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本次研修班课程体系设计立足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紧接高等教育发展前沿,紧贴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由理论学习、现场实践、座谈研讨等多元化学习模块构成。培训目标立意高远,培训师资力量雄厚,汇聚高等教育界知名专家****、各学科领域一流专家,还有对思政课程进行本质剖析的思政课程改革研究****、本科教学评估资深专家和对“互联网+”技术深入应用的慕课达人。

活动现场
在前沿教育理念及教育制度的学习环节,“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高翔教授详述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教授解读“十四五”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应义斌教授精彩讲述了大学的逻辑和对未来大学教育的若干设想,为参训教师进行了宏观整体的大学教育脉络梳理和方向导引。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处长李恒威教授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出发点,全面讲解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行为改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介绍了高校专业课的育人转向,深入分析了如何从“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启发我校各专业参训教师找准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方法论、落脚点。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全国50位岗位学雷锋标兵之一的苏德矿教授和蔼可亲、机智幽默,通过风趣的语言与歌声介绍了“教学六字经:懂、透、精、趣、情、德”。参训教师开阔了教育视野,鼓舞了工作热情,更新了教学理念,为后续的专业能力提升积蓄深厚的理论力量。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教授解读“十四五”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参训教师向荣获“全国十大最美教师”荣誉的苏德矿教授请教
在教学方法学习与实操练习培训阶段,“中国慕课”网站上注册学生最多、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浙大教学名师翁恺老师分享了自己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微观翔实的教学操作、案例分享,建议教师们一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过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来实践好“形成性评价”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在线课程建设负责人余建波教授演示了互利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现,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如何从简陋的在线教学设备一步步掌握最新的软件知识和硬件设备,做出深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优异的一流课程。参训教师纷纷表示两位教学名师的培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倦怠、效率降低等问题迎刃而解。

教学名师翁凯结合教学工作介绍“形成性评价”考核要素
此次培训还组织教师前往在中共一大旧址嘉兴南湖湖心岛红色教育基地,体悟“红船精神”——首创、奋斗、奉献的深刻内涵,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通过参观浙江大学校史馆,感受浙大求是创新的生动实践,汲取追求卓越、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为二外的特色建设提供路径借鉴。

党员教师在“红船”会址重温入党誓言
为了加强教师深入交流、促进专业融合,培训安排了每天晚上举办分组座谈会、谈心会,紧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热点主题展开讨论,踊跃畅言,为推进高校思政育人转向建言献策;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结构化研讨,基于学校、教学现实论题进行团队沟通,绘制思维导图,形成解决方案,凝聚工作合力,提升了教师们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训教师分组开展结构化研讨巩固学习效果
培训中期,校党委书记顾晓园同志亲临培训现场,慰问参训教师,听取教师代表介绍培训学习情况并作重要讲话。

顾晓园书记鼓励参训教师“认同、行动、推动”
顾晓园书记充分肯定了培训组织单位的科学规划与周密部署,欣慰赞许了参训教师认真勤奋的学习精神。顾书记强调学校与教师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学校发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核心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托学校发展大平台,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共生共建。顾书记也指明了教师主动融入学校发展的路径方法,首先是教师须高度认同学校发展理念、发展目标,高度认同作为教师的初心使命,高度认同学校办学定位。只有思想上的高度认同,才会化为行为上的高度融入。其次,主观融入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教师须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活动,在实践中践行融入自觉。最后,教师的融入行动须有质的提升,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驱动瓶颈问题的解决,进而推进学校的有效管理与长足发展。
结业式上,各小组代表进行了精彩充实的学习总结,二外教师发展中心与浙江大学希望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高等教育发展、为教师专业提升做出努力。

合影留念
教师是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学科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关键主体,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坚持高位引领,联合校内外各方优质资源,为学校教职工提供更为丰富的培训机会、更为优质学习资源、更为坚实的服务支撑,助力教师实现自我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