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a/(a+b)]*100%
阴性预测值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真正无病的概率
PV(-)=[d/(c+d)]*100%
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对诊断的干扰,帮助准确诊断。
拟然比( likelihood ratio,LR) :
患病人群中诊断结果的概率与无病人群中诊断结果概率之比
阳性拟然比,患病组真阳性率和未患病组假阳性率的比值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
LR(+)=[a/(a+c)]/[b/ ( b+d ) ]=Se/(1-Sp)
主观正确判断阳性的可能性是错判阳性可能性的倍数。
阴性拟然比,患病组假阴性率和未患病组假阳性率的比值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
LR(-)=[c/(a+c)]/[d/ ( b+d ) ]=(1-Se)/Sp
表示试验错判阴性可能性是正确判断阴性可能性的倍数。
超脱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可重复使用,多用于难以诊断的疾病。
¨ 如 45 岁女性患者,因间歇性胸痛就诊,可能患有冠心病、食管及上消化道疾病、情绪紧张行胸痛。
¨ 文献记载 45 岁女性患冠心病的概率为 1% 。
¨ 验前比 = 验前概率 / ( 1- 验前概率) =0.01/ ( 1-0.01 ) =0.01 。
¨ 患者症状为典型心绞痛,其拟然比为 100 。
验后比 = 验前比 * 拟然比 =0.01*100=1 ;
验后概率 = 验后比 / ( 1+ 验后比) =1/ ( 1+1 ) =0.5 ( 50% )
患冠心病的概率为 50% 。
¨ 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 ST 段压低 2.2mm (拟然比为 11 )
¨ 验后比 = 验前比 * 拟然比 =1*11=11
¨ 验后概率 = 验后比 / ( 1+ 验后比 )=11/(1+11 ) =1/ ( 1+11 ) =0.91 ( 91% )。
¨ 患冠心病的概率为 91% 。
¨ 检测血 CPK 大于 80 单位,拟然比为 7.75 。
¨ 验后比 =11*7.75=85.25
¨ 验后概率 = 验后比 / ( 1+ 验后比)
=85.25/ ( 1+85.25 ) =98.8%
u 患冠心病的概率为 98.8%
u 可以确诊冠心病。
诊断方法比较
¨ 用 U 检验
U=(p1-p2)/s (p1-p2)
P1 、 p2 代表两个率,可以是灵敏度或特异性或准确度。
s (p1-p2) 为两个率相差的标准误。
s (p1-p2)= √ pq(1/ni+1/mi)
¨ i 为 n 或 m 的下角标 , 在比较灵敏度时, i =1 ;在比较特异性时, i =2 。
¨ q=1-p
¨ 代表灵敏度时, p=(a1+a2)/(n1+m1)
¨ 代表特异性时 , p=(d1+d2)/(n2+m2)
¨ n m 分别代表四格表中,列的合计数。
¨ 当 U 值 <1.96,P>0.05.
¨ 当 U 值 >1.96,P<0.05.
四、临床研究 (一)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因学研究应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二)前瞻性病因学研究1 、配对对照设计
2 、长期随访纪录
3 、全面收集有关信息
4 、严格掌握条件
5 、准确评价病因效果
(三)临床评价研究1 、纳入病例严格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2 、慎重考虑对照
空白对照:新发生的疾病
缺乏有效疗法的疾病
病情长期稳定,传统不做治疗的疾病(耳聋、近视眼
等)
标准对照:用目前通用的公认的治疗方法(中药、西药及其他疗法)
配对对照:自身疗前疗后对照
异体配对对照
相互对照:同时评价几种疗法
联合治疗的对照安排,要充分考虑交互影响问题。
3 、严格遵守医德
全面的安全性评价为基础
伦理委员会通过
患者知情同意
损害补偿机制
4 、适当安排指标
基础指标
关键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毒副作用)观察要全面
(临床严重事件的报告制度)
5 、避免主、客观偏倚
盲法设计
安慰剂的安排
6 、科研设计类型的选择
配对设计(自体、异体)
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多水平。
随机区组设计:多因素间具有相关性时,以主要影响因素分区,次要影响因素用随机分组来抵消。
拉丁方设计:多种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时应用。
析因设计: 研究多种疗法的交互作用时应用。
其他:根据科研目的正确选择。
7 、多中心临床研究
统一方案、方法,分别和统一评价。
8 、循证医学研究方法
五、动物实验 (一)实验动物标准实验动物
二级(清洁级)以上
生理病理条件符合要求
随机分组
动物室二级以上
(二)对照全面空白对照
模型对照
实验对照(假手术组)
标准对照
不同实验水平的对照
(三)指标丰富生理
生化
病理(电镜 )
( 四)实验结果的解释留有余地有些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直接用于人类的疾病现象。
不同种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点。
对死亡动物要探索死亡原因。
新药研究:第三部分: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13 、与功效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4 、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一般药理研究的要求和内容
l 要求:
– 设 2—3 个剂量,低剂量相当于药效学的有效剂量。
– 给药途径应与主要药效试验相同。
内 容:
¨ 至少应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 ( 1 )神经系统:观察给药后动物的活动情况、行为变化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 2 )心血管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动物心电图及血压等的影响。
– ( 3 )呼吸系统:观察给药后对动物的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影响。
¨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应再选择其他相关检测指标。
15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根据药物毒性的特点,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 ( 1 )最大给药量试验:动物(一般为小白鼠)不少于 20 只,雌雄各半,用拟推荐临床试验的给药途径,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药量一日内 2—3 次给药,连续 7 天,观察并详细记录动物反应情况,计算出总给药量(折合生药量 g/kg) 。
¨ ( 2 ) LD50 测定:
¨ (给药途径)一次给药,观察并记录毒性反应,测定其 LD50 。
¨ 水溶性好的一、二类新药应测定二种给药途径的 LD50 。
¨ 给药后至少观察 7 天,记录毒性反应、体重变化及死亡时间分布,并对死亡者尸检,发现病变组织进行镜检。
¨ ( 3 )其他
¨ 近似致死量试验
¨ 固定剂量法试验
¨
16 、动物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 1 )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各一种,雌雄各半,啮齿类常用大白鼠,每组 20—40 只;非啮齿类常用狗或猴等,每组至少 6 只。
( 2 )剂量:
¨ 一般应设三个剂量。
¨ 低剂量应略高于主要药效研究的有效剂量,此剂量下不应出现毒性反应。
¨ 高剂量力求部分动物出现明显毒性反应。
给药途径和方法
¨ 原则同前
– 灌胃
– 掺食(非啮齿类)
¨ 试验周期在 90 天以上者,可每周给药 6 天。
试验周期
三、四类中药制剂;配方无毒性药材;无配伍禁忌;未经化学处理;在给药剂量大于 20g 生药 /kg 仍难以测出 LD50
– 用药周期在 7 天以内者,免做长期毒性试验。
– 用药周期 7 天以上者,可单用大白鼠试验,试验周期为临床用药周期的 2 倍以上。
– 反复长期用药者,按最长时间之行。
¨ 一、二类新药;含有毒药材;非法定标准药材;有配伍禁忌的三、四类中药:
– 两种动物
– 试验周期应为临床疗程的 3—4 倍。
– 啮齿类最长不超过 6 个月。
– 非啮齿类最长不超过 9 个月。
– 可先提交 3 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报告,在临床研究期间继续完成全过程。
¨ 三、四类外用药;治疗局部疾患;不含毒性药材或有毒成份的,一般不做长期毒性试验。
¨ 但需做局部刺激试验、过敏试验。
¨ 必要时需做光敏试验。
¨ 可能影响胎儿或子代发育的药物,还应加做相应的生殖毒性试验。
¨ 17 、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18 、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 19 、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第十一篇 中医科研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一)中医科学研究要满足中医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
1 .继承中医传统优势;
2 .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3 .拓宽中医临床实践领域,增加中医对人民健康事业的贡献度。
– “ 有为才能有位 ”
(二)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1 . 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中医思想;
2 .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医诊疗技术;
3 .运用中医药理论技术治疗现代疾病;
4 .丰富现代生命理论;
5 .研究中医理论物质基础;
§ “ 适者生存 ”
§ “ 知识就是力量;怀疑才能创新 ”
¨ “ 科学的发展就是用那些新的不那么荒谬的谬误代替旧的谬误的过程? ”--- 恩格斯
二、中医科研方法学 问题:中医科研方法贫乏,原来的观察、实践、思辨的方法已经很难对学科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目前主要借助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问题,也难以解决中医学科的根本问题。
科研思路:系统整理、总结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方法,根据中医学科发展要求创造新的、适合中医科学研究发展要求的方法。
¨ 理论研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系统论、控制论及计算机技术等。
¨ 实践及实验研究可结合现代生物、医学等方法。
避免1 、 胶柱鼓瑟,裹足不前,不敢对中医传统科研方法进行创新。
2 、 邯郸学步、削足适履,不结合中医特点,盲目引用其他学科方法。
三、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语言问题:
中医理论古朴、模糊,表达不规范,不适应现代语言环境,影响人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论。
如:心主血脉,脉(经脉、血脉),筋(肌腱、静脉),
¨ 科研思路:
在正确理解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达中医思想、理论。
明确界定中医名词术语的内函、外延。
运用现代语言规律,丰富和发展中医名语术语。
2 .中医生命观问题:
中医对生命、生理的认识肤浅,粗糙。对生命规律的把握尚较弱,存在自相矛盾的认识,如命门学说、三焦学说等。
¨ 科研思路:
①详细整理中医对生命、生理规律的认识;
②建立先进、可信、可行的科研方法,逐次验证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解释;
③通过实验和临床实践,发展中医生命观。
¨ 如:
辨证生理学(中医体质学说)
经络循环理论
四、中医诊断技术¨ 问题:
中医诊断技术落后,望、闻、问、切四诊局限在大体感觉和思考基础上,受主观成份影响较大,客观化标准化程度极低 。
¨ 科研思路:
引进、发展适合中医需求的人体生理、病理信号采集系统和分析、整合、判断体系,作为中医诊断的辅助技术。
¨ 如现有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
(舌色测定、舌津液测定、舌苔测定分析系统,舌红外热象诊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