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 /2013-08-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教育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理想信念,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复合型国际关系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基础知识、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较强的分析和研究国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外事部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部门、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新闻媒体从事相关外事工作、新闻工作、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国际关系理论
2、全球化与全球问题
3、国际组织研究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三年,弹性学制为二至四年。
2、成绩特别优秀,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可以申请两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暂时中止学业。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以延长至四年。
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计10学分)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课时   4学分
第一外国语                                                144课时  4学分
专业外语                                                  36课时   2学分
(二)学位专业课(计12学分)
国际关系学                                                54课时 3学分
国际关系史                                                54课时  3学分
国际组织研究                                              54课时 3学分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54课时 3学分
(三)学位选修课(计10学分,其中本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
国际关系思想史                                            36课时 2学分
当代全球问题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专题                                    36课时 2学分
多边外交与联合国                                          36课时 2学分
美国政治与外交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外交战略与决策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国际法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世界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课时 2学分
欧洲联盟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东亚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国际安全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                                        36课时 2学分
当代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36课时 2学分
当代中国外交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日本政治与外交专题研究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外国语                                                36课时 2学分
(四)读书报告(计2学分)
硕士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指导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阅读相应的文献,并和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和讨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专业书籍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在本专业或本学科的范围内至少作读书报告2次,计2学分。
(五)补修课(两门均要求补修,共计4学分)
国际关系学                                                36课时 2学分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                                          36课时 2学分
 
五、其他教学环节
(一)科研论文(2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分别提交一篇8000字左右的学年论文或高水平的调研报告,经导师评阅合格后计2学分。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环节,由导师和学院组织落实,共36课时,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是硕士生导师负责制与硕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1、硕士生指导小组由本专业全体硕士生导师组成,主要采用以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为主、论文为辅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题研究,了解学术前沿和专业内涵。
2、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国际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关注国际关系的变化和重大时事,着重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专业的理论分析能力。导师组应邀请国际关系学专业知名专家学者、外事部门和外国驻华机构人员给学生开设报告和讲座,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3、本专业注重国际学术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送出去与国外的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同时,聘请国外学术机构的学者和学生与本专业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4、本专业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和科研相结合。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掌握专业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七、考核方式
1、在专业学位课以及选修课的考核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口试、笔试、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能力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加大学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和方法论的比重,重点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学位课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所有选修课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否则不得记入学分。
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专门知识、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学位论文必须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并按规定在第四学期(选择两年完成学业者应在第三学期初)进行选题、提交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后确定。
2、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按时独立完成,内容应有新意。                      
3、学位论文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
4、学位论文应符合规定格式,字数在3万字左右。
 
九、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学生按规定修满所需学分后,学位论文水平符合相关要求,方可在指导老师推荐下申请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三至五人组成( 学生本人导师原则上应回避),可以聘请外单位专家参加。经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批准后,可授予硕士学位。
 
十、主要参考文献( 各方向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可根据专业方向自行调整与补充)
 
(一)中文书目:
1、[日] 星野昭吉编著,刘小林等译:《全球政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杨雪东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王缉思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肯尼斯·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王逸舟:《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倪世雄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蔡拓等著:《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蔡拓:《全球治理与中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变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饶戈平主编:《国际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大卫·A.鲍德温主编:《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日)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英) 提莫·邓恩, 密切尔·考克斯, 肯·布斯主编:《八十年危机:1919-1999年的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2、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张晓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 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罗伯特·O. 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 罗伯特·O. 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利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袁正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英) 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 (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0、英瓦尔·卡尔松:《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31、(美) 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2、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玛格丽特·E·凯克和凯思琳·西金克:《跨越国界的行动者:国际政治中的倡议网络》,韩昭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4、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5、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6、(加拿大) 罗伯特·W. 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37、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约瑟夫·奈和约翰·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中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孙承:《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43、孙承:《日本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4、孙承:《日本与亚太:世纪之交的分析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版。
45、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7、李渤编著:《新编外交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李渤:《国家间关系的民族心理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任洪生:《霸权之间:世界体系与亚欧大陆腹地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贾文华:《法国与英国欧洲一体化政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外文书目
1、 Baylis,John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Bull, Hedley, The Anarchy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 Koren A. Mingst, Margaret P. Karns,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5、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1965-2006.
6、Eugene R. Wittkopf and Christopher M. Jone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7、Charles W. Kegley, Jr., Eugene R. Wittkopf., The Global Agenda :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eking Unversity Press ; 2003.
8、Ebenstein, William,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 Plato to the Present,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9、Lairson, Thomas 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Wealth,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Keohane, Robert O.,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Kegley, Charles W.,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 Morgenthau, Hans Joachim,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3、 Waltz, Kenneth Ne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 Nye,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Nikolaos Zahariadis, Contending Perspectiv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2004.
16、 Jeffrey A. Frieden, David A. 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2003.
17、Robert Isaak., American Political Thinking: Readings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21st Centur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8、 Marc A. Genest.,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Evolv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Charles W. Kegley, Jr., 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Kegley, Charles W., From War to Peace : Fateful Decis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Ken Booth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2Michael Smith, 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三)主要中文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至今)
  《世界经济与政治》(1989年至今)
  《现代国际关系》(1993年至今)
  《欧洲研究》(1996年至今)
  《美国研究》(1992年至今)
  《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至今)
  《国际问题研究》(1988年至今)
  《政治学研究》(1985年至今)
  《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至今)
  《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至今)
  《教学与研究》(1986年至今)
  《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至今)
  《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至今)
  《国外理论动态》(1993年至今)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年至今)
  《当代亚太》(1993年至今)
  《国际论坛》(1999年至今)
  《国际观察》(1994年至今)
  《太平洋学报》(1996年至今)
  《西亚非洲》(1990年至今)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9年至今)
  《日本学刊》(1998年至今)
   《东南亚研究》(2002年至今)
  《国际政治》(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7)
(四)主要外文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Millennium: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oreign Affairs;
   Britis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oreign Poli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Europe-Asia Studies;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五)国内主要学术机构官方网站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http://www.sis.pku.edu.cn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http://caspu.pku.edu.cn/
    北京大学澳洲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austr/MainPage.html
    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cancenter/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http://www.zds.pku.edu.cn/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http://si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中心http://www.cesruc.org/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http://zfxy.nankai.edu.cn/
    南开大学中国APEC研究院http://user.nankai.edu.cn/apec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http://202.113.26.27/
    南开大学欧洲研究中心http://eucentre.nankai.edu.cn/
    南开大学中国国关在线http://www.irchina.org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http://www.sirpa.fudan.edu.cn/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http://www.cas.fudan.edu.cn/index.php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http://www.rus.org.cn/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中心http://www.shisu.edu.cn/authority/midwy/index.html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http://www.nju.edu.cn/njuc/zmzx/nhc-index.htm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http://www.pspa.sdu.edu.cn/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http://www.pspm.whu.edu.cn
    国际关系学院http://www.unet.net.cn/school/gjgx/
    外交学院http://www.fac.edu.cn/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http://www.iwep.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webnew/yanjiusuo/ouzhou/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http://www.cass.cn/meiguosuo/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http://www.iapscass.cn/default.asp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chinese/s30_rbs/s30_rbs.ht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http://www.ciis.org.cn/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http://www.cirir.com/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http://www.cirir.com/
    中国政治学网—— http://www.cp.org.cn
    中国欧洲协会http://www.europeanstudies.org/index1.htm
    (六)国外主要学术协会和学术机构网站(参见科社部分)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