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我国希望通过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出大量师资,以适应社会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急需,进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十分重视师范教育的作用,深感师资匮乏而教育难兴之苦,故而宣称:“欲四万万人皆得教育,必倚重师范”。为此,一批培养具有新思想、新文化师资的新型师范学校应运而生。

安定书院旧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16年,我校前身——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在湖州西河头安定书院创立。而安定书院是我国古代五大著名书院之一,是湖州为传承弘扬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湖学思想而创办的学校。作为湖州师范教育代表的我校肇始于此,可见意义深远,学校必将以传承胡瑗湖学思想为己任,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才。
颠沛
学校成立之初,一年内先后改名为浙江省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浙江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同时设附属小学。1920年迁址黄沙路原乌程县学(今湖州红旗路中段)。1923年并入省立第三中学,称师范部,校址不变。而抗战期间,学校更是饱受战火、颠沛流离,四次易名,迁址数地,并一度解散。1937年10月,日军入侵,湖州沦陷,师范部撤往长兴小溪口转孝丰,不久与省教育厅失去联系而解散。1940年,在孝丰五峰寺设立浙江省第二区各县联立师范讲习所,次年先改名为二区六县联合师资训练所,后又改名为联合简易师范学校。1942年11月改为浙江省立浙西第二临时师范学校。1943年迁灵峰寺(安吉县白水湾乡)。1944至1945年间因战争迁安吉县杭垓乡的上梅和报福乡的统里,以及临安分水合村,淳安威坪等地。

1938年学生合影
呐喊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面对动荡不安的国家现实,我校师生携笔从戎,积极投身爱国运动,直抒爱国情怀。1919年5月9日,学校会同省立三中、私立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私立湖郡女校、私立浸会中学、县立女师、县立甲种商校等7所中等学校学生在府庙集会,纪念“五•九”国耻日,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成立吴兴学生联合会,并举行示威游行,开展罢课和抵制日货运动。1922年1月,学生黄裳致函苏联驻广州代表越飞,叙述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向往,不久,应邀去苏俄劳动大学学习。1929年5月,学生朱翼等秘密成立中共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生支部,8月,改为共青团组织。

爱国游行
1947年5月,学生代表赴杭参加全省师范学校总罢课讨论会,并去省教育厅请愿。1949年3月,学生反对军训教官打骂学生,罢课赶跑训育主任和军训教官。1949年4月,湖州解放前夕,学校与湖州中学等师生代表多次举行联席会议,开展护校运动,迎接解放。
回归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1月复名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迁回湖州天宁寺抗战前省立湖州中学中学部校址。1950年初,学校一度并入湖州中学。1951年2月复校后,吴兴县立初级中学简师科并入。1953年定名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校。

附属小学
学校创办至抗战前二十年共培养毕业生300多人,其中五年制本科151人。建国前三十年共培养学生1062人,平均每年32人。复校至1958年共培养学生近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