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氮沉降动态变化和空间格局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是因为缺乏涵盖全国范围的长时间序列全组分氮沉降科学数据,一直难以给出中国区域大气氮沉降总量及各组分相对贡献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整体性科学认知,限制了人们对氮沉降时空变异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的理解。针对该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湿沉降观测平台观测研究数据为基础,整合了中国农业大学氮沉降观测网络(NNDMN)、中国气象局国家酸监测网的观测数据及文献检索数据,进而研制开发了以GOME、SCIAMACHY、OMI卫星观测的NO2柱浓度数据和IASI卫星观测的NH3柱浓度数据为基础的大气干沉降遥感反演模型,首次构建了1980–2015年期间的“中国区域大气干沉降和湿沉降全组分动态变化数据集”,分析了大气总氮沉降及各组分(干沉降、湿沉降、干湿比和铵销比)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格局,定量揭示了农业施肥、畜牧养殖及能源消耗对大气氮沉降总量及各组分时空变异的影响和驱动机制。
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Nature Geoscience》。该研究发现了中国氮沉降总量及沉降模式变化的新趋势,诠释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措施对大气氮沉降时空变异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了中国大气氮沉降转型变化的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是近年来虽然中国区域的NO3–氮沉降还在持续增加,但是NH4+湿沉降显著降低,致使全国氮沉降总量已由以往的快速增长转型为趋稳状态;其二是大气干沉降增加导致了干湿沉降比的变化,由以往的以湿沉降为主逐步转型为湿沉降与干沉降并重;其三是大气沉降中的NH4+/NO3–比减小,NO3–氮沉降贡献在持续增加,NH4+氮沉降的贡献则降低,逐渐由以往的以NH4+沉降为主的氮沉降模式转换为NH4+和NO3–氮沉降贡献并重的新模式。
通过深入分析证明,中国大气氮沉降过去35年间的转型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多种环境控制措施的共同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实证我国过去十多年的系列环境控制措施对大气环境治理已见成效,这不仅为中国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也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此外,该研究结果还将成为今后的氮沉降生态环境效应试验和环境质量状态评估研究必须考虑的观测事实,迫切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或重新评估大气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碳氮循环的潜在影响,更需要人们基于这种大气氮沉降转型变化新趋势,更加科学地调整中国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和政策、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该论文是研究团队近十余年来关于大气氮沉降通量观测研究的集成性成果,衷心感谢论文共同作者们的贡献,感谢团队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们对前期数据采集和集成分析的贡献,感谢CERN的野外台站在氮沉降样品收集过程中的鼎力协助。
上述研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6YFA0600104,2017YFA060480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20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690,31700377,31570471,31290221)、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团队项目(LENOM2016Q0005)和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B/N013468/1)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Yu GR*, Jia YL, He NP, Zhu JX, Chen Z, Wang QF, Piao SL, Liu XJ, He HL, Guo XB, Zhang W, Li P, Ding GA, Goulding K. 2019. Stabilisa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s. Nature Geoscience, doi: 10.1038/s41561-019-0352-4.
原文链接
图1: 中国大气氮沉降的时间动态 a 湿沉降; b 干沉降; c 总沉降 |
图2:中国大气氮沉降的组分比例时间动态 a 干湿比 b 铵销比 |
图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环境控制措施共同驱动了中国氮沉降的时空动态及其转折 |
相关话题/大气 观测
ZrSiS体电子态中观测到狄拉克节线和节面
拓扑半金属材料的体内电子态在费米能级附近有受到对称性或拓扑保护的能带交叉,线性的能带交叉附近的电子激发是无质量的费米准粒子。拓扑半金属中的能带交叉有很多种类型,如果按照维度来区分,大多数能带交叉在动量空间中形成零维的节点(nodal point),如Na3Bi和Cd3As2中的狄拉克点、TaAs中的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实验观测到新型手性费米子
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与其镜像不能重合的现象,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在相对论物理中,手性是指无质量粒子的自旋和动量方向平行或者反平行。外尔费米子就是一种具有手性的粒子,描述它的哈密顿量 \(H(k)=\vec{igma }\cdot \vec{k }\) 其中 \(\vec{igma }\) 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固体氦中首次直接观测到位错线雪崩效应以及声学激发效应
氦是最轻的单原子分子,在液体或固体状态中氦原子具有非常大的零点动能和非常小的范德华作用,因此液体和固体氦具有一系列有趣的量子现象,被称作“量子液体”和“量子固体”。满足波色统计的液体4He在2.1K以下进入著名的超流相;而满足费米统计的液体3He在2mK以下也通过p波配对的形式进入超流相,形成目前唯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边缘导电的观测
石墨烯是一种理想的二维电子气材料,为研究许多基础物理现象如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相变、自旋传输、超导等提供了简单的模型系统。石墨烯特性之一是其电子结构对边缘非常敏感。其中,锯齿形边缘(zigzag-edge)结构尤为引人注意。过去二十几年间,研究锯齿形边缘石墨烯一直是理论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早在1996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实验观测到WC中的三重简并点和费米弧表面态
在固体物理中,两个能带交叉时通常会相互杂化打开能隙。而在一些材料的体态电子结构中,某些对称性的保护会导致能带交叉时不会杂化,出现能带简并。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能带简并刚好位于费米能级,并且在费米能级没有其它能带,这时材料的价带和导带之间的能隙为零,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也趋近于零,这些特征介于金属和绝缘体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在新型自旋液体材料Cu3Zn(OH)6FBr中首次观测到有能隙的自旋子
量子自旋液体是凝聚态物理学家追寻已久的新奇物质形态。它由诺贝奖得主P. W. Anderson在70年代首次提出,80年代末被用来尝试解释当时刚发现的高温超导现象。传统的物质形态可以用能带理论和对称性自发破缺理论来描述,而自旋液体做为没有对称性破缺的量子物质形态需要用新的理论框架来描述。这个新框架下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
继“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之后,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的科研团队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一研究成果于2017年6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doi:10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As(111)表面观测到拓扑纠缠Shockley表面态
由于平移对称性的破缺,在晶体材料的表面可能会存在表面电子态。1939年,Shockley发现晶体场导致的体态反转能隙中会出现表面态,后来被称为Shockley表面态。它在许多金属,例如金、银、铜、铂、钯、铍、镁等,的表面广泛存在。Shockley表面态通常表现出近自由电子型(即抛物线型)的能带色散,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硅烯中新型狄拉克锥的直接实验观测和起源
硅烯是指单层硅原子构成的二维单晶结构。由于它具有和石墨烯类似的蜂窝状晶体构型,因此理论预言它将具有和石墨烯类似的电子结构,即在布里渊区的顶角(K点)存在狄拉克锥。在石墨烯中,狄拉克点附近的准粒子近似为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从而导致众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及高的电子迁移率。硅烯除了具有石墨烯所具有的类似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构的热致旋转现象观测
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构近期在二维材料和物理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参考文献1、2)。不同的二维材料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异质结构,往往可以表现出单种二维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性。这种人工异质结的出现为研究者有目的性的设计不同结构以及器件提供了极大地空间。例如垂直隧穿晶体管,二维材料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