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造山带的垮塌多发生在造山期后,王二七及其合作者开展的构造和沉积研究揭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伸展垮塌发生在造山主幕。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内众多走滑断裂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其走滑运动发生过转换,从左行变换成右行,二是一条上千公里的糜棱岩带出露在断裂带内,其隆升和剥露机制存在很大的争议(图1左)。断裂的中段向南大幅度弯曲,山前存在一个狭窄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红河盆地(图1右)。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王二七研究员等在盆地及周边地区划分出4个构造和沉积单元,包括:拆离断裂、发生蠕变的糜棱岩带、生长地层和伸展滑覆地块,要点可归纳如下:
(1)红河盆地内存在两套新生代地层,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乌帮组和中新世冷敦组,前者为紫红色细粒含石膏湖相沉积,后者为灰黄色粗粒冲洪积-河流相砾岩。野外观测发现所谓的乌帮组泥岩已完全破碎成角砾岩,所含石膏发生了强烈的流变,褶皱一致地向北倒转甚至平卧,由此确定这套角砾岩代表了一条拆离断裂,顶部向北滑动(Top-to-north),他们将之命名为乌帮拆离断裂 (图1右);还发现位于其上的冷敦砾岩呈现单斜构造,一致地倾向南,由下向上层理的倾角逐渐变小,具典型的生长地层特征,其沉积无疑受控于下伏拆离断裂的活动,并且指示其中的碎屑物质来自南面,但是大多是沉积岩而不是变质岩(图1右)。
图1 (左)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及其周边地区地质略图,右侧是红河盆地概要地质图;(右)红河盆地构造-沉积剖面
(2)冷敦生长地层向北超覆在扬子地块南缘之上,多为晚古生代和三叠纪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属于扬子地块的沉积盖层,它们被一系列南倾的逆掩断层切成一系列平行断片,他们断定这些断层是乌帮拆离断裂北侧尾端的马尾构造,这指示这些断片和冷镦砾岩中的碎屑一样,也是来自于哀牢山,不过是沿乌帮拆离断裂滑覆下来的(图1右,图2右)。
(3)哀牢山糜棱岩沿东北边界多倾向山外,而位于乌帮拆离断裂之下的糜棱岩面理在许多地方倾向山里,并形成向北倒转的褶皱,有研究据此认为它们代表了推覆构造,把糜棱岩推到地表。根据他们沿糜棱岩带北东边缘的系统测量,发现无论面理倾向南还是北,拉伸线理产状是稳定的,近水平走向,向北西缓倾(10°-5°)(图2左),这表明糜棱岩带是从西北方向的地壳深部挤出来的,其隆升与挤压推覆机理不相符,而北倾的面理及其褶皱应该与上覆拆离断裂的牵引作用有关,属于蠕变变形,片理原本是向北东陡倾(图2右)。
图2 (左)哀牢山糜棱岩拉伸线理统计下半球立体网投影;(右)哀牢山山前拆离断层及其上下盘沉积和变形三维模型
(4)红河-哀牢山剪切带中段向南强烈弯曲,普遍认为它形成于晚新生代鲜水河-小江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的挤压,而红河盆地正好形成于这个弯曲部位的北东前陆,所以两者必然存在成因关联,冷镦生长地层的年代表明这种关联发生在第三纪中期。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用一个动力学模式阐述剪切带的变形,即:印度次大陆相对于华南向北的运动在三江地区产生一个宽阔的南北向右行剪切带,包括云南、川西和藏东地区,带内的地块受牵引发生顺时针旋转,位于其内的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在协调东南亚地块(印支地块)南东向挤出的同时也发生顺时针旋转,发生扭曲,形成特征的S形,致使其左行走滑运动在弯曲部位发生分解,引发南北向伸展,因乌帮组泥岩的特性,特别是所含的石膏,构成伸展拆离运动的理想介质,在拆离的同时,其上盘下陷形成红河盆地,其中堆积了一套冲洪积-河流相沉积以及一系列伸展垮塌断块,根据冷敦砾岩的沉积年代可以确定哀牢山山前发生的伸展、拆离以及地形的扩展(Topographic spreading)发生在第三纪中期并指示生长地层的碎屑物质包括伸展断块均来自南面,但是主要沉积岩,这表明哀牢山糜棱岩带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大部分还没有隆升到地表,被扬子地块的沉积盖层覆盖。这些新证据和新认识揭示哀牢山糜棱岩带在第三纪被下伏在扬子地块之下,通过沿走向长距离的斜向挤出隆升到近地表,在造山主幕发生伸展垮塌。
图3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构造演化。(左)哀牢山剪切带造山期伸展垮塌演化模式;(右)哀牢山剪切带断裂运动学和几何学构造演化
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ics(Wang E C, Fan C, Su Z. Deformation and sedimentary responses to top-to-north shear along the range front of the Big Bend of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SE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Tectonics, 2021: e2021TC007067.DOI: 10.1029/2021TC007067)。该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207, 41772220)资助。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王二七等-Tectonics:青藏高原东南缘红河-哀牢山断裂带造山期伸展垮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运动 物质 青藏高原 地质 红河
潘晟等-JH: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高温地热系统岩浆热源的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唯一国家级干热岩开发示范基地,其资源成因与开发利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共和盆地高热流(102 mW/m2)的形成机制及其热源究竟是什么,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共和盆地之下是否存在局部熔融体,即是否存在岩浆热源? 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吴石头等-GGR:三个新的微区元素/同位素分析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在微区地球化学分析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如定量校准、质量监控、仪器调试等,因此标准物质研制是微区地球化学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微区分析标准物质主要有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系列,德国马普协会的MPI-DING系列,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系列以及中国地调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王学良等-EG&RS:青藏高原构造内动力作用下浅地表岩体破裂规律与区域滑坡驱动机制
岩体强度是工程地质学中浅层地表岩体稳定性和地质灾害时空预测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岩体结构控制理论,岩体强度受岩体结构(结构体和结构面)的控制。其中,构造结构面是岩体结构面的重要类型。前人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对伴生断层的构造结构面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限于多尺度精细化分析技术和研究素材的限制,对构造内动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崔安宁等-GRL:不同周期的西风、季风调控了青藏高原北部干旱区降水变化
摘要:20世纪末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引起的生态、环境、灾害效应受到广泛关注,其降水变化的过程、机制和发展趋势,是西北地区发展规划中争论较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对青藏高原北部湖泊年纹层沉积物孢粉分析,通过孢粉-降水转换函数重建了该区过去1656年(公元350年到公元2006年止)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何熹等-JGR: 地震Lg波衰减成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软弱地壳和地壳物质运移机制
大约从55个百万年之前开始,来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和汇聚作用使青藏高原平均抬升达4 km,同时也导致了高原内地壳和地幔物质的大量流失。数值模拟和大地测量研究普遍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高原物质向外运移的主要通道。非常发育的深大断裂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多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其中东南向运动并顺时针旋转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李金华等-JGR:细菌利用地磁场上下穿梭驱动有氧-无氧界面物质和能量循环
研究发现趋磁细菌可能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他们利用地磁场的定向作用,在有氧-无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从而将OAI上部有氧或微氧与其下部的厌氧环境联动起来,进而驱动碳、氮、硫和铁等在地球水生环境的无氧与有氧环境中的元素循环。 有氧-无氧界面(OAI)是地球上有氧与无氧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在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田小波等-EPSL: 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扩展到哪了?——来自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地震学研究
自新生代以来,欧亚大陆南缘在印度大陆持续向北的推挤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渐向北扩展。由此,一些研究认为:只要印度持续向北挤压,高原还会不断向北扩展。而另一部分研究认为:高原的北边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较弱的区域才会变形成为高原,因此随着高原南边界不断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会逐渐变小。目前东北缘是高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凌媛等-Tectonophysics:云南地壳对青藏高原东扩和新生代印度板块俯冲的结构响应
中国云南地区位于东扩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来强烈伸展的东南亚之间。根据地表构造和变形观测,通常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导致向东的块体挤出,或是下地壳通道流是云南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成因。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全面分析了云南地区密集地震台阵的地震记录,通过对地壳结构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地质、地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胡方泱等-GRL:利用全岩Sr/Y和La/Yb比值定量估计青藏高原白垩纪至今的古高度变化
造山带的古高度研究一直是造山带演化和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古高度计算方法是通过古生物化石记录和稳定同位素,如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碳酸盐的氢-氧同位素或团簇同位素等。然而这两种方法均依赖于沉积岩,因此难以获得与古高度直接对应的年代学数据,且难以应用于前新生代的古老造山带。近年来,一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杨建锋等-GRL:下地壳粘度控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
大型走滑断层是陆-陆碰撞带最显著的构造特征之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过程中形成了几条长达上千公里的大型走滑断层(图1)。这些走滑断层可能强烈地影响了碰撞过程中的岩石圈变形分布,但其形成机制却并不明确。前人对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主要基于三种端元模型:(1)刚性块体模型(Tapponnier et al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