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参数化是造成天气和气候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气候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不断提高。当水平网格距精细到4km或更高时,模式能够去掉深对流参数化过程从而显示解析深对流,这类模式称为“对流解析模式”(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对流解析模式能够更好地刻画与对流过程相关的物理要素的总体统计特征和相关的辐射过程等,因而是天气气候模式发展的前沿方向。
受复杂下垫面和海陆分布的影响,东亚夏季降水日循环的区域特征明显:青藏高原东麓降水多在午夜达到峰值;长江中游地区的降水峰值则多在清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降水日峰值出现在下午;长江、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则是清晨、午后双峰并存。降水日变化特征是检验数值模式性能、优化模式与降水相关参数化设定的重要标准。但前人研究表明,当前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多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我国亚热带陆地降水日变化特征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粗分辨率模式受制于对流参数化,不能成功再现江淮地区午后的降水峰值、降水峰值超前于观测,模式中的降水多发正在正午。
当前,对流解析模式能够克服模式对深对流参数化的依赖,已经开始被应用于区域气候模拟和预估,针对欧洲、北美区域已经有长时间的对流解析模拟和预估试验。相对之下,目前针对东亚季风区的大范围、长时间对流解析模拟研究相对较少。
近日,在CSSP-China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课题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李建课题组和英国气象局合作,使用Met Office Unified Model实现了覆盖东亚地区的4.4km分辨率的对流解析尺度长时间模拟积分,并与应用对流参数化的相对较粗分辨率的13.2km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对流解析模式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模拟增值。结果表明:粗分辨率对流参数化模式的降水多发生在正午前后(图1e-h),不能模拟出我国南部(图1c)和长江中下游午后的降水峰值(图1b,图2c),同时模式中的低空急流偏强(图3)。对流解析模式合理地刻画了东亚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真实地再现了降水频率和强度等降水特征。对于降水日循环的模拟,对流解析模式合理再现了我国南部(图1c,1g)和长江中下游的午后降水峰值(图1b,1f;图2b),并且较好地再现低空急流的强度和日循环特征(图3)。对流解析模式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高估降水(图2b)。分析表明,对流解析模式中的大气吸收了更多来自地表的感热通量,增大了模式中大气的不稳定度、使得模式中的上升运动更强,同时模式高估了整层水汽输送在长江中下游梅雨区的辐合,这三者共同造成了模式对该地区降水的高估。
和连续每天起报的分段短时数值模拟不同,该工作首次使用对流解析模式对涵盖整个东亚区域的范围进行了跨越整个暖季的连续积分。该成果最近在Climate Dynamics发表。
关键词:对流解析模拟,东亚夏季风降水,日循环
参考文献:
Puxi Li, Kalli Furtado, Tianjun Zhou*, Haoming Chen, Jian Li, Zhun Guo and Chan Xiao (2018). The diurnal cycle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simulated by the Met Office Unified Model at convection-permitting scales. Climate Dynamics, 1-21. doi:10.1007/s00382-018-4368-z
图形:
图1. 观测和模式在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特征的日循环:(a)-(d)降水总量的日循环,(e)-(h)降水频率的日循环。其中黑色为观测,红色为对流解析模式,蓝色代表粗分辨率对流参数化模式。观测和模式数据已进行标准化处理。
图2. 观测和模式中沿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日循环演化(经度-当地时)图(单位:mm h-1):(a)观测,(b)对流解析模式,(c)粗分辨率对流参数化模式。
图3. 观测和模式中(a)梅雨区和(b)中国南部低层(850 hPa)风场的日变化(单位:m s-1)。其中黑色为观测,红色为对流解析模式,蓝色代表粗分辨率对流参数化模式。
附件下载: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大气所研究证明对流解析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对东亚夏季降水日循环的模拟能力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相关话题/观测 大气
大气所揭示青藏-伊朗高原夏季热力强迫对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作用
青藏-伊朗高原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多强调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在对流层低层激发环流异常进而导致亚洲夏季风的异常。然而人们对青藏-伊朗高原热力强迫如何通过影响周边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亚洲季风的认识仍旧不足。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青藏-伊朗高原强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AAS封面故事:地球静止轨道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将有效改进局地强风暴预报
《大气科学进展》2018年第10期封面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国家环境卫星信息和服务局卫星应用和研究中心及海洋大气研究办公室大西洋海洋和气象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撰写的“Value-added Impact of Geostationary Hyperspectral Infrared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从位涡梯度的角度研究北极增暖对大气阻塞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冬季北极显著的增暖,而东亚显著地变冷并且极寒天气频发。已有的研究表明东亚变冷是与乌拉尔阻塞频繁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北极增暖(主要是巴伦支-喀拉海)是如何引起乌拉尔阻塞的变化而影响中纬度极寒天气,这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陈晓丹、纽约州立大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大气所揭示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季度预测现状
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作为西北太平洋/东亚地区夏季环流异常的最主要模态,显著影响东亚夏季气候。例如,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在这一年,东亚-太平洋地区对应着显著的EAP遥相关型(图a)。然而,如此强的环流信号,现阶段气候系统模式却无法有效预测出相应中高纬度的分布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大气所研究发现气候模式分辨率过低可能低估未来的梅雨降水变化
气候模式是进行未来气候预估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以“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代表的多模式预估结果是当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资料依据。但是,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众多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仍然较粗(~100-200KM),不能够很好地分辨区域尺度的降水系统,比如位于长江流域的梅雨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中科院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对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火山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过去千年气候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进入平流层低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火山作为一种影响气候的重要自然强迫因子而备受关注。 自198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注意到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具有紧密的统计关系。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中科院大气所在《自然—通讯》撰文揭示《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和影响
季风是指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而显著变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风气候。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三部分,即亚洲-澳洲季风区(简称“亚澳季风”,包括著名的印度季风/南亚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和澳洲季风)、非洲季风(含北部非洲季风和南部非洲季风)、美洲季风(含北美季风和南美季风)等。得益于充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华北平原区域大气边界层结构演变及其在区域污染形成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华北平原南部的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等地是我国重污染爆发频次最高的区域。除了当地污染排放强度较大外,大气边界层气象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所王跃思研究员课题组唐贵谦博士自2009年开始,利用多台激光雷达组网观测,实时观测研究了华北平原区域大气边界层结构及演变特征。通过9年的观测研究发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气候变化引起的热带大气环流响应及其与水循环之间的联系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是目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问题。热带环流变化与未来热带降水变化关系密切,但其预估的不确定性是目前气候预估中的难点之一。 上海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马建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员以及其他在中国、英国、美国和韩国的同事合作完成了《地球与行星科学年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大气所研究揭示决定Hadley环流强度和边界年际变化的关键区
Hadley环流是大气经向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Hadley环流边界呈现显著的极向扩展趋势,这对副热带干旱区的扩展造成显著影响,因此,Hadley环流的变化问题备受科学界的关注。在年际尺度上,Hadley环流强度和边界亦存在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受到ENSO和中纬度涡动的影响。但是,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