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未竟的循环——“犯罪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展开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未竟的循环——“犯罪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展开
Incomplete Circulation——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ystem of Criminal Theory” in Modern China 车浩; 1:北京大学 北京100871 摘要(Abstract):

回首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刑法学,是一段向异域学习的历史,是一段移植的历史,这段历史的轨迹也是很清晰的:德日-前苏联-德日。在“大历史的视野”中,去考察“犯罪论体系”这一中国刑法学理论在近现代中国一百余年的命运,把握中国刑法学理论在近现代一百年间演变的脉络,从而可以看出所谓“未竟的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是在痛定思痛后,所做出的理性抉择。

关键词(KeyWords): 刑法学;;犯罪论体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车浩;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这里的一部大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学大纲》,四部教材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初稿]》(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1957年编印;张中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东北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刑法教研室编写,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初稿]》,西南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编印,1957年版。[1]一些学者认为,犯罪论体系研究的停顿始于1958年《政法学习》第1期发表的邹石山的“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惟一根据吗?”。[2]这些著作包括樊凤林主编:《犯罪构成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曾宪信等著:《犯罪构成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张明楷:《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更进一步的分析,参见拙文:“以体系为视角审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载《刑法学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以上见《劝学篇》游学第二、广译第五。转引自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这方面的进一步的资料可参见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载李贵连著《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88页。[1][日]大冢仁.犯罪论体系的基本问题[A].冯军,译.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4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钱大群,夏锦文.唐律与中国现行刑法比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4]陈兴良.犯罪论体系:比较、阐述与讨论[A].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4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苏力.“川上曰”(《阅读秩序》一书的序言)[A].苏力.批评与自恋[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8]梁根林,何慧新.二十世纪的中国刑法学(上)[J].中外法学,1999,(2).[9]陈兴良.犯罪构成:法与理之间的对应与紧张关系[J].法商研究,2003,(3).[10]赵琛.刑法总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11]郭卫.刑法学总论[M].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32.[12]徐石松.刑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3]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明律目笺一[M].中华书局,1985.[14]蔡枢衡.刑法学[M].上海:独立出版社,1947.[15]张智辉.回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五十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1).[16]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7]高铭喧,主编.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18]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宁杰.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访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N].人民法院报,2004-04-10(4).[20][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洪福增.犯罪论之体系[A].现代刑法基本问题[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70.[22]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M].台北: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23]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4]梁启超.论译书[A].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陈新宇.近代刑法语词的塑造———以外国刑法典的翻译为研究对象[J].环球法律评论,2004,(冬季号).[26]陈兴良.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话题/北京 刑法 刑法学 上海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