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极端状态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天气预报是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重大活动的举行都要参照当时的天气状况。而像极端高温、暴雨极端事件则会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报未来的天气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预报业务中,一般采用数值模式和经验预报相结合的方式,对未来进行预报。一般情况下,给定一个初始状态,从这个初始状态预报未来的天气状态,就能得到预报时效的上限。但是,对于这个初始状态,它可以提前多久被预报出来呢?如果能知道特定状态,尤其是极端天气状态的提前预报时间,就可以为极端天气状态的预报提供指导意见,从而提高极端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有效预防和降低极端灾害带来的风险。
  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旋、丁瑞强研究员提出了新的两类可预报性,向前可预报性和向后可预报性。向前可预报性与传统的可预报性的定义是一致的,从初始状态向未来进行预报,得到向前可预报期限;而向后可预报性则是研究给定状态的提前预报时间,得到向后可预报期限。基于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研究Lorenz63和Lorenz96理论模型中的状态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他们的研究表明,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的局地守恒性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期限之和在一个常数值附近进行微小振荡。常数值既取决于初始误差量级的大小,同时也依赖于模型的复杂度。在同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初始误差量级越小,常数值越大;当初始误差量级相同时,复杂度更大的系统的常数值往往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还只是针对理论模型,至于实际大气的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他们的未来工作将围绕着实际大气中的特定状态,尤其是极端状态的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进行深入研究。
  以上研究已被《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接收并预出版。

  图1 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期限局部守恒性示意图(供图:李旋)
  论文信息:
  Li, X., R. Q. Ding, and J. P. Li, 2019: Determination of the backward predictability limi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ward predictability limit. Adv. Atmos. Sci., 36(6), 000–000,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19-8205-z.
  下载链接:http://159.226.119.58/aas/EN/10.1007/s00376-019-8205-z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大气 系统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华北地区大气成分长期变化及大气污染治理
    基于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科技部和欧空局合作龙计划、欧盟FP7等项目资助,白建辉博士课题组与欧盟科学家开展多年合作,利用卫星和地面数据研究了华北地区大气成分的长期变化及其变化机制。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兴隆、香河、栾城、禹城站的地面和卫星数据。  主要结果:获得2005-2015年,华北地区4个代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成里京博士在《Science》撰文:全球海洋变暖了多少?
    自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S. Levitus研究员于2000年在Science撰文正式发布第一条全球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发现20世纪下半页全球海洋次表层升温的现象以来,全球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报告(IPCC-AR5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全球火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陆地生产力的影响
    火是地球系统的重要扰动因子。每年,全球森林因为火燃烧而损失的碳达到2.0 PgC(20亿吨),相当于人为碳排放总量的20%。此外,火排放会生成大量臭氧和气溶胶(例如PM2.5)等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造成影响。这些污染物也会对植物健康和森林生产力造成影响,从而间接改变生态系统碳收支。其中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研究揭示人类活动使中亚地区近五十年夏季降水增加
    中亚地理上位于欧亚大陆内陆,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但是该地区的干旱性气候使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属于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当前关于中亚降水长期变化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彭冬冬与其导师周天军研究员、张丽霞副研究员,通过分析台站及多套格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源还是汇?
    当谈到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贡献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旱地氧化亚氮(N2O)和水田甲烷(CH4)排放,常常忽视了高水肥投入、轮作和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产生的农田固碳效应,综合考虑碳循环和温室气体交换过程,农田到底是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还是吸收汇?  大气所地气碳氮交换研究团队在汾渭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研究证明对流解析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对东亚夏季降水日循环的模拟能力
    对流参数化是造成天气和气候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气候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不断提高。当水平网格距精细到4km或更高时,模式能够去掉深对流参数化过程从而显示解析深对流,这类模式称为“对流解析模式”(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对流解析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揭示青藏-伊朗高原夏季热力强迫对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作用
    青藏-伊朗高原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多强调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在对流层低层激发环流异常进而导致亚洲夏季风的异常。然而人们对青藏-伊朗高原热力强迫如何通过影响周边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亚洲季风的认识仍旧不足。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青藏-伊朗高原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AAS封面故事:地球静止轨道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将有效改进局地强风暴预报
    《大气科学进展》2018年第10期封面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国家环境卫星信息和服务局卫星应用和研究中心及海洋大气研究办公室大西洋海洋和气象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撰写的“Value-added Impact of Geostationary Hyperspectral Infrared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从位涡梯度的角度研究北极增暖对大气阻塞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冬季北极显著的增暖,而东亚显著地变冷并且极寒天气频发。已有的研究表明东亚变冷是与乌拉尔阻塞频繁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北极增暖(主要是巴伦支-喀拉海)是如何引起乌拉尔阻塞的变化而影响中纬度极寒天气,这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陈晓丹、纽约州立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揭示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季度预测现状
    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作为西北太平洋/东亚地区夏季环流异常的最主要模态,显著影响东亚夏季气候。例如,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在这一年,东亚-太平洋地区对应着显著的EAP遥相关型(图a)。然而,如此强的环流信号,现阶段气候系统模式却无法有效预测出相应中高纬度的分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