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复合型国际政治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经过学习,具有扎实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功底,广博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和研究国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企业事业单位的涉外部门、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部门、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从事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咨询、教学研究、新闻策划与报道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大国政治与大国关系
2、区域一体化研究
3、国际政治经济学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三年,弹性学制为二至四年。
2、成绩特别优秀,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可以申请两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暂时中止学业。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以延长至四年。
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计10学分)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课时 4学分
第一外国语 144课时 4学分
专业外语 36课时 2学分
(二)学位专业课(计12学分)
国际关系学 54课时 3学分
国际战略学 54课时 3学分
区域一体化研究 54课时 3学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 54课时 3学分
(三)学位选修课(计10学分,其中本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
当代全球问题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欧洲联盟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转型国家政治与经济 36课时 2学分
日本政治与外交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多边外交与联合国 36课时 2学分
外交战略与决策研究 36课时 2学分
世界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国际法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美国政治与外交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国际安全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当代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36课时 2学分
当代中国外交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东亚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外国语 36课时 2学分
(四)读书报告(计2学分)
硕士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指导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阅读相应的文献,并和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和讨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专业书籍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在本专业或本学科的范围内至少作读书报告2次,计2学分。
(五)补修课(两门均要求补修,共计4学分)
国际关系学 36课时 2学分
国际关系史 36课时 2学分
五、其他教学环节
(一)科研论文(2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提交一篇8000字左右的学年论文或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经导师评阅合格后计2学分。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环节,由导师和学院组织落实,共36课时,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是硕士生导师负责制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1、硕士生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全体硕士生导师组成,主要采用以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为主、论文为辅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题研究,了解学术前沿和专业内涵。
2、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国际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关注国际政治的变化和重大时事,着重培养学生对国际政治的感性认识和专业分析能力。导师组应邀请国内国际政治学专业一流的专家学者、外事部门的官员以及外国驻华机构人员给学生开设报告和讲座,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3、本专业注重国际学术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送出去和国外的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同时,聘请国外学术机构的学者和学生与本专业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4、本专业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和科研相结合。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掌握专业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七、考核方式
1、在专业学位课以及选修课的考核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口试、笔试、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能力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加大学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和方法论的比重,重点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学位课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所有选修课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否则不得记入学分。
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专门知识、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学位论文必须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并按规定在第四学期(选择两年完成学业者应在第三学期初)进行选题、提交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后确定。
2、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按时独立完成,内容应有新意。
3、学位论文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
4、学位论文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在3万字左右。
九、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水平符合规定条件,方可在指导老师推荐下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三至五人组成( 学生本人导师原则上应回避),可以聘请外单位专家参加。经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批准后,可授予硕士学位。
十、主要参考文献
( 各方向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可根据专业方向自行调整与补充)
中文书目
1、[日] 星野昭吉编著,刘小林等译:《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倪世雄主编:《冲突与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冯绍雷等著:《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4、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5、[美]奥尔森等著:《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6、(美)威尔逊,吴巩展主编:《国际关系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9、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铁崖:《一八七一-一八九八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日)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3、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治来,丁笃本编:《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15、任晓编:《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16、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17、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大卫·A.鲍德温主编:《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1、(英) 提莫·邓恩, 密切尔·考克斯, 肯·布斯主编:《八十年危机:1919-1999年的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2、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23、(美) 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罗伯特·O. 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陈志敏, 古斯塔夫·盖拉茨:《欧洲联盟对外政策一体化:不可能的使命? 》,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27、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 罗伯特·O. 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利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英) 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 (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0、包霞琴、臧志军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 2004年版。
31、(美) 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5、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加拿大) 罗伯特·W. 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37、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王逸舟:《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蔡拓等著:《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蔡拓:《全球治理与中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变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孙承:《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43、孙承:《日本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4、孙承:《日本与亚太:世纪之交的分析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版。
45、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7、李渤编著:《新编外交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李渤:《国家间关系的民族心理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 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任洪生:《霸权之间:世界体系与亚欧大陆腹地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贾文华:《法国与英国欧洲一体化政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外文书目
1、Jeffrey A. Frieden, David A. 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2003.
2、Robert Isaak., American Political Thinking: Readings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21st Centur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Marc A. Genes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4、Charles W. Kegley, Jr., 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5、Kegley, Charles W., From War to Peace : Fateful Decis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6、Eugene R. Wittkopf and Christopher M. Jone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7、Charles W. Kegley, Jr., Eugene R. Wittkopf., The Global Agenda :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eking Unversity Press ; 2003.
8、Ebenstein, William,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 Plato to the Present,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9、Lairson, Thomas 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Wealth,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Keohane, Robert O.,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Kegley, Charles W.,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 Morgenthau, Hans Joachim,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Waltz, Kenneth Ne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Nye,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Nikolaos Zahariadis,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2004.
国内主要学术机构官方网站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http://www.sis.pku.edu.cn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http://caspu.pku.edu.cn/
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cancenter/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http://www.zds.pku.edu.cn/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http://si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中心http://www.cesruc.org/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http://zfxy.nankai.edu.cn/
南开大学中国APEC研究院http://user.nankai.edu.cn/apec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http://202.113.26.27/
南开大学欧洲研究中心http://eucentre.nankai.edu.cn/
南开大学中国国关在线http://www.irchina.org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http://www.sirpa.fudan.edu.cn/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http://www.cas.fudan.edu.cn/index.php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http://www.rus.org.cn/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中心http://www.shisu.edu.cn/authority/midwy/index.html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http://www.pspa.sdu.edu.cn/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http://www.pspm.whu.edu.cn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http://www.iwep.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webnew/yanjiusuo/ouzhou/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http://www.cass.cn/meiguosuo/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http://www.iapscass.cn/default.asp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http://www.ciis.org.cn/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http://www.cirir.com/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http://www.cirir.com/
中国政治学网—— http://www.cp.org.cn
二、国外主要学术协会和学术机构网站(参见科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