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2020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通知_01.jpg](https://www.cauc.edu.cn/__local/6/36/62/DC17F5D7ED190EE27E6428F634C_59AEFB96_B1B31.jpg)
教学成果奖主要根据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专业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管理机制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质量文化等方面进行评奖。获奖项目均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实施效果显著。
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崔婷负责的“学科融合视角下工科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进阶式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瞄准解决工科学生专业技能强而管理实践能力弱,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不足的问题;解决工科学生管理实践能力训练缺乏有效途径与手段的问题;解决工科学生管理实践能力训练中教学资源不足、测评手段缺乏的问题。以进阶促高阶,通过建立进阶式能力训练体系,实现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高阶性目标;以创新破约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训练的时空延展;多途径促融合,通过教学资源、训练手段等,多途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应用成果达成“教学-训练-考核”全方位瞄准能力,凸显成果导向理念;实现“资源支撑+时空延展+测量反馈”的进阶训练,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建立 PCDA 循环体系,实现训练体系持续改进。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褚双磊负责的“面向岗位胜任力的飞机性能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行业的深度调研和科研积累,梳理民航飞机性能岗位工作内容和技术需求,对民航工作中的航线性能分析、燃油管理、机队选型等工作内容进行需求分析,构建性能工程师“四级能力图谱”,形成四层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内容规划和设计。课程组成员共同开发的《飞机性能辅助计算演示系统》在 2017年至2020 年的本科教学活动中进行了试点运行,该虚拟演示软件应用在《飞机性能工程》《飞机性能课程设计》中,使学生在掌握性能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通过软件操作和算例分析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飞机性能的实践环节中去,从而缩短毕业学生步入工作单位之后的磨合期,使学生不仅能够明白性能数据的使用,更能掌握性能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夯实理论功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水平。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张晓瑜负责的“立体化机载电子系统教学资源库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基于民航行业“高风险”和民航教育“高投入”的特征,以满足多专业、多课程教学需求为目标,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机载航空电子系统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根据教学目标自由组构实验环境以及“移动式实验”。主要围绕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真实复现机载系统的立体化教学素材;基于可组构方法,构建满足多专业、多课程的层次化实验体系;基于便携式存储介质,构建不受实验场地限制的“移动式实验”。项目创新点在于基于可组构理论,建立机载电子系统各组件关联模型,实现了用户根据需求自行搭建实验环境;基于便携式存储介质与加密技术,构建了“移动式实验”方式,缓解了实验场地受限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机载电子系统几何模型与物理模型,真实复现机载电子系统运行状态。
据教务处获悉,教学成果源自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近五年来,由学校推荐获评国家级、天津市级、民航局级教学成果奖18项。
![@ 微平台二维码.jpg](https://www.cauc.edu.cn/__local/B/E2/F0/1F6BDB7F3D61AC68A5F11F76256_6FBAA290_1D8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