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land use/cover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in Tomu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SURSabit, NASIMANasirdin, ARSLANMamut收稿日期:2016-04-20
修回日期:2016-08-16
网络出版日期:2016-11-25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108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现代文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1-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6]。维持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日益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维持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已成为当代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7-9]。自然保护区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自然绿色生态工程,对其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是自然保护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现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10-12]。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复杂,自然景观优美,其生态系统对于南疆乃至全疆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无序干扰,造成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弱化,尤其是在保护区东南部新开的旅游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活动频繁,自然生态系统正在日趋退化,加强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通过开展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可以对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成效进行评定,从而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的研究不多,缺少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因此,本文以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在1989年8月22日、2002年8月18日获取的Landsat TM和2014年8月3日获取的ETM+遥感影像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数据来源,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为保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安全、合理管理及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天山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天山的托木尔峰山汇处。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与温宿以北的低山地带,北部与特克斯河,东部与木扎尔特河毗连。地理坐标为79°50'E~80°54'E、41°40' N~42°04'N,总面积34.36万hm2。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自然保护区拥有天山南坡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以保护高山冰川和其下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为主,是以水源涵养、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为一体化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也是木札尔特河、大库孜巴依河、小库孜巴依河、大台兰河、小台兰河、塔克拉克河和阿托依那克河等几条内陆河水系的发源地,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是“天然水塔”;其为生物繁衍生存地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新疆的生态屏障,而且还是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疆两千多万人口的生态安全[13,14]。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在1989年8月22日、2002年8月18日获取的Landsat TM和2014年8月3日获取的ETM+遥感影像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数据来源,以保护区的地形图和实地考察所得到的数据及文字资料作为辅助资料。运用ERDAS 9.2和ENVI 5.0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及分类。首先对3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和几何校正,精度控制在0.5个像元以内;然后进行影像镶嵌、数据融合、影像裁剪和图像增强等处理。在判读解译中,充分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野外考察结果来建立土地分类标准,并通过借助地形图和相关辅助资料进行校准,制出符合精度要求的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分布栅格图(图1~图3)。利用ArcGIS对景观类型分布图进行处理,得到3期的土地利用/覆被面积数据(表1)。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托木尔峰保护区1989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Fig. 1Land use/cover type of the Tomur Reserve in 1989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保护区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Fig. 2Land use/cover type of the Tomur Reserve in 2002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保护区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Fig. 3Land use/cover type of the Tomur Reserve in 2014
-->
Tab. 1
表1
表1保护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面积(hm2)
Tab. 1Land use/cover area of the Tomur Reserve in different periods (hm2)
用地类型 | 1989年 | 2002年 | 2014年 |
---|---|---|---|
冰川 | 132407 | 159793 | 168985 |
草地 | 9421 | 12114 | 12783 |
水体 | 29363 | 17213 | 13088 |
荒地 | 168715 | 151611 | 145418 |
林地 | 3728 | 2903 | 3360 |
合计 | 343634 | 343634 | 343634 |
新窗口打开
3.2 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
参照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15-17],结合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物生产量和生物多样性,确定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服务功能对应单位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2)。Tab. 2
表2
表2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当量因子
Tab. 2Land use/cover unit area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equivalent in the Tomur Reserve
服务类型 | 冰川 | 草地 | 水体 | 荒地 | 林地 |
---|---|---|---|---|---|
食物生产 | 0.00 | 0.10 | 0.80 | 0.01 | 0.22 |
原料生产 | 0.00 | 0.14 | 0.23 | 0.03 | 0.52 |
水资源供给 | 2.16 | 0.08 | 8.29 | 0.02 | 0.27 |
气体调节 | 0.18 | 0.51 | 0.77 | 0.11 | 1.70 |
气候调节 | 0.54 | 1.34 | 2.29 | 0.10 | 5.07 |
净化环境 | 0.16 | 0.44 | 5.55 | 0.31 | 1.49 |
水文调节 | 7.13 | 0.98 | 102.24 | 0.21 | 3.34 |
土壤保持性 | 0.00 | 0.62 | 0.93 | 0.13 | 2.06 |
维持养分循环 | 0.00 | 0.05 | 0.07 | 0.01 | 0.16 |
生物多样性 | 0.01 | 0.56 | 2.55 | 0.12 | 1.88 |
提供美学景观 | 0.09 | 0.25 | 1.89 | 0.05 | 0.82 |
新窗口打开
3.2.1 农田单位面积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方法 农田单位面积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价值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
3.2.2 土地利用/覆被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为:
式中:
3.2.3 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 计算公式为:
式中:
4 结果分析
4.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研究区在1989-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冰川净增3.66×104 hm2,年均增长率1.11%,在保护区所占的比例,由1989年的38.53%增至2014年的49.17%;草地净增0.34×104 hm2,年均增长率1.43%,所占比例由2.74%增至3.72%;水体净减1.63×104 hm2,年均减少率2.22%,所占比例由8.54%降至3.81%;荒地净减2.33×104 hm2,年均减少率0.55%,所占比例由49.11%降至42.32%;林地1989-2002年减少,年均减少率1.70%,2002-2014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33%,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所占比例由1.08%降至0.98%(图4)。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变化分析说明,1989-2002年冰川和草地面积增长,水体和林地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变化不显著;2002-2014年,尤其是自2003年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由于保护区管护政策的贯彻实施,草地和林地面积急剧增加,荒地面积快速减少,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自然保护区的管护政策初步见效。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1989-2014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面积比例变化
-->Fig. 4Land use/cover change in the Tomur Reserve in 1989-2014
-->
水体和草地的单一动态度最高,水体和林地的综合动态度最高。1989-2002年的区域综合动态度为0.72%,2002-2014年的为0.62%,表明近25年来虽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内部存在剧烈和频繁的相互转化,但是自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受保护区贯彻实施管护政策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大大减弱,各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活跃程度逐年平缓。
4.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
4.2.1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本文将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于农田提供生态服务单价的当量和新疆2005-2014年的粮食单价代入式(1)和式(2),计算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表3)。Tab. 3
表3
表3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元/hm2
Tab. 3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value of land use/cover unit area in the Tomur Reserve (yuan/hm2
服务类型 | 冰川 | 草地 | 水体 | 荒地 | 林地 |
---|---|---|---|---|---|
食物生产 | 0.0 | 142.8 | 1142.5 | 14.3 | 314.2 |
原料生产 | 0.0 | 199.9 | 328.5 | 42.8 | 742.6 |
水资源供给 | 3084.7 | 114.2 | 11839.0 | 28.6 | 385.6 |
气体调节 | 257.1 | 728.3 | 1099.6 | 157.1 | 2427.8 |
气候调节 | 771.2 | 1913.7 | 3270.4 | 142.8 | 7240.5 |
净化环境 | 228.5 | 628.4 | 7926.0 | 442.7 | 2127.9 |
水文调节 | 10182.4 | 1399.5 | 146009.8 | 299.9 | 4769.9 |
土壤保持性 | 0.0 | 885.4 | 1328.1 | 185.7 | 2941.9 |
维持养分循环 | 0.0 | 71.4 | 100.0 | 14.3 | 228.5 |
生物多样性 | 14.3 | 799.7 | 3641.7 | 171.4 | 2684.8 |
提供美学景观 | 128.5 | 357.0 | 2699.1 | 71.4 | 1171.1 |
合 计 | 14666.7 | 7240.5 | 179384.7 | 1571 | 25034.8 |
新窗口打开
本文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水资源供给、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净化环境、水文调节、保持土壤、维持养分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美学景观等11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其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和净化环境等4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均高于万元/hm2
4.2.2 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由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具有不同组成结构、功能效用及环境条件,其生态功能及服务价值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由表4可知,1989-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构成比例变化较大,1989年和2002年水体占据主导地位,占总价值量的68.98%和52.96%,是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冰川占据次要地位,占比分别为25.44%和40.20%;其次为荒地,占比分别为3.47%和4.09%,草地和林地的所占比例较小。至2014年时,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降低,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52.96%降至44.87%,占据次要地位;而冰川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增加,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40.20%增至47.38%,占据主要地位,变成为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草地和荒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变化不大,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略有增长。研究期间,保护区的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明显下降,1989-2002年降低23.65%、总价值量1805.9×106元/a;2002-2014年降低10.27%、总价值量598.57×106元/a;1989-2014年降低31.49%、总价值量2404.47×106元/a。这主要是由于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水体面积减少,而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冰川面积增加所造成。研究期前阶段,由于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水体和林地均减少,因此,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量减少率较大;研究期后阶段,尽管水体面积持续减少,但是自2003年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起,保护林草生态系统、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政策同步实施,使得林草面积有所增加,进而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量减少率略有缓慢。从各土地利用/覆被的生态服务价值来看,1989-2014年,冰川和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增长率分别为27.63%和35.70%;水体和荒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持续降低,减少率分别为55.43%和13.81%;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先减后增,前阶段减少率为22.13%,后阶段增长率15.75%,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对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量而言,水体和草地的变化量较大,变化率分别为55.43%和35.70%;林地和荒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量较小,变化率分别为9.86%和13.81%。
Tab. 4
表4
表4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Tab. 4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change of land use/cover in the Tomur Reserve
用地 类型 | 1989年 | 2002年 | 2014年 | 1989-2002年 | 2002-2014年 | 1989-2014年 | ||||||
---|---|---|---|---|---|---|---|---|---|---|---|---|
价值量 (106元/a) | 比例 (%) | 价值量 (106元/a) | 比例 (%) | 价值量 (106元/a) | 比例 (%) | 价值量 (106元/a) | 比例 (%) | 价值量 (106元/a) | 比例 (%) | 价值量 (106元/a) | 比例 (%) | |
冰川 | 1941.96 | 25.44 | 2343.63 | 40.20 | 2478.45 | 47.38 | 401.67 | 15.17 | 134.82 | 5.76 | 536.49 | 27.63 |
草地 | 68.2 | 0.89 | 87.69 | 1.50 | 92.55 | 1.77 | 19.49 | 0.74 | 4.86 | 5.54 | 24.35 | 35.70 |
水体 | 5267.29 | 68.98 | 3087.74 | 52.96 | 2347.79 | 44.87 | -2179.55 | 82.30 | -739.95 | -23.96 | -2919.5 | -55.43 |
荒地 | 265.06 | 3.47 | 238.2 | 4.09 | 228.45 | 4.37 | -26.86 | 1.01 | -9.75 | -4.09 | -36.61 | -13.81 |
林地 | 93.33 | 1.22 | 72.68 | 1.25 | 84.13 | 1.61 | -20.65 | 0.78 | 11.45 | 15.75 | -9.2 | -9.86 |
合计 | 7635.84 | 100.00 | 5829.94 | 100.00 | 5231.37 | 100.00 | -1805.9 | -23.65 | -598.57 | -10.27 | -2404.47 | -31.49 |
新窗口打开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1989-2014年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构成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和净化环境生态功能构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体;维持养分循环、原料生产和食物生产生态功能价值偏低,这与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当前的管护宗旨和保护区的自然属性趋同。在1989-2014年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均有下降,降低最显著的是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水文调节和提供美学景观功能价值,减少率分别为48.23%、39.31%、36.87%、35.12%和34.58%。按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排序,依次为: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水文调节>提供美学景观>原料生产>土壤保持性>维持养分循环>水资源供给>气体调节>气候调节。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Fig. 5Land use/cover ecological servicefunction value of the Tomur Reserve
-->
5 结论与讨论
(1)1989-2014年,保护区冰川增长27.63%,草地增长35.69%,水体减少55.43%,荒地减少13.81%,林地减少9.87%。水体和草地的单一动态度最高,水体和林地的综合动态度最高。1989-2002年的区域综合动态度为0.72%,2002-2014年的为0.62%,尽管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整体内部结构的变化频繁和复杂,但不同类型间相互转换的频率与程度却逐渐平缓。近25年来,在保护区内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相互转化较强,然而从时间跨度来看,前阶段林地急剧减少,而后阶段快速增加,生态贡献率较低的荒地转化为生态贡献率高的林地和草地,是提高了荒地的利用效率。(2)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突出了保护区重要的生态地位。在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11项生态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高,其与保护区大面积的冰川和水域有联系。食物和原料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低,这与保护区以非生产性为主的经营方式有关系。1989-2014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生态服务总价值量由1989年的76.36×108元/a降至2014年的52.31×108元/a,减幅31.49%。在各土地利用/覆被中,冰川和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增长率为27.63%和35.70%;水体和荒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减少,减少率分别为55.43%和13.81%;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前阶段减少22.13%,后阶段增长15.75%,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在生态服务价值构成比例上,1989年水体占主要地位,占总价值量的68.98%,冰川占次要地位,占25.44%;至2014年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降至44.87%,占次要地位,而冰川的生态服务价值增至47.38%,变为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
(3)据海拔3504.4 m处的托云气象站1961-2014年实测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在海拔3500 m以上的高山区,近50年的平均气温-3.3℃、平均降水量244.52 mm。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的气温比50年平均值略有降低,而降水量比50年平均值明显增长。这说明高山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固体降水量的增加,使得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减少和冰川面积扩大,生态服务价值高的水体以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冰川所替代,从而导致了生态服务总价值量的降低。保护区中低山的林草,自1980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尤其是自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管护工作力度的加大,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影响减弱,保护区林草的退化得到了有效改善,林地和草地面积略有增加,致使林草生态服务价值的有所增加。
(4)通过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11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可知,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2.31×108元/a。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这一隐藏价值往往容易被忽视,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量化,从而使人们更直观地认识到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巨大的生态价值地位,以便于制定合理的经营方案,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方法众多,计算结果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彼此之间难以统一,其价值量绝对价值的意义较弱。尽管如此,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蕴含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利于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深入了解,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 , <div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应用市场价值、影子价格、机会成本等方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提供林产品、涵养水源、土壤保持、气体调节、净化环境、养分循环、娱乐文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为204.33×10<sup>8</sup> 元·a<sup>-1</sup>.按服务类型的价值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生物多样性(68.5%)>土壤保持(12.7%)>娱乐文化(4.9%)>气体调节(4.8%)>林产品(4.2%)>涵养水源(3.9%)>净化环境(0.7%)>养分循环(0.3%).按利用类型划分,非使用价值(68.5%)>间接使用价值(22.4%)>直接使用价值(9.1%).</div><div ></br> </div> , <div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应用市场价值、影子价格、机会成本等方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提供林产品、涵养水源、土壤保持、气体调节、净化环境、养分循环、娱乐文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为204.33×10<sup>8</sup> 元·a<sup>-1</sup>.按服务类型的价值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生物多样性(68.5%)>土壤保持(12.7%)>娱乐文化(4.9%)>气体调节(4.8%)>林产品(4.2%)>涵养水源(3.9%)>净化环境(0.7%)>养分循环(0.3%).按利用类型划分,非使用价值(68.5%)>间接使用价值(22.4%)>直接使用价值(9.1%).</div><div ></br> </div> |
[2] |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虽不表现为直接的生产与消费价值,但它们是生物资源直接价值产生与形成的环境。可以说,正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才使人类的生态环境条件得以维持和稳定。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着手,首先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有机物质的生产、CO2的固定、O2的释放、重要污染物质降解,以及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中的生态功能作用,然后再运用影子价格,替代工程或损益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生态系统的间接经济价值。研究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对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这些功能虽不表现为直接的生产与消费价值,但它们是生物资源直接价值产生与形成的环境。可以说,正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才使人类的生态环境条件得以维持和稳定。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着手,首先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有机物质的生产、CO2的固定、O2的释放、重要污染物质降解,以及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中的生态功能作用,然后再运用影子价格,替代工程或损益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生态系统的间接经济价值。研究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对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3] | . , <pre>基于拟合的长时间序列数据监测新疆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2年来,新疆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变化和空间差异;植被生长季NDVI值西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和东南部低;1982-2013年间新疆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绿洲农田植被覆盖区改善明显、草原区退化严重;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重心从北向南移动,天山以北的植被重心呈现西南-东北方向移动,天山以南呈现近似东西方向的移动。</pre> , <pre>基于拟合的长时间序列数据监测新疆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2年来,新疆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变化和空间差异;植被生长季NDVI值西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和东南部低;1982-2013年间新疆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绿洲农田植被覆盖区改善明显、草原区退化严重;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重心从北向南移动,天山以北的植被重心呈现西南-东北方向移动,天山以南呈现近似东西方向的移动。</pre> |
[4] | . , 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花费法等定量评价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4项主导生态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生态功能总价值为58 486.22万元·a-1,突出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巨大的生态地位。 , 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花费法等定量评价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4项主导生态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生态功能总价值为58 486.22万元·a-1,突出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巨大的生态地位。 |
[5] | . , 本文评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及其原因。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各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好转;保护区内草地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增加,食物供给能力提高,栖息地生境好转。森林类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类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多呈增加趋势;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冰川类保护区多条冰川出现明显退缩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有利于雪线以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 , 本文评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及其原因。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各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好转;保护区内草地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增加,食物供给能力提高,栖息地生境好转。森林类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类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多呈增加趋势;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冰川类保护区多条冰川出现明显退缩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有利于雪线以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 |
[6] | . , 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统,确定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面积在减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6.79亿元减少到26.02亿元,天然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生态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等各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趋向恶化。 . , 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统,确定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面积在减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6.79亿元减少到26.02亿元,天然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生态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等各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趋向恶化。 |
[7] | . ,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以植树造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采用《LULUCF指南》中数据分层的碳源汇计量方法,分析了1975-2005 年期间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新疆森林碳库的影响。1975 年新疆森林总碳库估算值为720.02 Tg,其中土壤碳库为528.82 Tg。近30 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48.15 Tg,与1975 年碳库相比,森林碳储量增长了6.69%。植树造林表现出强烈的碳汇功能,总固碳量为54.24 Tg。森林采伐是最主要的碳释放来源,共释放碳5.42 Tg。林地转移呈现微弱的碳释放特征,共排放为0.66 Tg。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域森林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平衡影响的认识。 ,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以植树造林面积、森林产品收获产量及林地转移面积为基础数据,采用《LULUCF指南》中数据分层的碳源汇计量方法,分析了1975-2005 年期间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新疆森林碳库的影响。1975 年新疆森林总碳库估算值为720.02 Tg,其中土壤碳库为528.82 Tg。近30 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碳库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48.15 Tg,与1975 年碳库相比,森林碳储量增长了6.69%。植树造林表现出强烈的碳汇功能,总固碳量为54.24 Tg。森林采伐是最主要的碳释放来源,共释放碳5.42 Tg。林地转移呈现微弱的碳释放特征,共排放为0.66 Tg。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域森林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平衡影响的认识。 |
[8] | . ,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5 mm/a,区域差异特征体现为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别是黄河源区东南部。过去30年黄河源区降水量以及大气水分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干湿条件不同,两者影响程度各异,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共同导致黄河源区东南部半湿润地区水源涵养量减少,而降水增加则是北部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5 mm/a,区域差异特征体现为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别是黄河源区东南部。过去30年黄河源区降水量以及大气水分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干湿条件不同,两者影响程度各异,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共同导致黄河源区东南部半湿润地区水源涵养量减少,而降水增加则是北部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9] | . , 生态承载力是测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系统压力程度的重要标尺。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模型,分别评价和预测了2010年与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结果表明: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组分以草地和能源用地为主,约占足迹总量的93%,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高于人均生态足迹;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仍然总体盈余。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能力提高,201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已经低于2010年水平,城镇化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形成用地总量供给的增加可能是维持生态盈余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压力,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监测预警。 , 生态承载力是测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系统压力程度的重要标尺。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模型,分别评价和预测了2010年与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结果表明:201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组分以草地和能源用地为主,约占足迹总量的93%,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高于人均生态足迹;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仍然总体盈余。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均消费能力提高,201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已经低于2010年水平,城镇化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形成用地总量供给的增加可能是维持生态盈余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压力,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监测预警。 |
[10] | . ,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sup>12</sup>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789元·hm<sup>-2</sup>,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40.80%;其次是灌丛(13789元·hm<sup>-2</sup>)和耕地(13054元·hm<sup>-2</sup>),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sup>12</sup>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789元·hm<sup>-2</sup>,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40.80%;其次是灌丛(13789元·hm<sup>-2</sup>)和耕地(13054元·hm<sup>-2</sup>),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
[11] | . , 以位于阜康市的天山北坡中段自 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成本核算法、收益损失法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方法,从直接使用价值和就间接使用价值两方 面,对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这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6.32×108元人民币。其中有机物生产4.3016×1012 元,涵养水源2.406×108元,观光旅游8.000×108元,土壤保护7.334×108元,调节大气成分4.951×108元,净化空气 6.7152×108元,旅游收入8.0×108元,山地草甸1.38×108元。 , 以位于阜康市的天山北坡中段自 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格法、成本核算法、收益损失法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方法,从直接使用价值和就间接使用价值两方 面,对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这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6.32×108元人民币。其中有机物生产4.3016×1012 元,涵养水源2.406×108元,观光旅游8.000×108元,土壤保护7.334×108元,调节大气成分4.951×108元,净化空气 6.7152×108元,旅游收入8.0×108元,山地草甸1.38×108元。 |
[12] | . ,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为今后研究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稳定、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方法。[方法]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该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对2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变化速度、内部转移矩阵、空间叠加分析,了解近10a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应用谢高地和Costanza的研究经验,结合研究区实际,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并作敏感性分析。并从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流向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进行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林地和低矮灌木及草地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有显著影响。[结论]研究区10a间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显,土地利用整体趋势呈平衡状态,土地利用方向基本合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显著,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最为显著。 ,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为今后研究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稳定、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方法。[方法]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该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对2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变化速度、内部转移矩阵、空间叠加分析,了解近10a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应用谢高地和Costanza的研究经验,结合研究区实际,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并作敏感性分析。并从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生态服务价值流向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进行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林地和低矮灌木及草地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有显著影响。[结论]研究区10a间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显,土地利用整体趋势呈平衡状态,土地利用方向基本合理;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显著,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最为显著。 |
[13] | . , 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岩面生地衣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岩面生地衣共有58种,隶属于6目、18科、35属,其中微孢衣属和平茶渍属种类较多,分别占该地区地衣 总数的10.34和15.52%.地衣科目中茶渍目占优势,其科、属、种数分别占该地区地衣总数的72.22,74.28,74.14%.根据地衣对环境 的适应特征和选择性,将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环北极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中国特有种、欧亚-北美成分、中亚成分、中 亚-西亚成分、广泛分布成分等7个分布类型. . , 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岩面生地衣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岩面生地衣共有58种,隶属于6目、18科、35属,其中微孢衣属和平茶渍属种类较多,分别占该地区地衣 总数的10.34和15.52%.地衣科目中茶渍目占优势,其科、属、种数分别占该地区地衣总数的72.22,74.28,74.14%.根据地衣对环境 的适应特征和选择性,将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环北极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中国特有种、欧亚-北美成分、中亚成分、中 亚-西亚成分、广泛分布成分等7个分布类型. |
[14] | . , 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衣物种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的 研究资料,对该保护区地衣植被的地理成分及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在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地衣120种、11个变种和4个变型,分别隶属于23科49 属.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地衣地理成分有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泛热带成分、东亚成分、两极-西太平洋成分、温带成分、北欧-喜马拉雅-北美成分、地中 海-西亚-中亚成分、两极分布成分、东欧-北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等11种,其中环北极成分占优势.垂直分布地带有荒漠带、山地荒漠草原带、亚高山与山地 草原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及高山垫状植被地衣带等6个自然地带. . , 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衣物种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的 研究资料,对该保护区地衣植被的地理成分及垂直分布进行了分析.在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地衣120种、11个变种和4个变型,分别隶属于23科49 属.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地衣地理成分有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泛热带成分、东亚成分、两极-西太平洋成分、温带成分、北欧-喜马拉雅-北美成分、地中 海-西亚-中亚成分、两极分布成分、东欧-北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等11种,其中环北极成分占优势.垂直分布地带有荒漠带、山地荒漠草原带、亚高山与山地 草原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及高山垫状植被地衣带等6个自然地带. |
[15] | .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出与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基于文献调研、专家知识、统计资料和遥感监测等数据源,通过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静态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构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全国14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11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时间(月尺度)和空间(省域尺度)上的动态综合评估。初步的应用与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为38.1×1012元,总体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内变化多表现为以7月为最高,1月和12月最低。总体而言,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论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案,从而为我国自然资产评估、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出与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基于文献调研、专家知识、统计资料和遥感监测等数据源,通过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静态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构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全国14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11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时间(月尺度)和空间(省域尺度)上的动态综合评估。初步的应用与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为38.1×1012元,总体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内变化多表现为以7月为最高,1月和12月最低。总体而言,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论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案,从而为我国自然资产评估、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
[16] | . , 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化评估方法在中国直接运用存在一些缺陷:低估或者忽略了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笔者在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对中国700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单价体系。通过对比发现,调查获得的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体系与基于物质量估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该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可以用于已知土地利用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 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化评估方法在中国直接运用存在一些缺陷:低估或者忽略了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笔者在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对中国700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单价体系。通过对比发现,调查获得的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体系与基于物质量估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该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可以用于已知土地利用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
[17] | . , 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调查,重点估算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和类型的生态价值。计算结果显示,新疆草地生态系统2003年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为71.32×108美元。从草地各类功能价值看,草地的经济功能价值仅为21.26%,远低于草地的生态价值。从新疆草地类型看,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和低平地草甸是新疆草地的主体类型,占58%以上,而其贡献率为43.17%;低平地草甸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占30.20%;沼泽和温性草甸草原虽然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很高,但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很低。这些结论体现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及开发和保护的潜力。 , 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调查,重点估算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和类型的生态价值。计算结果显示,新疆草地生态系统2003年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为71.32×108美元。从草地各类功能价值看,草地的经济功能价值仅为21.26%,远低于草地的生态价值。从新疆草地类型看,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和低平地草甸是新疆草地的主体类型,占58%以上,而其贡献率为43.17%;低平地草甸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占30.20%;沼泽和温性草甸草原虽然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很高,但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很低。这些结论体现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及开发和保护的潜力。 |
[18] | . , 运用3S技术,对吉林省境内的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研究区建设用地、草地和农田的面积有所增加,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有所减少;该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0.15%,空间动态度为0.43%;林地变化最缓慢,变化幅度低于区域平均变化水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9.95×108元/a,降低率为1.73%。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价值量有所降低,分别减少0.31%,6.78%,5.15%和8.96%,草地、农田价值量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5.67%和5.13%。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地类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下降趋势。 , 运用3S技术,对吉林省境内的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研究区建设用地、草地和农田的面积有所增加,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有所减少;该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0.15%,空间动态度为0.43%;林地变化最缓慢,变化幅度低于区域平均变化水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9.95×108元/a,降低率为1.73%。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价值量有所降低,分别减少0.31%,6.78%,5.15%和8.96%,草地、农田价值量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5.67%和5.13%。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地类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下降趋势。 |
[19] | . ,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范围肉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本文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当量因子和新疆布尔津县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确定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是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5年间±地利用总体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面积在减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略有增加;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0年的37.289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36.351亿元,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水域提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等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地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受到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趋向退化。 . ,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范围肉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本文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当量因子和新疆布尔津县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确定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是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5年间±地利用总体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面积在减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略有增加;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0年的37.289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36.351亿元,有林地和高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水域提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等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地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受到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趋向退化。 |
[20] | . , 运用GIS和RS技术,基于2000—2010年遥感数据分析了新疆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并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00—2010年,研究区水域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农田、湿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2000—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快,约为2005—2010年间变化速率的2.4~6.3倍.水域、草地、林地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总价值量的主体,约占93%.研究期间, 除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降低外, 其余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先升高后降低,整体呈降低趋势,降低率为1.2%.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以实现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运用GIS和RS技术,基于2000—2010年遥感数据分析了新疆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并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2000—2010年,研究区水域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农田、湿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2000—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快,约为2005—2010年间变化速率的2.4~6.3倍.水域、草地、林地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总价值量的主体,约占93%.研究期间, 除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降低外, 其余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先升高后降低,整体呈降低趋势,降低率为1.2%.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以实现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