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mathjax/2.7.2-beta.0/MathJax.js?config=TeX-AMS-MML_HTMLorMML"></script> <script type='text/x-mathjax-config'> MathJax.Hub.Config({ extensions: ["tex2jax.js"], jax: ["input/TeX", "output/HTML-CSS"], tex2jax: {inlineMath: [ ['$','$'], ["\\(","\\)"] ],displayMath: [ ['$$','$$'], ["\\[","\\]"] ],processEscapes: true}, "HTML-CSS": { availableFonts: ["TeX"] }, TeX: {equationNumbers: {autoNumber: ["none"], useLabelIds: true}}, "HTML-CSS":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SVG: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 </script> 张子昂, 黄震方, 曹芳东, 王坤, 陈晓艳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The space-tim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ZHANGZi'ang, HUANGZhenfang, CAOFangdong, WANGKun, CHENXiaoya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通讯作者:黄震方(1963- ),男,江苏扬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 zhfh@263.net
收稿日期:2016-01-12
修回日期:2016-04-17
网络出版日期:2016-06-20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9,41401144,415011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00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子昂(1991- ),男,新疆昌吉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zhangziangdid@126.com



展开

摘要
县域旅游是支撑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也是未来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当下对县域入境旅游研究的缺失阻碍着对小尺度入境旅游地发展的认知和重视。以浙江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变差函数模拟了浙江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一步通过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测度了各县市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类型,并将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类型相嵌套,建立了四种时空跃迁驱动机制模式。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一杭独大”特征显著,且空间自组织性逐年增强,区域入境旅游核心县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加,核心县市辐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方向;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整合性,县域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东南—西北区域的入境旅游落后县市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特征,常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岱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产业—结构驱动、经济—服务制约、贸易—产业驱动、区位—资源制约四种驱动模式呈现出自东北至西南逐渐由同向发展到同向制约的演化过程,此外四种模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影响机理。

关键词:县域;入境旅游;格局演变;时空跃迁;驱动机制
Abstract
County-scale tourism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 units that supports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has also been regarded as the new direction of inbound tourism in the future.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hinders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in small scale inbound tourism destination. With the help of ESTDA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spatial variation function,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coun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 are simulated. Then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inbound tourism are measured in each county by means of LISA time path and the space-time transition. In this way, nesting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 and space-time evolution type is achieved, which also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time transition driving mechanism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has the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aggregation—with Hangzhou playing a dominant role. Moreover, the spatial self-organizing feature is increasingly reinforced while its spatial differences are gradually lessened, the latter of which can be reflected at the local level. On the one hand, the revolution pattern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this province is feature b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pace integ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degree of transfer inertia between counties. Apart from that, it is shown that the inbound tourism of the backward countie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parts has a relatively dynamic local spatial feature. To be more specific, Changshan county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volatility in the spatial dependence while the Daishan county has the best stability. In addition, the space-time transition driving patterns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driving the industry-structure driving pattern, the economy-service restriction modes, the trade-industry driving pattern and the location-resource restriction modes), which present an obvious evolution process which starts from synthetic development and then gradually turns into synthetic restriction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rea. There are less driving areas and more restricted areas at low quantile level, while more driving areas and less restricted areas at high quantile level. And the four main patterns imply different influence mechanisms.

Keywords:county-scale;inbound tourism;pattern evolvement;space-time transition;driving mechanism

-->0
PDF (189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张子昂, 黄震方, 曹芳东, 王坤, 陈晓艳. 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J]. , 2016, 35(6):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6014
ZHANG Zi'ang, HUANG Zhenfang, CAO Fangdong, WANG Kun, CHEN Xiaoyan. The space-tim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J]. 地理研究, 2016, 35(6):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6014

1 引言

2015年3月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 Advisor发布了“2015旅行者之选—全球最佳目的地”榜单。在全球最受欢迎的中国目的地榜单中,广西的龙胜县和阳朔县击败了成都、苏州等城市,首次进入全球视野,县域入境旅游地也因此备受关注和热论。县域旅游是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小尺度旅游单元,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文化[1],乡村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也是县域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旅游者,被寄予为后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载体[2]。此外,在当下国家大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开展特色县域旅游综合改革以及国内外游客寻找原生态、个性化旅游市场的政策引领与市场转向的双重驱动下,县域入境旅游逐渐成为了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未来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对县域入境旅游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入境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Dwyer第一次对入境旅游效益与成本进行了评 估[3],此后入境旅游一度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对不同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实证探索,从国家层面的经济[4]、政策[5]、移民[6]到民间层面的影 视[5]、文化亲近[7],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内容从单一到多元。此外,入境旅游市场识别[8]、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模式、预测[9-11]等一系列入境旅游时空特征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国内对于入境旅游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外,这与旅游业兴起于入境旅游有很大关系,国内****对入境旅游的研究涵盖了入境旅游流与市场[12]、入境旅游时空演变[13]、入境旅游形象与感知[14]、入境旅游影响因素[15]以及入境旅游预测[16]等方面。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趋于多元,研究尺度则以宏观尺度的国家、区域以及重点省市群为主,尚未开展对微观尺度下县域入境旅游的研究。在县域旅游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多以案例地的形式对大陆边境、海岛县域等特殊区位县域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竞争力进行描述评价[17-19],以及对贫困、少数民族县域等具有特殊社会属性县域的旅游发展或扶贫方案进行探讨[20-22],此外,还有大量研究是以宏观视角对县域旅游产业的规划、开发、平台建设[23-25]等方面进行展开。总体来说,国内对于县域旅游研究重视程度还不高,实证研究对象较单一,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都较薄弱[26],尤其缺乏完整县域体系下的时空地理特征分析。因此,对县域入境旅游开展研究能够弥补入境旅游方面对小尺度(县域)单元研究的不足,同时能够丰富县域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体系。
时空研究无疑是揭示旅游地复杂关系的有效手段,对于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化能够进行很好的解读。然而目前对于地理变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与时间过程分析大多是分离的[27],经典的数理统计及ESDA或者忽略了空间关联特征,或者忽视了时间维度,更多测度的是空间关联与相互作用机制的截面特征[28]。因此,整合时间与空间要素,利用时空耦合的方法研究旅游地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关系、格局、变迁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现有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化对影响要素及作用关系的研究较为浅显,对演化机理的剖析不够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地时空研究的深入性,也削弱了旅游地的决策指导作用。鉴于此,以浙江省6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以县域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差异格局—演化路径—驱动机制为研究主线,通过引入Rey提出的ESTDA框架[29],克服以往ESDA只针对截面数据,而忽视时间维度的时空动态性问题[28],运用空间变差函数、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对2004-2013年间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动态特性进行探索,并且尝试将时空跃迁与分位数回归模型相嵌套,建立不同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模式,对当下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的机制研究不足进行方法论的补充尝试,或可为区域旅游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的深入耦合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空间变差函数

空间变差函数又称半变异函数,是地统计分析的特有函数[30],可以反映区域内某种变量的空间变异格局,很好地弥补了经典统计学忽略空间要素的缺陷[31]。设区域化变量Z(x)在点xixi+h处的值为Z(xi)与Z(xi+h),则空间变差函数可以表示为:
r(h)=12N(h)i=1N(h)[Z(xi)-Z(xi+h)]2(1)
式中:N(h)是分割距离h的样本量。在空间变差函数中,距离和方向是方差拟合图的重要特征,表征此类特征的参数包括块金方差、块金系数、基台值、变程和分维数等。分维数是双对数回归方程的曲率,其值越接近2,空间分布越均衡。此外,空间变差函数的理论模型是未知的,需通过指数函数、高斯函数、球形函数等一系列函数进行计算模拟后最终确定。
克里金(Kriging)插值以空间变差函数模型为基础,在有限区域内对变量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模拟[32],函数表达式为:
Z(x0)=i=1nλiZ(xi)(2)
式中: Z(x0)为未知点; Z(xi)为已知样点; λi为第i个样点对未知点权重;n为已知点的个数。

2.2 LISA时间路径

LISA时间路径将传统的静态LISA动态化,通过融入时间维度,观察LISA在Moran散点图中坐标的移动情况。LISA坐标的移动路径可表示为[(yi,1,yLi,1),(yi,2,yLi,1),…,(yi,t,yLi,t)],yi,t表示i县市在第t年的入境旅游人数标准化值,yLi,ti县市在第t年的空间滞后量[27]。LISA时间路径可以测量Moran散点图中由属性变量及空间滞后量组成的LISA坐标的稳定性水平,解释各县市入境旅游发展在区域内的时空协同变化以及局部空间差异和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性[13],其几何特征包括路径长度、弯曲度及跃迁方向[33]
2.2.1 LISA时间路径长度 LISA时间路径长度能够反映研究区域局部空间结构动态性特征,表达公式为[27]
d=Nt=1T-1d(Li,t,Li,t+1)i=1Nt=1T-1d(Li,t,Li,t+1)(3)
式中:N为县域单元数量;T为年度时间间隔;Li,t为县域单元在第t年的LISA坐标;d(Li,t,Li,t+1)为县域单元i从第t年到t+1年移动距离。d越大,局部空间结构的动态性越强;d>1代表县域单元i的移动距离大于县域移动距离的平均值。
2.2.2 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 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能够反映研究区域局部空间结构波动性特征。表达公式为[27]
f=t=1T-1d(Li,t,Li,t+1)d(Li,1,Li,T)(4)
式中:d(Li,1,Li,T)为县域单元i从首年到末年移动距离。f越大,LISA时间路径越弯曲,局部空间结构波动越曲折;如果f>1,表明县域单元i的移动曲折程度高于均值。

2.3 分位数回归模型

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提供了回归变量与因变量分位数之间线性关系的估计方法[34]。和最小二乘估计相比,分位数回归的优势在于对条件分布的刻画更加细致,并且不要求模型具备很强的分布假设,同时分位数回归的参数估计通过加权误差绝对值最小得到,因此估计过程稳健性更高,不易受异常值影响[34]。此外,分位数回归因其对条件分布刻画细致,能够与不同类型的时空跃迁深度嵌套,可以很好解读时空跃迁过程的驱动机制。
假设随机变量Y的概率分布为:
F(y)=Prob(Y<y)
Yτ分位数定义为满足 F(y)τ的最小 y值,即:
q(τ)=inf{y:F(y)τ},0<τ<1
F(y)τ分位数 q(τ)可以由最小化关于 ξ的目标函数得到,即:
q(τ)=argminξτy>ξy-ξdF(y)+(1-τ)y<ξy-ξdF(y)=argminξρτ(y-ξ)dF(y)(5)
式中: argminξ函数表示取函数最小值时 ξ的取值。

2.4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依据相关研究,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对外贸易是影响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15,35-37]。此外,区域经济也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环境的营造以及对外城市知名度的打造[38]。接待能力则可以表征旅游地承载力的大小,在吸引游客及保障游览体验方面起重要作用。除此,产业结构能够反映区域入境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38],而文化认同则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35],也是影响境外游客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39]。综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对外经贸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旅游接待能力、产业结构占比等方面探讨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的影响机制。其中,旅游资源选取了浙江省各县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中各等级要素数量与其对应分值加总求和得到5A、4A、3A级景区不同的权重;在区位交通指标的选取上,公路交通对县域入境旅游影响最大,故选取浙江省境内各县市公路交通里程作为衡量指标;对外经贸联系选取了各县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进行表征;区域经济发展以浙江省各县市人均GDP表征;在旅游接待能力方面,鉴于资料的可获得性,只选取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间接表征旅游地接待能力;在产业结构方面,因旅游产业占比数据获取困难,选取第三产业占比指标加以替代。最后,文化认同因素目前还具有众多争议[35,40],且因其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及难以定量测度等原因,暂不考虑。以上指标数据均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04-2014)、浙江省旅游概览(2004-2010)、浙江旅游统计便览(2007-2014)、浙江旅游业发展报告(2011-2012)、浙江省旅游统计资料汇编以及浙江省旅游局和统计局官网。
为了使研究能够同当前宏观政策相衔接,以2013年浙江省县域行政区划为依据,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市区及56个县(市)建立研究单元。此外,在计算的过程中对部分县市进行了合并或分解,使得县域统计口径符合2013年浙江省行政区划标准。

3 空间关联特征及异质性模拟

浙江省县市、市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县域入境旅游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一杭独大”与“市区效应”特征。2004-2013年,杭州市区入境旅游人次远高于其余县域。此外,市区入境旅游普遍高于县市(图1)。其中,宁波、温州、湖州、绍兴等地区入境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市区带动县市协同发展;嘉兴市区、金华市区入境旅游发展相对薄弱,但所辖县市入境旅游发展突出,对所属市区依赖较小,独立性较强;杭州、舟山地区入境旅游以市区为主,各县市受市区屏蔽影响较大,发展缓慢;衢州、台州、丽水等地入境旅游发展滞后于其他各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相对落后。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人次(对数化)变化图
-->Fig. 1The variation diagram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Log)
-->

通过计算2004-2013年浙江省67个县市入境旅游Moran's I指数(表1),探索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关联特征。分析发现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近十年来,Moran's I指数在0.2~0.3间波动上升,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集聚趋势越来越强。表现为入境旅游人次较高的县市在空间上趋于邻近,低入境旅游人次的县市在空间上亦相邻。
Tab. 1
表1
表1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Moran's I值变化
Tab. 1Changes in the Moran's I values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年份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Moran's I0.1930.2430.2520.2710.2320.2550.2860.2740.2650.291
Z检验2.3552.9143.0153.2282.7943.0573.4103.2803.1773.454
P0.0190.0040.0030.0010.0050.0020.0010.0010.0010.001


新窗口打开
进一步利用空间变差函数反映县域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异特征。通过将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人次作为地理属性变量,计算实验变差函数,选取高斯模型、球形模型、指数模型以及线性模型等对变量数据进行拟合,从中选取拟合度最高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通过计算不同方向的分维数,最终进行Kriging插值模拟(表2表3图2)。
Tab. 2
表2
表2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变差函数拟合参数
Tab. 2The parameters of variogram model on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年份变程(km)块金值C0基台值块金系数拟合模型决定系数
入境旅游发展2004100.80.4313.3070.130Exponential0.670
2005117.00.4733.3880.139Exponential0.779
2006198.31.2833.3980.378Exponential0.775
2007114.30.4953.1650.156Exponential0.791
2008128.40.5563.3230.167Exponential0.860
2009144.60.4243.0610.138Exponential0.846
2010173.10.3812.9710.128Exponential0.857
2011191.70.4502.8850.156Exponential0.870
2012206.70.2892.8820.100Exponential0.810
2013102.90.2952.7480.107Exponential0.838


新窗口打开
Tab. 3
表3
表3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变差函数分维数
Tab. 3The fractal of variogram on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年份全方向南—北东北—西南东—西东南—西北
DR2DR2DR2DR2DR2
入境旅游发展20041.8830.7611.9640.7631.7870.4671.8380.7241.9710.752
20051.8620.8001.9540.8091.7760.4231.8180.6891.9350.631
20061.8810.8071.9320.8221.780.5441.8620.6511.9290.882
20071.8870.7941.8020.8411.7830.4331.8640.6341.9810.821
20081.8750.8511.8800.8501.8040.5051.8500.7231.9550.866
20091.8840.8451.9050.8711.8270.6221.8390.7541.9790.858
20101.8770.8661.8580.8051.7780.5121.8470.7331.9890.814
20111.8680.8831.9500.6561.7490.4091.8410.7511.9970.801
20121.8850.8351.9540.6521.8020.3051.8840.5901.9750.867
20131.8860.8021.9480.7141.7960.4381.8480.7101.9520.846

注:D为分维数,R2为决定系数。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变差函数Kriging插值模拟
-->Fig. 2Kriging simulation of variogram model on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

空间变差函数的结果显示,块金值在2004-2013年间呈下降趋势,基台值与块金系数逐年下降。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在不断减小的同时,入境旅游发生变异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相关所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此外,10年间变程值的不断增加说明了由结构化分异所导致的空间关联范围在不断扩大,区域入境旅游核心县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加。从空间变差函数选取的最优模型可以看出,连续十年指数模型(Exponential)拟合效果最优,决定系数较高,且拟合效果逐年增加,说明10年间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相似,且空间自组织性逐年增强。从空间变差函数全方向分维数来看,维数值经历了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过程,但总体分维值很高,均保持在1.86以上,说明县域入境旅游差异先减小,后趋于平稳,并且在全方向上的均质性较好。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差异更多的体现在局部各方向上。其中,在2004-2006年间,均质性最好的为南—北方向,维数均在1.9以上,最接近均质分布理想值;而2007-2013年间东南—西北方向均质性最高,且模型拟合度也保持在0.8以上,模型可靠度很高;此外,均质性最差的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维数在1.7~1.8之间徘徊,且拟合相关性相对较低,此方向的差异性较为明显。Kriging插值图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差异特征、分布形态以及演变过程。在2004年呈现出以杭州市为辐射极,温州、湖州、宁波、义乌等市为辐射核的“一极多核”主体结构,2009年“多核”逐渐消退,以杭州、温州、宁波为首的辐射带形成,2013年又逐渐演变回“一极多核”结构,可见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具有一定的路径回流特征。

4 LISA时空动态性特征演变

4.1 LISA时间路径几何特征分析

整体上,LISA时间路径移动较长的县市多集中在浙江省东南部,且呈现出东南—西北方向移动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短的分布特征,这也意味着以台州、金华市为代表的东南部及湖州、衢州为代表的西北部的入境旅游落后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如图3)。其中仙居县(3.043)、温岭市(2.583)、临海市(2.129)三个县市LISA时间路径长度大于2,为移动最长的县市;绍兴市区(0.322)、丽水市区(0.398)、嵊泗县(0.409)为时间路径移动最短的县市,LISA时间路径长度不足0.5。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LISA时间路径几何特征空间分布
-->Fig. 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 of LISA time path
-->

与此同时,对浙江省县域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进行计算,得出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最大的县市依次为常山县(13.660)、金华市区(11.266)、诸暨市(10.429)。常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表明常山县及其邻域县市在入境旅游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波动特征。而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最小的县市为岱山县(1.176)、嵊泗县(1.212)、玉环县(1.440)。其中岱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反映了岱山县及其邻域县市入境旅游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波动特征不显著。此外,在总体空间的分布上,LISA弯曲度呈现出以中心向外围稳定性递增的放射格局(图3)。

4.2 LISA时间路径移动方向分析

通过比较2004年和2013年浙江省67个县市在Moran散点图中位置坐标变动情况,借助GeoDa软件分析各县市位置坐标十年间的移动方向。如图4所示,箭头方向为各县市坐标移动方向,箭头长短为各县市十年间移动距离。0°~90°方向为县域单元与其邻域单元正向协同增长方向,180°~270°方向为县域单元与其邻域单元负向协同增长方向[13],这两种移动方向呈现出县域单元及其邻域单元整合的空间动态性特征[34]。90°~180°和270°~360°为县域单元与其邻域单元反向增长方向。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LISA时间路径移动特征HH象限:DQ(德清)、CX(长兴)、DS(岱山)、DY(东阳)、YK(永康)、XC(新昌)、WZ(温市)、XS(象山)、HZH(杭市)、NB(宁市)、HZ(湖市)、SX(绍市)、FH(奉化)、YY(余姚)、ZJ(诸暨)、AJ(安吉)、CXI(慈溪)、SZ(嵊州)、JS(嘉善)、TX(桐乡)、ZS(舟市)、HN(海宁)、QT(青田);LH象限:JX(嘉市)、FY(富阳)、PH(平湖)、PY(平阳)、SM(三门)、PJ(浦江)、DT(洞头)、SS(嵊泗)、YJ(永嘉)、HY(海盐)、JY(缙云);LL象限:TZ(台市)、LH(临海)、YH(玉环)、WL(温岭)、QZ(衢市)、QY(庆元)、SY(松阳)、LQ(龙泉)、TS(泰顺)、JN(景宁)、SC(遂昌)、YHE(云和)、TL(桐庐)、CN(苍南)、WY(武义)、XJ(仙居)、LX(兰溪)、PA(磐安)、KH(开化)、LA(临安)、JD(建德)、CS(常山);HL象限:JS(江山)、LY(龙游)、NH(宁海)、YW(义乌)、WC(文成)、LQ(乐清)、JH(金市)、LS(丽市)、CA(淳安)、TT(天台)、RA(瑞安)。 注:字体加粗县市名为发生时空跃迁县市。
-->Fig. 4The mobile trajectory of LISA time path
-->

整体来看,协同增长的县市共有32个,占浙江省县域的47.8%,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而正向协同增长的县市有19个,占协同增长县市的59.4%,浙江省县域正向整合性较高。从各县市移动方向空间分布来看(图3图4),正向协同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杭州、湖州、绍兴、温州等入境旅游发达地区,呈现协同高速增长特征。而负向协同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嘉兴市和金华市,呈现协同低速增长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县市多具有“县市带动市区”入境旅游发展特征,也从侧面体现出“市区效应”覆盖县域下入境旅游发展的优越性。

4.3 LISA时空跃迁分析

LISA时间路径的物理特征揭示了Moran散点图中各县市的移动趋势,进一步借用Rey提出的转移概率矩阵和时空跃迁来描述Local Moran's I散点图在不同局部类型间演化的过程(图4)。从2004-2013年Local Moran's I转移概率矩阵(表4)来看,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局部区域结构较为稳定,不同类别间转移较少,县域类别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其中LHt→HHt+1型转移概率最大,达到了0.385,转移县市个数达到了5个,而其余各类型转移概率较低,也说明了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Tab. 4
表4
表4Local Moran's I转移概率矩阵
Tab. 4Local Moran's I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HHt+1HLt+1LHt+1LLt+1
HHtⅣ(0.750)Ⅱ(0.000)Ⅰ(0.150)Ⅲ(0.100)
HLtⅡ(0.214)Ⅳ(0.572)Ⅲ(0.000)Ⅰ(0.214)
LHtⅠ(0.385)Ⅲ(0.000)Ⅳ(0.538)Ⅱ(0.077)
LLtⅢ(0.000)Ⅰ(0.150)Ⅱ(0.050)Ⅳ(0.800)


新窗口打开
时空跃迁能够更细致地描述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时空变化。Rey将时空跃迁划分为四种类型[29]: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其中Ⅰ型表示仅为县域单元自身发生跃迁,此跃迁类型包括HHt→LHt+1、LHt→HHt+1、HLt→LLt+1、LLt→HLt+1;Ⅱ型表示仅为邻域单元发生跃迁,自身单元保持不变,具体包括HHt→HLt+1、LHt→LLt+1、HLt→HHt+1、LLt→LHt+1四种跃迁类型;Ⅲ型为县域单元自身及其邻域单元均发生跃迁,其中跃迁方向一致的类型为HHt→LLt+1、LLt→HHt+1,跃迁方向相反的类型为LHt→HLt+1、HLt→LHt+1。此外,Ⅳ型表示县域单元自身与邻域单元均未发生跃迁,所有县市均保持原有的状态。根据上述四种时空跃迁类型,Local Moran's I的空间离散度(Spatial Cohesion)可以表示为:
St=F0,tn(6)
式中:St为空间离散度;F0,tt时段内0型跃迁类型的数量;n为所有可能跃迁的数量。
通过计算,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的St值为0.686,即十年间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未发生时空跃迁的概率为68.6%,说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的空间集聚性存在相对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其中Ⅰ型跃迁比例为20.9%;Ⅱ型跃迁比例为7.6%;Ⅲ型跃迁比例仅为2.9%,只有温岭市和临海市发生了HHt→LLt+1型的跃迁。从跃迁类型比例可以看出县域单元受邻域单元溢出影响较小,自身因素对其入境旅游结构的改变影响较大。

5 格局演变的动态影响机制

5.1 影响因素分析

以入境旅游人次(INT)作为因变量,以区域经济发展(PGDP)、产业结构(STR)、接待能力(REC)、经济外联度(FECO)、交通设施(TRA)、旅游资源(RES)作为分位自变量,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
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低分位阶段(0.1~0.3)与高分位阶段(0.6~0.8)系数为负,对县域入境旅游发展呈阻碍作用;产业结构在各分位点上表现出对入境旅游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此外,接待能力在低分位阶段阻碍入境旅游,经济外联度在高分位阶段促进入境旅游;交通设施和旅游资源在低分位保持对入境旅游的持续促进,高分位则转向制约。
Tab. 5
表5
表5分位数回归与OLS回归结果
Tab. 5The results of quantile regression and OLS regression
分位数/OLS回归截距项PGDPSTRRECTRAFECORES
OLS0.001-0.097***1.285***-0.214*** -0.0040.126***-0.147***
0.1-0.006-0.042***0.228***-0.088***0.008***-0.0050.013***
0.20.002-0.021***0.356***-0.129***0.003***-0.0130.021***
0.3-0.001-0.015**0.425***-0.118*** 0.002**-0.0230.012***
0.4-0.001-0.0100.510***-0.127***0.002*-0.0070.005***
0.50.005-0.0140.636***-0.149*0.0020.021-0.011
0.60.009***-0.083***1.175***-0.323-0.017**0.354***-0.036***
0.70.010***-0.066***1.187***-0.281-0.019**0.285**-0.037**
0.80.010***-0.034**1.393***-0.310-0.017***0.134-0.043
0.90.014**0.0061.500***-0.325-0.031**0.196*-0.066***

注:******分别为统计量在1%,5%,10%水平显著。
新窗口打开

5.2 驱动机制建构

Rey通过自身与邻域单元的移动状态将时空跃迁分为四类,依次为自身跃迁(邻域稳定)、自身稳定(邻域跃迁)、自身跃迁(邻域跃迁)、自身稳定(邻域稳定)[29]。此外,分位数回归模型可以通过对高、低分位值的划分,划分出高分位响应与低分位响应两种类型。进一步根据不同分位点自变量系数的正负值,又可以划分出低分位制约、低分位驱动、高分位制约、高分位驱动四种类型。其中低分位制约表示由分位数在0.1~0.5范围内抑制县域入境旅游跃迁的影响因素类型,其变量系数为负,检验结果显著;低分位驱动表示由处在0.1~0.5分位点之间,促进县域入境旅游跃迁的影响因素类型,其变量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高分位制约则是位于0.5~0.9分位点之间抑制县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类型,其变量系数为负,检验显著;高分位驱动则是变量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处在0.5~0.9之间促进县域入境旅游发展的的影响因素类型。
分位数回归能够很好地解释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分位数与时空跃迁类型具有很强的嵌套性。其中低分位制约能够很好的解释LHt→LLt+1、LHt→LHt+1、LLt→LLt+1、LLt→LHt+1型跃迁机制,此类跃迁的特性是在低分位阶段保持自身状态不变,即入境旅游处于较低水平,其中LHt→LLt+1、LLt→LLt+1为同向制约类型,表示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发展同样受阻,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而LHt→LHt+1、LLt→LHt+1为反向发展类型,即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完成跃迁,入境旅游发展较好;低分位驱动对应解释了LHt→HLt+1、LHt→HHt+1、LLt→HLt+1、LLt→HHt+1类型的跃迁机制,此类跃迁在低分位阶段保持自身单元向高处跃迁,入境旅游提升较快,其中LHt→HHt+1、LLt→HHt+1为同向发展,表明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发展良好,LHt→HLt+1、LLt→HLt+1为反向发展,表明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发展受阻;高分位制约主要针对HLt→LLt+1、HLt→LHt+1、HHt→LLt+1、HHt→LHt+1等跃迁类型,此类跃迁表明入境旅游在高分位段上发展受阻,入境旅游向低处跃迁,其中HLt→LLt+1、HHt→LLt+1为同向制约,表示邻域单元入境旅游也受到抑制,HLt→LHt+1、HHt→LHt+1则为反向发展,表示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发展良好;高分位驱动对应解释的类型包括HLt→HLt+1、HLt→HHt+1、HHt→HLt+1、HHt→HHt+1,此类型跃迁在高分位段能够保持较好的性状不变,即入境旅游发展良好,其中HLt→HHt+1、HHt→HHt+1为同向发展,表示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发展良好,而HLt→HLt+1、HHt→HLt+1为反向发展,表示邻域单元入境旅游受到抑制。

5.3 要素驱动模式

通过将时空跃迁类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相嵌套,对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发展时空动态性的演变机制进行探索,建立了产业—结构驱动、经济—服务制约、贸易—产业驱动、区位—资源制约等四种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的驱动/制约模式(图5)。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驱动机制模式
-->Fig. 5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space-time transition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

产业—结构驱动:在低分位驱动模式中,产业结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是驱动入境旅游发展最显著的因素,其中产业结构影响最明显,影响系数在0.2~0.7之间(表5),而交通条件与旅游资源影响相对较小,说明此类入境旅游发展落后县市通过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尤其重视旅游产业开发,使入境旅游发展有了明显的提升。此外,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旅游资源的挖掘也是促进当地入境旅游发展的辅助因素。但总体上,此驱动模式辐射县域较少,说明低分位驱动瓶颈较高,不易冲破,仅包括象山、德清、长兴、东阳、岱山、江山、宁海、龙游等县市。在空间分布上,此驱动模式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集聚特征。其中象山、德清、长兴、东阳、岱山等为同向发展县市,与其相邻县市协同发展;而江山、宁海、龙游等地与邻域县市发展方向相反,入境旅游发展差距逐渐增大。
经济—服务制约:在低分位制约模式中,区域经济与接待能力是阻碍入境旅游落后县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此模式下的县市随着当地人均GDP的增加以及接待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改变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困境,反而进一步阻碍当地入境旅游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背离现象。此现象说明入境旅游发展落后县市,在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旅游核心要素以及外部基础条件匮乏时,提高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能够增强当地休闲旅游诉求,但同时压缩了仅有的入境旅游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也仅是满足本地游憩活动的增量需求,没能从本质上改变入境旅游发展环境,从而使入境旅游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属此制约模式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及浙西北地区,其中浙西南县市呈现同向制约,与其相邻县市同样没能从制约要素困境中寻求突破,入境旅游发展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浙西北县市则为反向发展,邻域县市入境旅游发展较快,入境旅游差距逐渐显现。
贸易—产业驱动:在高分位驱动模式中,经济外联度、产业结构对此类县市入境旅游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外联度影响系数最高,对此类型入境旅游发展驱动作用最大,说明了入境旅游发达县市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往来,能够延续入境旅游的发展,也侧面反映了对外经贸对入境旅游的临界效应,即只有当对外经贸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入境旅游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加大第三产业投入,也是保持入境旅游发达县市入境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浙东北、浙西南部分县市受此驱动模式影响最为显著。尤其是浙东北县市呈现出明显的同向发展趋势,自身入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周围县市入境旅游的发展,涓滴效应显著;而淳安、文成、瑞安、乐清、金华市区、义乌、天台、丽水市区则为反向发展县市,自身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而邻域县市发展受阻,入境旅游差距越拉越大。
区位—资源制约:在高分位制约模式中,区位交通、旅游资源、区域经济对此区域县市入境旅游发展阻碍作用显著。此制约模式下的县市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然而在进一步的旅游资源挖掘及外部条件改善之后,入境旅游增速却不明显,甚至出现停滞或负向发展,“资源诅咒”现象严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当地旅游人力资源后备不足以及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有很大关系。受此模式的制约,原本入境旅游发达县市逐渐开始衰退,从区域分布来看,这一制约模式下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台州下属的部分地区以及衢州、嘉兴等市区,其中台州部分地区及衢州市区为同向制约区域,与此区域相邻的县市入境旅游发展受阻;而嘉兴市区、富阳、平湖等地为反向发展地区,邻域县市入境旅游发展较快,没有受到“资源诅咒”现象的困扰。
总体上,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驱动模式呈现出自东北至西南逐渐由同向发展向同向制约演变的空间格局(图6),其中低分位阶段要素驱动区域较少,制约区域较多;高分位阶段要素驱动区域较多,制约区域较少,马太效应显著。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要素驱动类型及发展方向空间格局
-->Fig. 6The factor-driving typ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ounty-scale inbound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

6 结论与讨论

以浙江省县域为例,分析了县域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揭示了差异格局的演变,测度了时空跃迁的类型,探讨了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1)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一杭独大”与“市区效应”显著。其中,杭州市区入境旅游地位突出,市区入境旅游发展普遍好于县市。此外,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逐年增强,且由结构化分异所导致的空间关联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入境旅游核心县市的扩散效应不断增加,核心县市辐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在差异指向方面,全方位上的均质性保持良好,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方向上,其中东北—西南方向均质性最低,空间差异性明显。
(2)LISA时间路径移动最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东南部,整体呈现出东南—西北移动长,东北—西南移动短的格局。其中,东南—西北部的入境旅游落后县市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特征。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则呈现出中心向外围稳定性递增的放射格局。其中,常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岱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LISA时间路径移动方向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整合性,且正向协同区域多为入境旅游发达地区。
(3)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局部区域结构较为稳定,LISA时空跃迁在不同类别间转移量较少,县域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的集聚性存在相对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十年间没有发生时空跃迁的概率为68.6%。其中Ⅰ型跃迁类型过半,说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受邻域单元溢出影响较小,自身因素影响较大。
(4)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驱动模式分为四类,四种要素驱动模式呈现出自东北至西南逐渐由同向发展到同向制约的演化过程,其中低分位阶段要素驱动区域较少,制约区域较多;高分位阶段要素驱动区域较多,制约区域较少,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其中产业—结构驱动模式辐射县域较少,驱动瓶颈较高,且分布较分散;经济—服务制约模式受区域经济与接待能力限制严重,在旅游核心要素匮乏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背离现象;贸易—产业驱动县域主要依赖于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对外经贸对入境旅游具有临界效应,此模式下入境旅游发达县市较多,且涓滴效应显著,带动了周围县市的入境旅游发展;区位—资源制约模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资源诅咒”特点,其中以台州地区较为典型。
通过对县域入境旅游时空关联特征、差异格局演化、时空跃迁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的理清县域入境旅游的发展阶段及未来演变趋势,对当地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制度的构建,发展的规划提供指导。与此同时,对现有入境旅游政策的检验,入境旅游周期的判断等也有重要帮助。今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更加合理、完备的要素驱动机制, 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更长年限的入境旅游发展, 更充分的揭示不同时间阶段下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及驱动耦合的机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黄震方, 陆林, 苏勤,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1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x0201c;三农&#x0201d;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p>
[Huang Zhenfang, Lu Lin, Su Qing, 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1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x0201c;三农&#x0201d;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p>
[2]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近20年文献回顾
. 资源科学, 2014, 36(1): 200-20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乡村旅游是后现代社会人们回归 自然的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自从1994年可持续旅游期刊发专刊对乡村旅游进行系统研究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 脉络,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驱动机制、地理空 间结构和旅游企业管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结果发现:尽管乡村旅游的研究遵循了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突出乡村旅游主要功能特色和旅游乡村性的研究欠 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是国外****关注的热点,国内****更侧重于研究乡村旅游的地理空间结构和驱动机 制问题。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在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中比较缺乏,导致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受到限制。采用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扩展乡村旅游的 研究领域,提升乡村旅游活动中的乡村性,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Lu Xiaoli, Cheng Yuhang, Wang Liwei.20 Years of rural tourism
.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1): 200-20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乡村旅游是后现代社会人们回归 自然的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自从1994年可持续旅游期刊发专刊对乡村旅游进行系统研究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 脉络,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驱动机制、地理空 间结构和旅游企业管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结果发现:尽管乡村旅游的研究遵循了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突出乡村旅游主要功能特色和旅游乡村性的研究欠 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是国外****关注的热点,国内****更侧重于研究乡村旅游的地理空间结构和驱动机 制问题。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在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中比较缺乏,导致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受到限制。采用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扩展乡村旅游的 研究领域,提升乡村旅游活动中的乡村性,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3]Dwyer L, Forsyth P.Assess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bound tourism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4): 751-768.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93)90095-K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Une évaluation des co04ts et des bénéfice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Les touristes étrangers apportent des co04ts aussi bien que des bénéfices à n'importe quel pays de destination. Pour des raisons de politique générale, il faut évaluer avec précision les bénéfices net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pour le pays en question. En prenant l'Australie comme exemple précis, le présent article explique pourquoi les dépenses brutes des touristes étrangers exagèrent les bénéfice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En second lieu, l'article identifie des distorsions qui existent à un certain degré dans toutes les éonomies et qui ont des conséquences sur les bénéfices nationaux net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Ces distortions proviennent des facteurs suivants: taxes, imp00ts, subventions, pouvoir au marché, influences extérieures, et des effets des tarifs, revenus, marché du travail et marché d'échanges.
[4]Sam M.The role of inbound tourism in the Singaporean economy: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Assessment
.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4, 31(8): 1071-1089.
https://doi.org/10.1080/10548408.2014.89569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study has employed recently published input-output (I-O) tables and tourism survey data and built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to assess the role of inbound tourism in the Singaporean economy and thus to reveal it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rketing. Compared with the I-O analysis, the CGE modeling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eedback effect in the economy and thus produces mor...
[5]Faruk B, Hatice O B, Kemal C.Impacts of exported Turkish soap operas and visa-free entry on inbound tourism to Turkey
.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7(8): 186-192.
[本文引用: 2]
[6]Neelu S.Im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bound touris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 1535-154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2.02.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Immigration can potentially influence tourism flows.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vast number of studies on tourism demand modelling, the immigration-tourism linkage has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seeks to address this gap. A dynamic demand model is developed and estimated using data from 1980 to 2008 for the 15 main markets of Australia.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cluded are income, own price, price of a substitute destination, airfare and immigration. The estimation results empirically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inbound tourism. The short run and long-run immigration elasticities generated are 0.028 and 0.09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omission of prices of substitutes affects the value of the own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Th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stakeholders who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planning exercise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immigration trends.
[7]Vietze, Christoph.Cultural effects on inbound tourism into the USA: A gravity approach
. Tourism Economics, 2012, 18(1): 121-138.
https://doi.org/10.5367/te.2012.010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and particularly religious, factors on tourist flows into the USA,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To estimate this empirically, the author runs an augmented gravity equ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cultural proximity between country of origin and country of destin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tourism flows between those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after controlling for a set of geographical variables, more people from countries with the same language (English) and high governmental ranking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USA travel to the USA for holidays than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Above all,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tourists from Christian countries prefer the USA as a holiday destination much more than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is finding is stable across model specifications and supports the argument that people wish to go on vacation to countries with similar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to their own.
[8]Liu Y D.Image-based segment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The perceptions of Taiwan's inbound visitors
.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19(8): 971-987.
https://doi.org/10.1080/10941665.2013.83312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n image-based approach to segment the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Identifying 14 image attributes of cultural attractions, Taiwan's inbound tourists were then surveyed to 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ttributes. Applying a factor&ndash;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four discrete image segm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rts and museum, heritage, living culture, and resulted in a sample of 954 responden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sever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propositions of cultural distance, omnivorous/univorous, experiential and informational familiarity of destination and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t typology.
[9]Khadaroo J, Seetanah B.The role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gravity model approach
.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5): 831-840.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7.09.005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We employ a gravity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determining the tourism attractiveness of destination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panel data set of bilateral tourism flows among 28 countries over the decade 1990&ndash;2000. We find that, on top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classical determinants,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tourism inflows into a destination. Disaggregated continent-wis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sensitiveness of tourism flows to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does vary, depending on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We also find evidence of repeate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 the more so from high-income origins and to high-income destinations.</p>
[10]Deng M, Athanasopoulos G.Modelling Australia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bound travel: A spatial-temporal approach
.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5): 1075-1084.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0.09.006Magsci摘要
In this paper Australia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bound travel are modelled by an anisotropic dynamic spatial lag panel Origin-Destination (OD) travel flow model. Spatial OD travel flow model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applied in a single cross-sectional context, whe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is assumed to have reached its long run equilibrium and temporal dynamics are not explicitly considered. On the other hand, spatial effects are rarely accounted for in tradi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ling. We attempt to address this dichotomy between spatial modelling and time series modelling in tourism research by using a spatial-temporal model. In particular, tourism behaviour is modelled as travel flows between regions. Temporal dependencies are accounted for via the inclusion of autoregressive components, whil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are explicitly accounted for at both the origin and the destination. We allow the strength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o exhibit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we allow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symmetry between capital-city neighbours and non-capital-city neighbours. Signific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have been uncovered for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For example we find strong seasonal temporal autocorrelations, significant trends and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at both the origin and the destination. Moreover, the spatial patterns are found to be most significant during peak holiday seasons. Understanding these patterns in tourist behaviour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operators.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1]Song H Y, Witt S F.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Macau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2): 214-224.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4.09.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vector autoregressive (VAR) modell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forecast tourist flows to Macau from eight major origin countries/regions over the period 2003–2008.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VAR model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accurate medium- to long-term forecasts, and also separate forecasts of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are not required. A further justification for using the VAR technique is that it permits an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to be perform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the demand for Macau tourism responds to the ‘shocks’ in the economic variables within the VAR system.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nalysis are discussed. The forecasts generated by the VAR models suggest that Macau will face increasing tourism demand by resi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 needs of Chinese tourists tend to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from other origin countries/regions, especially Western countries, the business sectors in Macau need to pay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catering for the needs of Chinese tourists.
[12]马耀峰, 林志慧, 刘宪锋, . 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
. 地理科学, 2014, 34(1): 25-31.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基于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运用GIS 技术手段,构建中国入境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并对1997 年和2010 年的Top1、Top5 和Top10 网络的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 整体网络规模在缩小,但是最大联系强度和平均联系强度却明显增长,且最大联系强度一直出现在广州和深圳之间;② 整体网络结构处于核心极化阶段,总体呈现&ldquo;东部强,中西弱&rdquo;的&ldquo;L&rdquo;型分布,一级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集聚作用显著,且进一步增强;③ 旅游城市联系以东部区内联系为主,东部地区城市的集聚作用愈加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的集聚作用在减弱;④ 中国入境旅游城市可分为三大体系,形成三极多核的空间格局。</p>
[Ma Yaofeng, Lin Zhihui, Liu Xianfeng, et al.The evolution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inbound tourist in Major cities of China
.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 25-31.]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基于旅游经济联系模型,运用GIS 技术手段,构建中国入境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并对1997 年和2010 年的Top1、Top5 和Top10 网络的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 整体网络规模在缩小,但是最大联系强度和平均联系强度却明显增长,且最大联系强度一直出现在广州和深圳之间;② 整体网络结构处于核心极化阶段,总体呈现&ldquo;东部强,中西弱&rdquo;的&ldquo;L&rdquo;型分布,一级节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集聚作用显著,且进一步增强;③ 旅游城市联系以东部区内联系为主,东部地区城市的集聚作用愈加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的集聚作用在减弱;④ 中国入境旅游城市可分为三大体系,形成三极多核的空间格局。</p>
[13]郭永锐, 张捷, 卢韶婧, .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
.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299-1304.
URL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p>以中国31 个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入境旅游经济的衡量指标,运用ESTDA框架,通过ESDA、LISA 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从时空耦合的视角对中国2001~2011 年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存在弱正相关,表现为一种弱积聚格局,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加稳定的局部空间结构;湖北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而浙江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出现协同高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出现协同低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局部区域结构和空间自相关性非常稳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p>
[Guo Yongrui, Zhang Jie, Lu Shaojing, et al.Spatial-temporal chang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1): 1299-1304.]
URL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p>以中国31 个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入境旅游经济的衡量指标,运用ESTDA框架,通过ESDA、LISA 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从时空耦合的视角对中国2001~2011 年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存在弱正相关,表现为一种弱积聚格局,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加稳定的局部空间结构;湖北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而浙江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出现协同高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出现协同低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局部区域结构和空间自相关性非常稳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p>
[14]张静儒, 陈映臻, 曾祺, . 国家视角下的目的地形象模型: 基于来华国际游客的实证研究
. 旅游学刊, 2015, 30(3): 1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3.002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因其对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影响,分别发展成为国际商务领域和旅游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虽然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却相对独立,缺少交叉研究。该研究在对两个领域的文献和理论模型进行整理后,将目的地形象放置到国家尺度下重新审视,试图揭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家形象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尝试引入“熟悉度”等概念建立整合模型。最后以中国大陆为案例地,以来华国际游客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修正。结论指出:(1)熟悉度对目的地形象有正向影响;(2)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之间具有双向且正向的影响;(3)国家形象通过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
[Zhang Jingru, Chen Yingzhen, Zeng Qi.An integrative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a country context: A case stud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 Beijing
. Tourism Tribune, 2015, 30(3): 13-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3.002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因其对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影响,分别发展成为国际商务领域和旅游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虽然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却相对独立,缺少交叉研究。该研究在对两个领域的文献和理论模型进行整理后,将目的地形象放置到国家尺度下重新审视,试图揭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家形象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尝试引入“熟悉度”等概念建立整合模型。最后以中国大陆为案例地,以来华国际游客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修正。结论指出:(1)熟悉度对目的地形象有正向影响;(2)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之间具有双向且正向的影响;(3)国家形象通过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
[15]万绪才, 王厚廷, 傅朝霞, . 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3, 32(2): 337-34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20014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性进行探析,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作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均值比率对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区位条件和对外经济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区域集中性非常突出,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知名度次之,旅游产品和区位距离的作用较小。
[Wan Xucai, Wang Houting, Fu Chaoxia, et al.The intercity diffe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Taking the major tourism cities as an exampl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2): 337-34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20014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性进行探析,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作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均值比率对中国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旅游产品、知名度、区位条件和对外经济等因素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区域集中性非常突出,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知名度次之,旅游产品和区位距离的作用较小。
[16]吴良平, 张健, 陆媛. 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预测在中国入境旅游中的应用分析
. 旅游学刊, 2011, 26(11): 19-27.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摘要]为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预测精度,文章选择了目前相对最优单项预测模型 &mdash;&mdash;TRAMO/SEATS短记忆预测模型和ARFIMA长记忆预测模型,并根据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特点,采用非常适合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预测并具有高预测精度的传统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然后将各个单项预测模型进行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研究发现: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达到了目前为止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预测的最高精度。最后,根据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实际值和组合模型预测值的比较,定量分析世界金融危机等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时滞,并探究中国入境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Wu Liangping, Zhang Jian, Lu Yuan.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forecast in China's inbound tourism based on IOWHA operator
.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1): 19-27.]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摘要]为提高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预测精度,文章选择了目前相对最优单项预测模型 &mdash;&mdash;TRAMO/SEATS短记忆预测模型和ARFIMA长记忆预测模型,并根据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特点,采用非常适合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预测并具有高预测精度的传统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然后将各个单项预测模型进行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研究发现:基于IOWHA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达到了目前为止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月度数据序列预测的最高精度。最后,根据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实际值和组合模型预测值的比较,定量分析世界金融危机等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时滞,并探究中国入境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17]王辉, 张萌, 石莹, . 中国海岛县的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
. 地理研究, 2013, 32(4): 776-78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2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分析是对旅游在特定区域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发展现况的研究,从而获取发展正确方向及合作对象的重要衡量方法。海岛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旅游发展在岛域地域系统中具有特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选取2006-2010年中国12个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方法分别对我国海岛县旅游业集中度和时间尺度上的省市间、省市内和总体差异变化状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中国海岛县整体旅游业态发展不均衡,旅游业态集中化程度较低,在海岛县域的专业性整体优势不强,但可提升空间较大;②福建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呈下降趋势,浙江省呈升高趋势,说明福建省海岛旅游业正向均衡方向发展,入岛旅游总收入的Theil系数由2006年福建省大于浙江省转变到2010年浙江省大于福建省,两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正在逐渐弱化;③各海岛县间的差异及海岛县隶属省市的差异都在增大,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差距不大,但相互波动频繁,隶属省内海岛县的差异和省间的差异都是造成中国海岛县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Wang Hui, Zhang Meng, Shi Ying, et al.Concent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in island counties,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4): 776-78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2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经济集中度与差异化分析是对旅游在特定区域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发展现况的研究,从而获取发展正确方向及合作对象的重要衡量方法。海岛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特征,旅游发展在岛域地域系统中具有特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选取2006-2010年中国12个海岛县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方法分别对我国海岛县旅游业集中度和时间尺度上的省市间、省市内和总体差异变化状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①中国海岛县整体旅游业态发展不均衡,旅游业态集中化程度较低,在海岛县域的专业性整体优势不强,但可提升空间较大;②福建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呈下降趋势,浙江省呈升高趋势,说明福建省海岛旅游业正向均衡方向发展,入岛旅游总收入的Theil系数由2006年福建省大于浙江省转变到2010年浙江省大于福建省,两省入岛旅游总收入差异正在逐渐弱化;③各海岛县间的差异及海岛县隶属省市的差异都在增大,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差距不大,但相互波动频繁,隶属省内海岛县的差异和省间的差异都是造成中国海岛县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18]钟林生, 张生瑞, 时雨晴, .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
. 资源科学, 2014, 36(3): 1117-1124.
URL摘要
我国长达2.2万km的陆地边 境沿线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利用潜力。本文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文中简称《标准 (GB/T18972-2003)》),梳理了我国9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单体;统计分析了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数量;总 结了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5大特征,分别为数量繁多、体量较大,类型丰富、组合度好,特色鲜明、垄断性高,神秘神圣、有庄严感,整体连续、线性明显;进行了 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边境县域内共有61处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和237处四级旅游资源单体;最后提出了我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 策略和不同质量等级开发策略。
[Zhong Linsheng, Zhang Shengrui, Shi Yuqing, et al.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land 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3): 1117-1124.]
URL摘要
我国长达2.2万km的陆地边 境沿线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利用潜力。本文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文中简称《标准 (GB/T18972-2003)》),梳理了我国9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域内的旅游资源单体;统计分析了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数量;总 结了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5大特征,分别为数量繁多、体量较大,类型丰富、组合度好,特色鲜明、垄断性高,神秘神圣、有庄严感,整体连续、线性明显;进行了 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边境县域内共有61处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和237处四级旅游资源单体;最后提出了我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 策略和不同质量等级开发策略。
[19]时雨晴, 钟林生, 陈田. 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
. 资源科学, 2014, 36(6): 1133-114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测度与分析我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各边境地区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边境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边境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而从边境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边境旅游现状竞争力、边境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三方面构建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136个边境县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云南、广西、辽宁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西藏、甘肃、内蒙古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弱;②从不同毗邻国边境段落来看,中朝、中老、中缅、中越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中尼、中印、中不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弱;③中朝、中老、中俄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中越、中朝、中缅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中亚、中阿、中巴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
[Shi Yuqing, Zhong Linsheng, Chen Tian.Evaluation of border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6): 1133-114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测度与分析我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各边境地区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边境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边境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而从边境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边境旅游现状竞争力、边境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三方面构建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136个边境县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云南、广西、辽宁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西藏、甘肃、内蒙古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弱;②从不同毗邻国边境段落来看,中朝、中老、中缅、中越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强,中尼、中印、中不边境县域旅游竞争力较弱;③中朝、中老、中俄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中越、中朝、中缅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中亚、中阿、中巴边境县域在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方面具有优势。
[20]邸明慧, 郑凡, 徐宁, .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县旅游扶贫适宜模式选择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3): 123-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15.03.02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旅游发展的综 合要素,该文以这两个指标建立旅游扶贫适宜性分类模型,构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指数评价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对河北省环 京津2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四象限法对23县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得出各县由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 聚集程度的高低组合决定的旅游扶贫适宜性类型,并依据各类型特征提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政策性项目拉动模式、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及大区带动发展模式4种旅游 扶贫模式,针对各县的具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指出适宜模式下的旅游扶贫可行措施.
[Di Minghui, Zheng Fan, Xu Ning, et al.Choice of pro-poor tourism suitability mode of national poverty counties in Hebei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5, 31(3): 123-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15.03.02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旅游发展的综 合要素,该文以这两个指标建立旅游扶贫适宜性分类模型,构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利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指数评价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对河北省环 京津2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四象限法对23县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得出各县由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旅游产业 聚集程度的高低组合决定的旅游扶贫适宜性类型,并依据各类型特征提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政策性项目拉动模式、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及大区带动发展模式4种旅游 扶贫模式,针对各县的具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指出适宜模式下的旅游扶贫可行措施.
[21]李瑞, 吴殿廷, 鲍捷, .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评价研究: 以黔东南州所辖民族县域为例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1): 189-198.


[Li Rui, Wu Dianting, Bao Jie, et al.Touris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thnic county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per-spective: A case of ethnic counties of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outheast Guizhou
.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8(1): 189-198.]

[22]陈志钢, 保继刚. 典型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
. 地理科学, 2010, 30(4): 544-550.
[本文引用: 1]

[Chen Zhigang, Bao Jigang.Land use change dynamics and its determining mechanism in a typical tourist city: The case of Yangshuo county, Guangxi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4): 544-550.]
[本文引用: 1]
[23]赵磊, 夏鑫, 全华. 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的县域旅游地演化研究
. 经济地理, 2011, 31(5): 874-88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产业链延伸主要通过对县域 旅游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县域旅游系统开发的整体协调两方面影响县域旅游地的演化发展。因此,在分析旅游产业链延伸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产 业链延伸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县域旅游系统开发与县域旅游产业结构演变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来研究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县域旅游地演化二者之间相互耦合的内在 关系,以期为县域旅游地的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Zhao Lei, Xia Xin, Quan Hua.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country territory tourism destination based on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5): 874-88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产业链延伸主要通过对县域 旅游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县域旅游系统开发的整体协调两方面影响县域旅游地的演化发展。因此,在分析旅游产业链延伸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产 业链延伸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县域旅游系统开发与县域旅游产业结构演变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来研究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县域旅游地演化二者之间相互耦合的内在 关系,以期为县域旅游地的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24]姚治国, 赵黎明. 区域旅游形象塑造中的人文要素分析: 以黟县为例
. 地理科学, 2011, 31(5): 634-640.
URL摘要
区域旅游形象是目的地核心吸引力,形象感知是影响旅游动机转化为旅游决策的关键因子。区域旅游形象构建过程中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内生变量系统,一个是外生变量系统,目的地人文要素归属外生变量系统。目的地人文要素系统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最终形象均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机制为:①信息来源影响形象感应;②景区管理影响形象认知;③文化壁垒影响形象传播;④旅游服务影响形象记忆;⑤主客关系影响形象修正。
[Yao Zhiguo, Zhao Liming.Human factors'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building: A case of Yi coun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5): 634-640.]
URL摘要
区域旅游形象是目的地核心吸引力,形象感知是影响旅游动机转化为旅游决策的关键因子。区域旅游形象构建过程中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内生变量系统,一个是外生变量系统,目的地人文要素归属外生变量系统。目的地人文要素系统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最终形象均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机制为:①信息来源影响形象感应;②景区管理影响形象认知;③文化壁垒影响形象传播;④旅游服务影响形象记忆;⑤主客关系影响形象修正。
[25]陈建设, 朱翔. 县域旅游空间布局模型构建研究
. 经济地理, 2012, 32(12): 163-16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县域旅游空间布局对县域旅游的 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旅游空间布局既要处理好县域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县域所在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关系。文章深入分析了县域旅游空 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决定机制、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要素及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SDEIF模型,对县域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hen Jianshe, Zhu Xiang.Study 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county tourism spatial layout
.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12): 163-16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县域旅游空间布局对县域旅游的 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旅游空间布局既要处理好县域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县域所在区域的旅游空间结构关系。文章深入分析了县域旅游空 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决定机制、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要素及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SDEIF模型,对县域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6]李瑞, 吴殿廷, 郭谦,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县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1): 94-99.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对1995-2010年我国县域旅游研究重要文献进行系统评述,初步构建了我国县域旅游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开发、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和方法研究8个领域21个视角,研究方法以现象描述和数理统计方法为主,但仍存在着理论研究视角、实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选择较单一等问题;今后应分别从发展、规划、开发、要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28个重要方向拓宽和延伸我国县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Li Rui, Wu Dianting, Guo Qian, et al.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county tourism in China 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2, 28(1): 94-99.]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对1995-2010年我国县域旅游研究重要文献进行系统评述,初步构建了我国县域旅游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开发、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和方法研究8个领域21个视角,研究方法以现象描述和数理统计方法为主,但仍存在着理论研究视角、实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选择较单一等问题;今后应分别从发展、规划、开发、要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28个重要方向拓宽和延伸我国县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7]Rey S J, Ye X.Comparative spatial dynamics of regional systems. In: Páez J et al. Progress in Spatial Analysis: Theory, Computation, and Thematic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2010: 441-464. [本文引用: 4]
[28]Ye X Y, Carroll M C.Exploratory space-time analysi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Applied Geography, 2011, 31(3): 1049-1058.
https://doi.org/10.1016/j.apgeog.2011.02.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abspara0010">Many questions regarding local economic growth la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disciplines of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that is, the space-time interfa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how space-time analysis can help identify communities that are at risk from economic contractions.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is illustrated to provide insight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economic growth. Then this paper offers a space-time analysis of employment rates in Ohio counties over the time period of 1969&ndash;2007.</p><h4 id="secGabs_N42a709b8N4c8ea8c0">Highlights</h4><p>? New advances in space-tim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t into this discourse regarding economic downturn. ? The methods are built in open source programming environments. ? The space-time perspective is brough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ocal employment rate dynamics in Ohio. ? The cross-fertilization of local economic study and ESDA is realized.</p>
[29]Rey S J, Janikas M V.STARS: Space-time analysis of regional systems
.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6, 38(1): 67-86.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03647-7_6URL [本文引用: 3]摘要
Space-Time Analysis of Regional Systems (STARS) is an open source package designed for dynamic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data measured for areal units at multiple points in time. STARS consists of four core analytical modules: [1] ESDA: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2] Inequality measures; [3] Mobility metrics; [4] Spatial Markov. Developed using the Python object oriented scripting language, STARS lends itself to three main modes of use.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command line interface (CLI), STARS can be treated as a package which can be called from within customized scripts for batch oriented analyses and simulation. Alternatively,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integrates most of the analytical modules with a series of dynamic graphical views containing brushing and linking functionality to support inter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spatial, temporal and distributional dimensions of socioeconomic and physical processes. Finally, the GUI and CLI modes can be combined for use from the Python shell to facilitate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and access to the many libraries contained within Pyth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esign of STARS, its implementation, functionality and future plans. A selection of its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are also illustrated that highlight the power and flexibility of the package.
[30]靳诚, 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 地理学报, 2009, 64(6): 713-7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mdash;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mdash;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Jin Cheng, Lu Yuqi.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county level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713-72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mdash;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mdash;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31]郭怀成, 周丰, 刀谞. 地统计方法学研究进展
. 地理研究, 2008, 27(5): 1191-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5.02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地统计方法学已经成为空间预测与不确定性分析的关键性工具。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和方法学演变过程两个角度开展了1967~2005年的地统计方法学研究综述研究。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应用情况与模式,然后总结其演化规律、适宜性和选择原则。研究表明:地统计方法学的演化规律表现为稳态向非稳态演变、单变量向多变量(含二次信息)演变、参数与非参数方法相互补充、线性向非线性方法演变和空间静态向时空动态演变;此外,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集中在半变异函数估计新方法、不确定性地统计学、时空地统计学与多点地统计学、机理模型与地统计学耦合研究和基于地统计学模拟的不确定性决策等。</p>
[Guo Huaicheng, Zhou Feng, Dao Xu.State-of-art on geostatistical methodolog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5): 1191-12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5.02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地统计方法学已经成为空间预测与不确定性分析的关键性工具。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和方法学演变过程两个角度开展了1967~2005年的地统计方法学研究综述研究。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其发展趋势、应用情况与模式,然后总结其演化规律、适宜性和选择原则。研究表明:地统计方法学的演化规律表现为稳态向非稳态演变、单变量向多变量(含二次信息)演变、参数与非参数方法相互补充、线性向非线性方法演变和空间静态向时空动态演变;此外,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集中在半变异函数估计新方法、不确定性地统计学、时空地统计学与多点地统计学、机理模型与地统计学耦合研究和基于地统计学模拟的不确定性决策等。</p>
[32]曹天邦, 黄克龙, 李剑波, . 南京市主城区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
. 地理研究, 2012, 31(6): 1029-1038.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地价在空间、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特殊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市场的不断发育,城市地价的时空变化日趋复杂。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克里金插值方法,研究城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从宏观上讲,地价时间上演变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大的经济形势、房地产市场的变动,对地价变化影响显著。从中观上讲,地价空间上演变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城市规划、公用设施状况和环境条件等的影响。上述两者共同作用于地价的变化,并且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通过城市地价的时空演变研究,以期快速、直观、准确地反映城市地价变化,为城市地价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
[Cao Tianbang, Huang Kelong, Li Jianbo, et al.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residential land price of downtown Nanjing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6): 1029-1038.]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地价在空间、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特殊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土地市场的不断发育,城市地价的时空变化日趋复杂。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克里金插值方法,研究城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从宏观上讲,地价时间上演变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大的经济形势、房地产市场的变动,对地价变化影响显著。从中观上讲,地价空间上演变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城市规划、公用设施状况和环境条件等的影响。上述两者共同作用于地价的变化,并且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通过城市地价的时空演变研究,以期快速、直观、准确地反映城市地价变化,为城市地价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
[33]Rey S J, Murray, A T, Anselin L. Visualizing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dynamics
. 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2011, 4(1): 81-90.
https://doi.org/10.1007/s12076-010-0048-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dynamics. Drawing on recent advances in geovisualization, we suggest a spatially explicit view of income mobilit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a dynamic local indicator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together with directional statistics, this framework provides new insights on the role of spatial dependence in regional income growth and change. These new approaches are illustrated in a case study of state level incomes in the U.S. over the 1969&#8211;2008 period.
[34]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应用及实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3]

[Gao Tiemei.Econometric Analysis and Modeling: Application and Examples of EViews.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本文引用: 3]
[35]孙根年, 张毓, 薛佳. 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 地理研究, 2011, 30(6): 1032-104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60007URL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分别选取了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贸易联系度三大因素,在广泛市场调查和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三因素假设,即:旅游景点择高、空间距离择近和经济联系择富。并以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地域分布为例,系统收集整理了日本游客在中国31个省区的分布及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对日贸易联系度等数据,分析了游客到访率与上述3个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区位指数、贸易联系度对日本游客到访率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三大因素的综合解释率高达97%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入境游客地域分布和目的地选择的宏观规律。
[Sun Gennian, Zhang Yu, Xue Jia.Scenery attracti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rade connection: Three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destination choice of Japanese tourist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6): 1032-104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60007URL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分别选取了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贸易联系度三大因素,在广泛市场调查和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三因素假设,即:旅游景点择高、空间距离择近和经济联系择富。并以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地域分布为例,系统收集整理了日本游客在中国31个省区的分布及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指数和对日贸易联系度等数据,分析了游客到访率与上述3个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区位指数、贸易联系度对日本游客到访率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三大因素的综合解释率高达97%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入境游客地域分布和目的地选择的宏观规律。
[36]Sun G N, Han Y F.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openness degree and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3(1), 62-69.
[37]唐承财, 宋昌耀, 厉新建. 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 人文地理, 2014, 29(5): 155-16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河北省2008—2013年 入境旅游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首位度等指标测度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运用位序—规模法则洛特卡一般模式分析河北省入境旅游位 序规模分布规律,运用相关系数法、多元线性回归法探索影响河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因素。发现:1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而相对差异在 波动中下降,规模差异呈缩小趋势。2基尼系数、首位度表明河北省入境旅游呈集中分布,位序—规模分析表明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洛特卡模式集 中指数q从2008年1.73到2013年1.53,表明入境旅游差距在逐渐缩小。3以入境旅游规模和地域邻近特征为基础可以将河北省入境旅游划分为冀东 北、冀西北和冀东南三大旅游区。4影响河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丰度和区位条件。
[Tang Chengcai, Song Changyao, Lixinjian. Analysis of disparity of inbound tourism rank and scal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ities in Hebei province
. Human Geography, 2014, 29(5): 155-16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河北省2008—2013年 入境旅游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首位度等指标测度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运用位序—规模法则洛特卡一般模式分析河北省入境旅游位 序规模分布规律,运用相关系数法、多元线性回归法探索影响河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因素。发现:1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而相对差异在 波动中下降,规模差异呈缩小趋势。2基尼系数、首位度表明河北省入境旅游呈集中分布,位序—规模分析表明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洛特卡模式集 中指数q从2008年1.73到2013年1.53,表明入境旅游差距在逐渐缩小。3以入境旅游规模和地域邻近特征为基础可以将河北省入境旅游划分为冀东 北、冀西北和冀东南三大旅游区。4影响河北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丰度和区位条件。
[38]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 经济地理, 2014, 34(6): 169-175.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 象,利用亲景度理论分析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差异及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探寻影响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主要影 响因素。结果发现: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选择性及变化差异较大,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偏 好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旅游距离、经济联系、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各影响因素对各客源市场游客目的地选择的 影响作用差异较大,在区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Li Xu, Qin Yaochen, Ning Xiaoju, et al.Destination choic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bound tourists in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6): 169-175.]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 象,利用亲景度理论分析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我国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差异及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探寻影响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主要影 响因素。结果发现: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对各城市类型和区域的选择性及变化差异较大,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偏 好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入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旅游距离、经济联系、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各影响因素对各客源市场游客目的地选择的 影响作用差异较大,在区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39]张宏梅, 陆林. 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跨文化比较: 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
. 地理学报, 2009, 64(8): 989-99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8.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文化是影响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同一文化背景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本研究根据国内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的不足,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用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来自五个不同文化群体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做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产生于西方背景下的动机量表可以用于中国入境旅游研究;结构无差异被接受,因子无差异检验发现只有两个因子负荷存在显著差异。动机因子均值的跨文化比较说明北欧旅游者在文化、娱乐/梦幻动机和放松动机上的强度均低于盎格鲁和拉丁旅游者,盎格鲁旅游者在这三个动机上的强度均较高,文化动机是这三个群体的主导动机,亚洲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放松。研究证明了中国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存在文化差异,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应根据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旅游产品,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战略,以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p>
[Zhang Hongmei, Lu Lin.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inbound tourists' motivation: A case study of inbound tourists in Guilin and Yangshuo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8): 989-99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8.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文化是影响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同一文化背景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本研究根据国内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的不足,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用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来自五个不同文化群体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做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产生于西方背景下的动机量表可以用于中国入境旅游研究;结构无差异被接受,因子无差异检验发现只有两个因子负荷存在显著差异。动机因子均值的跨文化比较说明北欧旅游者在文化、娱乐/梦幻动机和放松动机上的强度均低于盎格鲁和拉丁旅游者,盎格鲁旅游者在这三个动机上的强度均较高,文化动机是这三个群体的主导动机,亚洲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放松。研究证明了中国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存在文化差异,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应根据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旅游产品,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战略,以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p>
[40]张朝枝, 孙晓静, 卢玉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 武夷山案例研究
. 旅游科学, 2010, 21(1): 61-68.
[本文引用: 1]

[Zhang Chaozhi, Sun Xiaojing, Lu Yuping.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 Mis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A case study of Mount Wuyi
. Tourism Science, 2010, 24(1): 61-68.]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空间 经济 城市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