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view.sdu.edu.cn/__local/F/48/56/396F9625814A78FDD685F97EDFF_C72A6FEA_25BDD.jpg)
讲座开始前,盛玉麒教授简要介绍了张洪明教授的研究领域和主要成就。
张洪明教授从诗歌作品出发,通过比较两组诗歌的形式引出对诗律本质的探讨,他指出,诗歌的形式至少要包括三个要素:有意识地安排一行或一段的结构、有一致的押韵类型、都要遵守一个预制的诗歌格律模板。张洪明教授在此基础上强调节奏和节律、六朝诗格律与唐诗格律的区别,厘清判断汉语格律诗的标准。接下来,张洪明教授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藏头诗作品,说明诗歌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会受到特定语言性质的制约和影响,进一步指出特定诗歌的形式与特定语言的性质密切相关,语言学家必须涉及诗歌研究,诗学研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影响。
为进一步说明语言性质与诗歌形式的关系,张洪明教授以日本的俳句为例,指出俳句的“五七五”格式的基本单位不是音节而是韵素,因为日语与汉语不同,是重量敏感型语言。而梵语虽同为重量敏感型语言,但其轻重音节、开闭音节的数量基本对等,很容易形成对立,因此发展出轻重音节二元对立的格律模式,日语则不具有这样的条件。张洪明教授表示,俳句的“五七五”格式是把汉语的五绝和七绝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参差残缺的形式,这种形式与日本文化对残缺之美的极致推崇有关。因此,诗歌形式的建构同时受特定语言性质和特定美学文化价值观的共同影响。
张洪明教授通过分析沈约诗作形式与“八病”说的矛盾、印度诗歌的诗律形式及早期汉译佛经的翻译模式,结合永明时代的原始文献及佛经翻译的梵汉对音材料,指出了汉语格律诗起源研究的两个误区:即认为永明时代的声律理论包括八病、平仄的概念和汉语的近体诗格律来自梵文诗歌的?loka韵律模式。张洪明教授还对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作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从八个方面指出了该文在材料、事实、逻辑方面的问题。
讲座结束后,盛玉麒作总结讲话。在交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教授就佛教传入中国时的民族交流情况与张洪明进行深入探讨;同学们就四声的来源问题积极提问,张洪明教授作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