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山岳型景区特殊时段旅游拥挤特征及调控模式——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杨效忠, 王杏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3

Tourism crow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justing patterns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during special periods: 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Mountain

YANGXiaozhong, WANGX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Anhui, China
收稿日期:2018-02-2
修回日期:2018-05-6
网络出版日期:2019-04-20
版权声明:2019《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2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效忠(1969-),男,安徽六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1075742914@qq.com



展开

摘要
世界遗产地空间潮汐式旅游拥挤问题相当普遍且日益凸显,已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基于旅游拥挤多维内涵,构建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二维指标,结合游客访谈,分析了景区的拥挤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不同地点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呈现不同的表征关系;② 由于游客目标与需求不同,在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和空间特征等因素的触发下,导致高山比低山物理拥挤度强,线性空间比点状空间的拥挤感知强烈,这是景区发展不均衡且与游客互动缺乏动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表现。最后,基于特殊时段和特殊空间背景下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提出“奶酪型”“小丑型”“泄洪型”和“花瓶型”四类调控类型。

关键词:旅游拥挤;黄山风景区;物理拥挤;心理拥挤;空间特征
Abstract
The tidal crowding of tourists at world heritage sites, which is quite common and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arries itself at the research frontier of tourism geography. Taking Mount Huangshan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 the dimensional indicator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rowding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 crowding of tourists to analyze, with the help of tourist inter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wding in scenic spot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crowding and psychological crowding varies with the tourist site; (2)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ourists’ goal and demand, the higher mountains are more crowded than the lower ones, and linear space seems to be more crowded than a “dot-resembling space” as trigger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resource attractiveness, service facilities, and spatial features,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mbalance among different scenic spots and the lack of dynami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seen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ourists. Finally, based on the spatial-behavior interaction mode featuring diversity and dynamism in special periodical and spatial backgrounds, four regulatory modes are proposed, namely the "cheese-type", the "clown-type", the "floor-discharge-type" and the "vase-type" regulatory modes.

Keywords:tourism crowding;Huangshan;physical crowding;psychological crow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

-->0
PDF (677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杨效忠, 王杏. 山岳型景区特殊时段旅游拥挤特征及调控模式——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61-970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0139
YANG Xiaozhong, WANG Xing. Tourism crow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djusting patterns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during special periods: 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Mounta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4): 961-970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0139

1 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的常态化发展,加上带薪休假制度尚未全面落实,黄金周小长假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高峰时段。旅游客流潮汐式涨落现象在西湖、故宫、黄山、九寨沟等顶级旅游目的地表现尤为明显。潮汐式旅游拥挤成为中国独特的地理现象,引发诸多问题,如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庐山拥挤踩踏事故、黄山索道排队冲突等,对游客满意度、景区形象和旅游安全等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特殊时段的旅游拥挤研究尤为重要。山岳型景区是中国观光旅游的重要载体,旅游拥挤问题较其他类型景区更为突出。因此,本文尝试从旅游拥挤的多维内涵分析黄山风景区旅游拥挤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模式,以期为其他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提供借鉴。
国外旅游拥挤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心理拥挤,主要集中在拥挤的影响因素、拥挤与密度、拥挤与忠诚度[1,2,3,4,5]等方面。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侧重于物理拥挤,集中在旅游承载力和旅游容量等方面。崔凤军等对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探讨[6,7,8];杨锐等对旅游容量的概念和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9];保继刚等以国内著名景区为案例地,对旅游容量的测算进行了研究[10,11,12]。随着研究重心从生态容量向社会容量的转变,****们逐渐认识到旅游容量具有“可接受的限度”和“可调控性”[13],近年来****们逐渐关注旅游心理拥挤和物理拥挤之间关系研究[14,15,16,17,18],但多数仍囿于西方理论的分析框架,切合中国实际的旅游拥挤理论探索与方法抉择相对较少。李莉等针对三清山世界遗产地探讨了拥挤感知的多维度内涵及其影响机制[19]。李风琴初步探讨了西湖景区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关系[20]。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旅游发展所处阶段差异,中国景区拥挤特征、影响因素、内在机理及其调控模式与西方有着较大不同,建立基于中国现实的旅游拥挤理论与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 旅游拥挤的内涵

拥挤本质上是各种因素在特定时空场所交织的产物[21],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拥挤 是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个人对空间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评价[22,23,24]。旅游拥挤 涉及心理学、地理学和公共安全等学科,具有多维度内涵,包括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 两方面,部分****认为拥挤还包括行为拥挤和目标拥挤[25]。结合中国旅游景区潮汐式旅游物理拥挤的现状特征,融入西方心理拥挤的经典研究成果,构建出旅游拥挤的概念框架(图1)。物理拥挤反映特定旅游空间密度水平客观状态,而心理拥挤是表达个体感知的主观状态,二者在成因条件、表现形式和引发后果上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从空间-行为理论角度解释,旅游拥挤体现在空间作用于行为和行为作用于空间两个方面[26]。旅游空间内的游客密度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物理拥挤,表现为个体活动空间缩小,而旅游活动带有一定的动机性,包括体验、社交等,并且明确指向旅游空间内的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和其他人群等。当过多人数对游客的行为动机形成干扰时,则产生心理拥挤,表现为负面情绪和异常行为等,进而对旅游资源和游客安全等产生影响。总之,旅游拥挤是特殊时段和特殊环境条件下旅游空间和游客行为互动的表现。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旅游拥挤的概念框架
-->Fig. 1The conception system of tourism crowding
-->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点选取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黄山市境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景区。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 km2,是中国典型的山岳型景区。山岳型景区主要活动空间包括观景点和游步道,是线性空间和点状空间的组合。根据黄山风景区规划和景区提供的数据,将黄山风景区分为38个地点和路段,以下统称“地点”。
3.1.2 时间确定 历年“十一”黄金周景区游客接待量最大,其核定的正常天气日最大容量为5万人,恶劣天气日为3.5万人。自2012年,黄山景区内10月2—4日接待人数接近最大容量,属于拥挤状态(图2)。因此,确定2016年10月2日作为研究时段。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黄山风景区历年“十一”黄金周游客量
资料来源:黄山市旅游委《黄山风景区“十一”黄金周旅游综述》。

-->Fig. 2The annual tourist arrivals of Huangshan Mountainduring golden week holidays
-->

3.2 研究方法

3.2.1 物理拥挤度测量 通过走访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得到景区各地点道路长度、面积等数据资料;在黄山风景区指挥调度中心,利用监测统计数据,得到游客接待量最大当日(10月2日)各地点的平均游客量。一般用密度表示物理拥挤程度,它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物理指标,能够体现人均拥有空间的大小[27]。实地观察发现,大部分游客在有序游览的支配下,人群流动速度相对稳定,因此本文忽略游客流动速度,直接用平均密度来代表各个地点的物理拥挤度,计算公式为:
Di=PiSi(1)
式中:Di表示第i地点的平均密度;Pi表示第i地点的平均人数;Si表示第i地点的面积。
3.2.2 心理拥挤度测量 心理拥挤度即拥挤感知,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的主观经验状态[27]。全面测量是对较大空间范围内不同地点的拥挤感知的测量,需要游客准确地回忆游览经历,对不同地点的拥挤感知作出评价[28]。设计全面测量问卷,发放问卷的时间选择在10月2日的傍晚和10月3日的午时,地点选择在汤口镇和新国线换乘中心,以游览完整个景区的游客为对象,对各个地点的拥挤感知作出评价打分,1分表示非常不拥挤,2分表示比较不拥挤,3分表示一般拥挤,4分表示比较拥挤,5分表示非常拥挤。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3.7%。在全面测量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参考刘宏盈等的研究方法,建立单要素评价模型[29],计算各地点的拥挤感知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
Mi=j=15njN×mj(2)
式中:Mi表示第i地点拥挤感知的评价结果;mj表示拥挤感知程度在量表中的评分;nj表示选择拥挤感知程度mj的人数;N表示填写有效问卷的总人数。
3.2.3 游客访谈的设计 对完成全面测量问卷填写的游客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为“你印象最深刻的地点是哪里以及为什么”?“你觉得哪里最拥挤以及拥挤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种拥挤的接受程度如何”等。后期通过整理访谈结果,获得游客在游览线路安排、资源评价、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4 结果分析

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统计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在性别方面,男性占57.1%,女性占42.9%;在年龄方面,20岁以下占18.7%,20~35岁占47.44%,35~60岁占33.2%、60岁以上占0.66%,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在职业方面,企事业单位员工比例最高(45.4%),其次是学生(28.8%)、自由职业者(25%)、公务员(0.5%)和退休人员(0.3%);在文化程度方面,大学文化水平占79.3%,高中及以下占20%,硕士及以上占0.7%。

4.2 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表征关系

根据公式(1),计算出各地点的物理拥挤度;根据公式(2),计算出各地点的心理拥挤度(表1)。利用表1测量结果,绘制散点图(图3),分为4个象限,便于直接观察各个地点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的关系,其中横坐标轴数值在50以上,表示物理拥挤度高,纵坐标轴数值在3以上则表示心理拥挤度高。结果呈现出4种表征关系,即“Ⅰ物理拥挤高-心理拥挤高”“Ⅱ物理拥挤低-心理拥挤高”“Ⅲ物理拥挤低-心理拥挤低”和“Ⅳ物理拥挤高-心理拥挤低”。图3中紫色表示观景点,绿色表示游步道,红色表示索道站。可以看出,大部分观景点心理拥挤度值低于3,而大部分的游步道心理拥挤度在3以上,索道站的心理拥挤值均在3以上,表明游步道和索道站的拥挤感知比观景点强烈。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黄山风景区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二维坐标
-->Fig. 3The two-dimension coordinate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rowding of Huangshan Mountain
-->

Tab. 1
表1
表1黄山风景区各地点拥挤量化结果
Tab. 1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crowding degree around Huangshan Mountain
地点名称物理拥挤心理拥挤
面积
(100 m2
人数
(人)
密度
(人/100 m2
非常不拥挤
(1分)
比较不拥挤(2分)一般拥挤(3分)比较拥挤(4分)非常拥挤(5分)心理
拥挤度
名泉桥—慈光阁11.7541134.97203216974601.97
慈光阁—半山寺32.89127738.828966732001343.39
半山寺—玉屏楼17.76138077.7174931051111793.40
玉屏楼—莲花亭6.8435551.9056981061451573.44
莲花亭-百步云梯5.6032057.141617108342793.80
鳌鱼峰一线天2.206730.45481139453473.94
天海—北海31.20120338.551093312193893.97
北海—排云亭25.1198039.024112227731913.02
光明顶—排云亭26.4097036.741133312343703.92
排云亭—丹霞峰10.0637036.7760117891341623.39
西海—丹霞峰105.60169016.0023011490131152.41
白鹅岭—701电台339.2025174.041128934272551.98
名泉桥—钓桥庵86.907608.7420612011195302.33
云谷寺—白鹅岭51.67332964.42445341802994.22
白鹅岭—北海宾馆17.37112164.531211820338743.61
黑虎松—始信峰顶3.6425770.603060902301523.74
蘑菇亭—石笋矼3.3619858.92731551892084.04
北海—清凉台3.9610426.261376678188933.06
北海—松谷庵21.0039018.577022016716892.70
松谷庵—芙蓉居21.0037818.002291309728782.28
芙蓉岭3.484914.0825620293741.75
老龙潭3.704111.08304108707191.88
仙人指路—皮蓬8.5061071.76451001081681413.46
玉屏楼9.5090895.571222091507742.34
天海7.2020728.7516712318945382.40
光明顶19.50141072.3061291953404.51
钓桥庵8.00729.001771601585982.22
排云楼7.8031039.746622561742443.90
松谷庵11.0020418.542671983841181.80
散花坞30.001963.331719842161902.82
天都峰0.502754.001881726790452.34
蓬莱三岛16.6888052.7618716713923462.24
梦幻游览区50.87200739.452031817876242.17
玉屏索道上站8.5046254.353467691931993.81
玉屏索道下站8.5033739.64112881491061073.01
云谷索道上站10.0076576.50358756763083.95
云谷索道下站10.0024424.4066271342131223.53
太平索道上站10.0024224.2056371831421443.50
太平索道下站10.0058058.003155712081973.86


新窗口打开

4.3 拥挤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不同地点呈现出的复杂的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特征,将图3中不同象限的地点呈现在空间地图上,从空间场所特征入手,结合游客访谈,剖析拥挤影响因素。
“Ⅰ物理拥挤高-心理拥挤高”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北海景区和玉屏景区以及上山的必经之路(图4),北海景区和玉屏景区属于高山核心游览区,宾馆、餐饮、厕所等设施较多,游客容易聚集且停留时间较长。在访谈中,多数游客反映在这些地点遇到“就餐拥挤”“厕所等待时间长”“索道排队时间长”等问题,表明在物理拥挤度相对较高的状态下,个人的空间、设施和服务等综合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可能是造成心理拥挤度提升的重要原因。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的空间特征
-->Fig. 4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rowding
-->

“Ⅱ物理拥挤低-心理拥挤高”的地点中,天海-北海、北海-清凉台、北海-排云亭、光明顶-排云亭、排云亭-丹霞峰等路段,在空间上构成连接北海、天海、玉屏和西海景区的大环线,承担联通重要景区的通道功能,属于长距离的线性空间,慈光阁-半山寺路段亦如此(图4)。实地考察中发现,在这些路段的游客更像“赶路”而非游览,在对游客的访谈中,多数游客表示走完这些地点,耗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表明即使在物理拥挤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长距离路段上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也会提升拥挤感知。
“Ⅲ物理拥挤低-心理拥挤低”的地点主要位于在钓桥景区、松谷景区和梦幻景区,属于较偏远低山游览区(图4),而且这些地点并非上山的必经之路,游客较少,因此物理拥挤度和心理拥挤度均不高。
“Ⅳ物理拥挤高-心理拥挤低”的地点有4个,分别是玉屏楼、天都峰、蓬莱三岛和散花坞,与第Ⅰ象限的地点相比,同样位于玉屏景区和北海景区(图4),能够聚集大量游客,但心理拥挤度却相对较低。这些地点拥有迎客松、鲫鱼背、梦笔生花等高品质资源,集黄山奇景之大成,访谈结果显示,多数游客更加关注这些高品质资源,并且在直观感受的描述中使用了较多“很美”“震撼”等正面评价词语,同时认为拥挤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表明高品质的资源对心理拥挤感知具有调节作用。

5 旅游拥挤调控模式

在前文的研究中发现,景点的知名度、游客的游程安排、空间大小等因素决定了景区物理拥挤的特征;资源的吸引力、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等因素显著影响游客的心理拥挤程度。而黄山风景区在特殊时段与游客的互动缺乏动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既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兼顾客观制约因素和主观行为决策,既要从物理拥挤角度透视黄山风景区旅游空间、旅游要素的合理性,也要从心理拥挤角度发挥景区管理部门在宣传、管理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促使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30],构建多样性、动态性的空间-行为互动模式[26],有助于实现特殊时段黄山风景区平稳、有序、和谐的旅游氛围。在此指导下,将黄山风景区的各地点分为四种调控类型(图5):① “奶酪型”地点。以北海景区为代表,其特点是发展成熟,旅游要素集中,这些要素如同“奶酪”一般吸引游客,游客在此聚集且长时间逗留,旅游诉求包含了游览和服务,当游客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供给不足成为影响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考虑在其他地点分配“奶酪”以达到分流目的,缓解旅游拥挤。② “小丑型”地点。吸引力一般但重要性较高的地点,如重要的线路、索道站等。往往游客量较多,流动较快,审美疲劳、行走疲劳和排队疲劳的叠加,刺激游客产生负面情绪。目前黄山风景区大量的游步道仅作为通道被使用,功能单一,缺乏互动,可以考虑在较长的游步道沿途增设休憩娱乐设施,增加游步道的感官体验、文化主题和艺术创意等功能,提升游客愉悦度。在索道站点的排队等候区借助大屏幕播放喜剧、音乐等,以舒缓游客心理压力。③ “泄洪型”地点。以低山游览区为代表,其特点是位置偏远、关注度低、游客稀少。通过设置引导标识、推出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等措施,吸引游客,成为拥挤时段的“泄洪区”。④ “花瓶型”地点。以玉屏景区为代表,其特点是资源品质高,吸引力极强,游客容易快速集聚。景点超负荷不仅容易发生拥挤踩踏、跌落等安全问题,也会带来不可逆的资源损害。因此,需要采取景点轮休和智能推荐差异化路线等措施,避免景点超负荷,同时还要加强在游客安全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黄山风景区旅游拥挤调控模式
-->Fig. 5Tourism crowding adjusting patterns
-->

6 结论与讨论

基于旅游拥挤的多维内涵,构建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二维指标,其表征关系分析显示,特殊时段黄山风景区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在不同地点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① 北海、玉屏等高山核心景区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相互叠加强化;② 松谷、钓桥等低山景区物理拥挤与心理拥挤相互叠加减弱;③ 在高山核心观景点,物理拥挤对心理拥挤影响较小;④ 而在连接几大景区的主要游步道,心理拥挤则超越物理拥挤。
通过实地考察和游客访谈得出:由于游客活动与需求不同,在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供给程度和游览空间大小等因素的触发下,导致旅游拥挤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高山较低山物理拥挤度高,线性空间较点状空间的心理拥挤度高,是景区发展不均衡,与游客互动缺乏动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表现,因此要注重从点状空间开发到线性空间互动,旅游活动从高山向低山过渡。
基于特殊时段和特殊空间背景下空间-行为互动模式的多样性、动态性,将黄山风景区各地点划分为“奶酪型”“小丑型”“泄洪型”“花瓶型”四种调控类型,因地制宜提出分流、服务供给、增加娱乐、容量控制等措施,提升满意度、舒适度和愉悦度,这也能回归到旅游人地关系中的落脚点,即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
随着国内旅游出行模式自助化、散客化的快速转型,客流叠加车流,将会导致旅游拥挤问题更加严重。互联网科技时代,获取游客量和车流量数据十分便捷,如何针对冰冷的数字作出人性化的回应才是研究旅游拥挤的重点,本研究对于大尺度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拥挤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拓展研究以下问题和领域:① 本文强调特殊时段,伴随着全国性游客量爆发式增长和旅游消费常态化发展,可以推测,非常态化的潮汐式拥挤现象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常态化循环出现,因此,常规时段的旅游拥挤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② 本文的案例地是封闭的山岳型景区,方便管理和控制,但对于西湖等开放型、非山岳型景区,其旅游拥挤管理控制较难,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③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国内游客,国内游客与国外游客在拥挤感知、调控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未来针对国内外游客的拥挤差异比较研究十分重要。限于篇幅等原因,本文暂未考虑,但这将是下一步着手研究的主要内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Thomas E J.Perceptual determinants of crowding stress
. Alberta: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1978.
[本文引用: 1]
[2]Chang Chunyen.A simulation approach to crowd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3.
[本文引用: 1]
[3]James H G, Rabel J B.Crowding perception determinants at intensively developed outdoor recreation sites
. Leisure Sciences, 2009, 6(2): 167-186.
[本文引用: 1]
[4]Manning R E.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ction. Corvalli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1. [本文引用: 1]
[5]Whisman S A, Hollenhorst S J.A path model of whitewater boating satisfaction on the Cheat River of West Virginia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8, 22(1): 109-117.
https://doi.org/10.1007/s002679900088URL [本文引用: 1]
[6]崔凤军, 刘家明, 李巧玲. 旅游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
. 旅游学刊, 1998, 13(3): 41-44.
[本文引用: 1]

[Cui Fengjun, Liu Jiaming, Li Qiaoling.A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ourism bearing capacity index
. Tourism Tribune, 1998, 13(3): 41-44.]
[本文引用: 1]
[7]崔凤军, 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
. 地理研究, 1997, 16(4): 47-55.
[本文引用: 1]

[Cui Fengjun, Yang Yongshen.A study on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utility intensity of the TEBC resource of mount Tai
.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7, 16(4): 47-55.]
[本文引用: 1]
[8]崔凤军, 刘家明.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1): 86-9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8.01.01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Cui Fengjun, Liu Jiaming.A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8, 17(1): 86-9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8.01.01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9]杨锐. 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 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
. 旅游学刊, 2003, 18(5): 62-65.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是从游客环境容量概念发展而来的,用于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划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LAC理论的九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
[Yang Rui.From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to LAC theory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concept
. Tourism Tribune, 2003, 18(5): 62-65.]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是从游客环境容量概念发展而来的,用于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划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LAC理论的九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
[10]保继刚. 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 中国环境科学, 1987, 7(2): 32-36.
[本文引用: 1]

[Bao Jigang.Carrying capacities of the Summer Palace
.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87, 7(2): 32-36.]
[本文引用: 1]
[11]徐晓音. 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探讨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3(3): 455-459.
[本文引用: 1]

[Xu Xiaoyin.Discussion on the measuring methods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 scenic spots
.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1999, 33(3): 455-459.]
[本文引用: 1]
[12]陆林. 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 以安徽黄山为例
. 地理学报, 1994, 49(3): 236-246.
[本文引用: 1]

[Lu Lin.A study on the tourist flows in mountain resorts: A case study in Huangshan Mountain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4, 49(3): 236-246.]
[本文引用: 1]
[13]李琛, 成升魁, 陈远生. 25年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地理研究, 2009, 28(1): 235-245.
[本文引用: 1]

[Li Chen, Cheng Shengkui, Chen Yuansheng.A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hina's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1): 235-245.]
[本文引用: 1]
[14]吴义宏, 杨效忠, 彭敏. 主题公园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
. 人文地理, 2014, 29(4): 119-125.
[本文引用: 1]

[Wu Yihong, Yang Xiaozhong, Peng Min.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erceived crowding in theme park: A case study of Fantawild adventure
. Human Geography, 2014, 29(4): 119-125.]
[本文引用: 1]
[15]王文文. 海滨沙滩旅游区旅游者拥挤感知对调试行为以及忠诚度影响研究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本文引用: 1]

[Wang Wenwen.Research of the impact of crowding perception on coping behaviors and tourists loyalty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beach resorts. Xi'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2.]
[本文引用: 1]
[16]仇水贵, 王祖良, 张琪. 城市森林公园拥挤因素分析: 以玲珑山森林公园为例
. 旅游经济, 2012, (6): 115-117.
[本文引用: 1]

[Qiu Shuigui, Wang Zuliang, Zhang Qi.Urban forest park crowded factor analysis: A delicate Mountain Forest Park
. Tourism Economy, 2012, (6): 115-117.]
[本文引用: 1]
[17]罗艳菊. 不同利用水平下旅游者对游憩利用影响感知的差异: 兼谈其对总体满意度的作用
. 经济地理, 2006, 23(4): 698-701.
[本文引用: 1]

[Luo Yanju.Difference between perception of recreation use impact and its effect on visitor overall satisfaction under different use level
.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3(4): 698-701.]
[本文引用: 1]
[18]梁增贤. 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深圳欢乐谷的实证
. 人文地理, 2011, 26(2): 139-14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容量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游客心理容量是旅游容量的重要议题。学界一般认为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呈现单调递减性,然而在实践中,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可能呈现非单调递减性。基于这一争论,本文以深圳欢乐谷为案例,采用满意度法论证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的性质,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呈现非单调递减性;旺季游客心理容量比平季的大,淡季游客心理容量比平季的小;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游客心理容量差异不大,老年人游客心理容量比其他人群的小;女性游客心理容量比男性的小,女性的满意度比男性的更容易受到游客量增加的影响;游客心理容量与文化程度呈现逆相关关系。
[Liang Zengxian.A study on tourist psychological capacity of theme park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Happy Valley in Shenzhen
. Human Geography, 2011, 26(2): 139-14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容量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游客心理容量是旅游容量的重要议题。学界一般认为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呈现单调递减性,然而在实践中,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可能呈现非单调递减性。基于这一争论,本文以深圳欢乐谷为案例,采用满意度法论证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的性质,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曲线呈现非单调递减性;旺季游客心理容量比平季的大,淡季游客心理容量比平季的小;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游客心理容量差异不大,老年人游客心理容量比其他人群的小;女性游客心理容量比男性的小,女性的满意度比男性的更容易受到游客量增加的影响;游客心理容量与文化程度呈现逆相关关系。
[19]李莉, 颜丙金, 张宏磊, . 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多维度内涵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以三清山为例
. 人文地理, 2016, 31(2): 145-152.
[本文引用: 1]

[Li Li, Yan Bingjin, Zhang Honglei, et al.Multidimensional connotation and antecedents of tourist crowding perceptions: A case of study in mount SanQingShan
. Human Geography, 2016, 31(2): 145-152.]
[本文引用: 1]
[20]李风琴, 杨效忠. 世界遗产地西湖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关系
. 地理科学, 2017, 37(1): 102-109.
[本文引用: 1]

[Li Fengqin, Yang Xiaozhong.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rowding in the World Heritage: West Lak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1): 102-109.]
[本文引用: 1]
[21]程平平, 杨效忠, 彭敏. 国内外旅游拥挤研究进展及其启
. 旅游学刊, 2015, 30(3): 106-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3.011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出游意愿的增强,旅游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ldquo;黄金周&rdquo;假期期间,游客出行数量激增,造成部分景区游客数量暴涨,旅游拥挤现象十分严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旅游拥挤造成的景区生态环境恶化、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在国内外旅游拥挤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关于旅游拥挤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拥挤与密度、影响旅游拥挤感知的因素、旅游拥挤准则等方面;而国内旅游拥挤相关研究关注点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加侧重于旅游容量、社会承载力等方面的探讨。最后,在对国内外旅游拥挤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启示。</p>
[Cheng Pingping, Yang Xiaozhong, Peng Min.Progress i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crowdin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 Tourism Tribune, 2015, 30(3): 106-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3.011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出游意愿的增强,旅游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ldquo;黄金周&rdquo;假期期间,游客出行数量激增,造成部分景区游客数量暴涨,旅游拥挤现象十分严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旅游拥挤造成的景区生态环境恶化、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在国内外旅游拥挤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关于旅游拥挤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拥挤与密度、影响旅游拥挤感知的因素、旅游拥挤准则等方面;而国内旅游拥挤相关研究关注点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加侧重于旅游容量、社会承载力等方面的探讨。最后,在对国内外旅游拥挤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启示。</p>
[22]Shelby B, Vaske J J, Heberlein T 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owding in multiple locations: Results from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 Leisure Sciences, 1989, 11(4): 269-291.
https://doi.org/10.1080/01490408909512227URL [本文引用: 1]
[23]Stokols D.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crowd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2, 79(3): 275-277.
https://doi.org/10.1037/h0032706URL [本文引用: 1]
[24]Schmidt D E, Keating J P.Human crowding and personal control: An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9, 86(4): 680-700.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86.4.680URL [本文引用: 1]
[25]Gramann J H, Burdge R J.Crowding perception determinantsat intensively developed outdoor recreation sites
. Leisure Sciences, 1984, 6(2): 167-186.
https://doi.org/10.1080/01490408409513029URL [本文引用: 1]
[26]柴彦威, 谭一洺, 申悦.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
. 地理研究, 2017, 36(10): 1959-1970.
[本文引用: 2]

[Chai Yanwei, TanYiming, Shen Yue. Space-behavior interaction theory: Basic thinking of general construc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0): 1959-1970.]
[本文引用: 2]
[27]戴琨, 游旭群, 晏碧华. 拥挤研究进: 概念、理论与影响因素
. 应用心理学, 2010, 16(4): 362-368.
[本文引用: 2]

[Dai Kun, You Xuqun, Yan Bihua.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rowding studies: Concepts, heori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 16(4): 362-368.]
[本文引用: 2]
[28]魏芬, 杨效忠. 户外游憩拥挤感知国外研究进展. 华东经济管理, 29(7): 156-161. [本文引用: 1]

[Wei Fen, Yang Xiaozhong.Research advances abroad about perceived crowd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9(7): 156-161.] [本文引用: 1]
[29]刘宏盈, 马耀峰. 基于旅游感知安全指数的旅游安全研究: 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1): 118-121.
[本文引用: 1]

[Liu Hongying, Ma Yaofeng.Tourism security research based on tourism apperceive security index
.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22(1): 118-121.]
[本文引用: 1]
[30]黄震方, 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 地理研究, 2015, 34(1): 15-26.
[本文引用: 1]

[Huang Zhenfang, Huang Rui.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of tourism geography based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 15-26.]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心理 物理 空间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