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知识工程研究所”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上海交通大学知识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3月,主要从事知识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材料加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现有5名在职研究人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在站博士后1名,研究生10余名。并与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日本中田制作所、广州联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
(1)KBE(基于知识的工程)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包括KBE体系结构、知识表示和建模、知识推理、知识挖掘和繁衍、知识集成和管理、CAE模拟分析结果的知识化及智能设计等。
(2)CAD/CAM/CAE/PDM集成理论、方法和系统开发。包括机械产品设计与强度分析、大变形有限元理论与应用研究、板材成形过程仿真、体积成形过程仿真、镁合金产品设计与成形工艺、宏微观结合的板材成形数值模拟等。
(3)复杂产品多学科并行协同设计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包括多领域约束网络建模、约束仲裁和管理、并行协同设计、多学科设计优化、基于语义网的多学科知识集成等。
(4)工程支持与应用服务。包括:定制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3DCAD建模,CAE分析。

二、目前承担项目
(1)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高强高韧镁合金应用技术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辊弯成型全流程动态仿真技术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产品并行协同建模与设计的广义鲁棒性研究;
(4)教育部优青基金:基于WEB的KBE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基于细观织构演化的金属板材成形性能理论研究;
(6)上海市启明星跟踪计划项目:基于塑性成形过程仿真结果的知识繁衍技术研究;
(7)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镁合金板材变形机理及冲压成形性能研究;
(8)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基于知识的互联网协同三维CAD应用培训智能平台技术研究;
(9)上海市自然基金:基于全流程仿真理论的辊弯成型过程模拟研究。

三、研究队伍

彭颖红,教授,男,1963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处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知识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深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模具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投资咨询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中的KBE技术,塑性加工理论及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计划863重点项目、上海市“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两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李大永,男,1973年生,2000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研究所固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知识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仿真、机械强度分析、基于数值仿真与人工智能的优化设计方法。

胡洁,男,1973年生,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生产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12月于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知识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KBE(基于知识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多学科并行协同建模与广义鲁棒设计理论和方法、复杂产品虚拟样机技术、网络化制造中的协同设计和知识集成等。

袁国华,男,1972年生,200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形工程系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知识工程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工程应用、KBE领域的相关技术与应用等。

张少睿,女,1974年生,2004年4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知识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宏微观结合数值模拟。

四、联系人与联系地址
联系人:李大永
电 话:021-62835728
传 真:021-62835660
E-mail: dyli@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教一230室
网址:http://kbe.sjtu.edu.cn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