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大气所研究揭示人类活动使中亚地区近五十年夏季降水增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中亚地理上位于欧亚大陆内陆,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但是该地区的干旱性气候使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属于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当前关于中亚降水长期变化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彭冬冬与其导师周天军研究员、张丽霞副研究员,通过分析台站及多套格点观测资料,检测出中亚地区1961-2013年间夏季降水的显著增加趋势;随后,基于“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中“20世纪气候变化检测归因”计划( C20C+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Project)的多集合分离强迫数值模拟试验数据,将夏季降水增加的趋势部分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来说,1961-2013年间观测中中亚夏季降水显著增加了20.78%,这一观测结果可以很好的再现于包含了自然和人为辐射强迫信号的气候模式全强迫试验中,但在自然强迫试验中则得不到反映,表明人为强迫对该区域近五十年夏季降水的增加具有重要贡献。进一步地,他们基于水汽收支分析方法,指出人为活动可以通过动力(即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热力作用(即伴随温度升高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加)令中亚夏季降水增加:一方面,人为影响可以引起亚洲区域夏季对流层温度的经向不均一增暖,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移,使中亚地区上空出现暖平流异常,从而引起上升运动增强,有利于该区域夏季降水增加;另一方面,人为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使得整个中亚上空夏季大气变湿,从而引起中亚东部地区(气候态上升区)降水增加,但会使西部地区(气候态下沉区)降水减少。
  “该工作的价值在于使用均一化的台站资料以及多套格点化观测资料,揭示出中亚干旱区近五十年夏季降水增加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值试验将其归因于人为活动的贡献,同时给出了具体的物理解释”,该文第一作者彭冬冬指出。“受观测资料限制和模拟性能不足的双重影响,在区域尺度上对降水变化进行检测归因迄今为止依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开展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难题,在于观测资料的欠缺,而关于气候模式在该地区的性能和改进问题以往也关注不多。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方面,此前国际上有研究认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下垫面的改变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来针对中亚地区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的研究,需要从观测、模拟和动力机理三个方面予以加强,明晰自然强迫、内部变率和不同人为辐射强迫变化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该文通讯作者周天军研究员最后强调。
  上述成果于近日在Journal of Climate杂志发表。
  关键词:中亚 丝绸之路 干旱半干旱 变湿 检测归因水汽收支
  参考文献:
  Peng D. D., Zhou T. J.*, Zhang L., et al., 2018: Human contribution to the increasing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 Asia from 1961 to 2013[J], Journal of Climate, 31(19):8005-8-21, doi: 10.1175/JCLI-D-17-0843.1.https://journals.ametsoc.org/doi/abs/10.1175/JCLI-D-17-0843.1

  图1 (a)中亚地区1961-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5年滑动平均及其线性趋势。所有趋势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单位:mm mon-1。(b)降水变化趋势概率密度分布。水平黑线分别表示两个分布中结果的5-95%不确定性范围。单位:mm mon-1 decade-1。

  图2 人类活动使中亚夏季降水增加的物理机制示意图。蓝色表示气候态背景,红色表示人为活动作用下的变化。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观测 人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考虑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动及土壤冻融界面变化的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发展及其应用
    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动及土壤冻融界面变化影响陆地水热过程以及陆气间水分能量交换。在陆面过程模式中合理表述这些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陆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陆气相互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谢正辉研究员、曾毓金博士、刘双博士等同时将人类取用水、地下水侧向流及冻融界面变化等参数化方案与已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中科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举行奠基仪式
    11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奠基仪式在柳城畲族镇上黄村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大气所党委副书记王生林,科技处长张璐,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金华市副市长祝伦根,武义县领导姚激扬、李唯、叶河等领导嘉宾参加了奠基仪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大气所衢州暴雨和强对流观测与预报研究试验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2019年11月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衢州暴雨和强对流观测与预报研究试验基地揭牌仪式在衢州气象局隆重举行。大气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王生林、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主任雷恒池、副主任胡朝霞、高守亭研究员、平凡研究员、科技处处长张璐等一行九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出席揭牌仪式还有衢州市副市长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SKA:人类认识宇宙的新纪元
    由宏伟科学目标驱动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将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由全球十多个国家共同出资建造、运行、维护和管理,是一部超越国界的全球大科学装置。SKA总部位于英国,两个台址将位于澳大利亚、南非及南部非洲8国的无线电宁静区域,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太阳磁场观测技术方法研讨会暨第四次太阳观测及台站运行研讨会召开
    9月23-28日,由国家天文台主办的“太阳磁场观测技术方法研讨会”及“第四次太阳观测及台站运行研讨会”在青海德令哈举行。  太阳磁场观测技术方法研讨会以国家天文台主持的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国家天文台参与首次发现提供黑洞吸积燃料的内流观测证据
    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合作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成果论文于9月5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观测任务圆满完成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1)观测自2015年1月7日开始,历时4年,最终于美国时间2019年2月13日圆满结束。由国家天文台BATC课题组主导的该巡天项目利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2.3米Bok望远镜和375个夜晚完成了北银冠天区5200平方度的g和r波段观测,将为即将到来的暗能量光谱巡天项目(D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理论物理所在提出利用视界望远镜的偏振观测探索轴子方面取得进展
    拥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让我们人类第一次清晰的看到了黑洞视界附近发出的电磁辐射,辐射环内部的阴影则是目前最直接的黑洞这一理论概念的证据。这次观测的数据被广泛应用在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研究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同年9月份EHT团队获得300万美元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研究人员观测并解释海底反射会聚现象
    在深海声道条件下,海水折射效应会使声场出现会聚效应;在不完全声道条件下,海底斜坡、海底山和海沟等海底地形的变化对声场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深海复杂环境下的声传播特性,中科院声学所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在中国南海开展了一次综合性的海上实验。张鹏博士及李整林研究员等人在海底地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
  • 声学所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声学综合观测
    声学综合观测区域(图/吴玉泉)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以下简称九北),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吴玉泉博士担任“九北”考察队声学观测组的组长,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声学综合观测,取得了大量详实的试验数据。  吴玉泉博士率队在北纬79度至84度,西经154度至168度区域内开展了为期15天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