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高超声速热流计算湍流模型性能评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的精确预测是计算流体力学(CFD)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1].热流是由黏性起主导作用的物理现象,它的计算精度与物理模型、数值格式、计算网格、收敛过程、热流后处理等密切相关,这些多重因素的交错影响导致了热流计算的复杂性[2].壁面热流依赖温度梯度在壁面上的精确计算,而高超声速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具有强非线性,要想获得准确的温度分布需要在边界层内布置大量的计算网格[3],以往的文献均将网格雷诺数[2](Recell)作为衡量网格因素的重要参数,并研究了保证热流计算精度所需要的网格雷诺数条件[3, 4, 5, 6].对于计算格式和收敛判别方面,姜振华和阎超[2]研究了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类上风格式:Roe的FDS(Flux Difference Splitting)和AUSM(Advection Upstream Splitting Method)系列搭配不同限制器以及高阶格式对热流计算精度的影响;潘沙等[3]研究了热流计算收敛性的判别标准;李君哲和阎超[4]研究了几类上风格式对热流计算精度的影响.而高超声速流动的雷诺数很大,在一般的飞行器上均会发生转捩[7],当流动从层流转变为湍流时,壁面摩阻和热流会迅速增大,壁面热流可以增大一个量级[8].可以肯定的是,尽管DNS(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能够给出简单流动问题的计算结果,但对于工程常见的复杂外形,DNS高昂的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让人望而生畏.本文结合已有文献对计算网格、数值格式以及限制器选取的研究结果,分析了4种工程常用的湍流模型:BL,SA,k-ω,SST对热流计算精度的影响,并验证了计算精度较高的两方程模型(k-ω与SST)搭配耗散性小的AUSMPW格式与混合限制器时对网格的依赖性.另外,对于一般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由于飞行高度较低,控制舵处流态大多已发展为湍流,此时舵前缘的气动加热异常严峻[9].文献[10]中详细介绍了平板钝舵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钝舵热流的影响.本文依据对湍流模型的评价结果,研究了不同后掠角对钝舵热流的影响,得到了钝舵前缘最大热流随后掠角的变化趋势. 1 数值计算方法 1.1 控制方程本文热流通过求解Reynolds平均N-S方程,守恒形式为[11]
式中各参数的意义详见文献[11].为了使式(1)封闭,需要对式(1)中的雷诺应力τij做出各种假设.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一般可将湍流模式分为雷诺应力模型和涡黏性模型两类.受计算条件的约束,雷诺应力模型计算量巨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在工程湍流问题中广泛应用的是涡黏性模型[12].因此本文选取4种涡黏性湍流模型进行计算.壁面热流qw由下式计算:
式中,MaRe为来流马赫数和雷诺数;μ为气体动力黏性系数;普朗特数Pr=0.72;两者比热之比γ=1.4;n 为壁面法向. 1.2 数值离散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平均可压缩N-S方程和模型输运方程;无黏通量采用Roe的FDS格式和AUSMPW格式,并通过限制器[13]来抑制振荡;黏性通量采用二阶中心差分格式;时间推进采用LU-SGS(Lower-Upper Symmetric Gauss-Seidel)隐式方法. 2 湍流模型对热流计算的影响对文献[10]中的双椭球风洞实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模型在低焓高超声速风洞中测得了详实的气动力及热流数据,且其流动不受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由于实验雷诺数较高,因此可将其作为验证高超声速湍流模型性能的标准算例.计算条件为:Ma=7.8,T=56K,壁温Tw=288K,来流雷诺数Re=1.67×107m-1,攻角为0°.计算网格共267万,壁面法向第1层网格雷诺数Recell为10.采用耗散较小的AUSMPW格式和混合限制器计算.图 1给出了双椭球对称面上下表面处的压力分布与实验值的比较,其中压力分布通过来流静压Pinf无量纲化.可以看出4种湍流模型均可给出正确的压力分布,并且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图 2给出了双椭球对称面上下表面的热流沿轴向的分布.由图可以看到,无论上下表面,BL模型与实验值相差较大,这是由于BL模型为零方程模型,它完全由当时、当地的平均流动参数的函数来决定,对存在较大逆压梯度以及分离再附等流动,该模式不能给出合理的结果.SA模型虽然能较好地模拟下表面的热流分布,但对上表面两椭球相贯处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模拟不足.两种两方程湍流模型:Wilcox k-ω模型和Menter SST模型对上下表面的热流分布模拟较好,但k-ω模型对流动分离处的热流计算较大.SST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这是由于SST模型是k-ε模型和k-ω模型的混合模型,同时保持了k-ω模型近壁面特性和k-ε在尾迹区的特性,其借鉴了J-K模型的思想,对雷诺剪切应力进行了经验式的约束,计算效果较好[14].
图 1 对称面上下表面压力分布Fig. 1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upper and lower symmetrical surface
图选项


图 2 对称面上下表面热流分布Fig. 2 Heat flow distribution on upper and lower symmetrical surface
图选项


3 网格雷诺数对热流计算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两方程模型对热流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考察湍流模型下热流计算精度与网格雷诺数的关系,依旧选取双椭球模型,取网格雷诺数Recell依次为30,10,5进行计算.Recell为30的计算网格法向共80个点,为保证法向的过度小于1.1,Recell为10和5的计算网格在法向上依次增加到100和120.并且,这3种网格雷诺数下y+(平板自由来流结果预估)均小于1.依旧选取耗散较小的AUSMPW格式和混合限制器,湍流模型选取前文计算结果较好的Wilcox k-ω模型和Menter SST模型.图 3给出了3种网格雷诺数Recellk-ω模型对称面上下表面热流分布.可以看出对于上、下表面,3种不同Recell下热流计算结果几乎相同.这是由于:首先,无论哪种Recell,y+均小于1;其次,文献[2]认为,用耗散性较大的格式和限制器会导致网格依赖性较小、较稳定的、略大于实验值的热流结果,尽管计算格式和限制器选取了耗散性较小的格式,但是由于湍流模型较大的耗散性,导致热流计算结果较稳定,特别在y+<1时,对网格雷诺数的敏感性较弱.而且可以看到,CFD计算结果总是略高于实验值.
图 3 k-ω模型上下表面热流分布Fig. 3 Heat flow distribution on upper and lower surface of k-ω model
图选项


图 4给出了3种网格雷诺数Recell下SST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同样,3种不同网格雷诺数下的热流计算结果相近且均较实验值偏大.另外,相比k-ω模型,SST模型对双椭球相贯处,流动分离后再附时的热流峰值预测能力依旧优秀.由图 3(a)与图 4(a)对比看出,k-ω模型对分离流动再附后的热流峰值预测偏高,而SST模型的热流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非常好,这两种湍流模型计算的热流分布在y+<1时均不随网格雷诺数的变化而改变.图 5给出了在网格雷诺数10的情况下,SST模型计算的对称面等马赫线图及双椭球壁面极限流线图.整体来看,流场等马赫线清晰无抖动,可以清晰看到激波-边界层干扰引起的流动分离,以及两球相贯处的二次激波与头部弓形激波的相交.
图 4 SST模型上下表面热流分布Fig. 4 Heat flow distribution on upper and lower surface of SST model
图选项


图 5 双椭球等马赫线图和壁面极限流线图Fig. 5 Lines counter of equal Mach number and limit stream lines on wall of double ellipsoid model
图选项


4 后掠角对钝舵热流峰值的影响 通过第2节和第3节对气动热计算中湍流模型性能和网格雷诺数影响的研究,将其结论应用于下文中平板钝舵热流的计算,以揭示舵前缘热流峰值随后掠角的变化趋势.钝舵前缘半径为5mm,高40mm,后掠角从0°每隔10°~60°,共7种模型.计算条件为来流马赫数Ma=5,自由来流参数取15km高度处的美国标准大气参数,壁温Tw=300K,攻角为0°,计算网格约210万,保证Recell小于5,同时网格过度小于1.1.采用Roe的FDS和AUSMPW格式搭配混合限制器,湍流模型选取Menter SST模型.图 6给出了30°后掠角钝舵壁面热流等值线.可以看出舵前缘受热严重,尤其是流动再附处.这表明钝舵前缘驻点线的热流是衡量飞行器热环境的重要标杆.图 7给出了在各后掠角情况下,前缘驻点线热流随z轴的变化趋势.计算格式选取AUSMPW格式.可以看到驻点线热流均在106量级,其中,分离区处驻点的热流达到最大值,20°后掠角的热流峰值约是流动非分离处的3倍.并且,热流峰值的位置随后掠角的增加而单调下降.这是由于后掠角的增大导致流动滞止点下移,进而使驻点线最大热流下移.
图 6 壁面热流等值线Fig. 6 LinesHeat flow equal lines on the wall
图选项


图 7 不同后掠角钝舵前缘热流分布Fig. 7 Heat flow distribution on leading edge of different angles
图选项


图 8给出了驻点线上热流峰值随后掠角的变化规律.计算分别采用Roe格式和AUSMPW格式配合SST模型,以及层流Roe格式.可以看出,湍流模型下,驻点线的热流峰值随后掠角的变化不是单调的,先随后掠角的增大而增大,到后掠角大概为22°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热流又随后掠角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图 8 不同后掠角下钝舵热流峰值Fig. 8 Peak heat of blunt fin in different sweep angles
图选项


按文献[2]的观点,Roe格式的数值耗散要大于AUSM系列格式的,较大的耗散会导致计算的热流值偏高,并且这一偏高的规律不随计算网格的变化而改变.图 8中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Roe格式计算的热流在所有后掠角下均大于AUSM格式,在小后掠角情况下,这一表现更为显著. 由于湍动能加热的原因,湍流流态下热流要远大于层流流态下的热流.图 8也给出了湍流结果与层流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层流流态下热流峰值随后掠角的变化较平缓,随后掠角的增大,热流峰值呈现缓慢的增加趋势,后掠角达到22°时,热流达到最大值,随后又缓慢减小.并且,湍流热流峰值约为层流热流峰值的2倍.5 结 论 1) 对于双椭球类存在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的模型,4种湍流模型均能准确模拟壁面的压力分布,但BL模型无法正确模拟壁面的热流分布,SA模型虽能较正确刻画下表面的热流分布,但是对上表面的激波-边界层干扰处流动分离刻画能力表现不足.两方程模型表现优秀,k-ω和SST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但是k-ω模型高估了流动再附处的热流.SST模型总体表现优异.2) 在y+<1时,热流计算对壁面法向网格的依赖性较小,网格雷诺数满足10以内即可得到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的热流结果.3) 钝舵驻点线热流峰值随后掠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在防热设计中,可以考虑选择较大的后掠角来减小钝舵驻点线上的热流峰值.
参考文献
[1] Bertin J J, Cummings R M.Critical hypersonic aerothermodynamic phenomena[J].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2006,38:129-157.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2] 姜振华, 阎超.高超声速热流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37(12):1529-1533. Jiang Z H,Yan C. High order accurate methods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personic heat transfer[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11,37(12):1529-1533(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3)
[3] 潘沙,冯定华, 丁国昊,等.气动热数值模拟中的网格相关性及收敛[J].航空学报,2010,31(3):493-499. Pan S,Feng D H,Ding G H,et al.Grid dependency and convergence of hypersonic aerothermal simulation[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0,31(3):493-499(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9)
[4] 李君哲, 阎超.气动热CFD计算的格式效应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29(11):1022-2025. Li J Z,Yan C.Research on scheme effect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in aerothermal[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3,29(11):1022-2025(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33)
[5] Klopfer G H, Yee H C.Viscous hypersonic shock/shock interaction on blunt line cowl lips,AIAA-1988-0233[R].Reston:AIAA,1988.
[6] Hoffmann K A, Siddiqui M S,Chiang S T.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t flux computations of high speed flow by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AIAA-1991-0457[R].Reston:AIAA,1991.
[7] Benard E, Cooper R K,Sidorenko A.Transitional and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of swept cylinder attachment line in hypersonic flo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6,49(5-6): 836-843.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8] 朱辉玉, 王刚, 孙泉华, 等.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数值模拟的几个关键因素[C]//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北京:中国力学学会, 2010:0056-1-8. Zhu H Y,Wang G,Sun Q H,et al.Some critical factors in hypersonic aerothermal simulation[C]//Proceedings of Third Hypersonic Technology Academic Conference.Beijing:CSTAM,2010:0056-1-8(in Chinese).
[9] 贺旭照, 赵慧勇,乐嘉陵.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气动热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J].计算物理,2008,25(5):555-560. He X Z,Zhao H Y,Le J L.Aerodynamic force and heat of hypersonic laminar and turbulent flow[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08,25(5):555-560(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5)
[10] 李素循. 激波与边界层主导的复杂流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51, 146-148. Li S X.The complex flow caused by shock/boundary interac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07:11-51, 146-148(in Chinese).
[11] Wilcox D C. Turbulence modeling for CFD[M].3rd ed.California:DCW Industries Inc,2006:243-249.
[12] 阎超. 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221-223. Yan C.Th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Beijing:Beihang University Press,2006:221-223(in Chinese).
[13] van Leer B. Towards the ultimate conservative difference scheme.V.A second-order sequel to Godunov's method[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997,135(2):227-248.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4] 耿云飞, 阎超,徐晶磊,等.高超声速流动湍流模式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37(8):907-911. Geng Y F,Yan C,Xu J L,et al.Turbulent modeling validation in hypersonic flow[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11,37(8):907-911(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4)


相关话题/计算 实验 文献 热流 干扰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低噪声风力机翼型设计方法及实验分析
    风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风力机的迅速发展与应用,风轮尺寸越来越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也越来越严重,对周围噪声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按照不同声源风力机噪声可分为机械噪声和气动噪声.由于目前的机械制造水平及技术的不断提高,机械噪声可以较好的控制,而降低风力机的气动噪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加速度作用下环路热管工作特性实验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功率、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大散热量、高局部热流使得电子设备的热管理成为突出的问题[1].传统的冷却技术已难以满足其散热要求,环路热管(LHP)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手段[2,3].作为一种高效两相传热装置,环路热管以传输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目标加速度估计算法
    脉冲雷达测速通常采用细谱线跟踪技术,导弹等高动态目标的加速度和加加速度会使回波多普勒谱线展宽甚至出现混叠,导致雷达测速系统很难正确跟踪.因此为了提高脉冲雷达多普勒测速精度,估计目标的加速度和加加速度并进行相位补偿至关重要[1,2].当目标作加速运动时,回波信号为相位具有高阶项的非平稳信号.目标加速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环式对齐链的干扰对齐闭式解方法研究
    基于环式对齐链的干扰对齐闭式解方法研究刘伟华1,王中方2,张秋闻1,徐晋3,丁汉清2,21.郑州轻工业大学2.3.郑州轻工业学院收稿日期:2021-03-01修回日期:2021-07-03出版日期:2021-12-28发布日期:2021-11-16通讯作者:刘伟华E-mail:liuweihua@z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通信-感知-计算融合:6G愿景与关键技术
    通信-感知-计算融合:6G愿景与关键技术闫实,彭木根,王文博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收稿日期:2021-04-27出版日期:2021-08-28发布日期:2021-07-13通讯作者:彭木根(1978-),男,教授,E-mail:pmg@bupt.edu.cn.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面向高速移动场景的F-OFDM并行干扰消除技术
    面向高速移动场景的F-OFDM并行干扰消除技术秦伟,胡春静,彭木根,刘喜庆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收稿日期:2020-11-12出版日期:2021-08-28发布日期:2021-07-13通讯作者:刘喜庆(1985-),男,副教授,E-mail:liuxiqing@bupt.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多属性决策模型的雾计算用户关联算法
    基于多属性决策模型的雾计算用户关联算法申滨,刘笑笑,黄晓舸重庆邮电大学移动通信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5收稿日期:2020-10-27出版日期:2021-08-28发布日期:2021-10-13作者简介:申滨(1978-),男,教授,E-mail:shenbin@cqupt.edu.c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智能终端协作计算方案
    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智能终端协作计算方案查煜坤,智慧,房小彤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601收稿日期:2020-09-12发布日期:2021-04-28通讯作者:智慧(1984-),女,硕士生导师,E-mail:zhihui_0902@163.com.E-mail:zh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移动网络SFC部署与计算资源分配联合算法
    移动网络SFC部署与计算资源分配联合算法张天魁1,王筱斐1,杨立伟2,杨鼎成31.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2.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3.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南昌330031收稿日期:2020-03-31出版日期:2021-02-28发布日期: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面向6G边缘网络的云边协同计算任务调度算法
    面向6G边缘网络的云边协同计算任务调度算法马璐1,刘铭1,李超1,路兆铭2,3,马欢11.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100029;2.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3.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6收稿日期:2020-09-01出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