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酯是人体主要的一种脂类和最大的能量储存物质,由单酰基甘油(monoacylglycerols, MAGs)、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s, DAGs)和三酰基甘油(triacylglycerols, TAGs)组成。其中,细胞内DAGs是一种生物活性脂质,可作为诱导胰岛素抵抗的第二信使,而现有证据也支持TAGs在脂肪酸氧化和脂质合成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目前循环系统中甘油酯与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仍较为缺乏,并且对其中潜在机制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在林旭研究组建立的“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前瞻性追踪队列样本库基础上,宗耕、林旭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嵘研究员团队合作,采用高通量靶向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检测到104种血浆甘油酯。林旭组博士研究生牛振华通过分析6年随访志愿者的甘油酯谱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主要发现:(1)在1781名排除了基线糖尿病个体和服用降脂药个体中,基线血浆9种甘油酯(2种DAGs、7种TAGs)水平升高能显著增加6年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对风险比值比:1.16-1.23;图1),其中TAGs的特征为短链(碳链长度为C46-C52)、高饱和([C = C]双键个数为0-2);(2)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index, FLI)即基于腰围、BMI、空腹血浆总甘油三酯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计算的用于替代肝脏脂肪累积的指标升高能显著增加6年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对风险比值比:1.43)。而上述9种甘油酯中的8种与6年后脂肪肝指数的升高风险正相关(相对风险比值比:1.19-1.51);(3)多重中介效应模型(Multiple mediation model)提示,甘油酯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关系主要经肝脏脂肪累积介导(比例: 12%-28%;图2)。
总之,本研究提示,特定类型的甘油酯有可能作为2型糖尿病早期评估、分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而肝脏脂肪累积在甘油酯代谢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宗耕研究员、林旭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曾嵘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牛振华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吴庆庆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210/clinem/dgab165。
图1. 基线甘油酯与新发2型糖尿病的关联关系
图2. 肝脏脂肪是甘油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中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