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刘剑虹
我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6年在湖州安定书院旧址创办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这座浙北师范教育的唯一高等学府以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为校训,坚持“校地共育,共建共享”的道路,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回首学校的高等教育史,可谓是跋涉在风雨征途上,但学校坚守师范传统,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出大批师资。1958年吴兴县农业发展,农村以中心小学“戴帽子”、即加办初中班形式,多处办起了农业中学,迫切需要师资,决定创办湖州师专。1958年3月,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郑启良,湖州中学副校长高万湖在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支部书记兼校长刘杰主持、带领下,先后去杭州师专(今浙师大前身),杭州大学(今浙大部分)学习,了解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招生由县委抽调湖州、德清、安吉、长兴、吴兴各县市在职的小学教师或相当于此的干部以及湖州师范学校二三年级在校的部分优秀生,共计86人,分为文史、数理两班,于1958年4月20日正式上课。

湖州师范专科学校首届同学座谈会
初创时,学校在原湖州师范校区反帝弄(今广场后路)北侧办学,但没有图书馆、实验室,也没有活动场所、教师宿舍。后来在省地市支持下,先后在人民路建了二层楼砖木结构教师宿舍二栋,在校园空地内自建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图书馆一栋。实验室由旧房改造,体育活动,到附近校外的人民广场进行。
1958年,《人民日报》登了全国首个县办大学——湖州师专的新闻。1958年7月《浙江日报》发表了对湖州师专的报道。1959年,全国勤工俭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专门设有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成果展览馆,并受到国务院奖励。1959年春,《光明日报》用了较大版面介绍湖州师专情况,《浙江日报》又发表复旦大学新闻系实习记者写的《一年间》,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湖州师专办学一年来的成绩。全国先后有二十多所省外专科学校来校考察。1960年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湖州师专作了经验介绍。
“我们读书时,没有校园、没有操场,教室没有桌子只有凳子,那种只有两边扶手的木凳,右边扶手上有一块像课本那么宽的木板供我们写字用。”优秀校友、浙江省特级教师、德清高级中学原党总支书记王延光,回忆着上学时的情景,用手比划了一下木板的大小。
和很多校友一样,王延光对于母校这几十年的发展,感觉与有荣焉。“变大了,变漂亮了,变得更具知名度和美誉度了。”在他看来,母校发展最大的变化,除了外在,更重要的学校始终抓内涵建设,向湖州师范大学迈进。

微格教室说课训练
“就业时,虽然和不少名牌学校的毕业生竞争,但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比他们差,在同台较量中,我们还拔得头筹。”小教专业毕业生倪晓洁觉得在母校学习的4年收益颇丰,并成就了她踏上讲台当教师的梦想。
近两年,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教师考编率,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