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代表周汶霏首先报告了学院学科建设的情况。她从专业建设和研究方向两个角度,介绍了学院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语言与文化传播学科建设的发展之路。其他发言人王晶心、徐唱、甘甜、张斌、孟昀等分别从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跨文化传播研究等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传播学科的人才建设与学科发展问题。
王晶心以“‘互联网+’时代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框架”为题,分享了她对“国际汉语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做好一个语言与文化传播者”的理解。甘甜以“从语言差异看二语教学”为题,以中英量化系统的差异为例,讨论了国际汉语教师在二语教学中应如何应对不同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徐唱以“技术支持的同伴反馈对汉语L2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影响”为题,分析了疫情时期语言与文化传播在临场感知体验和互动传播效率方面遇到的新挑战。张斌以“借助跨文化交际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为题,围绕“多维文化冲击”这一关键词,结合学院承办美国大学预科中文课的项目经验,浅谈对“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传播”这一问题的认识。孟昀作为博士研究生代表以“大数据与国家形象叙事”为题,探讨了如何借助数据分析和舆情分析等工具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文化传播。
在交流研讨环节,姜飞围绕“国际传播”和“文化边界”两个关键词,与在场师生就“语言与文化传播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一致认为,从单一模式的语言教学到复合模式的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借助国际战略传播的理论框架体系,进一步整合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完善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建设,实现语言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马晓乐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进一步打开视野,在日常工作中洞察和挖掘学术选题,在国际传播框架下审视思考国际中文教育,寻求更多的科研突破与学术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