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博导师简介 -
基本信息
目前指导研究生
在籍
- 博士研究生2人 (其中 2013级:1 2015级:1) 硕士研究生5人 (其中 2014级:3 2015级:2)
不在籍
- 博士研究生1人 (其中 2010级:1) 硕士研究生22人 (其中 2005级:1 2006级:3 2007级:2 2008级:2 2009级:3 2010级:3 2011级:4 2012级:1 2013级:3)
个人简历
李博,工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1970年12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1988年9月—1995年3月就读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美国Clemson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鉴定。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为生物活性肽。1995年4月至今,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现任研工组组长。并历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食品学院分党委委员等职务。国际食品工艺学家协会(IFT)和北京市食品学会会员。
遴选学科专业
不公开
论文与专著
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项(第一发明人),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项。累计在国内外各类学报、科技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书籍3部。其中部分论文如下:
1)Li, B.*, Chen, F., Wang, X., Ji, B.P..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oxidative peptides from porcine collagen hydrolysate by consecutive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Food Chemistry, 2007. Vol 102/4 pp 1135-1143.(影响因子3.052)
2)Wang, C., Li, B.*.2012.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Zinc-chelating peptides from Sesame protein hydrolysate using IMAC-Zn2+ and LC-MS/MS. Food Chemistry, 134:1231-1238.( 影响因子IF, 3.655)2)
3)Xie, NN., Zhou, T., Li, B.* Kefir yeasts enhance probiotic potentials o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H9: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oaggregation between the two strain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45 (2012) 394–401.(影响因子3.15)
4)Tian, F., Li, B.*, Ji, B.P., Yang, J.H., Zhang, G.Z., Chen, Y., Luo, Y.C. 2009. Antioxidant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consecutive extracts from Galla chinensis: The polarity affects the bioactivities. Food Chemistry, 113 (1): 173-179. ( 影响因子3.145)
5) Li, Y.W., Li, B.*, He, J.G, Qian, P. 2011.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of antioxidative peptides by QSAR modeling: the amino acid next to C-terminus affects the activity. Journal of peptide science, 17(6), 454-462. ( 影响因子1.954)
6) Li, Y.W., Li, B.*, He, J.G, Qian, P. 2011.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of antioxidant peptides by using different sets of amino acids descriptors.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998, 53-61. ( 影响因子1.598)
7) Tian, F., Li, B.*, Ji, B.P., Zhang, G.Z., Luo, Y.C. 2009. 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gallotannins separated from Galla chinensis.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2, 1289-1295. (影响因子2.114)
8) Luo, Y. C., Chen, G., Li, B.*, Ji, B.P., Guo, Y., Tian, F. 2009. Evaluation of antioxidative and hypolipidemic properties of a novel functional diet formulation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and Hawthorn.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10, 215–221. (影响因子IF, 2.174)
9)Yang, ZW; Zhou, F; Ji, BP*; Li, B*; Luo, YC; Yang, L; Li, T . 2010. Symbiosis between Microorganisms from Kombucha and Kefir: Potential Significance to the Enhancement of Kombucha Function.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160(2); 446-455. (IF, 1.878)
10) Zhou, T., Li, B.*, Peng, C., Ji, B.P., Chen, G., Ren, Y.L. 2009. Assessment of the sequential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kefir grain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4(Nr.6), M328-334. (IF, 1.6)
1) 张淼,李博*,钱平.食品中油脂提取及过氧化值检测方法的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1.32(12):497-508.2) 陈敏,敖静,李博*. 分子量对酪蛋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9:95-99.
3) 肖龙恩,钱平,董新娜,李博*. 压缩饼干硬度临界值的确定以及加速试验条件下硬度的变化规律. 食品科技, 2012,37(05):52-56.
4) 董新娜,李博*,钱平,肖龙恩,张晓娟. 能量棒贮藏期稳定性及其货架期预测. 食品科技, 2012,37(06):182-185.
5) 孟祥升,李博*. 副干酪乳杆菌及其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 食品科技, 2012.10 .
6) 姜良萍,李博*,罗永康,谢宁宁.鲢鱼源多肽的制备工艺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13.02 .
7) 陈敏,敖静,李博*. 分子量对酪蛋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食品工业科技,2011,11,7.网上优先出版。8) 汪婵,陈敏,李博*. 芝麻蛋白制备金属螯合肽的酶解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11,36(9),184-189
9)季红,李博*,籍保平,于菲. 调酸果奶稳定性的研究.食品科技, 2006, 10: 211-214.10) 任雅丽,李博*,籍保平,季红,刘佳. 培养条件及营养元素对开菲尔粒增值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06, 27(12):512-515
主编专业书《大豆制品的生产与安全性质量控制》,化工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
参编教材《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月。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项目
目前主持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有: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然抗氧化肽对肠肽酶的耐受性及其跨膜转运机制”,78万元,2013.01-2016.12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采用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研究抗氧化肽构效关系” ,34万元,2010-2012年;
3. 主持2011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生物活性肽在模拟消化过程中的降解机制和耐受性评价,50万元,2012-2014.12.
4. 其他部委项目 ”军用食品货架期预测技术研究”,50万元,2009-2012年。5. 参加“十二”五项目“新型水产品加工装备开发与新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AA100803,2011-2014年)。 曾经主持的项目:1.青年教师科研创新专项”生物活性肽在模拟消化过程中的降解规律”,3万元,2010.9-2011.8。
2. 主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生物活性肽的分离制备”(2008.1-2009.12);
3. 科技基金成果转化项目“浓缩苹果汁酿制苹果酒中试”(2003-2006年)、
主要参加的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宗淡水鱼类“淡水鱼保鲜及品质控制”项目,负责防腐保鲜剂(抗菌肽)的研究(2011-2015年)。
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食品高效分离制备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主持子课题“多酚的高效分离制备技术”(项目编号2007AA100404,2007年-2010年);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设备研究与开发”(2006-2008年)、
国家“十五”重大专项“乳业专项课题的研究”;
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食品安全攻关课题——腌制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形成机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淡水鱼的鱼肉蛋白的改性”等课题。
其中 “浓缩苹果汁酿制苹果酒关键技术的研究”获教育部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
参加编写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制修订标准指南”和“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产品目录”等,参与企业委托的课题:湖南“鱼腥草净菜和饮料研究与开发”宁波“雪菜发酵和生产技术”,北京 “杂粮方便面及方便面调料的生产技术”、大兴安岭“鹿茸系列功能产品的开发”、北京“保肝抗疲劳营养液、维生素营养补充剂的研制”等,除此之外进行的研究还有:开菲尔发酵乳中功能性成分和发酵条件的研究,蔬菜发酵新工艺与安全性的研究,功能活性肽——抗氧化肽、金属络合肽、抗高血压肽和抗菌肽的制备、分离和鉴定等。
承担的教学工作
历年主讲的本科生课程有:《畜产品加工学》、《食品包装学》、《软饮料工艺学》、《果蔬保藏原理》,研究生课程《食品科学Seminar》。
目前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为:《食品工艺学概论》和《HACCP的理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