]

[本文引用: 1]

段义孚. 恋地情结
志丞, 刘苏,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373.

[本文引用: 1]

[Yi-Fu Tuan. Topophilia
Translated by Zhicheng, Liu Su.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8: 1-373.]

[本文引用: 1]

Yi-Fu Tuan.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13: 1-216.

[本文引用: 1]

以赛亚·柏林. 浪漫主义的根源. 吕梁, 张箭飞,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20.
[本文引用: 2]

[Berlin S I.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Translated by Lv Liang, Zhang Jianfei. Nanjing: Yilin Publishing House, 2020.]
[本文引用: 2]

樊黎. 柏拉图论人类灵魂的起源: 以《斐德若》为中心
哲学动态, 2019, (4): 78-85.

[本文引用: 1]

[Fan Li. Plato's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human soul: A study centered on Phaedrus
Philosophical Trends, 2019, (4): 78-85.]

[本文引用: 1]

Massey D.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Marxism Today, 1991, 35(6): 24-28. DOI: 10.1177/0002764206290631.

[本文引用: 1]

Rose G. Feminism and Geography: 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ambridge: Polity, 1993: 23-56.

[本文引用: 1]

Smith N. Contours of a spatialized politics: Homeless vehicl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geographical scale
Social Text, 1992, (33): 54-81. DOI: org/10.2307/466434.

[本文引用: 1]

郭文. 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案例
地理研究, 2020, 39(11): 2449-2465.

DOI:10.11821/dlyj020200308 [本文引用: 1]
近年来,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成为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和乡村振兴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新问题的出现对乡村空间实践中多元主体如何进行理性协商提出了新的诉求。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石头的遭遇”“权力的草坪”“搬迁新寨子”为分析对象,对旅游背景下翁丁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进行了剖析。认为:① 在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双向塑造的地理空间实践中,翁丁正经历着从“地方性空间”向“流动性空间”的转向,以旅游为媒介的流动性力量以及不同主体的空间诉求,正在重塑着翁丁社会文化和关系的空间生产。② 翁丁原生公共空间塑造的秩序具有集体意识,但目前空间意义的叠写带来了地方的差异化认同,地方正在从“自然式认同”转向“分裂式认同”,作为民族团结和认同结构优化的切入点,需要逐步过渡到以主体间性和民族间性为特征的“理解式认同”。③ 空间意义的叠写和地方认同的分裂容易引发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之争和地方意义的虚无主义,为此需要积极形成空间道德实践的价值指引,以避免发生激进的乡村旅游空间实践现象。未来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应避免以一类主体掩饰另一类主体的情形出现,公共空间的人地关系、空间主体的构成方式、地方的可见性以及不同主体道德规范的协商、妥协与让渡,是新时代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不能忽略的维度。
[Guo Wen. The superscription of spatial meaning and local identity of the last primitive tribe of Wengding village,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11): 2449-2465.]. DOI: 10.11821/dlyj020200308.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空间 地理 人类 城市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