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1+1》节目中,薛海平教授与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共同探讨了近期引发公众激烈讨论的北京、江苏、山东等多地陆续启动的学校暑期托管服务。围绕暑托班怎么“托”?课程、场地、师资怎么样?会不会 “一托了事”成为“第三学期”?“北京、河南等地取消教师寒暑假,让老师帮家长看孩子”等热点话题,薛海平从专家视角进行解读,他说。今年实行依托学校来进行暑期托管是一个新的尝试,是学校原来承担的课后服务向暑期的延伸,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项现实举措,是解决双职工等特殊困难家庭子女暑期“看护难”问题的有益探索。为了办好暑期托管服务,学校要尽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能只是简单看护或集体补课,避免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的第三学期。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并不是取消教师的寒暑假,而是鼓励教师志愿参与,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性。参与服务的教师只需要占用其部分假期时间,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其进行适当补贴,同时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另外,政府也要起到监管作用,保证学校暑期托管服务不走样,按照政策设计的初衷方向来执行。
![1626062511907099762.jpg 图片2.jpg](http://www.cnu.edu.cn/images//content/2021-07/20210712122822842141.jpg)
中央权威媒体的集中报道,体现了社会对我校教育学院在校外培训研究领域工作成绩的认可,标志着我校校外教育研究水平达到了新高度,彰显了我校在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实力。
![1626062527570095626.jpg 图片3.jpg](http://www.cnu.edu.cn/images//content/2021-07/20210712122822844222.jpg)
薛海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基础教育校外培训问题研究,出版专著《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团队成员迄今为止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薛海平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一文获2011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如: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直面影子教育系统:我国义务教育课外补习研究”、2015年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家庭资本、影子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等。薛海平及其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年会”“中国教育经济年会”“全国教育实证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连续两年在“中国教育经济年会”组织课外补习研究专题论坛集中展现团队研究成果。此外,薛海平教多次应邀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半月谈》等权威媒体上发表关于“校外培训治理”“鸡娃”和“教育焦虑”等热点话题的专家评论,得到了同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