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研究意义】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施用氮肥可以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生物量和经济产量。然而近年来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了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同时也造成氮的挥发和淋洗损失,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2]。控释氮肥可以满足玉米中后期对氮素的要求,加速氮磷钾向籽粒的转移,可以达到稳定和提高产量以及减少氨挥发和氮素向土壤深层淋失的目的[3,4]。在吉林省春玉米区明确控释氮肥合理施用量,是协调作物稳产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可行性施肥措施。【前人研究进展】有研究表明,减量施用控释氮肥可以使作物保持稳产或小幅度增产,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简化生产环节、节本增收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优势[5,6,7,8]。李恩尧等[9]在洞庭湖红壤坡地对氮肥减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减氮20%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产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且氮肥利用提高13.9%—14.4%。谢勇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丘陵山地区域,控释氮肥减量20%—30%与常量施肥处理相比,能够有效减少氮素径流损失,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孙晓等[11]在田间试验覆膜栽培模式条件下,研究了6种缓/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尿素氮肥用量减少20%能够维持产量不降低,提高氮肥利用率2.26%—12.69%。赵斌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减量25%时,比常规施肥增产9.7%—10.0%,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也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尹梅等[13]在云南旱地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适施氮量下,控释氮肥的玉米产量比普通尿素玉米产量有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在4.7%— 16.3%。云鹏等[14]研究了玉米减量施氮的效果, 发现与习惯施肥(240 kg N·hm-2)相比较, 在氮肥施用量减少40%的条件下仍可保障玉米产量,且土壤硝态氮含量亦未下降。【本研究切入点】在吉林省春玉米区,玉米一次性施肥面积占玉米总施肥面积的70%以上,且过量施氮现象严重,肥料效益下降,增加了生产成本,如何合理高效的施用氮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讨了控释氮肥减施条件下,对吉林春玉米的产量、氮肥效率、氮素吸收与转运影响,对指导控释氮肥在一次性施肥技术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吉林省春玉米区,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减量条件下玉米植株氮素累积与分配特征、植株干物质与氮素向籽粒中转移能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以期为控释氮肥在吉林春玉米上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123°08′32″E、44°38′16″N)进行,该地区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玉米生育期间平均气温为19.0℃,日照数为1 235 h,积温为3 000℃,年均降雨量为594 mm,无霜期144 d。试验田为玉米连作区,供试土壤为黑土,0—20 cm耕层土壤基础肥力为碱解氮127.2 mg·kg-1,速效磷32.9 mg·kg-1,速效钾124.1 mg·kg-1,有机质25.7 g·kg-1,pH 5.5。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氮(FP)、推荐施肥(OPT,较FP减氮25%)、控释氮肥1(CRU1,施氮量同OPT)、控释氮肥2(CRU2,较FP减氮40%)。小区面积40 m2,3次重复,随机排列。供试玉米品种选用先玉335,种植密度60 000株/hm2。试验用控释氮肥为树脂包膜尿素(N 43%,释放期90 d)和普通尿素(N 46%),磷肥为重过磷酸钙(P2O5 46%),钾肥为氯化钾(K2O 60%)。OPT处理氮肥1/3于播种前基施,2/3于拔节期追施,磷肥、钾肥与其他各处理的氮、磷、钾肥均作为底肥于播种前一次性深施,具体施肥量见表1。2013年于4月27日播种,9月26日收获;2014年于4月29日播种,9月27日收获,其他田间管理方式按生产田进行。Table 1
表1
表1试验处理及肥料用量
Table 1Experiment treatments and the rate of fertilization
处理 Treatment | 肥料用量The rates of fertilization (kg·hm-2) | ||
---|---|---|---|
N | P2O5 | K2O | |
CK | 0 | 90 | 90 |
FP | 240 | 90 | 90 |
OPT | 180 | 90 | 90 |
CRU1 | 180 | 90 | 90 |
CRU2 | 144 | 90 | 90 |
新窗口打开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分别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取植株样品,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株,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样品分为秸秆和籽粒两部分。样品于105℃杀青30 min后, 80℃烘干至恒重。样品粉碎后,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全氮含量。成熟期玉米收获面积10 m2,按14%水分折算产量。1.4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1 ,2 ,13 ]
氮肥农学利用率(AEN,kg·kg-1)=(施氮处理籽粒产量-不施氮处理籽粒产量)/施氮量;氮肥偏生产力(PFPN,kg·kg-1)=施氮区产量/施氮量;
氮肥生理利用率(NPE,kg·kg-1)=(施氮区籽粒产量-不施氮区籽粒产量)/(施氮区地上部总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总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NUE,%)=(施氮区地上部总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总吸氮量)/施氮量×100;
氮素转运量(NT,kg·hm-2)= 开花期氮素累积量-成熟期营养体氮素累积量;
氮素转运率(NTR,%)=氮素转运量/开花期营养体氮素累积量×100%;
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GCR,%)=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累积量×100%。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作图,采用SAS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化比较。
2 结果
2.1 不同施氮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施氮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2年的定位试验表明,施氮后增产效果明显(表2)。各施氮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均显著的高于CK,且玉米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在年际和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产量和百粒重的年际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产量、穗粒数、百粒重三者的变异主要是由年际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造成的。各施氮处理间公顷穗数差异不显著,CRU1、CRU2处理的穗粒数显著高于FP处理,但与OP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施氮处理间的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两年产量平均数据显示,OPT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达11 757 kg·hm-2,较FP处理增产6.1%,其次是CRU1和CRU2处理,分别较FP处理增产4.5%和2.6%。虽然控释氮肥处理与FP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施用控释氮肥节省了肥料投入成本,简化了生产环节,是一条简约化、高效化的施肥途径。Table 2
表2
表2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Table 2Effect of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on maiz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年份 Year | 处理 Treatment | 产量 Yield (kg·hm-2) | 收获穗数 Ear number (ear/hm2) | 穗粒数 Kernel number (No./ear) | 百粒重 100-grains weight (g) |
---|---|---|---|---|---|
2013 | CK | 9596b | 55115b | 540.0b | 32.8d |
FP | 12448a | 58201a | 588.3a | 37.9c | |
OPT | 12762a | 58642a | 598.5a | 39.7b | |
CRU1 | 12779a | 60406a | 598.5a | 40.7a | |
CRU2 | 12727a | 59965a | 609.5a | 39.2c | |
2014 | CK | 9427c | 54674b | 489.3b | 31.5b |
FP | 9722bc | 58201a | 530.7ab | 34.7a | |
OPT | 10753a | 59965a | 554.7ab | 35.1a | |
CRU1 | 10380ab | 59524a | 576.0a | 35.0a | |
CRU2 | 10019bc | 58642a | 566.7a | 34.9a | |
均值 Mean | CK | 9512b | 54894b | 514.7c | 32.2c |
FP | 11085a | 58201a | 559.5b | 36.3b | |
OPT | 11757a | 59303a | 576.6a | 37.4ab | |
CRU1 | 11579a | 59965a | 587.3a | 37.8ab | |
CRU2 | 11373a | 59303a | 588.1a | 37.1ab | |
变异来源Source of varieties | |||||
施氮方式Methods of N fertilization (F) | ** | ** | ** | ** | |
年份Year (Y) | ** | NS | ** | ** | |
施氮方式×年份 F×Y | ** | NS | NS | ** |
新窗口打开
2.2 不同施氮处理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表3结果表明,OPT、CRU1、CRU2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的高于FP处理,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CRU1、CRU2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较FP处理提高了28.5%和13.8%,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FP处理提高了4.9、6.3 kg·kg-1和18.1、32.8 kg·kg-1,氮肥利用率较FP处理分别提高了18.4%和21.7%。综上可知,适量减少氮肥用量,不仅可小幅度提高玉米产量,还可显著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Table 3
表3
表3不同施氮处理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Table 3Effect of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on 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处理 Treatment | 氮肥生理利用率 NPE (kg·kg-1) | 氮肥农学利用率 AEN (kg·kg-1) | 氮肥偏生产力 PFPN (kg·kg-1) | 氮肥利用率 NUE (%) |
---|---|---|---|---|
FP | 23.9b | 6.6b | 46.2c | 22.1b |
OPT | 28.6a | 12.5a | 65.3b | 41.8a |
CRU1 | 30.7a | 11.5a | 64.3b | 40.5a |
CRU2 | 27.2a | 12.9a | 79.0a | 43.8a |
新窗口打开
2.3 不同施氮处理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3.1 不同生育时期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移,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施氮各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的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但各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图1)。两年平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CRU1处理最高,为22 965 kg·hm-2,较FP和OPT处理分别增加1 634 kg·hm-2(7.7%)和468 kg·hm-2(2.1%),其次为CRU2处理,为22 771 kg·hm-2,较FP和OPT处理分别增加1 440 kg·hm-2(6.8%)和274 kg·hm-2(1.2%),CRU1和CRU2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不同施氮处理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动态
-->Fig. 1The dynamic of spring maize shoo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udner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
2.3.2 成熟期春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 图2可以看出,2013—2014年,成熟期各处理分配到茎叶和籽粒的干物质比重相近,施氮各处理茎叶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的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各施氮处理间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CRU1处理茎叶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较FP处理分别提高16.6%和7.3%,CRU2处理分别提高21.2%和9.6%。2年平均干物质分配结果显示,玉米营养器官所占比例为48.1%—50.0%,生殖器官所占比例为50.0%—51.9%。可见,施用缓控释氮肥且适当的减少其用量可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的形成,减少作物产量损失。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成熟期春玉米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Fig. 2The distribution ratios of dry matter in maize each organs at mature stag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s at 5% level. The same as below
-->
2.4 不同施氮处理地上部氮素累积与分配
2.4.1 不同生育时期春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 图3可以看出,不同施氮处理春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动态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趋势相一致,且施氮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拔节期至开花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呈快速上升趋势,随后缓慢增长,灌浆期至成熟期又快速增长。年际间在大喇叭口期各处理氮素累积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他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两年综合来看,以OPT处理氮素累积量最高,为233.49 kg·hm-2,较FP处理增加了10.6%,其次为CRU1和CRU2处理,分别较FP处理增加了5.0%和4.8%,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不同施氮处理春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动态
-->Fig. 3The dynamic of spring maize shoot N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
2.4.2 成熟期春玉米不同器官氮素分配 养分的吸收与转运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着产量。由图4可以看出,成熟期CK的氮素累积量最低,施氮后显著提高,各处理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茎叶。2年平均籽粒的氮素累积量以OPT处理最高,较FP处理提高14.4%,其次为CRU1和CRU2处理,分别较FP处理提高了8.3%和8.1%,茎叶和籽粒中氮素累积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2013年分别为26.2%—32.8%和67.2%—73.8%;2014年分别为31.8%—38.6%和61.4%—68.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成熟期春玉米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
-->Fig. 4The distribution ratios of nitrogen in maize each organs at mature stage
-->
2.5 不同施氮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运
养分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是营养体养分向籽粒转移量的重要指标,表4结果表明,施氮各处理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2年平均数据表明,CRU1处理的氮素转运率与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分别较FP处理提高了10.1%和13.3%,较OPT处理提高了3.9%和12.7%,较CRU2处理提高了1.8%和4.4%。说明适当的减少控释氮肥用量可以提升植株氮素的转运能力,促进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和养分的积累。Table 4
表4
表4不同施氮处理植株氮素转运特征
Table 4The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transportation in maize plant under different N fertilization methods
年份 Year | 处理 Treatment | 转运量 Transportation amount (kg·hm-2) | 转运率 Transportation rate (%) | 对籽粒氮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 to grain (%) |
---|---|---|---|---|
2013 | CK | 64.2c | 52.0d | 52.9c |
FP | 112.4b | 57.7c | 65.4b | |
OPT | 122.9b | 59.6bc | 62.8b | |
CRU1 | 142.3a | 67.8a | 75.2a | |
CRU2 | 124.3b | 62.6b | 69.7ab | |
2014 | CK | 33.5c | 43.7a | 36.3b |
FP | 47.8b | 43.7a | 44.1ab | |
OPT | 58.6a | 47.8a | 47.4a | |
CRU1 | 56.2ab | 43.8a | 48.9a | |
CRU2 | 59.6a | 46.9a | 49.2a |
新窗口打开
3 讨论
3.1 控释肥减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控释氮肥对玉米具有增产的效果,控释氮肥减施的目的是保证稳产、高产的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10,12]。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农民习惯施肥(240 kg N·hm-2)为对照,控释氮肥减量25%施用,使春玉米有小幅度增产,增产幅度为4.5%,其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4%,且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2年间玉米产量趋势一致,可见在东北春玉米区适当的减少氮肥施用量不影响玉米籽粒的建成。2014年同2013年相比,CK的玉米产量降低不明显,而各施氮处理玉米产量较2013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2014年8月下旬试验基地遭遇风灾,使试验区施氮各处理出现倒伏现象,影响了玉米籽粒的进一步成熟,造成玉米产量损失较大,而CK由于未施氮肥使玉米籽粒成熟进度加快,受灾时已基本处于腊熟状态,倒伏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小,减产幅度小。2014年OPT与CRU1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OPT处理有所提高,说明在相同施氮量(180 kg N·hm-2)情况下,速效氮肥一次追施与控释氮肥一次性底施的肥力效果相同,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9,12]。CRU1和CRU2处理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控释肥中的氮素释放缓慢平稳,能够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保持较高的氮素水平,而且到生育后期也没有出现脱肥的情况,进而增加了玉米产量。虽然施用控释氮肥减氮25%和减氮40%玉米产量相近,但减氮25%处理更适合当地生产情况。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农户追求高产且操作简便的施肥方式,因此一次性过量施氮的现象十分普遍,过量施氮引起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5,16,17,18,19],控释氮肥一次性减量施用,可以保障玉米产量,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同时解决玉米后期追肥困难、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2 控释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
作物的干物质积累量是产量形成的关键[20],明确作物氮素吸收动态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21],养分的转移量和转移效率是营养器官养分向籽粒转移输出的重要指标[22]。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开花期至成熟阶段是作物氮素吸收分配的关键时期[23,24],在氮素供应条件较好的条件下,营养器官的氮素转移对籽粒的氮贡献率高,氮素供应不足时,营养器官的转运量较大,会引起叶片的早衰;而过量施肥由于营养体氮代谢旺盛,导致运往籽粒的氮素减少[25,26]。易镇邪等[27]研究发现,同等施氮量下,包膜尿素与复合肥处理氮素积累量高于普通尿素。有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能够显著提高植物花后的氮积累量,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保证籽粒对养分的需求,从而提高产量[26,28-30]。本研究中,CRU1和CRU2处理的干物质各积累量、氮素累积量、氮素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FP处理,主要是由于FP处理一次性施肥量较大,导致前期氮素供应过剩,后期较少,出现脱氮现象,影响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而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能够与作物的吸收相同步,满足了玉米生育期的养分需求。而CRU1和CRU2处理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施氮量的差异导致。4 结论
适量的减少控释氮肥用量不影响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并能提高植株氮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在吉林省春玉米连作条件下,控释氮肥较农民习惯施氮减施25%,未降低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累积量,2年平均较农民习惯施肥增产4.5%,提高肥料利用率18.4%。合理施用控释氮肥,能够保障玉米生育期对养分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累积量。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 , 【目的】研究高密度(75 000株/hm~2)种植条件下,东北中部春玉米群体氮素需求规律与分配特征,及其对氮肥运筹的响应,以制定高密度群体玉米的氮素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5个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1),70%推荐施氮量(N2),推荐施氮(N3),130%推荐施氮量(N4),高量施氮(N5)),结合高产栽培管理模式,通过两年田间定点试验,系统监测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在各器官中的累积与分配特征,并研究了氮肥施用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差异显著,且氮肥处理与年际间交互作用显著;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变化,以N3处理下产量最高,产量差异主要来自穗粒数和千粒重;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随生育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累积动态,合理的氮肥施用可以提高籽粒的累积量和氮素转运效率,是其增产的重要基础,处理间以N3处理籽粒所占总干物质比重最高;N3处理下吐丝后氮素累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这表明合理的氮肥运筹可能更有助于植株生育后期对氮素的吸收;通过两年定点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0.1715x~2+79.73x+3940.1(R~2=0.963);计算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25.1 kg·hm~(-2)。【结论】合理的氮肥运筹显著提升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并增加吐丝期后植株氮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在东北中部黑土区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基于75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春玉米氮肥施用量可根据品种及肥力特征在225 kg·hm~(-2)左右进行微调。 . , 【目的】研究高密度(75 000株/hm~2)种植条件下,东北中部春玉米群体氮素需求规律与分配特征,及其对氮肥运筹的响应,以制定高密度群体玉米的氮素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5个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1),70%推荐施氮量(N2),推荐施氮(N3),130%推荐施氮量(N4),高量施氮(N5)),结合高产栽培管理模式,通过两年田间定点试验,系统监测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在各器官中的累积与分配特征,并研究了氮肥施用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差异显著,且氮肥处理与年际间交互作用显著;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变化,以N3处理下产量最高,产量差异主要来自穗粒数和千粒重;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随生育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累积动态,合理的氮肥施用可以提高籽粒的累积量和氮素转运效率,是其增产的重要基础,处理间以N3处理籽粒所占总干物质比重最高;N3处理下吐丝后氮素累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这表明合理的氮肥运筹可能更有助于植株生育后期对氮素的吸收;通过两年定点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0.1715x~2+79.73x+3940.1(R~2=0.963);计算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25.1 kg·hm~(-2)。【结论】合理的氮肥运筹显著提升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并增加吐丝期后植株氮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在东北中部黑土区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基于75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春玉米氮肥施用量可根据品种及肥力特征在225 kg·hm~(-2)左右进行微调。 |
[2] | . ,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 ,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
[3] | . ,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农民习惯施肥、一炮轰和缓释一次施肥3种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残留NO3-N以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添加包膜尿素氮肥利用率提高;与播前相比,玉米收获后对照、农民习惯、一炮轰、缓释一次施0-90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在低肥力土壤(新立城试验点)的增加量分别为-17.5、104.5、55.7、29.3kg/hm^2,而在高肥力土壤(布海试验点)都表现为负增长,分别为-44.3、-12.8、-57.2、-51.7kg/hm^2。农民习惯、一炮轰、缓释一次施肥处理全生育期的氮素表观损失在低肥力点分别为-83、-12、22kg/hm^2,在高肥力点为172、119、157kg/hm^2。增加氮肥用量氮素表观损失增加,添加部分缓释氮肥的一次性施肥可以减少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增量。 .,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农民习惯施肥、一炮轰和缓释一次施肥3种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残留NO3-N以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添加包膜尿素氮肥利用率提高;与播前相比,玉米收获后对照、农民习惯、一炮轰、缓释一次施0-90cm土壤剖面NO3-N残留量在低肥力土壤(新立城试验点)的增加量分别为-17.5、104.5、55.7、29.3kg/hm^2,而在高肥力土壤(布海试验点)都表现为负增长,分别为-44.3、-12.8、-57.2、-51.7kg/hm^2。农民习惯、一炮轰、缓释一次施肥处理全生育期的氮素表观损失在低肥力点分别为-83、-12、22kg/hm^2,在高肥力点为172、119、157kg/hm^2。增加氮肥用量氮素表观损失增加,添加部分缓释氮肥的一次性施肥可以减少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增量。 |
[4]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13] | . , ., |
[14] | . , . , |
[15] | . , ., |
[16] | . , . , |
[17] | . , ., |
[18] | . , ., |
[19] | . , ., |
[20] | . , ., |
[21] | ., |
[22] | . , ., |
[23] | . , ., |
[24] | . , ., |
[25] | . , ., |
[26] | . , ., |
[27] | . , . , |
[28] | . , . |
[29] | . , ., |
[3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