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决策与体验分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王灵恩1, 韩禹文2,3, 高俊,4, 吕宁2,3, Chris Ryan5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3.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24
4.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广州 510275
5.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管理学院, 汉密尔顿 3216, 新西兰

Tourists' decision-making and experienc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WANG Lingen1, HAN Yuwen2,3, GAO Jun,4, LV Ning2,3, Chris Ryan5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3.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Tourism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24, China
4.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5. Waikato Management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 Hamilton 3216, New Zealand

通讯作者: 高俊(1990-),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边境旅游。E-mail: gaoj63@mail.sysu.edu.cn

收稿日期:2018-07-2修回日期:2018-11-14网络出版日期:2019-09-20
基金资助: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6YFE0113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620


Received:2018-07-2Revised:2018-11-14Online:2019-09-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灵恩(1987-),男,山东沂南人,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消费E-mail:wangle@igsnrr.ac.cn







摘要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本文基于545位入藏游客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对气候变化因子的认知和体验状况,探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入藏前游客对天气和气候状况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在旅行中这一因素却是旅游体验的最大影响因素;② 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是游客对西藏的核心认知之一,直接影响游客的决策与体验;③ 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高原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和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视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响这二者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表明,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对提升该地区的游客体验有积极作用,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优势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潜在游客的出游活动。
关键词: 气候变化;游客;决策;体验;青藏高原

Abstract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prominent contributor to climate change, yet it is also a “victim” of climate change. While studies have generally verified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climate change can exert on tourism resources as well as tourists’ demand for and attitude towards different types of destinations, how exactly climate change can shape tourism on the ground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attributes of a certain destination and its tourist types. Therefore, how tourists may respond to the changes in a certain destination resulted from climate change is of much importance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that can have on that destination. Yet, extant studies in China probing into the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 are dominated by a supply side perspective. 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fragile and sensitive, and consequently its tourism activities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545 tourists in Lhasa,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ese tourists'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climat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assess how climate may shape Chinese tourists’ decision-making and experience of the plateau. The main findings are: (1) Chinese tourists pay limited attention to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of the plateau before traveling to Tibet, which, however, is the most powerful factor affecting tourist experience on the plateau; (2) The natural scenery of the plateau i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shaping the tourist image of Tibet, and it directly influences tourist decision-making and experience. Notably, clean air, blue sky, and white cloud are the core and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perceived by tourists; (3) It is the types of motivation, rather than the types of geographic region,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climat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plateau. Compared with sightseeing visitors, deep-experience seek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an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plateau.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warming and wetting trends of the plateau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ourist experience there, yet it is not likely to directly influence potential tourists’ decision to visit the plateau.
Keywords:climate change;tourist;decision-making;experience;Qinghai-Tibet Plateau


PDF (146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灵恩, 韩禹文, 高俊, 吕宁, Chris Ryan.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决策与体验分析. 地理研究[J], 2019, 38(9): 2314-2329 doi:10.11821/dlyj020180665
WANG Lingen. Tourists' decision-making and experienc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Geographical Research[J], 2019, 38(9): 2314-2329 doi:10.11821/dlyj020180665


1 引言

近些年来,全球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冰川快速融化等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变化,使得长期较为稳定的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受损,面临严重挑战,气候变化也因此成为世界议题。虽然人们对未来一段时间气候变化的幅度和对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影响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但气候变化的具体后果仍然难以系统评估。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同样受到了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特别困难的产业之一[1]。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最主要途径是通过影响众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所依赖的珊瑚礁、森林、高山地区和海滩等自然资源和要素来影响旅游产业和活动[2]。然而,气候变化到底对旅游活动产生多大的影响最终还是必须通过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和行为体现出来。旅游者比旅游企业及旅游目的地反应更为灵活,因为他们可以轻易地改变旅游地点、时间和类型,即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决策[3]。因此,气候变化改变了多数旅游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要素和因子,但是气候变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旅游活动和游客决策最终又取决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这些变化要素的实际体验和认知。

全球气候变化就区域性而言,重点集中在脆弱生态区和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如海岸线、气候过渡带以及山地等[4]。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旅游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正显著影响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气候出现了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小[5,6],其中秋、冬季节升温尤其明显[7]。****也预测未来20~40年该地区将保持这一暖湿化趋势[8]。这些气候因子的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影响,包括植被改善[9]、湖泊个数和面积增加[5]、河流径流量增加[10]等。虽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呈一致上升趋势,但该地区近15年来年均积雪面积减少趋势不明显;就季节而言,秋季积雪面积略显上升趋势,其他3个季节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相对较明显[11]。因此,如果气候变化继续,那么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景观必定进一步改变,这一系列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和体验,进而影响该地区的旅游发展。例如,石磊等指出,该地区气候正在向更为温暖、舒适的方向发展,将对其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产生影响[12]

然而,目前涉及气候变化的旅游研究大多站在旅游供给方的角度,包括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政策制定者等,而从旅游需求方视角即旅游者角度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13],这一点在中文文献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已有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背景下讨论的,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在高原或山地旅游目的地尤其缺乏[14]。在气候变化对高山地区旅游业影响方面,有很多国外****将视角放到了气候变化对冰雪旅游的多种影响上,如研究旅游目的地在冰川消失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当地旅游业恢复的案例[15],还有****则研究因气候变化导致自然降雪的减少从而对本地旅游休闲经济,包括高山滑雪、滑雪场建设、雪地摩托业、滑雪比赛等带来的负面影响[16,17,18]。国内****在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方面,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本身造成的影响,主要涉及到高山冰川[19,20]、滨海[21,22]、花卉[23]等资源,常以定量评估的方式考察旅游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从旅游者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外****的重视,已有研究主要涉及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游客消费行为与需求、环境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等[13]。气候变化会对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已是共识[13,24],已有的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也表明气候变化会引发人们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需求及态度的变化[25,26,27,28]。 但是具体到目的地,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不仅会因不同目的地自然环境属性不同而有所差异,也会因为其游客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29]。然而目前国内有关气候(变化)与旅游者的研究多是探究旅游目的地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之间的关系[30,31,32,33],游客偏好的气候环境[34,35,36,37]等,从游客视角来探究气候(变化)对其决策与体验的影响研究相对缺乏。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入藏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在明确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进而分析入藏旅游者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因子及其变化的认知和体验,研究气候因子对游客入藏旅游决策与体验的影响,以此探究气候变化未来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活动的可能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内容,并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

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游客出游的基本信息及对青藏高原的印象,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出游基本信息包含入藏旅游次数、时间长度及旅行方式,此外受访者分别用3个词描述脑海中青藏高原的第一印象与入藏旅游的障碍。

第二部分涉及入藏旅游动机与决策,由三个李克特分量表组成。入藏旅游动机量表主要借鉴高军等[38]及甘露等[39]基于国外成熟动机量表与国内旅游情境开发的动机量表,共25个题项。根据G?ssling等[3]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天气与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对出行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导致的社会变化(比如下滑的经济增速,消费文化与社会稳定性的变迁)。本研究基于前两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探究气候因素以及受气候影响的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要素对游客决策的可能影响:① 游客出游前对青藏高原气候状况的关注程度。根据长安等[40]的研究将这一问题细分为5个题项,分别是对气温、紫外线、降水、空气含氧状况(高反的可能性)及极端天气(比如雷暴、冰雹)的关注程度。② 受气候影响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入藏旅游的重要性。参考已有的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形象的研究[39,41,42],本研究将这一问题细分为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植物、河流、野生动物、草原、峡谷、蓝天白云与洁净的空气等10个要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所有题项均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重要或完全不关注,5表示非常重要或非常关注。

第三部分是游客满意度及对假设的气候变化情景的反应。基于前人对青藏高原旅游形象和体验的研究[39,41,42],游客满意度分为整体满意度以及对藏传佛教、少数民族风情、高原自然风光、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气候天气等核心要素的满意状况。这一量表题项均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很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根据上述研究中青藏高原气候趋向暖湿化这一特征,两个假设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是青藏高原的高山冰川、积雪大量减少与其他季节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上升。针对这两种情景,游客分别可以选择是否来青藏高原旅游与是否在其他季节来青藏高原旅游。

第四部分是受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状况、常住地等。由于代际变量比年龄有更好的区分效用[43,44,45],本研究中用代际替代年龄。

2.2 数据收集

问卷设计完成后,笔者根据5位同行研究者的反馈,对少数题项的表述进行了微调。正式的问卷于2017年10月1日到5日由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和大昭寺以便利抽样的方式进行发放。针对国内游客先后发放600份问卷,获得总体有效问卷545份,有效问卷份数占90.8%。同时以对话的方式与部分游客就其入藏旅游的决策与体验进行了沟通,获得的信息记入研究笔记,作为问卷数据的补充。问卷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4.3%,女性占45.7%;改革代(生于1970年之后)占94.4%,这其中又以80后(36.0%)和90后(47.2%)为主;受访者以高学历游客为主,83.8%有大学及以上学历,79.3%的为城市居民;西南和华东地区的游客占将近一半,东北地区的游客仅占3.5%。家庭收入状况以中等平均收入群体为主(58.5%),高、低收入群体各占22.4%、19.1%;受访者大多自由出行(85.1%),多是第一次入藏旅游(77.6%)。本研究采用SPSS18.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探索性分析。

Tab. 1
表1
表1样本概况(N=545)
Tab. 1Sample profile (N=545)
频数百分比(%)
性别
29654.3
24945.7
代际
共和代(生于1950年及之前)30.6
社会主义建设代(1951—1960年)81.5
“文革”代(1961—1970年)203.7
改革代(生于1970年之后)50694.4
70后539.7
80后19636.0
90后25747.2
00后81.5
高中或中专7213.2
大专或本科40574.3
研究生及以上529.5
缺失值10.2
常住地
城市43279.3
城镇7012.8
农村437.9
地理区域
西南15728.8
华东11420.9
华中7613.9
华南6411.7
西北5810.6
华北5710.5
东北193.5
家庭年收入
远低于平均水平244.4
低于平均水平8014.7
平均水平31958.5
高于平均水平9216.9
远高于平均水平305.5
出游方式
旅游团队游客8114.9
非旅游团队游客46485.1
是否第一次入藏
42377.6
12222.4
注:“地理区域”信息通过游客填写的常住省(直辖市)信息,按照中国的地理区划再编码得到。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结果分析

3.1 游客印象与出行障碍感知

表2可知,游客对青藏高原的核心印象涵盖两个方面,即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高原风光。具体而言,一方面,“神圣”、“信仰”、“宗教”、“佛教”等一系列高频词汇表明游客感知到青藏高原浓郁的宗教(佛教)氛围。另一方面,“蓝天”、“美丽”、“白云”、“干净”、“空气好”、“纯净”、“雪山”等高频词表明游客对青藏高原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很强的认知。

Tab. 2
表2
表2游客对青藏高原的第一印象与旅游障碍感知分析(前20个高频词)
Tab. 2Tourists’ first impress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first 20 high frequency words)
序号第一印象旅游障碍
关键词频率比例关键词频率比例
1神圣1138.49高反24626.71
2蓝天936.99交通707.60
3美丽775.79网络差687.38
4神秘664.96语言353.80
5布达拉宫584.36缺氧343.69
6白云584.36时间323.47
7信仰423.16路远272.93
8宗教403.01饮食252.71
9372.78物价高232.50
10圣洁362.70交通不便181.95
11干净362.70网络181.95
12高原282.10海拔151.63
13空气好221.65干燥141.52
14佛教211.58121.30
15纯净201.50距离111.20
16蓝天白云191.43气候101.09
17高反181.35气温101.09
18纯洁171.28紫外线70.76
19神奇151.13天气60.65
20雪山141.05住宿60.6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就入藏旅游障碍而言,高频词“高反”、“缺氧”、“干燥”、“气候(不好)”、“气温(低) ”等说明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是游客感知的最大出行障碍。配套的旅游设施不足与落后是另一大出行障碍,主要体现在交通、手机网络、饮食三方面。此外,语言沟通问题、路途遥远、物价问题等也是游客明显感知的入藏旅游障碍。

3.2 气候与出游决策

为了更为全面地了解气候因素对青藏高原地区游客的影响,本文先基于旅游动机采用因子-聚类分析对游客群体进行细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将因子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标准和依据。动机量表中均值小于3的5个题项不纳入因子分析。这5个题项分别是:朝圣(M=2.77,SD=1.18)、购买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M=2.57,SD=1.08)、参加娱乐活动(M=2.52,SD=1.06)、探险(M=2.51,SD=1.12)、参加节事活动(M=2.44,SD=1.05)。此外,本研究以公因子方差低于0.4,因子载荷低于0.5和交叉载荷高于0.5为删减标准,对上述未能满足参数要求的指标进行逐步剔除[46]。依据这一标准,剔除了“体验宗教氛围”、“与家人朋友一起旅行”、“深入人迹罕至的环境体验青藏高原独特而原生的文化或自然环境”等3个题项。最终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KMO值为0.89,大于0.6的一般标准,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3554.72,在自由度为136的条件下和小于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总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45%,达到社会科学研究中60%的一般标准,因子分析的结果可接受。根据各个因子中载荷较高的题项特征,将因子1命名为逃离与放松,因子2命名为体验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因子3命名为追求自我,因子4命名为追求新鲜事物与社交。4个因子各自对应显变量的Cronbach's Alpha 值均大于0.7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4个因子均具有很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4个因子中“体验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均值最高(3.90),其“欣赏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4.26)与“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99)两子项得分最高,这和前文游客对青藏高原的核心印象(优美的高原风光与独特的人文环境)具有一致性。

Tab. 3
表3
表3入藏旅游动机因子分析
Tab. 3Factor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 for visiting Tibet
逃离与放松体验青藏高原的
自然与人文环境
追求自我新鲜事物
与社交
均值
休息和放松0.833.87
远离尘世喧嚣与繁华0.783.74
摆脱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0.783.73
释放生活与工作的压力0.753.78
开阔视野,丰富旅行经历0.753.91
欣赏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0.724.26
了解青藏高原历史文化0.693.72
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0.613.99
慕名而来0.593.62
发现自我0.843.34
寻找心灵家园或独特的精神体验0.763.27
挑战自我的体能极限0.723.21
体验美食0.693.12
旅行之后向朋友讲述自己的经历0.693.37
去一个大多数人没有去过的地方0.633.43
了解青藏高原的现代化建设0.603.09
认识不同的人,结识新朋友0.420.523.06
克隆巴哈系数0.880.750.810.73
因子均值3.783.903.273.21
KMO=.89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3554.72 df=136 Sig.=0.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使用K-Means快速聚类对游客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当聚为两类时效果较好(表4)。为检验聚类的正确性,对聚类结果进行回代判别分析,结果如下:第一类274个样本中,有264个样本被判别为正确,聚类正确率达96.4%;第二类270个样本中,有261个样本被判别为正确,聚类正确率达96.7%;总体的聚类正确率为96.5%。因此,判别分析结果也支持聚为两类。第一类游客除“体验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均值相对较高之外(3.6),其他均小于3.5,其中“追求自我”、“新鲜事物与社交”的均值均小于3,说明入藏的旅游动机较为单一,主要目的是体验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将其命名为“游览者”。第二类游客在四项因子的均值均较高,将其命名为“深度体验者”。这一细分市场结构和甘露等[39]的研究具有一致性。表5表明,女性、高教育水平的游客更可能是深度体验者。

Tab. 4
表4
表4入藏游客聚类分析结果
Tab. 4Cluster analysis of tourists to Tibet
类型1(N=274)类型2(N=270)F
逃离与放松3.264.30290.06***
体验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3.614.19131.34***
追求自我2.554.00569.71***
新鲜事物与社交2.763.67265.40***
游客类型命名游览者深度体验者
注:***为p<0.001;缺失样本数(N=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 5
表5
表5深度体验者与游览者游客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及出游特征
Tab. 5Profile of two clusters of tourists to Tibet
变量深度体验者(%)游览者(%)
性别
男(295)45.854.2
女(249)54.245.8
χ2 =3.86, df =1, p =0.049*
代际
70后(53)49.150.9
80后(196)49.051.0
90后(257)51.848.2
χ2 =0.38, df =2, p =0.825
教育水平
低教育水平(86)39.560.5
高教育水平(457)51.648.4
χ2 =4.24, df =1, p* =0.039
家庭年收入
低收入(103)39.860.2
中等收入(319)51.148.9
高收入(122)54.145.9
χ2 =5.23, df =2, p =0.073
居住地
城市(431)49.950.1
城镇和农村(113)48.751.3
χ2 =0.05, df =1, p =0.819
地理区域
西南(157)43.956.1
华东(114)59.640.4
华中(76)47.452.6
华南(64)56.343.8
西北(57)50.949.1
华北(57)45.654.4
χ2 =8.195, df =5, p =0.146
重游与否
重游(122)49.250.8
初次入藏(422)49.850.2
χ2 =0.01, df =1, p =0.910
跟团与否
不跟旅游团(463)50.549.5
跟旅游团(81)44.455.6
χ2 =1.03, df =1, p =0.311
注:*为p<0.05;括号中为频数;由于其他代际段的样本很小(样本量≤ 20),故在分析中予以剔除,仅保留70后,80后,90后三代的样本;东北地区的游客样本很小(样本量=19),故在分析中予以剔除;“初中及以下”和 “高中或中专”合并成“低教育水平”,“大专或本科”与“硕士及以上”合并成“高教育水平”;“远低于平均水平”与“低于平均水平”合并成“低收入”,“高于平均水平”与“远高于平均水平”合并成“高收入”。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表6(见第2322页)是游客入藏旅游前对气候因素的关注程度。游客对五个核心气候要素的关注的比例在46.8%~65.9%之间,指标均值介于3.35~3.89之间,均小于4,可见在入藏旅游决策因素中,整体而言游客对气象要素的关注度并不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对空气含氧状况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这和前文游客感知到的“高反”、“缺氧”这一出行障碍具有一致性。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环境有明显差异,不同客源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差异程度不一,不同区域的游客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更准确地比较不同动机类型游客对气候因子的关注度,本研究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同时探究游客动机类型和地理区域类型对气候因子关注度的影响。对于所有的气候因子,动机类型和地理区域的交互效应、地理区域的主效应都不显著,动机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这说明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气候因子的关注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响气候因子关注度的因素。由表6可知,深度体验游客群体对气候状况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游览者群体,但整体上对气候的关注程度也并不高(只有“空气含氧状况”的均值大于4,其他均小于4)。

Tab. 6
表6
表6出游前游客对气候因素的关注程度
Tab. 6The degree of attention to climatic factors by tourists before traveling
不关注(%)一般(%)关注(%)总体游览者深度体验者组间效应效应量(动机类型)
空气含氧状况(高反的可能性)13.2
20.9
65.9
3.89(1.14)
3.66(1.22)
4.13(1.00)
F(1, 513)=17.02, p<0.001
0.032
气温14.925.060.23.64(1.05)3.42(1.08)3.87(0.98)F(1, 513)=20.54, p<0.0010.038
紫外线15.624.659.83.63(1.05)3.42(1.07)3.84(1.00)F(1, 513)=15.76, p<0.0010.030
降雨状况21.228.450.23.39(1.08)3.12(1.10)3.66(1.00)F(1, 513)=31.90, p<0.0010.059
极端天气(比如雷暴、冰雹)24.8
28.4
46.8
3.35(1.21)
2.97(1.18)
3.73(1.12)
F(1, 513)=49.34, p<0.001
0.088
注:不关注包括“1完全不关注”与“2不太关注”,关注包括“4比较关注”和“5非常关注”;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对游客而言,洁净的空气与蓝天白云是最重要的高原自然环境属性(表7,见第 2322页),这和前文游客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印象感知一致。同样地,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高原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高原自然环境要素重视度的因素。由表7可知,深度体验游客群体对各项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均显著高于游览者群体:对于深度体验游客而言,除了前两项核心的环境属性外,其他的要素如高原湖泊、草原、峡谷、雪山、野生动物、河流等也是重要的自然景观要素(均值大于或接近4)。

Tab. 7
表7
表7高原自然环境要素对入藏旅游的重要性
Tab. 7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to travelling in Tibet
不重要(%)一般(%)重要(%)均值游览者深度体验者组间效应效应量(动机类型)
洁净的空气2.48.189.54.41(0.89)4.23(0.83)4.58(0.64)F(1, 513)=24.24, p<0.0010.045
蓝天白云2.28.389.54.39(0.94)4.23(0.79)4.55(0.64)F(1, 513)=22.48, p<0.0010.042
高原湖泊6.116.377.64.00(0.88)3.84(0.86)4.19(0.85)F(1, 513)=19.14, p<0.0010.036
草原9.124.466.53.80(0.95)3.40(0.97)4.13(0.81)F(1, 513)=67.87, p<0.0010.117
峡谷9.726.164.23.75(0.88)3.40(0.96)4.03(0.86)F(1, 513)=51.65, p<0.0010.091
雪山10.226.163.73.73(0.95)3.50(0.95)3.97(0.90)F(1, 513)=27.10, p<0.0010.050
野生动物9.527.662.93.72(0.95)3.50(0.93)3.94(0.90)F(1, 512)=25.86, p<0.0010.048
河流7.232.360.53.72(0.89)3.50(0.86)3.91(0.88)F(1, 513)=22.67, p<0.0010.042
高原特有植物10.630.558.93.65(0.94)3.40(0.92)3.87(0.90)F(1, 513)=27.16, p<0.0010.050
冰川10.532.756.93.62(0.95)3.30(0.92)3.89(0.90)F(1, 513)=36.23, p<0.0010.066
注: a.不重要包括 “1完全不重要”与“2不太重要”,重要包括 “4比较重要” 和“5非常重要”。b.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3 气候与旅游体验

表8(见第2323页)表明游客整体上对青藏高原旅游体验的满意度较高,这其中对高原自然风光的满意度最高,但是配套的服务、设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分析发现,深度体验者群体的体验质量均显著高于游览者,其对少数民族风情、藏传佛教、天气气候因素总体满意;对于游览者而言,除了旅游服务、设施有很大提升空间外,少数民族风情、藏传佛教、天气气候因素也有比较明显的提升空间。

Tab. 8
表8
表8游客入藏旅游体验
Tab. 8Tourist experience in Tibet
总体均值游览者深度体验者T检验t
高原风光4.36(0.71)4.22(0.76)4.50(0.61)-4.74***
整体满意度4.15(0.70)4.00(0.70)4.31(0.65)-5.43***
少数民族风情4.04(0.79)3.83(0.79)4.26(0.72)-6.64***
藏传佛教3.96(0.82)3.80(0.79)4.13(0.82)-4.72***
气候天气3.92(0.83)3.81(0.83)4.02(0.81)-2.90**
旅游服务3.56(0.92)3.42(0.91)3.70(0.91)-3.56***
旅游设施3.52(0.91)3.42(0.90)3.63(0.91)-2.75**
注: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差;**为p<0.01,***为p<0.00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为了探究气候对入藏旅游体验的影响,本文以整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入藏旅游体验各要素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与旅行特征要素作为控制变量亦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因素与旅行特征要素中,除动机类型(游览者与深度体验者)外,其他变量均对入藏旅游体验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天气气候、旅游服务、高原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的满意状况均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表9,见第2323页)。气候和天气状况的满意程度对整体满意程度的影响力度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347,p值=0.000***),高原自然风光的满意程度对总体满意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力度(标准回归系数=0.166,p值=0.000***)。

Tab. 9
表9
表9入藏旅游体验要素与整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Tab. 9Regress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elements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visiting Tibet
标准回归系数tsigToleranceVIF
藏传佛教0.0020.0580.9540.6061.650
少数民族风情0.1132.3870.017*0.4702.126
高原风光0.1664.0650.000***0.6341.577
旅游设施0.0601.1510.2500.3892.573
旅游服务0.1963.6290.000***0.3632.757
气候天气0.3479.2340.000***0.7471.338
性别(0=男)0.0040.1190.9050.9311.074
代际 (哑变量, 0= 70后)
80后-0.017-0.3080.7580.3382.957
90后-0.035-0.6130.5400.3313.025
生活环境(0=城市)0.0320.9550.3400.9121.097
教育(0=高教育水平)-0.012-0.3600.7190.9181.090
入藏次数(0=重游)0.0571.7270.0850.9521.050
动机类型(0=深度体验)-0.094-2.7600.006**0.9151.093
收入水平(哑变量,0=高收入)
中等收入-0.031-0.7350.4630.6021.660
低等收入-0.025-0.5980.5500.5861.705
出行方式(0=非旅游团游客)0.0381.1530.2490.9471.056
R2=0.486 Adj.R2=0.469 F(16,488)=28.820***D-W stat=1.883
注:*为p<0.05,**为p<0.01,***为p<0.00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4 气候变化情景假设与游客反应

对于假设的“青藏高原高山冰川、积雪大幅减少”这一情景,32.41%的游客表示不会来青藏高原;对于“其他季节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这一情景,高达75.32%的游客表示会选择在其他季节来青藏高原旅游,见图1所示。使用卡方分析发现游览者游客群体和深度体验者游客群体对以上两种情景的反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χ2=2.24,df=1,p=0.134;χ2=1.95,df=1,p=0.163)。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游客对气候变化不同情景的反应

Fig. 1The response of tourists to different scenarios of climate change



4 结论与讨论

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一直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放大器”[47]。已经有系列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冰山[48,49]、湖泊[50,51]、草地[52,53]、野生动物[54]、降水[55,56]等造成显著影响。这些自然要素正是青藏高原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显著影响游客的入藏决策和体验,依托这些自然要素开展的旅游活动几乎占据了青藏高原地区除文化(宗教)旅游活动之外的全部。但是,气候变化对于自然因子变化的影响多是体现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对于多数旅游者个体来说,其体验和认知的自然旅游资源只是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因子变化过程中的某个截面状态。获取游客对自然要素和气候因子截面状态的认知和体验信息对纵向尺度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所以,本研究将问卷设计重点集中于游客对现阶段青藏高原地区旅游过程中自然因子的认知和体验状况,由此来评估气候变化未来对旅游带来的可能影响。

本文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气候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天气气象等自然要素因子的变化,进而对依托这类自然因子开展的旅游活动产生影响。但最终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因子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旅游活动,则根本上取决于游客对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因子变化的认知。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初步识别了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对受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气候与环境要素的认知和体验,试图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产生的综合影响提供论据。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① 入藏前游客对气候和天气状况的整体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在旅行中这一因素却是旅游体验的最大影响因素。这表明气候因素是潜在的入藏决策因素。对于其他季节青藏高原气温显著上升这一假设情景,高达75.32%的游客会选择在其他季节入藏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② 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是游客对青藏高原的核心认知之一,直接影响游客的决策与体验。具体而言,洁净的空气与蓝天白云是游客感知的最核心、最重要的高原环境属性。③ 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高原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和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视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响这二者的重要因素。游览类游客群体与深度体验游客群体对气候的关注程度和对高原环境属性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深度体验游客群体对高原天气气候状况更为关注,对高原自然环境要素更为重视,除了洁净的空气与蓝天白云两项核心要素外,高原湖泊、草原、峡谷、雪山、野生动物、河流等也是其重要的体验要素。

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和天气因素是旅游决策和体验的重要因素[57],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和天气因素在游客出游前决策和游览中体验两个阶段起到的角色和影响并不一致。从出游决策的角度看,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是游客感知的最大出行障碍,但天气和气候并不是入藏旅游的主要考虑因素,出游前游客对这一因素的关注度并不高。气候和旅游的相关研究常常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人们会选择去一些地方,即便其天气不宜或者不可预测[58]。正如调研过程与游客会话中发现的有趣现象,不少游客一边在抱怨来到青藏高原旅游感觉“很坑”或者是“因缺氧头疼死了”,但在回答以后是否还会来青藏高原时,又回答“是”。又比如,本研究发现不同动机类型的游客群体在出游前对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情景设置上,不同动机类型的游客的反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游客的出游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游客的出游决策行为需要控制更多变量进行更为深入的具体分析。气候和天气状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舒适度感知、审美体验,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58]。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游览体验,气候和天气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出游前游客对青藏高原地区天气和气候对其旅行所带来的可能影响缺乏客观的预测和认知。鉴于游客对气候和天气的关注度和其在旅游体验中的重要程度的不对等,当地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建立高原旅游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主动给游客提供有效、及时的气象信息及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方便游客决策,提升其旅游体验。

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趋势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一方面,该地区的旅游气候适宜性会随之提升[12],游客所认知的入藏旅游气候和天气问题——诸如“干燥”、“气候(不好)”、“气温(低)”,会有所改观。如此,该地区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可以直接积极作用于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水热条件的改善可望提升该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景观质量[9],进而间接作用于游客体验。但是,从游客决策的角度来看,气候和天气因素是入藏旅游的潜在影响因素,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优势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潜在游客的出游活动。因此,加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极为必要。例如,立足已有研究,加强对重点旅游景区气候变化(花期、气温、动物迁移等指标)的监测预警,为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依据。又如,鉴于“暖湿化”所带来的旅游气候适宜性的提升,可以加大淡季旅游活动的宣传推广,以改善目前严重的季节性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游客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因子的感知和体验状况,以期对未来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旅游活动影响提供依据。然而,虽然青藏高原地区整体自然本底较为同质,但已有研究证明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59]。因此,针对具体的目的地,进一步细化游客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感知差异,是下一步需要深化的研究工作。另外,G?ssling等[3]认为气候变化会影响目的地气候和自然环境外,还可能会引发旅游、出行的公共政策以及社会变化(比如下滑的经济增速,消费文化与社会稳定性的变迁)。本文基于前者从旅游目的地视角探索了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对其气候与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的认知,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基于后者从客源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本研究发现洁净的空气与蓝天白云是国内游客认知的最核心、最重要的高原环境属性,而国外游客对青藏高原的高原环境的最核心认知却是山川河流[41],这一差异或许与国内近年来的雾霾问题有关[45];同时这也一定程度表明气候变化对国内和国际游客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究气候变化对国际入藏游客的影响。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Hein L, Metzger M J, Moreno A .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A case study for Spain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09,1(2):170-178.

[本文引用: 1]

Scott D, Dawson J, Jones B .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of the US Northeast winter recreation-tourism sect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8,13(5-6):577-596.

[本文引用: 1]

G?ssling S, Scott D, Hal CMl , et al. Consumer behaviour and demand response of tourists to climate 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39(1):36-58.

[本文引用: 3]

宋佃星 . 秦岭南北气候变化晌应与适应研究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本文引用: 1]

[ Song Dianxing . The research on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to climate change. Xi'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2.]

[本文引用: 1]

闫立娟, 郑绵平, 魏乐军 . 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地学前缘, 2016,23(4):310-323

[本文引用: 2]

[ Yan Lijuan, Zheng Mianping, Wei Lejun. Change of the lake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st 40 year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6,23(4):310-323.]

[本文引用: 2]

李林, 李红梅, 申红艳 ,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若干事实及其年际振荡的成因探讨
.冰川冻土, 2018,40(6):1079-1089

[本文引用: 1]

[ Li Lin,Li Hongmei,Shen Hongyan,et al.The truth and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causes for climate chang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8,40(6):1079-1089.]

[本文引用: 1]

杜军, 马鹏飞, 潘多 . 1981-2014年西藏各时次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
地理学报, 2016,71(3):422-432.

[本文引用: 1]

[ Du Jun, Ma Pengfei, Pan Duo . Spatial-temporal change of air temperature at 02, 08, 14 and 20 Bejing time over Tibet during 1981-2014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71(3):422-432.]

[本文引用: 1]

刘晓东, 程志刚, 张冉 . 青藏高原未来30-50年A1B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
高原气象, 2009,28(3):475-484.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所采用的20个气候模式在未来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模拟结果的集合平均以及一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输出驱动下的动力降尺度(downscaling)分析结果, 对青藏高原地区未来30~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 从2030-2049年相对于1980-1999年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来看,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的升温幅度在1.4~2.2℃之间, 高海拔地区的增温一般更为显著, 西藏西部的冬季增暖将达到2.4℃以上。降水量的变化相对较小,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全年多数季节降水可能增加, 但未来30~50年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率增量通常不超过5%。考虑到未来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程度、 多模式集合预估以及区域尺度气候模拟等多方面均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这里给出的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应适时检验和修正。</FONT>
[ Liu Xiaodong, Cheng Zhigang, Zhang Ran . The A1B scenario projection for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next 30--50 years
Plateau Meteorology, 2009,28(3):475-484.]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所采用的20个气候模式在未来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模拟结果的集合平均以及一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输出驱动下的动力降尺度(downscaling)分析结果, 对青藏高原地区未来30~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 从2030-2049年相对于1980-1999年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来看,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的升温幅度在1.4~2.2℃之间, 高海拔地区的增温一般更为显著, 西藏西部的冬季增暖将达到2.4℃以上。降水量的变化相对较小,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全年多数季节降水可能增加, 但未来30~50年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率增量通常不超过5%。考虑到未来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程度、 多模式集合预估以及区域尺度气候模拟等多方面均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这里给出的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应适时检验和修正。</FONT>

李磊磊, 范建容, 张茜彧 , . 西藏自治区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山地学报, 2017,35(1):9-15.

[本文引用: 2]

[ Li Leilei, Fan Jianrong, Zhang Xiyu ,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climate changes in Tibet, China
Mountain Research, 2017,35(1):9-15.]

[本文引用: 2]

张核真, 卓玛, 向飞 , . 1981-2013年气候因子变化对西藏拉萨河径流的影响
冰川冻土, 2015,37(5):1304-1311.

DOI:10.7522/j.isnn.1000-0240.2015.0144Magsci [本文引用: 1]
采用1981-2013年西藏拉萨河流域2个气象站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的实测数据,以及拉萨水文站径流序列资料,分析拉萨河流域降水、气温变化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近33 a来,拉萨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冷季增多趋势显著,倾向率达到3.51 mm&#183;(10a)<sup>-1</sup>;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显著增高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年尺度为0.58℃&#183;(10a)<sup>-1</sup>、暖季0.42℃&#183;(10a)<sup>-1</sup>、冷季0.74℃&#183;(10a)<sup>-1</sup>;年、季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达到年127.7 mm&#183;(10a)<sup>-1</sup>、暖季82.2 mm&#183;(10a)<sup>-1</sup>、冷季45.5 mm&#183;(10a)<sup>-1</sup>.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蒸发量大,是一个比较寒冷干燥的时期;90年代降水增多、气温增高、蒸发量减少,到21世纪初,降水、气温均达到各年代最高值,蒸发量为各年代最小,拉萨河流域进入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拉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其变化趋势与降水、气温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径流量最小,之后逐年代增大,21世纪初,年、季径流量达到各年代最大.1983年全流域出现的干旱少雨天气,导致20世纪80年代拉萨河年和暖季径流略偏枯,其他时段年、季径流无明显的丰枯变化,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拉萨河流域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径流量的大小,且暖季降水在拉萨河年径流的形成上起主导作用;气温的显著升高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削减了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对径流形成的有利影响.
[ Zhang Hezhen , Zhuoma, Xiangfei , et al. Effect of climate factors on the runoff over Lhasa River basin during 1981-2013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5,37(5):1304-1311.]

DOI:10.7522/j.isnn.1000-0240.2015.0144Magsci [本文引用: 1]
采用1981-2013年西藏拉萨河流域2个气象站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的实测数据,以及拉萨水文站径流序列资料,分析拉萨河流域降水、气温变化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近33 a来,拉萨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冷季增多趋势显著,倾向率达到3.51 mm&#183;(10a)<sup>-1</sup>;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显著增高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年尺度为0.58℃&#183;(10a)<sup>-1</sup>、暖季0.42℃&#183;(10a)<sup>-1</sup>、冷季0.74℃&#183;(10a)<sup>-1</sup>;年、季蒸发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达到年127.7 mm&#183;(10a)<sup>-1</sup>、暖季82.2 mm&#183;(10a)<sup>-1</sup>、冷季45.5 mm&#183;(10a)<sup>-1</sup>.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蒸发量大,是一个比较寒冷干燥的时期;90年代降水增多、气温增高、蒸发量减少,到21世纪初,降水、气温均达到各年代最高值,蒸发量为各年代最小,拉萨河流域进入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拉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其变化趋势与降水、气温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径流量最小,之后逐年代增大,21世纪初,年、季径流量达到各年代最大.1983年全流域出现的干旱少雨天气,导致20世纪80年代拉萨河年和暖季径流略偏枯,其他时段年、季径流无明显的丰枯变化,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拉萨河流域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径流量的大小,且暖季降水在拉萨河年径流的形成上起主导作用;气温的显著升高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削减了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对径流形成的有利影响.

杨志刚, 达娃, 除多 . 近15a青藏高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32(1):27-36.

[本文引用: 1]

[ Yang Zhigang, Dawa, Chu Duo ,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now cov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15 year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17,32(1):27-36.]

[本文引用: 1]

石磊, 黄晓清, 尼玛吉 , . 西藏自治区旅游气候适应性分析
冰川冻土, 2015,37(5) : 1412-1419.

DOI:10.7522/j.isnn.1000-0240.2015.0156Magsci [本文引用: 2]
本文利用西藏38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计算1980-2014年的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旅游区景观特征及行政区划等因素对西藏旅游景点进行区划,使用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空气含氧量指标对区划后的旅游区进行气候条件评价和趋势分析.研究表明: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6个区域,各区风效指数、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生物气温相对舒适,适宜旅游的时段为3-10月,而西部地区生物气温较低,适宜旅游的时段为5-9月.逐月含氧量呈抛物线状的变化,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在1月.藏东南区域含氧量相对较高,常年在60%以上,部分区域在70%以上.近年来,西藏各地气候正在向更为温暖、舒适的方向发展,西藏年风效指数和年温湿指数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21.79&#183;(10a)<sup>-1</sup>、0.32&#183;(10a)<sup>-1</sup>.与过去30 a相比,雅鲁藏布江流域及西藏东部部分地区近5 a的旅游适宜期延长了1~2个月.
[ Shi Lei, Huang Xiaoqing , Nimaji, et al. Study of the tourism climate adaptability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5,37(5):1412-1419.]

DOI:10.7522/j.isnn.1000-0240.2015.0156Magsci [本文引用: 2]
本文利用西藏38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计算1980-2014年的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旅游区景观特征及行政区划等因素对西藏旅游景点进行区划,使用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空气含氧量指标对区划后的旅游区进行气候条件评价和趋势分析.研究表明: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6个区域,各区风效指数、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生物气温相对舒适,适宜旅游的时段为3-10月,而西部地区生物气温较低,适宜旅游的时段为5-9月.逐月含氧量呈抛物线状的变化,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在1月.藏东南区域含氧量相对较高,常年在60%以上,部分区域在70%以上.近年来,西藏各地气候正在向更为温暖、舒适的方向发展,西藏年风效指数和年温湿指数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21.79&#183;(10a)<sup>-1</sup>、0.32&#183;(10a)<sup>-1</sup>.与过去30 a相比,雅鲁藏布江流域及西藏东部部分地区近5 a的旅游适宜期延长了1~2个月.

Qiao G Q, Gao J . Chinese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tigation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norm activation theory
Sustainability, 2017,9(8):1322.

[本文引用: 3]

Nepal SK . Mountain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the Nepal Himalaya
Nepal Tourism & Development Review, 2011,1(1):1-14.

[本文引用: 1]

Kaenzig R, Rebetez M, Serquet G .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of the tourism sector in the
Bolivian Andes. Tourism Geographies. 2016,18(2):1-18.

[本文引用: 1]

Scott D, Dawson J, Jones B .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of the US northeast winter recreation - tourism sector
Mitigation &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8,13(5-6):577-596.

[本文引用: 1]

Uhlmann B, Goyette S, Beniston M .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now patterns in Swiss ski resorts to shifts i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humidity under conditions of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0,29(8):1048-1055.

[本文引用: 1]

Falk M, Hagsten E . Climate change threats to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cross-country skiing races
Climatic Change, 2017,143(1-2):59-71.

[本文引用: 1]

郭剑英, 王根绪 . 贡嘎山风景名胜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冰川冻土, 2011,33(1):214-219.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利用四川省横断山最高峰贡嘎山东坡海拔3000m气象站近20a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贡嘎山东坡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对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贡嘎山东坡的气温正在变暖,增温率为0.15℃<SUP>.</SUP>(10a)<SUP>-1</SUP>,冬春季变暖最为明显;年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明显减少,春季和秋季降雨有微弱增加趋势;冰川发生强烈退缩现象.气候变化对贡嘎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季相景观出现时间发生变化,冰川景观质量下降;适宜旅游的季节从4-10月延长到3-11月. 其结果短期来看,气候变化将使贡嘎山风景区的游客量增加,游客增加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但长期来看海螺沟冰川持续退缩将给风景区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FONT>
[ Guo Jianying, Wang Genxu . Climate change on the Mt. Gongga and its impact on tourism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33(1):214-219.]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利用四川省横断山最高峰贡嘎山东坡海拔3000m气象站近20a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贡嘎山东坡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对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贡嘎山东坡的气温正在变暖,增温率为0.15℃<SUP>.</SUP>(10a)<SUP>-1</SUP>,冬春季变暖最为明显;年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明显减少,春季和秋季降雨有微弱增加趋势;冰川发生强烈退缩现象.气候变化对贡嘎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季相景观出现时间发生变化,冰川景观质量下降;适宜旅游的季节从4-10月延长到3-11月. 其结果短期来看,气候变化将使贡嘎山风景区的游客量增加,游客增加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但长期来看海螺沟冰川持续退缩将给风景区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FONT>

程清平, 王平, 谭小爱 . 梅里雪山气候变化与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2(2):70-77.

[本文引用: 1]

[ Cheng Qingping, Wang Ping, Tan Xiaoai . The climat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degree evaluation of Meili snow mountain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42(2):70-77.]

[本文引用: 1]

邢彩盈, 张京红, 刘少军 , . 基于气候指标评估气候变化对海南旅游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15,30(5):846-857.

[本文引用: 1]

[ Xing Caiying, Zhang Jinghong, Liu Shaojun ,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ainan tourism based on a climate-resolving index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30(5):846-857.]

[本文引用: 1]

翁毅, 朱竑 . 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启示
经济地理, 2011,31(12):2132-2137.

[本文引用: 1]

[ Weng Yi, Zhu Hong . Review 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costal tourism
Economic Geography, 2011,31(12):2132-2137.]

[本文引用: 1]

刘俊, 李云云, 刘浩龙 , . 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
地理研究, 2016,35(3):504-512.

[本文引用: 1]

[ Liu Jun, Li Yunyun, Liu Haolong ,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peach blossom viewing: Impact and adapt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35(3):504-512.]

[本文引用: 1]

Tervo-Kankare K, Hall C M, Saarinen J . Christmas tourists’ perceptions to climate change in Rovaniemi, Finland
Tourism Geographies, 2013,15(2):292-317.

[本文引用: 1]

Bas Amelung, Sarah Nicholls, David Viner .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flows and seasonali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5,45(45):285-296.

[本文引用: 1]

Hamilton JM, RSJ Tol .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 Germany, the UK and Ireland: A simulation study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7,7(3):161-172.

[本文引用: 1]

Becken S, Wilson J . The impacts of weather on tourist travel
Tourism Geographies, 2013,15(4):620-639.

[本文引用: 1]

Ridderstaat J, Oduber M , et al. Impacts of seasonal patterns of climate on recurrent fluctuations in tourism demand: Evidence from Aruba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1(2):245-256.

[本文引用: 1]

Wilkins E , Urioste-stone S D, Weiskittel A, et al. Weather sensi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of tourists: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Tourism Geographies, 2017, ( 2):1-17.

[本文引用: 1]

吴普, 葛全胜 . 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9,28(4):1078-1084.

[本文引用: 1]

[ Wu Pu, Ge Quansheng . An analysis of annual variation of tourist flows and climate change in Hainan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28(4):1078-1084.]

[本文引用: 1]

刘少军, 张京红, 吴胜安 , . 气候变化对海南岛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客流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2014,30(5):977-982.

[本文引用: 1]

[ Liu Shaojun, Zhang Jinghong, Wu Shengan , et al. Possibl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 on climate comfort degree and tourist flows in Hainan Island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4,30(5):977-982.]

[本文引用: 1]

王秀兰, 吴亚琪, 王秀芬 . 气候变化对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 3):106-113.

[本文引用: 1]

[ Wang Xiulan, Wu Yaqi, Wang Xiufen .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degree in Shanxi Province
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 3):106-113.]

[本文引用: 1]

马丽君 . 中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其与客流量相关性分析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本文引用: 1]

[ Ma Lijun .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ourist climate comfort and its passenger flow in typical cities of China. Xi'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2.]

[本文引用: 1]

任健美, 牛俊杰, 胡彩虹 , .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
地理研究, 2004,23(6):856-862.

[本文引用: 1]

[ Ren Jianmei, Niu Junjie, Hu Caihong , et al. Tourism climate and evaluation of comfortableness in Wutai Mounta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4,23(6):856-862.]

[本文引用: 1]

曹伟宏, 何元庆, 王世金 , . 潜在游客目的地选择的气候因素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27(7):203-208.

[本文引用: 1]

[ Cao Weihong, He Yuanqing, Wang Shijin , et al. Analysis of climate factors on the choice of tourists destination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7(7):203-208.]

[本文引用: 1]

张丽雪, 杨建明, 苏亚云 . 福建东山岛游客旅游气候偏好研究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7(2):191-195.

[本文引用: 1]

[ Zhang Lixue, Yang Jianming, Su Yayun . A study on tourist climate preference of dongshan island in Fujian Province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27(2):191-195.]

[本文引用: 1]

余志康, 孙根年, 冯庆 , . 青藏高原旅游气候舒适性与气候风险的时空动态分析
资源科学, 2014,36(11):2327-2336.

[本文引用: 1]

[ Yu Zhikang, Sun Gennian, Feng Qing , et al.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and risk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11):2327-2336.]

[本文引用: 1]

高军, 马耀峰, 吴必虎 , . 国内外游客旅游动机及其差异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11,26(4):132-139.

[本文引用: 1]

[ Gao Jun, Ma Yaofeng, Wu Bihu , et al. A research on tourism motiv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Xi'an
Human Geography, 2011,26(4):132-139.]

[本文引用: 1]

甘露, 卢天玲, 王晓辉 . 国内入藏游客对西藏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旅游科学, 2013,27(2):73-82.

[本文引用: 4]

[ Gan lu, Lu Tianling, Wang Xiaohui .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domestic tourists’ perception on Tibet’s tourism image
Tourism Science, 2013,27(2):73-82.]

[本文引用: 4]

长安, 葛全胜, 方修琦 , . 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7,26(3):533-540.

[本文引用: 1]

[ Chang An, Ge Quansheng, Fang Xiuqi , et al. Climatic suitability for tourism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26(3):533-540.]

[本文引用: 1]

李娟, 褚玉杰, 赵振斌 , . 基于共现聚类分析的西藏入境旅游热点研究
旅游学刊, 2015,30(3):35-43.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03.004Magsci [本文引用: 3]
<p>近年来,博客作为新型网络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综合运用高频名词共现法、聚类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外国游客撰写的关于西藏的英文博客中的高频事物名词和地域名词。结论显示,外国游客的西藏旅游事物热点分为五大类: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雪域高原风光、旅行服务与过程、气候关注、西藏开放程度,这表明他们不仅关注旅游吸引物资源,而且注重旅游本身的体验过程;其次,西藏入境旅游热点地域分布和外国游客对西藏区域内地域的关注度不均衡,藏东、藏东北和藏北地区获得的关注度总体较高,与其他地域的联系更为密切,而藏西和藏南地区关注度偏低,且与其他地域关系较弱;而与区域外地域的联系上,西藏仅与北京、青海、四川和尼泊尔之间存在较强联系。</p>
[ Li Juan, Chu Yujie, Zhao Zhenbin , et al. Tibetan tourism hotspots: Co-word cluster analysis of English blogs
Tourism Tribune, 2015,30(3):35-43.]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03.004Magsci [本文引用: 3]
<p>近年来,博客作为新型网络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综合运用高频名词共现法、聚类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外国游客撰写的关于西藏的英文博客中的高频事物名词和地域名词。结论显示,外国游客的西藏旅游事物热点分为五大类: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雪域高原风光、旅行服务与过程、气候关注、西藏开放程度,这表明他们不仅关注旅游吸引物资源,而且注重旅游本身的体验过程;其次,西藏入境旅游热点地域分布和外国游客对西藏区域内地域的关注度不均衡,藏东、藏东北和藏北地区获得的关注度总体较高,与其他地域的联系更为密切,而藏西和藏南地区关注度偏低,且与其他地域关系较弱;而与区域外地域的联系上,西藏仅与北京、青海、四川和尼泊尔之间存在较强联系。</p>

朱兹, 韩亚林, 陈晓亮 . 藏族歌曲对西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0,65(8):991-1003.

[本文引用: 2]

[ Zhu Zi, Han Yalin, Chen Xiaoliang .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songs on the image perception of Tibet tourist destination
Acta Geographica Sonica, 2010,65(8):991-1003.]

[本文引用: 2]

Chung J Y, Chen C C, Lin Y H . Cross-strait tourism and generational cohor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6,55(6):813-826.

[本文引用: 1]

Egri C P, Ralston D A . Generation cohorts and personal values: 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15(2):210-220.

[本文引用: 1]

Gao J, Zhang C, Huang Z . Chinese tourists' views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nterpretation: A gener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8,26(4):668-684.

[本文引用: 2]

Chen G, Bao J, Huang S . 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backpackers’ pers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4,53(4):522-536.

[本文引用: 1]

潘保田, 李吉均 .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青藏高原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6,32(1):108-115.

[本文引用: 1]

[ Pan Baotian, Li Jijun .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 driver and amplifier of the global climatic change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1996,32(1):108-115.]

[本文引用: 1]

陈勇, 周立华, 孙希科 . 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情景下的适应对策研究
冰川冻土, 2011,33(1):205-213.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冰川退化,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 通过对林芝、那曲、乃东三县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的现状、成因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当地的适应对策和居民的适应能力情况,提出当地应对冰川退化的对策建议.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县域的居民适应力相对较强,政府自发适应力较弱,社会、经济适应力相对较弱.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适应,建议应当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资源科学管理,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FONT>
[ Chen Yong, Zhou Lihua, Sun Xike . Study on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glacier degradation in the typical county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33(1):205-213.]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冰川退化,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 通过对林芝、那曲、乃东三县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的现状、成因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当地的适应对策和居民的适应能力情况,提出当地应对冰川退化的对策建议.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县域的居民适应力相对较强,政府自发适应力较弱,社会、经济适应力相对较弱.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适应,建议应当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资源科学管理,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FONT>

苏珍, 刘宗香, 王文悌 , . 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
地球科学进展, 1999,14(6):607-6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这里冰川末端在近百年来总的进退变化趋势是退缩,但在本世纪初至20~30年代和70~80年代间多数冰川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对比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冰川变化虽然滞后于温度变化,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冰川对温度变化滞后时间在10~20年间。根据80年代以来平均物质净平衡值,大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内部为平衡或正平衡区;向外为负平衡区;边缘为强负平衡区。以冰川对气候响应滞后关系预测,在今后10~20年间,青藏高原边缘冰川末端仍继续处于后退,而高原内部冰川末端位置变化不大。</p>
[ Su Zhen, Liu Zongxiang, Wang Wenti , et al. Glacier fluctuations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forecast of its tendency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1999,14(6):607-6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这里冰川末端在近百年来总的进退变化趋势是退缩,但在本世纪初至20~30年代和70~80年代间多数冰川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对比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冰川变化虽然滞后于温度变化,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冰川对温度变化滞后时间在10~20年间。根据80年代以来平均物质净平衡值,大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内部为平衡或正平衡区;向外为负平衡区;边缘为强负平衡区。以冰川对气候响应滞后关系预测,在今后10~20年间,青藏高原边缘冰川末端仍继续处于后退,而高原内部冰川末端位置变化不大。</p>

鲁安新, 姚檀栋, 王丽红 , .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
冰川冻土, 2005,27(6):783-792.

Magsci [本文引用: 1]
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利用地形图、航空照片、TM卫星遥感资料和其它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冰川和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0-2000年期间,在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最大可能蒸散降低的背景下,研究区内不同地区湖泊的面积变化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差异.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纳木错和色林错地区的主要湖泊以扩大为主,而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黄河源地区的主要湖泊则基本上全面萎缩.研究区的冰川在1960-2000年期间以退缩为主,但各地退缩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
[ Lu Anxin, Yao Tandong, Wang Lihong , et al. Study on the fluctuations of typical glaciers and lak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5,27(6):783-792.]

Magsci [本文引用: 1]
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利用地形图、航空照片、TM卫星遥感资料和其它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冰川和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0-2000年期间,在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最大可能蒸散降低的背景下,研究区内不同地区湖泊的面积变化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差异.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纳木错和色林错地区的主要湖泊以扩大为主,而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黄河源地区的主要湖泊则基本上全面萎缩.研究区的冰川在1960-2000年期间以退缩为主,但各地退缩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

万玮, 肖鹏峰, 冯学智 , . 卫星遥感监测近3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化
科学通报, 2014,8(8):701-714.

[本文引用: 1]

[ Wan wei, Xiao Pengfeng, Feng Xuezhi , et al. Changes of the lake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8(8):701-714.]

[本文引用: 1]

杨元合, 朴世龙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报, 2006,30(1):1-8.

DOI:10.17521/cjpe.2006.0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nbsp; <EM>NDVI</EM> 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 覆盖 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EM>NDVI</EM>显著增加(<EM>p</EM>=0.015) ,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41% a<SUP>-1</SUP>和0.001 0 a<SUP>-1</SUP>。生长季提前和生长季生长加速是青藏高 原草地植被生长季<EM>NDVI</EM>增加的主要原因。春季为<EM>NDVI</EM>增加率和增加量最大的季节, 其增加率 和增加量分别为0.92% a<SUP>-1</SUP>和0.001 4 a<SUP>-1</SUP>;夏季<EM>NDVI</EM>的增加对生长季<EM>NDVI</EM>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37% a<SUP>-1</SUP>和0.001 0 a<SUP>-1</SUP>。3种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春季<EM>NDVI</EM>均显著增加(<EM>p</EM>&lt;0.01;<EM> p</EM>=0.001;<EM> p</EM>=0.002); 高寒草甸夏季<EM>NDVI</EM>显著增 加(<EM>p</EM>=0.027),而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夏季<EM>NDVI</EM>呈增加趋势,但都不显著(<EM>p</EM>=0. 106; <EM>p</EM>=0 .087);3种草地秋季<EM>NDVI</EM>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EM>p</EM>=0.585; <EM>p</EM>=0.461; <EM>p</EM>=0 .143)。3种草地春季<EM>NDVI</EM>的增加是由春季温度上升所致。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夏季 <EM>NDVI</EM>的增加是夏季温度和春季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温性草原夏季<EM>NDVI</EM>变化与气候因子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
[ Yang Yuanhe, Piao Shilong . Variations in grassland vegetation cover in relation to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6,30(1):1-8.]

DOI:10.17521/cjpe.2006.0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nbsp; <EM>NDVI</EM> 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 覆盖 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EM>NDVI</EM>显著增加(<EM>p</EM>=0.015) ,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41% a<SUP>-1</SUP>和0.001 0 a<SUP>-1</SUP>。生长季提前和生长季生长加速是青藏高 原草地植被生长季<EM>NDVI</EM>增加的主要原因。春季为<EM>NDVI</EM>增加率和增加量最大的季节, 其增加率 和增加量分别为0.92% a<SUP>-1</SUP>和0.001 4 a<SUP>-1</SUP>;夏季<EM>NDVI</EM>的增加对生长季<EM>NDVI</EM>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37% a<SUP>-1</SUP>和0.001 0 a<SUP>-1</SUP>。3种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春季<EM>NDVI</EM>均显著增加(<EM>p</EM>&lt;0.01;<EM> p</EM>=0.001;<EM> p</EM>=0.002); 高寒草甸夏季<EM>NDVI</EM>显著增 加(<EM>p</EM>=0.027),而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夏季<EM>NDVI</EM>呈增加趋势,但都不显著(<EM>p</EM>=0. 106; <EM>p</EM>=0 .087);3种草地秋季<EM>NDVI</EM>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EM>p</EM>=0.585; <EM>p</EM>=0.461; <EM>p</EM>=0 .143)。3种草地春季<EM>NDVI</EM>的增加是由春季温度上升所致。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夏季 <EM>NDVI</EM>的增加是夏季温度和春季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温性草原夏季<EM>NDVI</EM>变化与气候因子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

王常顺, 孟凡栋, 李新娥 , .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2013,32(6):1587-1595.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其如何响应和反馈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极大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近5年来有关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物候、生产力、碳循环等方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诸多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使高寒草甸的植被物候提前和初级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高寒草原有相反的影响趋势,说明不同地域、不同群落类型对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而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碳循环有关过程的影响结果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时空尺度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在增强时空异质性的响应与反馈研究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生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p>
[ Wang Changshun, Meng Fandong , Li Xin'e. Responses of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on Tibetan Plateau to climate change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32(6):1587-1595.]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其如何响应和反馈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极大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近5年来有关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物候、生产力、碳循环等方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诸多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使高寒草甸的植被物候提前和初级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高寒草原有相反的影响趋势,说明不同地域、不同群落类型对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而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碳循环有关过程的影响结果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时空尺度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在增强时空异质性的响应与反馈研究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生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p>

马瑞俊, 蒋志刚 .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5,25(11):3061-3066.

Magsci [本文引用: 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 Ma Ruijun, Jiang Zhigang .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wildlif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11):3061-3066.]

Magsci [本文引用: 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刘晓东, 张敏锋, 惠晓英 , .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
地理科学, 1998,18(2):113-121.

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4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EOF展开,将气温序列向前延长至190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地区当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结合GCM模拟结果,讨论了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最近30a高原地区的降水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似乎与大气CO<sub>2</sub>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有关。
[ Liu Xiaodong, Zhang Minfeng, Hui Xiaoying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climate change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greenhouse effect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18(2):113-121.]

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1961~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4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EOF展开,将气温序列向前延长至190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地区当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结合GCM模拟结果,讨论了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最近30a高原地区的降水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似乎与大气CO<sub>2</sub>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有关。

梁小文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幅度、趋势及空间差异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本文引用: 1]

[ Liang Xiaowen . The range, trend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ijing: Master's Degree Thesis of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本文引用: 1]

Dubois G, Ceron J P, Stefan G?ssling , et al. Weather preferences of French tourists: Lessons for 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Climatic Change, 2016,136(2):339-351.

[本文引用: 1]

Denstadli J M , Jacobsen J K S, Lohmann M. Tourist perceptions of summer weather in Scandinav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38(3):920-940.

[本文引用: 2]

Wang L E, Zeng Y, Zhong L .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Sustainability, 2017,9(9):1539.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旅游 西藏 地理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