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备纳米疫苗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种不同的载体负载抗原、佐剂以及细胞因子并控制其释放,常用载体包括脂质体、高分子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和凝胶等。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存在有限的抗原负载效率、繁琐的制备过程、不确定的成分与结构以及潜在系统毒性等共性问题。因此,发展新方法来构建新型多功能纳米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孙少凯博士课题组有别于传统使用载体负载抗原的设计,由于大部分抗原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蛋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天然载体来负载各种功能分子来形成功能丰富的多功能纳米疫苗。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抗原介导的多功能纳米疫苗的合成策略。将模型抗原蛋白和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和光热治疗分子)在室温下反应,利用二者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多功能纳米疫苗。该反应过程简单,不需添加有毒试剂和苛刻的反应条件。所得纳米疫苗具有抗原负载率高、荧光和光热性能优良、水溶液稳定性良好、可重复性好以及可冻干保存的特点,便于大量生产和长期存储。该纳米疫苗不仅可以在体外有效激活树突状细胞并能作为高效光热材料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可以用于活体树突状细胞近红外荧光示踪以及光热-免疫联合杀伤肿瘤。本研究提出的步骤简单、环境友好、不添加有毒试剂、具有高抗原负载效率的多功能纳米疫苗合成方法为人们构建新型多功能抗肿瘤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是与南开大学合作完成的,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医学影像学院 科技处
论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