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韩玉刚1,, 叶雷2
1.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芜湖 241003
2.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3

Core city selection in Chinese undeveloped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and its promoting effe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HANYugang1,, YELe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Anhui, China
2.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Anhui, China
收稿日期:2016-01-13
修回日期:2016-04-30
网络出版日期:2016-06-20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9005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玉刚(1978- ),男,河南固始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经济地理。E-mail: hyg1005@mail.ahnu.edu.cn



展开

摘要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关键词:核心城市;城市中心性;城市腹地;豫皖省际边缘区;阜阳市
Abstract
Most Chinese provincial border-regions lag behind provincial core regions because of its marginalized locations and lack of a core-growth engine or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can represent a weak-weak border-region and is in urgent need of a core city that can hold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 This study build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y selecting urban size, commerce, public service, and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factors. The urban centralities of seven case cities are then measur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entropy method. The hinterland areas of different case cities are demarcated by employing field intensity model and GI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Fuyang city ranks first in urban centrality and ranks high in terms of first-class indices including urban siz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Fuyang city has internal qualities necessary for a core city to serve the border-region. As for the urban hinterland, Fuyang city is much broader than the other six cities, extending to thei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Fuyang city meet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as well.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Fuyang city on the border-region from aspects of trans-boundary spatial integr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core city;urban centrality;urban hinterland;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Fuyang city

-->0
PDF (148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韩玉刚, 叶雷.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J]. , 2016, 35(6): 1127-114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6010
HAN Yugang, YE Lei. Core city selection in Chinese undeveloped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and its promoting effe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J]. 地理研究, 2016, 35(6): 1127-114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6010

1 引言

中国的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1]。由于边缘性区位、省界的刚性约束,以及核心城市实力弱和政策因素等的叠加影响,省际边缘区在中国大多是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省与省核心区域之间的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低谷区。在当前开放型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下,省际边缘区要实现转型、快速发展,首先应当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遴选和培育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区域核心城市是理顺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缩小区际经济差距的重要支点,其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产业组织、信息集散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与周边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区域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突出功能可概括为集聚功能、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创新功能四个方 面[2,3],区域核心城市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区域核心城市的重要程度,一般可以通过“中心性”来衡量。中心性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经济地理学家Christaller提出[4],是指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衡量城市在特定区域中等级高低和功能地位的重要指标。
自中心性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Preston提出以“结节性”替代Christaller的“绝对重要性”,将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和绝对重要性概念进行明确区分[5]。Marshall也提出和Preston类似的观点,并认为中心性属于结节性的一部分[6]。Irwin等利用有向图论阐述了中心性概念,并首先将中心性运用到区域城镇体系研究[7]。对于中心性表示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性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对于中心性的定量测算却无定论。Christaller最先用电话指数测度城市中心性[4],随后Preston等分别利用零售业和服务业销售总额、中心职能数和职能单元数、城市间相互作用量及方向测算城市中心性[5-8]。中国****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丰富了中心性测度的体系和实证研究。周一星等最早通过选取两个层次9项城市市区指标构建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中心性[9]。随后****大多沿用这种方法,对国内不同类型区域的城市中心性评价和遴选、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及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朱翔等根据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缘区城市的特点,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选择了湖南省省际边缘区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10]。张志斌等利用中心性指数测算了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演变,并对西部省会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分析[11]。刘嘉俊等利用中心性原理和熵值法分别评价了豫皖省际边缘区四市和淮海经济区的城市中心性[12,13]。王茂军等分别利用中心性原理分析了山东省城市体系及其演化过程[14,15]
目前对城市中心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比较稳定,但案例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时间序列的城市中心性的演化、省域层面的省会城市中心性的测度研究、跨省及省域城市群区域的城市中心性研究。从主流研究的重点看,相对弱势的欠发达区域城市中心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种考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当前区域核心城市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选取欠发达的豫皖省际边缘区6个地级市为案例区,从城市的集聚—扩散机制出发,借助城市中心性基本原理,构建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豫皖省际边缘区案例城市的内部发展基础条件,利用场强模型和城市腹地两个基本原理,借助GIS技术测算豫皖省际边缘区案例城市的外部发展环境,并结合案例城市内外部发展情况,遴选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进而从空间、交通、产业、经济社会4个维度,定性研究区域核心城市对豫皖省际边缘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不同类型欠发达地区核心城市的选择、城镇体系的有序发展和创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案例支撑。

2 研究区概况

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以安徽省和河南省省界为起点向两省内部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本研究以紧邻省界和与阜阳市交界为标准,地级市包括安徽省的阜阳、六安、亳州,河南省的周口、驻马店、信阳共6个地级市。淮南市与阜阳市相毗邻,为了准确计算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更好地刻画阜阳市的核心城市地位,将其纳入定量计算范围;但由于淮南市从经济联系上归属于合肥都市圈,且不临近省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省际边缘区城市,所以在定性分析和排序分析中将淮南市排除。根据201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截至2013年底,阜阳、六安、亳州三市常住人口占安徽省常住人口的30.49%,国土面积占全省的26.05%,GDP占全省的15.20%,人均GDP是全省水平的50.63%,平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水平的85.24%。周口、驻马店、信阳三市常住人口占河南省常住人口的23.46%,面积占全省的27.53%,GDP占全省的15.57%,三市人均GDP是全省水平的67.06%,平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水平的84.90%。从6个市的发展数据可以看出,就豫皖省内来比较,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两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从6个市的空间位置可以看出,除六安市属于合肥都市圈外,其他五市不属于任何区域级都市圈(图1),整个豫皖省际边缘区基本处于被经济圈、城市群所包围的“环形空洞区”和“塌陷区”之中[16],因此周边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都不可能完全压制和排斥该区域的发展。该区域是中部经济区中的“经济低谷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缺少带动力强的区域核心城市。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Fig. 1Urban dartboard distribution centered on Fuyang city注:根据叶大年等[16]修改而成。
-->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城市中心性测度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以指标的信度检验刻度要求α>0.7,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的提取标准,所选指标均为市辖区范围的数据。城市中心性测度的指标数据侧重于提取反映城市规模、商业、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方面40个指标。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1 400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3.2 研究方法

3.2.1 城市中心性测度方法 中心性是衡量城市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服务的相对重要性[17]。在借鉴周一星等的方法基础上,侧重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一级指标测度城市中心性。采用因子分析法,从40个涵盖城市中心性测度的变量中选取具有独立关系的综合因子作为中心性评价的二级指标,利用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所提取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例作为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利用熵值法将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得到的4个一级指标合成为城市中心性得分。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一级指标体系的权重与其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呈正相关,如果某项指标体系的相对变化程度较大,说明该指标对城市中心性贡献相对较为显著,应赋予较大的权重,如果某项指标体系的相对变化程度较小,说明该指标对城市中心性贡献相对较小,赋予较小的权重。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和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yij=xij-min(xij)max(xij)-min(xij)(1)
yij=max(xij)-xijmax(xij)-min(xij)(2)
式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y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max(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正向指标用公式(1),负向指标用公式(2)。
(2)指标熵值计算
ej=-ki=1myijln(yij)(3)
式中: ej为指标熵值, 0ej1; k=1/lnm
(3)指标权重确定
Wj=(1-ej)/i=1n1-ej)(4)
式中: Wj为指标权重; ej为指标熵值。
(4)中心性得分
Zi=Wj×yij(5)
式中: Zi为城市中心性得分; Wj为指标权重。
3.2.2 城市腹地测度方法
(1)城市综合规模测度
城市腹地的大小范围是由城市本身和周边城市的综合规模和竞争力所决定。利用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替代城市综合规模。
(2)最短时间距离计算
交通网络是城市间人流和物流的重要纽带,而场强模型中的距离为欧氏距离,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采用蒋海兵等[18]的测算方法,利用最短时间距离替代欧氏距离。
(3)场强模型公式
Fij=Zi/Dijβ(6)
式中:Fij为城市i在点j上的场强;Zi为城市i的综合实力,此处为城市中心性得分;Dij为城市i与点j的距离,此处为最短时间距离;β为距离摩擦系数,一般标准取值为2.0[19]

4 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城市中心性测度

4.1 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构建

利用SPSS 2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各一级指标的公因子(表1)。
Tab. 1
表1
表1城市中心性评价特征因子分析
Tab. 1Factor analysis of urban centrality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s
一级指标三级指标主载荷因子
1234
城市规模中心性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10.9120.1400.254-
财政支出(万元)X2-0.878-0.0090.214-
工业总产值(万元)X30.817-0.2060.267-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X40.814-0.0810.434-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50.802-0.2440.3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60.766-0.6180.002-
总人口(万人)X70.0960.9440.155-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km2)X8-0.0780.833-0.254-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X90.403-0.614-0.414-
财政收入(万元)X100.3330.0410.872-
方差解释方差百分比(%)51.28922.80410.637-
贡献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51.28974.09384.730-
商业中心性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数(万人)X110.980-0.0410.0260.100
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万人)X120.972-0.075-0.072-0.002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万人)X130.857-0.0450.251-0.013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万人)X140.7900.3930.4150.092
房地产业从业人数(万人)X150.0710.952-0.138-0.010
金融业从业人数(万人)X16-0.1340.8360.2190.3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170.1610.0370.936-0.15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万元)X180.098-0.0560.7210.588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X190.0700.222-0.0690.933
方差解释方差百分比(%)40.59924.00215.85011.204
贡献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40.59964.60080.45091.654
公共服务中心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万人)X200.885-0.054-0.349-
高等学校学生数量(人)X210.8630.3180.229-
高等学校教师数量(人)X220.8550.1820.34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数(万人)X230.7240.5000.18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业人数(万人)X240.6840.6420.152-
教育支出(万元)X25-0.0250.9680.119-
医生数(人)X260.4690.765-0.153-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X270.5020.745-0.31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数(万人)X280.3010.2450.84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数(万人)X29-0.069-0.4170.703-
方差解释方差百分比(%)55.21118.21812.924-
贡献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55.21173.42886.352-
交通通讯中心性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人)X300.9510.1500.172-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万人)X310.9220.315-0.083-
邮政业务收入(万元)X320.903-0.077-0.175-
电信业务收入(万元)X330.8530.432-0.140-
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万m2)X34-0.7180.4720.310-
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万人)X350.6380.5590.127-
货运总量(万t)X360.1120.9240.046-
客运总量(万人)X370.1820.9030.082-
年末实有出租车数(辆)X38-0.0340.0190.954-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辆)X39-0.090-0.0650.92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万人)X40-0.0540.4560.775-
方差解释方差百分比(%)43.47928.71414.927-
贡献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43.47972.19387.120-


新窗口打开
在城市规模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3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4.730%。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1.289%,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工业总产值、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和用地规模。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2.804%,与总人口、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实际利用外资额3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人口和土地规模及外资规模。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0.637%,与财政收入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的财政收入规模。
在商业服务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4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1.654%。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40.599%,与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数、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4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生活型服务业从业人数。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4.002%,与房地产业从业人数、金融业从业人数两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金融和房地产从业人数。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5.850%,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社会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状况。公因子4的方差贡献率为11.204%,与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特征。
在公共服务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3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6.352%。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5.211%,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高等学校学生数量、高等学校教师数量、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数、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业人数5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教育科技和公共服务特征。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18.218%,与教育支出、医生数、高等学校教师数量3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教育和医疗投入。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2.924%,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数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数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公共管理和信息服务特征。
在交通通讯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3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7.120%。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43.479%,与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邮政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收入、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5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邮电发展特征。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8.714%,与货运总量和客运总量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客运和货运特征。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4.927%,与年末实有出租车数、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3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特征。

4.2 熵值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在上述各指标的公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一级指标共提取13个二级指标(表2)。以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方差累计贡献率的比例作为各公因子的权重,计算出各市的二级指标得分。将各指标的得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指标在城市中心性测度中的权重分别为16.612%、30.880%、25.030%、27.478%。
Tab. 2
表2
表2城市中心性评价体系和权重
Tab. 2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entrality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
城市规模中心性16.612城市经济和用地规模60.53X1,X2,X3,X4,X5,X6
城市人口和土地规模及外资规模26.91X7,X8,X9
城市财政收入12.55X10
商业中心性30.880生活型服务业从业人数44.27X11,X12,X13,X14
金融、房地产从业人数26.19X15,X1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17.29X17
批发零售业和第三产业结构12.22X18,X19
公共服务中心性25.030教育科技及公共服务从业人数63.94X20,X21,X22,X23,X24
医疗卫生和教育支出21.10X25,X26,X27
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从业人数14.97X28,X29
交通通讯中心性27.478邮电服务和城市道路面积49.91X30,X31,X32,X33,X34,X35
货运和客运总量32.96X36,X37
城市公共交通条件17.13X38,X39,X40


新窗口打开

5 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测度结果分析

5.1 城市中心性测度结果分析

从中心性测度综合得分来分析(表3),可以发现六个边缘区城市中心性总得分的排名为阜阳>六安>信阳>周口>驻马店>亳州,其中阜阳、六安和信阳的综合得分较高但相差不大,周口、驻马店和亳州的得分较低。从中心性测度的各个维度来分析,可以发现阜阳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最高,在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方面略低。六安在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但在城市规模和公共服务方面得分较低,信阳在公共服务和城市规模方面得分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但在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较低。阜阳、六安和信阳三市城市中心性较高,且各有侧重。说明三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程度较高,具有潜在的较强的集聚—扩散能力,均具备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条件。
Tab. 3
表3
表3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中心性得分与排序
Tab. 3Scores and ranking of urban centrality among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城市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综合得分排序
淮南1.0890.4091.035-0.4571.477不参与排序
阜阳0.1400.221-0.0740.8171.2811
六安0.0941.041-0.3110.3561.2782
信阳0.1290.0160.5240.2851.2683
周口-1.4420.263-0.0980.3010.8784
驻马店-0.7410.237-0.268-0.0880.8305
亳州-0.197-0.610-0.999-0.7670.2946


新窗口打开

5.2 城市腹地范围测算原因和结果分析

5.2.1 城市腹地范围的测算 城市腹地与核心城市之间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是核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核心城市提供资源并接受核心城市辐射[20]。在中心性分析的基础上,为明确遴选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通过城市腹地进一步检验省际边缘区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利用ArcGIS 10.1软件矢量化案例地交通图,利用案例地行政区划图生成1 km×1 km的格网,并利用交通网对不同的格网赋予不同的速度权重。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封闭性,只在出站口才能通行,借鉴潘彦江等的方法[21],对高速公路进行封闭化处理。将赋值过后的格网转换为栅格,并依次求得案例地到各个地级市的时间成本距离。通过场强模型、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和成本距离栅格,计算案例地内任意栅格接受各地级市的场强值。该方法主要考虑城市自身规模等级与交通可达性状况对腹地的影响,未考虑各市行政边界的阻隔效应、政策和地区文化特征等的差异,因而与现实城市腹地范围有一定出入。
5.2.2 城市腹地范围划分结果分析 根据得到的任意栅格接受各地级市的场强值,利用叠置分析比较任意栅格接受各个地级市场强值的大小,确定各地级市腹地范围,并对各地级市腹地范围进行划分(图2)。将腹地范围栅格转换为矢量图形,计算各地级市腹地面积和扩展率(表4)。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腹地范围
-->Fig. 2Urban hinterland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

Tab. 4
表4
表4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行政面积、腹地面积与扩展率
Tab. 4Land, hinterland areas and expansion rates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城市行政面积(km2腹地面积(km2扩展率排序
阜阳9975250641.511
淮南259630950.19不参与排序
六安17976195330.092
信阳1892511500-0.393
周口119599922-0.174
驻马店1508311104-0.265
亳州83744670-0.446


新窗口打开
从腹地面积分析可以发现,六市的腹地面积排序为阜阳>六安>信阳>驻马店>周口>亳州,腹地面积扩展率排序与城市中心性得分的排序一致。阜阳市的腹地范围最为广泛,为25064 km2,远大于其行政管辖面积9975 km2。腹地面积扩展率为1.51,在豫皖省际边缘区6个地级市中最高,与阜阳城市中心性排名相当的六安和信阳的腹地扩展率仅为0.19和-0.39,腹地面积也小于阜阳。从腹地范围来分析,阜阳市腹地覆盖了阜阳市的绝大多数行政管辖范围并跨越了阜阳市域界限和豫皖两省省界。阜阳的腹地范围所覆盖的其他地级市的县主要有安徽省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河南省新蔡县、淮滨县、息县、固始县等。由于亳州、信阳两市的地理位置靠近豫皖省际边缘区的边缘,但六安、驻马店、周口三市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其行政管辖范围的几何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阜阳的腹地范围呈现东北—西南方向的椭圆形。阜阳的腹地面积广大,说明阜阳与周边地区联系紧密,广大的腹地面积为阜阳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带动豫皖省际边缘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因此判定阜阳可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

6 阜阳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分析

6.1 跨界空间整合效应

跨界空间组织和整合能力是区域核心城市实力的重要体现。省际边缘区由于行政分界、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理念、产业基础、政策供给等方面的原因,在区域经济空间优化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其核心城市不突出、城镇体系不完善、发展轴线不明确,急需以核心城市为支点进行空间优化整合。根据中心性和城市腹地研究发现,豫皖省际边缘区作为“经济低谷区”,其区域发展应选择总体基础好、优势较为明显的阜阳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极核,全面整合空间经济格局。以阜阳为核心的豫皖省际边缘区空间整合的路径为(图3):① 一级发展轴线:阜阳—淮南—合肥轴线。随着合肥都市圈的北向扩展,合肥—淮南同城化现象明显。在此基础上,依托阜合铁路、高速公路及建设中的商—合—杭高铁等主要交通连接线,阜阳与合肥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阜阳市应当以合肥都市圈方向为一级发展轴,全面对接合肥都市圈,凭借交通、人口优势,充分利用合肥都市圈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主动接受其辐射,促进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② 二级发展轴线:阜阳—亳州—商丘—郑州轴线。阜阳市与亳州市历史联系紧密,1998年之前亳州市属于阜阳市管辖。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豫东、皖北均被纳入其中,且该轴线交通条件优越,有条件成为安徽省和河南省交流的重要轴带。③ 三级发展轴线:阜阳—驻马店、阜阳—周口、阜阳—信阳—武汉。驻马店、信阳和周口三市是河南省经济发展实力较弱的区域,且辖区面积较大,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阜阳市的腹地范围已触及到三市的部分县域(图2)。未来应当以阜阳为核心,组织跨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三条跨省的发展轴线。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豫皖省际边缘区跨界空间整合示意图
-->Fig. 3Trans-boundary spatial integration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

6.2 内外交通组织效应

内外部的交通组织能力和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是区域核心城市集聚—扩散能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也是核心城市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省际边缘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影响,一般发展较为滞后,是“断头路”较为集中的区域。豫皖省际边缘区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长期以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核心城市缺位,城市与城市虽然区位相邻,但是交通的连通度却远低于省域经济核心区的城市,通达的交通网络远没有形成。如阜阳和跨省界的驻马店和信阳两市虽然地域相连,但是交通的连通度较差。综合分析豫皖省际边缘区六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情况发现,阜阳市在该区域的交通地位非常突出,是豫皖省际边缘区的交通网络中心,具有架构豫皖省际边缘区内外部交通网络的客观基础。具体如:阜阳市是国家铁路网络中六大铁路枢纽之一,现有商阜、漯阜、阜淮、阜九、青阜5条铁路,规划在建的铁路有阜—六—安铁路和商—合—杭高铁,将呈“米”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连(图4)。除此之外,阜阳市现有4条高速公路、1条国道、3条省道呈放射状,公路交通条件较优;航空、淮河水运也具有一定基础,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六市中处于第一位。通过上述分析,阜阳市具备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实力和基础,应进一步增强阜阳市综合交通运输实力和运输辐射能力,通过内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阜阳市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路网质量,压缩阜阳市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应深度整合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网络,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一步相互衔接和补充。豫皖省际边缘区应以阜阳市为交通中心,进一步整合跨界交通网络,形成联动发展的交通格局,促进要素跨跨界的有序流动。具体如:阜阳—驻马店之间的高速铁路处于前期论证阶段,如果可行将打通京九和京广铁路,阜阳和豫东、豫中、中原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阜阳—信阳之间的交通如果进一步连通,将会打通阜阳、豫南和武汉都市圈之间的通道,届时以阜阳为中心的豫皖省际边缘区将会与合肥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形成大的交通格局,促进要素的全面流动,阜阳市的核心位置也将会进一步强化。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豫皖省际边缘区交通网络
-->Fig. 4Transport network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

6.3 产业联动协同效应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协同,优势互补,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是区域经济整体协调的重要表现。核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产业结构状态、产业链完整程度等,也是其发展实力的直接体现。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阜阳市是传统的农区,第一产业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但近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2010-2014年,第二产业产值迅速增加,远远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状态(图5)。未来阜阳市应充分发挥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有的地缘优势,加强区内的产业分工和区际的产业协同。如:① 区内应积极利用农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做大食品加工、林木加工等特色农业;其次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以电子机械、食品深度加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再次充分发挥阜阳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物流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② 区际在产业层面应处理好被动融入和主动承接的关系,阜阳市应加强区域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借助人口数量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发达省份和合肥都市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做大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阜阳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中的城市首位度;其次借助融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契机,豫皖省际边缘区六市之间,应积极促进省际、城际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选择的进行产业链优化,补齐或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联动协同,形成多赢的发展格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2000-2014年阜阳市三次产业产值与比例
-->Fig. 5Industrial output values and proportions of Fuyang city (2000-2014)
-->

6.4 经济社会示范效应

豫皖省际边缘区一直以来是中国中部区域经济板块中的一个低谷区(图1),而阜阳市又曾经一度是豫皖省际边缘区中的落后地区。将阜阳市作为核心城市培育,将会产生极强的经济社会示范效应,激发周边城市的发展信心。
其一,经济示范作用。近年来阜阳市通过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第一,结合农业基础较好和资源特点,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的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第二,依托人口、土地、交通、政策等优势,有序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创建返乡创业平台,吸引外出务工者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依托与合肥共建“合肥阜阳现代产业园”促进了工业企业的进一步集聚,园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也因此阜阳市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快速提高,阜阳市亦由安徽省排名倒数的地级市转变成为发展较快的城市。2015年其GDP总量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排第六位,远超过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其他城市,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转变对豫皖省际边缘区其他城市的经济示范作用显著。
其二,社会示范作用。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子,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质等,都会对区域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的选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基于行为主体长时间形成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调控、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社会关系,对区域发展影响深刻,成为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具有持久和稳定的影响力[22]。通过实地的深度访谈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和阜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企业和居民等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曾经的“小富即安”、“等、靠、要”、“消极待业”等思想状态正在逐渐改变。阜阳市区域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如区域开放度、社会治安环境、产业成长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等均有一定的优化。其积极效果是,促进了本地发展的整体效应,如阜阳市外出务工后返乡的创业投资者,具有资金和技能,直接为阜阳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阜阳市八大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和再生资源最初就是由回流人员创办。这种“外出务工(赚取资本+学习技能)—返乡创业”的成功者社会示范效应,激发了当地居民发展的热情,激发了地方政府的服务热情,激发了外来企业的投资热情,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产生了一种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促成了阜阳市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阜阳市作为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成功的转型,将会对周边的同类型区域产生极强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通过省内扩散和跨省际传播,作用于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和地方企业等关键行动者,从而改变其思想行为方式,如政策取向、思想观念、投资行为、风险偏好、包容态度等方面,进而会对豫皖际边缘区区域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如区域开放度、社会治安环境、产业成长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等产生直接影响,最终激励同类型城市的全面发展。

7 结论

(1)城市中心性是衡量城市在区域中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服务的相对重要性,对核心城市的遴选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从城市中心性来分析,阜阳市的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中最高,其中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二级指标得分均领先于其他城市,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得分略低。六安和信阳的综合得分与阜阳相差不大,且各有侧重。周口、驻马店和亳州的得分较低。说明阜阳、六安和信阳三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程度较高,具有潜在的较强的集聚—扩散能力,具备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条件。
(2)为从城市中心性分析的结论中进一步明确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取,通过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各市腹地。城市腹地面积排名与中心性综合得分排名一样,阜阳市腹地面积最为广阔,面积扩展率高达1.51,跨越了阜阳市界和豫皖省界,是豫皖省际边缘区中腹地面积最大的城市,而与阜阳城市中心性排名相当的六安和信阳的腹地扩展率远不及阜阳市。阜阳市腹地范围呈现东北—西南方向的椭圆形,说明与亳州、信阳地区联系较为紧密,为阜阳市建设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综合城市中心性分析与城市腹地分析,遴选阜阳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
在上述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交通、产业、经济社会4个层面分析了阜阳市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带动效应。提出以下建议:在跨界空间整合方面,应突出现阶段阜阳市作为皖西北核心城市的地位,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等的区域竞争与合作,主动接受辐射,促使生产要素和资金向阜阳市流动。弱化行政界线屏蔽效应,加强区域内部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内部错位发展。在交通组织方面,应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一步衔接和互补,突出阜阳市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枢纽的地位。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阜阳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优势产业,做大主导产业,凭借豫皖省际边缘区交通枢纽地位和纳入中原经济区的契机,寻求与周边地区合作的机会,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贫困地区向皖西北核心城市的发展,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在社会示范效应方面,大量外出劳动力携带资金和技术的回流为阜阳市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务工赚钱—学习技能—返乡创业”的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丰富的豫皖省际边缘区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遴选及区域带动效应分析,可以为中国不同类型欠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遴选和培育、区域空间整合、区域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本文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一般模式,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揭示了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这同时也为欠发达地区未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部崛起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如何探索欠发达地区经济有序发展,创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培育核心城市的基础上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将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仇方道, 佟连军, 朱传耿, .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 地理研究, 2009, 28(2): 451-463.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00205-2_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p>
[Qiu Fangdao, Tong Lianjun, Zhu Chuangeng, 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repancy i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s: A case study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2): 451-463.]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00205-2_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p>
[2]王兴平, 黄兴文. 省域中心城市的内涵与选择: 以江苏省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02, 9(3): 4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2.03.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在分析中心城市概念、作用、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 省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省域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省域影响力的城市,可分为三级:一级中心是具有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或省际性影响力的城市.二级 中心是具有省内地区性综合影响力,某些单项职能超过地区、省域的城市.三级中心是具有跨越综合影响力,某些单项职能超过地区、省域的城市.继之,根据现有 中心城市的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潜力,作者为省域中心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前提性标准和目标性标准,以及选择的方法与步骤,并以江苏为例进行了具体选择.本文可 为正在开展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Wang Xingping, Huang Xingwen.Sha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vincial central cities basing on Jiangsu province
. Urban Studies, 2002, 9(3): 4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2.03.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在分析中心城市概念、作用、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 省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省域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省域影响力的城市,可分为三级:一级中心是具有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或省际性影响力的城市.二级 中心是具有省内地区性综合影响力,某些单项职能超过地区、省域的城市.三级中心是具有跨越综合影响力,某些单项职能超过地区、省域的城市.继之,根据现有 中心城市的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潜力,作者为省域中心城市提出了具体的前提性标准和目标性标准,以及选择的方法与步骤,并以江苏为例进行了具体选择.本文可 为正在开展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3]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
. 地理科学, 2006, 26(3): 266-2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6.03.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以郑州市为例,主要研究了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指标体系,采 用层次分析法对所研究指标进行了赋值.以此为基础,用裂点法对郑州与周边相邻、相关城市的不同城市要素相互作用的范围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郑州作为区域性中 心城市的影响区域、发展优势和不足,并就提高郑州辐射力的途径、措施进行了研究.
[Feng Dexian, Jia Jing, Qiao Xuning.Assessment on radiant ability of regional central city: 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3): 266-2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6.03.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以郑州市为例,主要研究了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指标体系,采 用层次分析法对所研究指标进行了赋值.以此为基础,用裂点法对郑州与周边相邻、相关城市的不同城市要素相互作用的范围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郑州作为区域性中 心城市的影响区域、发展优势和不足,并就提高郑州辐射力的途径、措施进行了研究.
[4]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常正文, 王兴中,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本文引用: 1]

[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 in Southern Germany. Translated by Chang Zhengwen, Wang Xingzhong, et al.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本文引用: 1]
[5]Preston R E.The structure of central place system
. Economic Geography, 1971, 47: 136-155.
https://doi.org/10.2307/143042URL摘要
The cases of invas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schistosomes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and a new case of probable schistosomiasis japónica of the brain is reported.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treatment is emphasized. R.T.L.
[6]Marshall J U.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9.URL
[7]Irwin M D, Hughes H L.Centr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interaction: Measure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 Social Forces, 1992, 71(1): 17-51.
https://doi.org/10.2307/2579964URL摘要
Alth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as provided many measures of network position these have not been applied to spatial networks. Sociological measures of network structure were constructed to reflect binary interactions and such measures were of limited use in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s. Recently several measures have been refined to accommodate the asymmetric continuous flows of people and information across space making them appropriate for urban models.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graph theoretic measures to the urban system. We find that graph theoretic conceptualizations of centralit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specifications of urban hierarchy. We then apply centrality measures to simulated and actual urban systems. We conclude that such measures elucidate key substantive issues relevant to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o-spatial structures. (authors)
[8]Bonacich P.Power and centrality: A family of measure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 92: 1170-1182.
https://doi.org/10.1086/228631URL摘要
Although network centrality is generally assumed to produce power,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in exchange networks. This paper propose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entrality that accounts for both the usual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centrality and Cook et al.'s recent exceptional results.
[9]周一星, 张莉, 武悦. 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 20(4):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1.04.001URL摘要
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用以衡 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心性”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有必要对中心性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文章在明确中心性概 念,回顾国内外中心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统计资料,利用最小需要量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97年全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等级体系进行了 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城市中心性指数的高低,把我国城市划分为五级体系.
[Zhou Yixing, Zhang Li, Wu Yue.Study of China's urban centrality hierarchy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 20(4):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1.04.001URL摘要
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用以衡 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心性”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有必要对中心性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文章在明确中心性概 念,回顾国内外中心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统计资料,利用最小需要量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97年全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等级体系进行了 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城市中心性指数的高低,把我国城市划分为五级体系.
[10]朱翔, 徐美.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 经济地理, 2011, 31(11): 1761-1767.
URL摘要
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城市的特点,构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结合湖南实际,选择岳阳、郴州和怀化作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经济实力、中心性与辐射带动力、产业发展及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认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提升可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Zhu Xiang, Xu Mei.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entral cities in Hunan provincial boundary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1): 1761-1767.]
URL摘要
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城市的特点,构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结合湖南实际,选择岳阳、郴州和怀化作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在此基础上,从综合经济实力、中心性与辐射带动力、产业发展及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认为湖南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培育提升可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加快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11]张志斌, 靳美娟. 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
. 人文地理, 2005, 20(1): 14-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4URL摘要
中心性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 提供服务能力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文章在借鉴国内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出 1984年、1995年和2001年西部省会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中心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其中心地位的消长涨落;根据2001年中心性指 数的大小,划分其中心地位的等级体系,并据此对西部省会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组织格局做出初步判断。
[Analysis on centricity of capital cities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05, 20(1): 14-18.]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4URL摘要
中心性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 提供服务能力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文章在借鉴国内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出 1984年、1995年和2001年西部省会城市的中心性指数;然后,根据不同时期中心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其中心地位的消长涨落;根据2001年中心性指 数的大小,划分其中心地位的等级体系,并据此对西部省会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组织格局做出初步判断。
[12]刘嘉俊, 蒋国富, 靳晶晶. 黄淮四市城市中心性评价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1): 1-2.
URLMagsci摘要
基于城市中心性理论,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黄淮四市城市中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四市城市中心性都较弱,城市中心性差异比较小,整体上还处在低水平均衡发展的状态,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Liu Jiajun, Jiang Guofu, Jin Jinjin.The city center evaluation of four cities on Huanghuai
.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1, (1): 1-2.]
URLMagsci摘要
基于城市中心性理论,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黄淮四市城市中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四市城市中心性都较弱,城市中心性差异比较小,整体上还处在低水平均衡发展的状态,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3]薛丽芳, 欧向军, 谭海樵. 基于熵值法的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心性评价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3): 63-66.
URL摘要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 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主要表现为 生产、信息和科教方面的中心性,且区域差异较小,该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均不太显著,其中徐州的城市中心性相对较强.
[Xue Lifang, Ou Xiangjun, Tan Haiqiao.Evaluation of urban centricity based on entropy method: A case study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25(3): 63-66.]
URL摘要
根据城市中心性的内涵,从生产中心性、商贸中心性、信息中心性、 交通中心性和科教中心性5方面构建城市中心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分析了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淮海经济区城市的中心性主要表现为 生产、信息和科教方面的中心性,且区域差异较小,该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均不太显著,其中徐州的城市中心性相对较强.
[14]王茂军, 张学霞, 齐元静. 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 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
. 地理研究, 2005, 24(3): 432-442.
Magsci摘要
<p>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松散腹地的变动,勾勒出了1955年到2000年山东城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认识到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城市的两个子体系逐步演化至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单一共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等级性逐渐显化。</p>
[Wang Maojun, Zhang Xuexia, Qi Yuanjing.O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urban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last 50 years: A study based on urban central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432-442.]
Magsci摘要
<p>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简单讨论已有的相对中心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对Tietz公式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利用1955年私营商业调查,1982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NegF法和SumF法分析了近50年山东省中心城市的分布,及其紧密腹地、松散腹地的变动,勾勒出了1955年到2000年山东城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认识到山东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复杂化、有序化的过程,由分别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城市的两个子体系逐步演化至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单一共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的等级性逐渐显化。</p>
[15]吴艳丽, 刘兆德. 山东省城市中心性及城市发展研究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 (1): 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853.2010.01.004URL摘要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区位熵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山东省呈现双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东、中、西城市中心性差异大,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Wu Yanli, Liu Zhaode.A study on city centricity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0, (1): 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853.2010.01.004URL摘要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区位熵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山东省呈现双中心城市发展格局,东、中、西城市中心性差异大,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6]叶大年, 赫伟, 李哲, . 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2]

[Ye Danian, He wei, Li Zhe, et al. Urban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and Urbanization Trend of China. Hefei: Anhu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1.] [本文引用: 2]
[17]周一星, 张莉.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 地理学报, 2003, 58(2): 271-284.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和南方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11个二级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空间组织形成许多新的认识。这一研究对于各地区经济联系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p>
[Zhou Yixing, Zhang Li.China's urban economic region in the open context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2): 271-284.]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从改革开放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经济区进行了新的研究。根据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确定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经济核心区;通过外贸货流、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等流量流向分析,概括了3大核心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和南方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和11个二级区。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空间组织形成许多新的认识。这一研究对于各地区经济联系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p>
[18]蒋海兵, 张文忠, 祁毅, . 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
. 地理研究, 2015, 34(6): 1015-102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基于GIS技术与网络分析模型,应用可达性指数与标准交通经济成本参数(GTC),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变化,探究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陆路可达性的特征。结果显示:从时间可达性看,高铁提高全国陆路可达性的整体水平与交通网络的客流运输效率,优化陆路交通网络,使跨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沿线重要城市人口覆盖范围急剧增长。高铁沿线站点、重要城市化地区与部分边远地区城市可达性获益最多,高铁对城市间中远距离关系影响突出,短距离影响主要局限于高铁沿线地区。此外,地区之间交通公平性差距结论并不统一。从经济可达性看,高铁对不同收入群体陆路可达性影响效果不同,对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可达性影响有限,而对于高收入群体,随着旅行时间价值提高,经济可达性空间格局将不断接近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p>
[Jiang Haibing, Zhang Wenzhong, Qi Yi, et al.The land accessibility influenced by China's high-speed rail network and travel cos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6): 1015-102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基于GIS技术与网络分析模型,应用可达性指数与标准交通经济成本参数(GTC),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全国陆路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变化,探究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陆路可达性的特征。结果显示:从时间可达性看,高铁提高全国陆路可达性的整体水平与交通网络的客流运输效率,优化陆路交通网络,使跨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联系日趋紧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沿线重要城市人口覆盖范围急剧增长。高铁沿线站点、重要城市化地区与部分边远地区城市可达性获益最多,高铁对城市间中远距离关系影响突出,短距离影响主要局限于高铁沿线地区。此外,地区之间交通公平性差距结论并不统一。从经济可达性看,高铁对不同收入群体陆路可达性影响效果不同,对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可达性影响有限,而对于高收入群体,随着旅行时间价值提高,经济可达性空间格局将不断接近时间可达性空间格局。</p>
[19]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 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
. 地理科学, 2000, 20(6): 528-533.
[本文引用: 1]

[Liu Jisheng, Chen Yanguang.The gravitational models of fractal citi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ed methods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20(6): 528-533.]
[本文引用: 1]
[20]陈联, 蔡小峰. 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
. 经济地理, 2005, 25(5): 629-631, 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5.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腹地为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提供多种支持性资源,腹地的大小、质量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响.腹地概念自20世纪初得到应用以来,对于腹地理论的探索一直蕴含于经济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说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文章认为城市腹 地不仅是一个体现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状态的客观概念,它的动态性决定了城市腹地也须体现了城市的竞争意识,增强辐射力、争取较大的腹地空间更是城市竞争 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以城市竞争策略为支撑的腹地划分方法,并从综合性腹地和城市优势产业腹地两方面给出技术方案.
[Chen Lian, Cai Xiaofeng.The theory of city hinterland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istricting ways of hinterland
.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25(5): 629-631, 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5.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腹地为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提供多种支持性资源,腹地的大小、质量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响.腹地概念自20世纪初得到应用以来,对于腹地理论的探索一直蕴含于经济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学说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文章认为城市腹 地不仅是一个体现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状态的客观概念,它的动态性决定了城市腹地也须体现了城市的竞争意识,增强辐射力、争取较大的腹地空间更是城市竞争 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了以城市竞争策略为支撑的腹地划分方法,并从综合性腹地和城市优势产业腹地两方面给出技术方案.
[21]潘彦江, 方朝阳, 缪理玲, . 基于交通状态分析的南昌市区区际联系通达性研究
. 地理研究, 2014, 33(12): 2325-23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1201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综合考虑交通状态日变化规律、区际联系出入口等级及高速公路、过江大桥和隧道等对通达性的影响,引入路网饱和度模型分析南昌市区区际联系通达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 南昌市区区际通达性主干路指向性强,整体呈由中心向外围不规则辐射状;② 全区通达性格局受交通状态影响,不同时段通达性格局差异明显,尤其是南昌市核心区变化更为显著;③ 过江大桥、隧道的交通状态对区域通达性影响较大,高峰期过江大桥及隧道的拥堵凸显出河流、铁路线等因素对交通的阻隔,河流及铁路线两侧通达性差距拉大。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区际联系通达性提出了南昌市区际公路及市内道路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p>
[Pan Yanjiang, Fang Chaoyang, Miao Liling, et al.Analysis of interregional contact accessibility based on traffic state in Nanchang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12): 2325-23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1201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综合考虑交通状态日变化规律、区际联系出入口等级及高速公路、过江大桥和隧道等对通达性的影响,引入路网饱和度模型分析南昌市区区际联系通达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 南昌市区区际通达性主干路指向性强,整体呈由中心向外围不规则辐射状;② 全区通达性格局受交通状态影响,不同时段通达性格局差异明显,尤其是南昌市核心区变化更为显著;③ 过江大桥、隧道的交通状态对区域通达性影响较大,高峰期过江大桥及隧道的拥堵凸显出河流、铁路线等因素对交通的阻隔,河流及铁路线两侧通达性差距拉大。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区际联系通达性提出了南昌市区际公路及市内道路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p>
[22]陆大道, 樊杰.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1]

[Lu Dadao, Fan Jie.2050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城市 交通 指标 经济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