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ature: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稳定的大陆地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是金刚石的宝库,它们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亿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的特征:厚度巨大(可达300 km)、密度较低、亏损玄武质成分、高度难熔、地温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岩石圈地幔的年龄越古老,其密度就越小,密度小的原因在于其特定的化学组成。
  古老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阶段经过壳幔分异事件之后形成的,它们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辉橄榄岩组成)经过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质熔体被抽取之后残余的难熔组分(以难熔的方辉橄榄岩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富Mg、贫Fe、高度难熔的组成特征。玄武质熔体被大量抽取之后,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密度(~3.31 g/cm3)小于下伏的软流圈(~3.39 g/cm3),因此,它能够像船一样长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具有机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够防止地幔对流造成的破坏,因而能够长期存在。
  古老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尽管科学家们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对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成因的认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种学术观点:熔融模型和堆积模型。
  第一种观点(熔融模型)认为,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通过地幔物质底辟上升、地幔倒转、或者地幔柱携带地幔过渡带的物质上升并发生高程度熔融形成的(Boyd, 1989; Stein and Hofmann, 1994),因此它们代表高度亏损玄武质熔体、相对干燥、低密度的熔融残余。该模型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它能够合理地解释很多观测到的现象,比如岩石圈地幔的低密度现象(高程度熔融的结果)、有浮力(Boyd, 1989; Stein and Hofmann, 1994)、岩石圈的厚度与年龄具有正相关性,无水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发现指示岩石圈地幔具有足够的粘度而不受下伏软流圈的影响(Peslier et al., 2010)。根据该模型可以预测,在地幔物质减压熔融的过程中,由于上部地幔物质的熔体抽取程度更高,因此地幔熔融柱顶部的密度应相对较低,而岩石圈地幔底部的密度应相对较高。然而,熔融模型所预测的岩石圈地幔化学分层与其他****的观测资料和工作模型(Lee et al., 2011)所预测的结果有很大出入。
  关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成因的第二种学术观点(堆积模型)认为,古老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最初是通过俯冲的大洋地壳及形成于洋中脊的亏损地幔叠置堆积而成(Helmstaedt and Schulze, 1989; Beall et al., 2018)。该模型也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地质现象,比如,岩石圈地幔巨大的厚度、岩石圈地幔相对于大洋岩石圈亏损玄武质熔体,以及克拉通地区金伯利岩中产出的榴辉岩捕虏体具有大洋地壳的地球化学特征。然而,堆积模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难以解释大洋岩石圈中相对大量的古大洋地壳物质与金伯利岩地幔捕虏体中相对稀少的榴辉岩捕虏体之间的不一致性(Arndt et al., 2009; Lee et al., 2011))。此外,由于古老的俯冲板片中含有相当厚度的大洋地壳,它可能会受到板块断裂和/或板块后撤的影响而不能发生多重堆积(Perchuk et al., 2019)。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一种新的替代模型——热-机械模型被提出(Sizova et al., 2010; Perchuk et al., 2019),并在最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期,Perchuk et al.(2020)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他们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高分辨率岩浆-热-机械模型,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在太古代板块构造开始之后,位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下具有正浮力和韧性、亏损玄武质熔体的、热的地幔层,在大洋板块俯冲的过程中,不能随着大洋板块同步俯冲(图1),而是滞留于邻近的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具有克拉通规模的粘性原始陆核。之后,随着地温梯度的下降,侵位于大陆之下具有高粘滞度的亏损地幔层也随之降温,与大陆合为一体,成为古老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根据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厚度估算表明,该模型所展示的动力学机制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的主要形成时期是有效的。因此,前寒武纪时期携带高度亏损地幔层的大洋板块俯冲作用是陆下巨厚岩石圈地幔形成的先决条件,由于巨厚岩石圈地幔的存在,使得古老的克拉通在随后的板块构造过程中得以长期保存。这项研究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通过早期大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板片堆积形成的。

图1 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形成动力学模型示意图(Perchuk et al., 2020)。(a)板块构造开始的早期,大洋板块携带高度亏损的地幔一起运动,并发生俯冲;(b)粘性的亏损地幔不能随着大洋板块同步俯冲,滞留在相邻的大陆之下形成最初的陆核。地幔过渡带的滞留板片底辟上升,叠置于地幔核之下,成为陆核的下部层位;c. 随着地温梯度的下降,叠置的地幔层温度降低,从而形成古老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  
  主要参考文献
  Arndt N T, Coltice N, Helmstaedt H, et al. Origin of Archean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ome petrological constraints[J]. Lithos, 2009, 109(1-2): 61-71.(链接
  Beall A P, Moresi L, Cooper C M. Forma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during the initiation of plate tectonics[J]. Geology, 2018, 46(6): 487-490.(链接
  Boyd F R. 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lithospher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89, 96(1-2): 15-26.(链接
  Helmstaedt H, Schulze D J. Southern African kimberlites and their mantle sample: implications for Archean tectonics and lithosphere evolution[J]. Kimberlites and Related Rocks, 1989, 1: 358-368.(链接
  Lee C T A, Luffi P, Chin E J. Building and destroying continental mantle[J].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11, 39: 59-90.(链接
  Perchuk A L, Gerya T V, Zakharov V S, et al. Building cratonic keels in Precambrian plate tectonics[J]. Nature, 2020, 586(7829): 395-401.(链接
  Perchuk A L, Zakharov V S, Gerya T V, et al. Hotter mantle but colder subduction in the Precambrian: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J]. Precambrian Research, 2019, 330: 20-34.(链接
  Peslier A H, Woodland A B, Bell D R, et al. Olivine water contents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the longevity of cratons[J]. Nature, 2010, 467(7311): 78-81.(链接
  Sizova E, Gerya T, Brown M, et al. Subduction styles in the Precambrian: Insight from numerical experiments[J]. Lithos, 2010, 116(3-4): 209-229.(链接
  Stein M, Hofmann A W. Mantle plumes and episodic crustal growth[J]. Nature, 1994, 372(6501): 63-68.(链接
  (撰稿:汤艳杰/岩石圈室)
相关话题/物质 地幔 岩石圈 机械 学术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NC:地幔数据显示可氧化的火山气体的减少可能触发了大氧化事件
    包括人类在内的需氧生物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繁盛兴旺,主要得益于大气中大量O2的存在,但在地球整个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O2含量水平并不高。地质记录中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特征表明大气中的O2含量在2.4~2.1 Ga大氧化事件期间快速升高,但对氧化还原作用敏感的铁、钼等元素的同位素数据却显示在3.2~3.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A:洋中脊玄武岩地幔源区中存在再循环洋壳的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洋中脊是绵延于大洋底的长达八万公里的火山山脉。地幔的热对流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为洋中脊玄武岩(MORBs),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随着洋中脊的扩张,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俯冲的大洋地壳在进入地幔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质迁移引发的大陆裂谷带深部碳聚集
    碳元素在地球各圈层间的循环影响着全球环境、气候乃至生物的长期演化。在碳循环各环节中,碳的具体迁移形式及相关定量估计是地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相关前沿报道见《俯冲的碳》《大氧化事件与Lomagundi事件——由深部碳循环和增强的去气作用导致》)。  俯冲带、洋中脊、洋岛和岛弧以往被视为碳输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ature: 热液15N15N丰度指示地幔中氮的来源
    氮气是地球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了解地球氮元素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气中较高比例氮气的存在也使得来自地幔的样品普遍受到大气混染的影响,这对于研究地球深处挥发份(如氮、稀有气体等)的起源及运移过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地球对流地幔的δ15N值为-5‰ ± 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深部地幔的二元性(Double-dealing deep Earth)
    编者按:板块构造学说为解释地表观测到的几乎全部地质现象提供了动力学机制,如,板块相对运动机制,远离彼此的大陆板块上相似古生物地理分区的形成,以及大陆穿过不同特定古气候带的原因等等。这些运动通过地幔下降和上涌分别对应的板块俯冲和海底扩张实现。板块运动本质上是地幔对流造成的。科学家确信地幔以某种方式参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A:钙同位素对碳酸岩地幔源区的启示
    碳酸岩是指碳酸盐矿物含量超过50%的火成岩,依据其主要矿物组成可以分为方解石质、白云石质以及铁白云石质碳酸岩。大多数侵入碳酸岩是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的一部分,在空间上与一个或多个碱性侵入岩群相连。从太古宙至今,全球各大陆和部分现代海洋盆地均有碳酸岩的产出,并且年轻的碳酸岩体比更古老的碳酸岩体分布更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南秦岭佛坪泥盆纪砂岩锆石U-Pb 定年及Hf 同位素分析:对物质源区和构造环境的制约
    摘要摘要:泥盆纪地层广泛分布于南秦岭地区,为揭示南秦岭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对于南秦岭泥盆纪沉积物源、构造环境存在争议,相关泥盆纪物质源区地壳生长仍旧缺乏深入讨论。本文通过对采自南秦岭佛坪地区泥盆纪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样品中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500~400Ma和130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生物质多糖的高效降解与降解酶(系)的精确定制
    自然界中多糖类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其复杂的抗降解屏障限制了生物转化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生物质多糖结构的快速解析以及大量多糖降解酶的鉴定研究,针对不同底物结构或产物需求,仿制高效微生物多糖代谢途径,精确定制多糖降解酶系,促进生物质高效转化已成为可能.本文分析中性多糖(纤维素和木聚糖)、碱性多糖(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基于AFM的活体状态外泌体纳米结构及机械特性研究
    外泌体在细胞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外泌体的行为特性对于揭示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观测手段及方法,目前对于活体状态下外泌体结构及特性的认知仍然很不足.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发明为研究溶液环境下天然状态生物样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山药中的致痒物质及致痒机制研究
    山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对人体有许多益处,如抗腹泻、抗炎、抗糖尿病、低胆固醇血症、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山药黏液接触皮肤,常引起严重瘙痒.而山药中存在的致痒物质成分尚不清楚.我们采用乙醇提取、膜过滤、离子交换色谱、悬浮液滴法从新鲜山药中提取尿囊素晶体.从河南焦作山药中提取的尿囊素含量约为3.567m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