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介绍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4-03-22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介绍
2011-05-15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研究所)于1984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办事局(简称WP/WHO)及我国卫生部批准为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简称中心),其主要任务为促进和开展以土源性线虫病和血吸虫病为主的蠕虫病防治科研工作。

  “中心”成立后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原WHO西太地区事务局局长中岛宏博士、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都曾亲临视察和指导,著名寄生虫学家毛守白教授和赵慰先教授曾担任“中心”的顾问,并对“中心”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原研究所所长、原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宋昌存教授1984-2002年担任“中心”的主任;现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闻礼永教授2003年至今担任“中心”的主任。“中心”现有技术人员2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9人,中级10人,从事血吸虫病、土源性线虫病、丝虫病、肺吸虫病、弓形虫病及医学昆虫等方面的研究,全所共设五个研究室,即流行病室、药理室、诊断室和免疫生化室,新技术研发室。。

  合作中心职责

  (1)进一步研究阻断钩虫病传播的技术措施和控制蛔虫鞭虫感染的方案,最终为国家防治规划提出系统阐述和提供防治方法。

  (2)对已批准的驱治肠道线虫药物用于群众性化疗的适用性作进一步研究。

  (3)进一步开展钩虫病等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的诊断手段的研究,改进评估防治工作的方法学。

  (4)对血吸虫病预防药物和诊断技术作进一步研究。

  (5)对食源性吸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作进一步研究。

  (6)与世界卫生组织协作举办培训班,编写有关肠道蠕虫病培训班的教材等。

  合作中心联系方式

  中心主任:闻礼永研究员

  中心秘书:陆绍红研究员

  地 址:中国浙江杭州天目山路182号(邮编:310013)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电 话:86-571-88215601 传 真:86-571-88215608

  E-mail:zjxfzx@163.com

  合作中心1984-2006年工作

  一、积极开展和完成“中心”职能范围的项目和WP/WHO资助的科研项目

  (一)、承担的科研项目

  “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和完成“中心”职能范围的科研项目共206项,包括WP/WHO及其它国际合作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中有代表性科研项目如下:

  1、 阻断钩虫等土源性线虫病最佳方案的研究 获卫生部/WHO二次项目资助,分三个阶段:①短期内控制流行的方案研究(1986-1988年);②巩固监测方案的研究(1989-1992年);③远期效果观察(1993-2000年),论文在国际SCI杂志发表。

  2、 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病优化方案的研究 国家“九五”攻关,JRMC项目(1996-2000) 本研究率先为预防血吸虫病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口服药物,是血吸虫病预防药物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并已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预防。

  3、 世界银行贷款浙江省血吸虫病控制项目(1992-2002) 项目在21个血防项目县(市、区)开展工作,完成了疾病控制、疾病监测、质量控制、健康教育、技术培训、应用科研、信息管理等工作,编写了《浙江省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终期评估报告》。

  4、 利用辐射技术控制食物源寄生虫感染性的研究 世界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利用机构(FAO/IAEA)的国际协作项目(1987-1992)。

  5、 寄生虫螺类宿主分类与演化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0-1993),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合作项目(1994-2002),论文在国际SCI杂志发表。

  6、 血吸虫病预防药物及快速免疫断技术应用的研究 卫生部/WHO双年度项目(2002-2003)

  7、 控制肠道寄生虫病新药物的推广应用 卫生部/WHO双年度项目(2004-2005)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科技成果

  “中心”1984-2006年共在国内外专业性期刊发表了有关土源性线虫、血吸虫、丝虫、弓形虫等寄生虫学或寄生虫病的学术论文535篇,其中国外期刊发表20篇;主编了《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手册》(1996),参加了《中国寄生虫文献提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The pomatiopsidae of Human China》(美国费城自然科学出版,1990)、《寄生虫病免疫学及免疫诊断》(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中国弓形虫病》(亚洲医药出版社,2000)、《人体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实用医学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等12本专著的编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新药证书1项,获国家级、省(部)厅级科技成果奖39项,这些项目的科研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其中5个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如下:

  1、 “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及技术措施的研究”(参加)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青蒿琥酯预防血吸虫病优化方案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伊维菌素治疗肠道寄生虫病的研究”获200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4、 “钴-60r射线控制弓形虫、华支睾吸虫等食物源性寄生感染性研究”获199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奖;

  5、 “农业人口钩虫等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方案的研究” 获199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人员培训

  (一)、举办讲习班和研讨会

  “中心”共举办了43期全国和全省性防治讲习班和研讨会,如“全国肠道蠕虫病流行病学及防治讲习班,1985年”、“全国食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防治讲习班,1993年”、“全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技术讲习班,2003年”、“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理高研班,2004年”等,共有1441人次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编写了大量中、英文教材,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并进行现场实践,提高了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人才培养

  培养寄生虫学硕士研究生11名,联合培养博士生2名,继续培养在读硕士研究生3名,在读博士生3人。经WHO/TDR批准,选送多名科技人员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澳大利亚James Cook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等进修寄生虫分子生物学,回国之后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提高了“中心”的研究水平。

  三、“中心”对外合作与交流

  (一)、“中心”与WHO的合作

  “中心”获得WP/WHO和卫生部1992/1993年、1994/1995年、2000/2001年、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卫生技术合作项目的批准,共获28.2万美元资助,完成了“改进土壤传播蠕虫病控制”、“血吸虫病预防药物及快速免疫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控制肠道寄生虫病新药的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和培训内容,并选送科技人员出国深造。“中心”还获得WHO/TDR、WHO/WPRO的项目资助,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心”主任多次参加了WHO与卫生部召开的“在中国的WHO合作中心主任会议”,并认真执行了会议的各项任务。

  “中心”常得到WP/WHO、WHO/TDR以及WHO/寄生虫病规划局(PDP)等方面的学术资料或情报信息支持,加强了与国内外科学情报或学术交流。“中心”认真进行每年的工作总结,并向WHO递交年度报告。

  (二)、其它对外合作与交流

  “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与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心”积极邀请国外学者访问,共接待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朝鲜、丹麦、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81位专家、教授来“中心”参观访问,其中包括美国费城自然院软体动物部主任Dr.Davis、丹麦血吸虫研究所血吸虫学专家Dr.Kristensen、美国哈佛大学Dr.Donald Ham、美国耶鲁大学Peter John Hawdon、韩国国立汉城大学Dr. Jong-Yil Chai、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部Dr.Nobuo Ohta等。同时“中心”多名成员曾赴波兰波兹南布、泰国玛希图大学热带病学院、墨西哥大学动学系等进行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

  四、学术会议交流

  “中心”积极参加国际性寄生虫学会议,如“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研讨会”(泰国,1990)、“第14届国际热带医学和疟疾会议”(日本,1996)、“国际血吸虫病学术研讨会”(北京,1992;无锡,1998)、“第九届国际寄生虫学大会”(日本,1998)、“第17届寄生虫学国际联合大会”(丹麦,1999)、“第七届血吸虫病国际学术研究会”(巴西,1999)、“第三届国际食物源—水源性人畜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研讨会”(泰国,2000)、“第10届国际寄生虫学大会”(加拿大,2002)、“第七届环太平洋传染病大会”(上海,2002)、“亚洲血吸虫病网络会议”(老挝,2003)、“美日医学合作项目四十周年学术交流会”(日本,2004)、“国际血吸虫病学术会议”(菲律宾,2006)等,交流了学术论文25篇,提高了学术水平。

  “中心”组织或主持了多次全国和全省的学术交流会,如主持“中国线虫学学术研讨会”(海南,1990;广西,1993)、、“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病推广应用研讨会(桂林2003)”“全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方案研讨会”( 杭州,2000)、“伊维菌素治疗肠道寄生虫推广应用研讨会(浙江2004)”“浙江省医学寄生虫学学术交流会(1989、1990、1996、1998、2000、2002、2006)”,在血吸虫、疟疾、土源性线虫、丝虫、肺吸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病的免疫学、病原学、临床及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中心”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共有201人次参加了72次寄生虫学学术会议,交流了学术论文123篇,如“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医学寄生虫学术会议”(2003)、“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防治进展学术会议”(2003)、“寄生虫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青年学术交流会”(2006)等。

  五、自我评价

  在WP/WHO和卫生部的领导下,“中心”自成立以来成功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有效地达到了建立中心的目的,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享有盛誉。

  首先是科学研究,研究所从事土源性线虫病和血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已有55年的历史,“中心”成立之后加强了科学研究,在钩虫等土源性线虫病方面,取得了有效的防治钩虫和蛲虫感染的防治方案以及监测、巩固防治效果的方法,为全国及浙江省提供了有关防治寄生虫病的技术方案;“中心”承担主编的《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手册》,为中国防治土源性线虫等肠道寄生虫病提供了完整、全面的技术资料,对防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血吸虫病研究方面中,首次在国内外研究发现青蒿琥酯能有效预防日本血吸虫病,该研究结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作出了贡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伊维菌素治疗土源性线虫病的研究成果等都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中心”已具有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取得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

  在培养技术人员方面,“中心”多次主办了全国、全省性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人员遍及全国各省,提高了防治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成为国内核心的专业培训中心。“中心”积极培养博士、硕士生,在WP/WHO及TDR的资助下,选派多人赴美国、丹麦、日本、澳大利亚进修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技术,提高了人员素质和科研水平。

  第三、学术交流和技术咨询方面,“中心”主持召开过全国范围的研讨会,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与美国、澳大利亚、丹麦、日本、巴西、泰国等国的学者开展过学术交流、课题合作或人员互访,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中心”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专业学术会议,“中心”在沟通防治、科研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心”承担浙江省55个血防流行县的查治病、查灭螺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工作,为确保全省继续保持无本地新感染、急性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巩固血防成果方面发挥了重大的技术作用。

  “中心”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交流,加强“中心”的自身建设,加强应用性研究开发和分子生物学建设,促进WHO中心工作的发展,为中国寄生虫病的防治作出贡献。





相关话题/浙江省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