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科考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科学”号辞别三亚已17天,2017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任务也进入尾声。17天时间里,“科学”号南下琼东南酣战台风,东渡台湾海峡深耕冷泉,把奋斗的身影留在了祖国的南海,把满满的数据和样品装进了行囊。17天时间里,“科学”号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发现并收集了裸露“可燃冰”;成功回收国内首套连续工作超过一年的深海着陆器;成功应用自研深海可视化沉积物取样器并创下取样长度记录;成功应用自研原位保温保压系统获得深海生物样品跻身国内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科学”号每一位船员的辛勤付出,更是凝聚了研究团队与随船科考队员们的汗水与努力。傲人成绩背后的科考队员们是如何度过船上的每一天的呢?在航次最后一个工作日,我跟随科考队员们的脚步,记录下了科考队的这一天。

凌晨0:03科考队员张健、徐峥为ROV下水做最后调试
很难确定这一天到底从何时算起,来到作业区后科考队员们就已经没有昼夜的概念,忙碌时24小时连续奋战成为常态,不同作业任务交替进行更是贯穿了航次始终。如果按照自然时算,26号的这一天开始于凌晨0:03 ,“发现”号ROV入水。这是“发现”号ROV运行后的第167次下潜作业,主要任务是对冷泉区进行综合采样,包括原位海水及生物样品等。“发现”号ROV是“科学”号进行深海探测最关键的设备,它的安全工作是航次全体科考队员最关心的事情。按照惯例,航次首席科学家栾振东和科考队长王敏晓准时来到ROV操作间监督ROV下水过程。
不似人类灵活的双手,水下的ROV动作操作比较困难,因此,看似简单的采样任务却需要耗费技术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在连续工作近5个小时后,ROV完成生物取样工作。此时科考队员已在甲班上准备妥当,准备在ROV返回母船后立刻处理获得的生物样品,获取第一手的深海生物样品研究数据。

冒着高温、恶臭科考队员们回收样品
ROV适当换装后,需再次下水对发现的裸露“可燃冰”进行保真收集和回收。这是本航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国际公认的难题。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科研团队对自研的保压取样装置进行反复调试。不负众望,9:15 “发现”号ROV成功获得了“可燃冰”样品。此时,我们的科考队员已连续工作了9个小时,疲惫写在每个人脸上。但顾不上休息,大家又赶到地球物理实验室,对下午即将开展的深海样品穿梭转运系统的回收细节和安全预案进行最后确认。在ROV例行维护的同时,科考队员进行CTD采样作业和生物样品的实验处理工作。不知不觉间已是下午,短暂休息后,值班的科考队员又来到ROV操作间,ROV已做好入水准备,按计划进行岩芯取样…… 21:00,随着ROV的成功回收,冷泉区域的全部作业任务结束,“科学”号也开足马力驶向青岛母港。但科考队员的工作并未因此停下,忙碌的身影仍在实验室中穿梭,他们还要继续处理获得的样品和数据。

中午12:26科考队员连超为回收深海样品穿梭转运系统做准备

下午16:44讨论样品穿梭转运系统的回收细节和安全预案

科考队员处理获得的样品和数据
从26号零点起,绝大部分的科考队员只休息了2、3个小时,忙碌成为了这一天的主旋律,更是这17天中每一天的真实写照。与耀眼的成绩相比,科考队员们总是默默奉献与付出,但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的精神却实实在在的感染着我们。科考队员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敬业与奉献,书写着青春与成就,值得每一个人为他们点赞!
文/陈浩 图/梁政委 张峘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