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24铝合金浸镍层的制备及生长过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铝合金材料有着质量轻、强度高、切削性能良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但是,铝合金的一些不良特性如显微硬度低、耐磨性差、耐腐蚀性差等限制了其应用,因此,表面改性对铝合金部件的制造过程至关重要。在各种表面处理工艺中,电镀与化学镀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很多关注,通过在铝合金表面制备镀层,显著提高了基材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显微硬度[1-3]。但是,铝合金属于难镀金属[4],在镀覆过程中有几个特点:①铝原子非常活泼,极易氧化,形成钝态的氧化膜,严重影响铝合金基体与镀层的结合力[5];②铝属于典型的两性金属,在电镀过程中经常与镀液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使镀层经常产生起皮、鼓泡、结合力差等问题;③铝合金与镀液反应,常常会导致镀液沉积、分解,污染镀液,影响镀液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些问题,工业上常用的解决方法为在铝合金镀前进行传统浸锌及锌合金处理,利用锌与铝的电位差自发产生置换沉积,使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得到了提升[6-7]。然而,由于锌电位较低,化学性质不稳定,尤其是在后续镀镍等金属后,在潮湿腐蚀性介质环境中常常发生横向腐蚀,导致镀层与基体结合力下降[8]。为了避免浸锌层腐蚀对镀层结合力造成的影响提升浸镀层的化学稳定性,一些报道指出,通过自发的置换反应在铝合金表面制备浸镍层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9-12]。Mohan等[13]在HF、镍盐、硼酸体系中成功制备浸镍层,并有效改善了后续镀镍层的断裂行为,提升了镀层与基体结合力;Beygi等[14]采用硫酸镍、柠檬酸钠、氟化钠体系,沉积得到厚度为30 nm的Ni层。但是,研究表明,在浸镍层制备过程中,常常会因为铝合金基材表面活性不足导致浸镍层生长厚度过薄,产生浮灰等现象,但溶液酸性过强又会造成点蚀,损坏基材表面形貌[15]。因此,找到适宜的酸性体系对制备浸镍层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磷酸因为其黏度大、对铝有全面腐蚀特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铝合金表面的抛光等平整化处理工艺[16-17],但未见有将其应用于浸镍层制备的报道。本文利用磷酸对铝合金全面腐蚀的特性,设计了磷酸-氯化镍浸镍反应体系,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得到了浸镍层,并对不同反应温度与磷酸浓度下浸镍层的表面电位变化与微观形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磷酸浓度与反应温度对浸镍层生长的影响。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所用的铝合金牌号为2024,化学成分为(以质量分数计):Cu:3.8%~4.9%,Mn:0.30%~1.0%,Mg:1.2%~1.8%,Cr:0.10%,Zn:0.25%,Al:余量。试样尺寸规格为:25 mm×50 mm×1 mm。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进行浸镍前处理之前的处理步骤为:机械打磨抛光→超声波清洗→碱洗→冷流水洗→酸洗出光→冷流水洗→烘干备用。其中,碱洗的溶液为40 g/L的NaOH溶液,浸蚀时间为5 min,碱洗后,试样表面应在水洗时可以形成均匀水膜;酸洗溶液为10%的H2SO4溶液,酸洗温度50℃,酸洗时间2 min。

1.2.2 浸镍层制备 浸镍体系的主要成分为磷酸与氯化镍。其中,磷酸的作用在于提高浸镍溶液的黏稠度,同时保证基材的表面氧化膜造成全面腐蚀,使浸镍反应充分发生。而氯化镍作为主盐提供浸镍所需镍离子。为找到最佳的浸镍反应体系,设置了A、B、C 3组浸镍实验,各组实验的反应条件设定如表 1所示。
表 1 浸镍溶液成分及温度 Table 1 Composition and temperature of nickel-immersed solution
分组 氯化镍浓度/(mol·L-1) 磷酸体积百分比 沉积温度/℃
A 1 40 40
30
20
B 1 25 40
30
20
C 1 10 40
30
20


表选项






1.3 结果表征
1.3.1 浸镍层表面形貌及成分 采用德国蔡司SUPRA55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浸镍层微观形貌,并用配套的X射线能谱仪(EDS)对镀层成分进行分析。

1.3.2 浸镀层结合力 通过热震法实验检验镀层的结合力,根据GB/T 5270—2005[18],将马弗炉加热至220℃,放入样品保温30 min;然后快速水冷至20℃。反复5次实验,观察浸镍层有无脱落、起皮等现象,若没有,则证明浸镍层结合力良好。

1.3.3 电化学测试 电化学测试仪器所用为辰华CHI400C电化学工作站,采用三电极体系测量浸镍过程中开路电位与时间(Eocp-t)曲线。其中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辅助电极为铂电极,工作电极为反应面积为1 cm2铝合金基材,溶液体系为浸镍反应溶液。测试时,三电极体系接通后将铝合金试样进入反应溶液,启动仪器,记录反应过程中Eocp-t曲线。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2024铝合金浸镍体系的设计依据 相关研究表明[19],浸镍层的生长时间与生长速度对后续镀层的生产和界面结合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得到适宜的浸镍层,需要根据浸镍反应速率来调整合适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避免浸镍层包覆不完整或过度生长。而在浸镀反应过程中,反应基材的表面电势变化能反映出不同反应条件下浸镀过程的差异,且通过反应动力学与扩散动力学构建的反应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浸镀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变化情况[20-22]
在反应进行初期,当镍层未生长或刚刚形核时,基材表面电位主要受反应状态影响。根据混合电位理论,由反应速率方程,可以得到铝合金表面Ni2+的还原速率rNi与Al的氧化速率rAl
(1)

(2)

式中:kNi°为Ni的反应平衡常数; kAl°为Al的反应平衡常数; Csurface为基材表面Ni2+浓度; F为法拉第常数; R=8.314 J/(mol·K); T为开尔文温度; α为传递系数[6]; E为基材表面电势; E°Ni为Ni2+还原电势; E°Al为Al3+还原电势。当反应进行时,Ni2+的还原速率与Al3+的氧化速率必然相等,联立式(1)和式(2),可以得到
(3)

由于标准电势E°NiE°Al为负值,当反应条件不变,反应进行时,铝合金基材的表面电势E是与表面Ni2+浓度相关的,其表面电势越低,表面多富集的Ni2+浓度就越高。当基材表面Ni2+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Ni2+扩散至基材表面的扩散速率等于Ni2+还原消耗的速率,此时Ni2+的还原速率rNi将等于Ni2+的扩散速率:
(4)

式中: DNi2+为Ni2+扩散系数; S为反应表面积; Cbulk为溶液中Ni2+浓度; x为扩散层厚度。联立式(1)和式(4),可以消去参数表面Ni2+浓度Csurface,得
(5)

经过处理,得到了Ni2+的还原速率rNik°NiTEE°Ni的关系式,可以定性地看出,当其他反应条件不变时,Ni2+还原速率与基材的表面电势有关,表面电势越低,Ni2+的还原速率就越大。
由此可见,浸镍层的表面电位大小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基材表面镍离子的富集程度与镍的还原速率大小,为此,设计了如表 1所示的A、B、C 3个沉积体系,重点考察2024铝合金在浸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磷酸浓度、沉积温度对浸镍层生长的影响。
2.2 2024铝合金浸镍过程表面电位变化规律 图 1展示了各反应体系中不同反应温度时浸镍过程中的表面电位变化过程,其电位是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测出,其中C组试样在40℃反应时由于反应激烈,不能测得规律的电位变化曲线故未将其列出。在反应初期,各组试样表面电势皆有一个快速的下降及回升,并达到整个过程中的电势最低值φ0,各组的φ0值大小并无明显规律。杨丽坤等[21]指出,这一阶段电势的变化是由于铝合金在刚转入浸镍液时表面氧化膜的破裂暴露出新鲜基材引起的下降,以及后续溶液中的离子在表面吸附形成双电层造成的电位回升;经历此阶段后,电位回升至φ1,并在φ1保持一段时间,持续时间最长为900 s, 最短仅为30 s左右。从持续时间来看,在各组中,随反应温度升高,试样表面电势在φ1值停留时间越短,而磷酸浓度的提升,也会缩短电势φ1处停留时间;从φ1值大小来看,B、C两组φ1值在-0.68 V左右,而A组的φ1值仅能达到-0.66 V;根据式(3)与式(5)的推论可得,较低的φ1值有利于镍离子的富集及还原,相较于10%浓度的磷酸,磷酸浓度到达25%及以上时可以将φ1降低0.02 V左右,这表明磷酸浓度的提升有利于反应初期镍离子的富集与还原。电位经过φ1后,将会开始上升,最终达到φ2并保持稳定,在这一阶段,反应温度与磷酸浓度同样会对电势上升速度起到促进作用,当反应温度过低或磷酸浓度较低时,会导致电势上升速度过慢,在反应结束时不能达到稳定电位φ2。值得注意的是,浸镍体系中磷酸浓度对稳定电位的大小有明显影响,在A组中,稳定电位φ2的值为-0.56 V左右,而在B、C两组,稳定电位可达到-0.51 V,而φ2的值代表着最终获得的浸镍层表面电位,这表明了在高浓度磷酸体系中制得的浸镍层表面电势更高,化学性质更稳定。
图 1 铝合金在A、B、C 3个体系中的表面电位变化规律 Fig. 1 Surface potential variation rule of aluminum alloy in A, B and C systems
图选项




总体来看,在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与磷酸浓度的升高都有助于缩短各阶段的表面电位变化过程,使其更快达到最终稳定电位。这表明反应温度与磷酸浓度对浸镍层生长速率有促进作用;另外,磷酸浓度的提升可以降低反应初期基材表面的电势,促进镍离子的富集与还原,并制得电势更高的浸镍层。其中磷酸浓度达到25%及以上时,反应初期基材表面电势可降低至-0.68 V, 最终制得的浸镍层表面电势可达到-0.51 V。
2.3 2024铝合金浸镍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分析 为探究造成浸镍层表面电位区别的原因,对浸镍层微观形貌进行观察,结果如图 2所示,从下至上分别为A、B、C三组试样在20℃、30℃、40℃下制得的浸镍层。在A组反应体系中,所得浸镍层表面并不平整,表面可以看到磷酸腐蚀造成的凹坑,且浸镍层存在大量孔洞,可能是因为铝与H+反应产生氢气造成的。这表明A组反应体系在浸镍过程中磷酸对基材的腐蚀较为严重,且浸镍层生长缓慢,造成其厚度较薄,孔洞较多,从而使浸镍层表面电位降低。B组制得的浸镍层表面平整,晶粒尺寸均匀,浸镍层完整的将铝基材包覆,随温度变化表面形貌无较大波动。在C组反应体系中,浸镍层同样可以将基材表面覆盖,得到电势较高的浸镍层。但随反应温度在20~40℃波动,晶粒尺寸有较大影响,随反应温度升高,浸镍层表面晶粒尺寸会增大且变得不均匀。总体来看,浸镍层表面的平整性、包覆性是影响其表面电位的主要原因,而浸镍层的微观形貌在10%和40%磷酸浓度体系中随反应温度波动较大,因此,为获得晶粒尺寸均匀、包覆性良好的浸镍层应当在25%磷酸浓度反应体系下制备。
图 2 不同反应温度与磷酸浓度下获得的浸镍层微观形貌 Fig. 2 Morphology of nickel-immersed coat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hosphoric acid concentration
图选项




2.4 2024铝合金在磷酸反应体系中浸镍层生长过程分析 结合在25%浓度磷酸反应体系的表面电位变化情况,当反应温度为40℃,电位增长速度快,这表明此温度下浸镍层生长速度较大;而当反应温度为20℃时,浸镍层无法达到最终稳定电位φ2;在反应温度为30℃时,电位增长速度适宜,且最终可达到稳定电位φ2,较适合用来研究此体系下浸镍层的生长过程。图 3为反应温度为30℃时制备浸镍层的微观形貌。
图 3 25%磷酸浓度下铝合金表面浸镍层生长过程 Fig. 3 Growth process of nickel-immersed coating on aluminum alloy with 25% phosphoric acid concentration
图选项




在浸镍反应前90 s,浸镍层的生长处于形核阶段,此时,试样表面活性点优先形核,随时间延长,形核密度逐渐增加,结合表面电位变化情况,此时表面电势稳定在φ1,这表明在形核阶段不会造成表面电位的变化,φ1值的大小影响形核速率与形核数量。当形核阶段结束,镍晶粒开始扩展生长,反应进行至120 s时,浸镍层呈球状扩展生长,相互连接,并逐渐覆盖试样表面。此时,基材表面电势由φ1开始上升,浸镍层的覆盖程度决定了其表面电势的大小。在120 s时,浸镍层覆盖仍不完整,存在较多孔洞。随生长阶段继续进行,浸镍层将呈叠层方式生长,细小的镍层被覆盖,镍晶粒尺寸有所增加,浸镍层表面电势继续升高,包覆性更加良好;反应进行至600 s时,已基本得到平整且包覆性良好的浸镍层,此时,浸镍层表面电位基本达到φ2,随后,反应进入稳定阶段,浸镍层晶粒尺寸及形貌不再有明显变化,其表面电位也将保持稳定。结果表明,在磷酸浓度为25%,反应温度为30℃的条件下,浸镍层经过形核、扩展、叠层生长在铝合金基材表面得到晶粒尺寸均匀、包覆性良好的浸镍层,并在600 s左右进入反应稳定阶段,停止生长。
图 4展示了生长时间为600 s时试样的截面形貌及元素分布。可以看到,浸镍层与试样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界面分离,且镍原子层厚度大致为1 μm。对试样进行热震实验,试验后浸镍层也未发生起皮、脱落现象,表明浸镍层与基材有较好的结合力。
图 4 浸镍层截面形貌及Ni元素分布情况 Fig. 4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Ni element in nickel-immersed coating
图选项




3 结论 1) 设计了磷酸-氯化镍浸镍体系,根据浸镍过程中表面电位变化考察了浸镍层在不同体系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提高可以加快浸镍层表面电位的上升速度,而磷酸浓度的提升能提高所得浸镍层的表面电位,得到更加稳定的浸镍层。当磷酸浓度达到25%以上时,反应温度大于30℃时,浸镍层在15 min内表面电势可以达到-0.51 V左右。
2) 宏观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浸镍层表面的平整性、包覆性是影响其表面电位的主要原因,在10%磷酸浓度反应体系中浸镍层生长缓慢,表面多孔且不能平整包覆基材表面。在25%与40%磷酸浓度的反应体系下可以获得包覆性良好、化学性质稳定的浸镍层,其中又以在25%磷酸浓度反应体系下制得的浸镍层晶粒尺寸最为均匀,对反应温度敏感性低。
3) 根据浸镍层电位变化规律选取了生长速度适宜的25%磷酸浓度,30℃的反应体系,对浸镍层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浸镍层在60 s左右完成形核,以球状晶粒叠层生长,随时间延长,浸镍层表面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在反应进行600 s时可得到厚度为1 μm左右的浸镍层。

参考文献
[1] LU Y, LIANG Q, XUE L.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on silane modified bamboo fabric through silver, copper or nickel activation[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12, 206(17): 3639-3644.
[2] NIWA D, TAKANO N, YAMADA T, et al. Nickel electroless deposition process on chemically pretreated Si(100) wafers in aqueous alkaline solution[J]. Electrochimica Acta, 2003, 48(9): 1295-1300. DOI:10.1016/S0013-4686(02)00838-1
[3] CHEONG W J, LUAN B L, SHOESMITH D W. Protective coating on Mg AZ91D alloy-The effect of electroless nickel (EN) bath stabilizers on corrosion behaviour of Ni-P deposit[J]. Corrosion Science, 2007, 49(4): 1777-1798. DOI:10.1016/j.corsci.2006.08.025
[4] 李立明, 胡文彬, 罗守福, 等. 难镀基材化学镀镍[J]. 电镀与环保, 2002, 22(3): 13-17.
LI L M, HU W B, LUO S F, et al.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on difficult-to-plate substrates[J]. Electroplating & Pollution Control, 2002, 22(3): 13-17. DOI:10.3969/j.issn.1000-4742.2002.03.005 (in Chinese)
[5] XIAO C W, JIA B W, XIAO M Z, et 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etreatment processes of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on Al alloy surface[J].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5, 809: 412-418.
[6] 黄晓梅, 李宁, 蒋丽敏, 等. 铝及铝合金电镀的浸锌工艺[J]. 电镀与环保, 2005, 25(2): 1-4.
HUANG X M, LI N, JIANG L M, et al. Zincation for aluminum and its alloys plating[J]. Electroplating & Pollution Control, 2005, 25(2): 1-4. DOI:10.3969/j.issn.1000-4742.2005.02.001 (in Chinese)
[7] HINO M, KOJI M, YUTAKA M, et al. Effects of zincate treatment on adhesion of electroless Ni-P coating onto various aluminum alloys[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9, 19(4): 814-818. DOI:10.1016/S1003-6326(08)60356-8
[8] 章小鸽. 锌和锌合金的腐蚀(Ⅰ)[J]. 腐蚀与防护, 2006, 27(1): 41-50.
ZHANG X G. Corrosion of zinc and zinc alloys(Ⅰ)[J].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2006, 27(1): 41-50. (in Chinese)
[9] 陈宇, 吕广庶, 蔡刚毅. 铝合金化学镀镍前处理工艺及镀液稳定性研究[J]. 电镀与涂饰, 2007, 26(6): 18-22.
CHEN Y, LV G Z, CAI G Y. Pretreatment of aluminum alloy for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on and study of bath stability[J]. Electroplating & Finishing, 2007, 26(6): 18-22.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7.06.006 (in Chinese)
[10] YANG Y, WU H.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hardness of tempered Ni-Al alloyed layer[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28(10): 937-940.
[11] TAKáCS D, SZIRáKI L, T?R?K T I, et al. Effects of pre-treatments on the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electroless Ni-P layers deposited on AlMg2 alloy[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7, 201(8): 4526-4535.
[12] 孙硕, 宋贡生, 马正华. 铝基化学镀镍浸镍前处理的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15, 44(11): 21-28.
SUN S, SONG G S, MA Z H. Development of nickel immersion pretreatment of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on Al alloy surface[J]. Surface Technology, 2015, 44(11): 21-28. (in Chinese)
[13] MOHAN K S, PRAMOD R, SHASHI M E, et al. Evalu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um alloy 7075, T6 with nickel coating[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4, 97: 178-185. DOI:10.1016/j.proeng.2014.12.240
[14] BEYGI H, VAFAEENEZHAD H, SAJJADI S A, et al. Modeling the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on aluminum nanoparticles[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2, 258(19): 7744-7750. DOI:10.1016/j.apsusc.2012.04.132
[15] 尹国光, 潘小芳, 陈延民, 等. 铝合金化学镀镍工艺研究[J]. 材料保护, 2004, 37(1): 30-32.
YIN G G, PAN X F, CHEN Y M, et al. Electroless nickel plating technology for aluminum alloy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2004, 37(1): 30-32.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4.01.011 (in Chinese)
[16] 张素银, 杜凯, 谌加军, 等. 电解抛光技术研究进展[J]. 电镀与涂饰, 2007, 26(2): 48-51.
ZHANG S Y, DU K, CHEN J J,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electropolishing technology[J]. Electroplatting & Finishing, 2007, 26(2): 48-51.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7.02.014 (in Chinese)
[17] 焦树强, 周海晖, 陈金华, 等. 铝及铝合金的表面抛光[J]. 电镀与涂饰, 2001, 20(6): 32-35.
JIAO S Q, ZHOU H H, CHEN J H, et al. Surface polishing for aluminum and its alloy[J]. Electroplatting & Finishing, 2001, 20(6): 32-35.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1.06.011 (in Chinese)
[18] 何庆庆, 龚列谦, 易永利, 等. KI体系下制备纯银镀层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的性能[J]. 腐蚀与防护, 2018, 39(4): 253-257.
HE Q Q, GONG L Q, YI Y L, et al. Properties of pure silver coating and pure silver/silver-graphite composite coating prepared in KI system[J].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2018, 39(4): 253-257. (in Chinese)
[19] SUDAGAR J, VENKATESWARLU K, LIAN J. Dry sliding wear properties of a 7075-T6 aluminum alloy coated with Ni-P (h) in different pretreatment condit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009, 19(6): 810-818. DOI:10.1007/s11665-009-9545-0
[20] DAROSA C P. Dynamics and mechanism of copper deposition onto silicon by galvanic displacement[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7: 244-250.
[21] BARD A J, FAULKNER L 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Wiley, 2003: 60.
[22] 杨丽坤, 杨防祖, 田中群, 等. 铝表面前处理及化学沉积镍初期行为[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 28(2): 414-420.
YANG L K, YANG F Z, TIAN Z Q, et al. Initial behavior of the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on pretreated aluminum[J].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2012, 28(2): 414-420. DOI:10.3866/PKU.WHXB201112011 (in Chinese)


相关话题/过程 实验 化学 工艺 设计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面向BDSBAS电文认证的OTAR播发策略设计*
    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basedAugmentationSystem,SBAS)是利用地球轨道同步(GEO)卫星作为通信媒介,向用户提供差分校正参数和完好性信息的广域增强系统。SBAS涉及生命安全领域,满足民航从航路飞行阶段到垂向引导精密进近阶段的导航需求。随着近年来频发的GNSS欺骗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过站航班地面保障过程动态预测*
    随着近年来航空运输量持续平稳增长,航班高密度运行已成为常态。地面保障过程作为过站航班运行的核心部分,传统面向时间窗的固定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智慧机场发展趋势,因此其过程的动态精确预测成为实现航班精细化管理的关键问题[1]。地面保障指过站航班从上轮挡到撤轮挡2个保障节点之间以旅客、货邮、航空器为核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机动动作库是空战机动决策所调用的动作集合,动作库的设计是空战仿真的基础。动作库设计主要有2种类型[1]:一是以经典战术动作为代表的“典型战术动作库”,二是以空战操作方式为代表的“基本操作动作库”,但是很少有针对某一型飞机建立机动动作库的工作先例,特别是对于气动参数未知的飞机,动作库设计无法使用精确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脉冲射流强化喷流混合流动显示实验*
    尾喷流是飞行器3个主要的红外辐射源之一。在加力状态下,尾喷流的红外辐射可以达到飞行器总红外辐射的50%。强化喷流混合技术用于航空发动机可以有效降低尾喷流的核心区长度[1-2],从而降低红外辐射[3],提高飞行器隐身性能。强化喷流混合技术主要分为主动流动控制技术[4]和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其中,被动流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飞机波浪水面迫降过程中极限冲击载荷数值研究*
    随着跨水域飞行航线日益增多,飞机在空中遭遇事故需要执行水上紧急降落任务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有计划的水上紧急着陆被称作水上迫降,执行预定的水上迫降程序,飞机受到的纵向和横向载荷将会落在设计范围内[1-2],同时乘客将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以承受迫降冲击。目前,飞机水上迫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静水面迫降,形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是一种结合了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新型无人飞行器[1]。这类无人机具有较高的巡航效率、较快的飞行速度,以及非常便捷的起降能力,因而可以应付较为复杂的应用场景,是近年来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正在开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很多,典型的代表有GL-10[2]、So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型旋翼无人机潜射控制器设计*
    现代体系作战中,潜艇的侦察距离短、作战隐蔽,常常需要反潜机或其他水面舰艇配合作战。无人机因其具有隐蔽性强、飞行灵活、小巧轻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海战搜索侦察、对海对空作战上。因此,无人机配合潜艇在作战中执行各类任务是一种很好的方案,也推动了潜射无人机的发展。潜射无人机通过导弹发射管等自主弹射装置,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随机机动模型和落点预测的制导律设计*
    对于非自旋弹体的制导武器,比例制导律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制导律[1-2]。但对于自旋弹体而言,该制导律有可能出现制导性能下降、落点误差增大等问题[3]。为了提高自旋弹体的制导性能,迫击炮弹[4]、制导炮弹[5-8]、火箭弹[9-11]等自旋弹体采用了基于落点预测的制导律。这种制导律一般需要根据弹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封闭式仿生螺旋缠绕软体夹持器的设计与研究*
    末端夹持装置是机器人执行抓取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刚性夹持器不具备通用性,要实现自适应抓取,则需要复杂的结构和控制,且容易造成接触损伤。而现代工业生产中,产品呈现形状尺寸多样化,并且在农业和食品行业等特殊领域,其操作对象具有质地柔软、易损坏、尺寸不一等特点[1-3],传统的刚性夹持器已不能满足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升力体式浮升混合飞艇多学科设计优化*
    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特别是互联网商务的快速发展,全球货运市场日益扩大。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货轮运输具有较低的成本,其占有世界远洋集装箱运输99%的市场,仅当对速度有较高要求时才采用运输机运输[1]。浮升混合飞艇兼顾重于空气的飞行器(HTA)和轻于空气的飞行器(LTA)的特点,将飞艇艇体设计成具有高升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