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7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6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 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 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 部级奖6项。
研究方向:
01. 全媒体新闻
(该方向在注重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基础上,分为印刷媒体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新闻三个专业分支)
02. 策略传播
(该方向在注重艺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分为广告、会展、公共关系三个专业分支)
指导教师:
教授:郑涵、戴元光、张敏、许正林、张祖健、薛中军、李建新、沈荟、王晴川、赵士林等。
副教授:、赵为学、黄建新、陶建杰、张斌、郜明、孔秀祥、龙锦、尤游、吴小坤等。
招生人数:6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或 203日语 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备  注:
1.在职人员面试时需提交已发表的新闻作品3-5件,或策略传播策划案1-2件,或调研报告1-2件,或其它研究成果1-2件。
2.本专业学制2年。
3. 联系人:蒋安 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85201 机械工程                返回页首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重点建设项目。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 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领域点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机电一 体工程中心、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学电子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 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中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检测与控制、制造工艺和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过程管理与系统集成等,开展基础理论和 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学习与研究,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广阔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开发、制造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机械 制造及自动化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视觉检测及伺服控制,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 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等。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电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 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先进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 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等。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 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机械 设计及理论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密封技术,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 械的强度和安全断裂分析研究,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工程与润滑化学,半导体及平板显示装备与工艺等。
精密仪器及机械方向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 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 门人才。本研究方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 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 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 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精密仪器及机械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2.(全日制)机械电子工程
03.(全日制)机械设计及理论
04.(全日制)精密仪器及机械
05.(非全日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6.(非全日制)机械电子工程
07.(非全日制)机械设计及理论
08.(非全日制)精密仪器及机械
指导教师:
01、05研究方向:屠大维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何永义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刘建影教授及副教授24名;
02、06研究方向:钱晋武教授、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等30多名正副教授;
03、07研究方向: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雪瑾教授、张钢研究员及14名副教授;
04、08研究方向: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10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4英语二
3.302数学二
4.914机械原理(专)(02、04、06、08研究方向) 或 915电子技术(专)(02、04、06、08研究方向) 或 916机械设计(专)(01、03、05、07研究方向) 或 917控制工程基础(专)(01、03、05、07研究方向)
5.机电综合(复试科目)(02、04、06、08研究方向)或 机械原理(复试科目)(01、03、05、07研究方向)或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复试科目)(01、03、05、07研究方向)
备  注:
1.本专业学制2.5年。
2.联系人:
02、04、06、08方向:陆筠 联系方式:021-56331180 jl@shu.edu.cn
01、03、05、07方向:战茜 徐靓 联系方式:021-56331513 zhanqian123@126.com

085204 材料工程                返回页首
本专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是上海大学首个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第一类特色学科,获教育部211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高地"等建设项目资助,拥有国内一流的金属材料测试与分析研究装备。
本专业目前承担着国家863、973和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多项,以及四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汽车用材料、工模具材料、高 性能钢铁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及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微结构分析、强韧化处理技术、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 铸造技术、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上汽、一汽、宝钢、鞍钢、攀钢、兴化不锈钢研究院、上海电气、三大核电集团等大型企业有着广泛的 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场所。本学科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上海汽车 总公司及其所属的公司联合成立了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汽车用钢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宝山钢铁股份公司、兴化不锈钢研究院、上海电气、三大核电集团确 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专业课题研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密切联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就业面,主要就业于汽车、钢铁、能源、半导体、机电、家 电、贸易等行业,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材料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工模具材料及其表面技术、汽车用金属材料(钢板、铝合金、结构钢)、材料合金设计与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热加工及其数值模拟。
02. (全日制)薄膜电子材料、信息功能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智能材料与系统、纳米材料与器件、先进陶瓷材料、能量转换材料。
03. (全日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04. (全日制)高性能先进工程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05. (全日制)核电站关键结构材料(无辐射)、碳/碳复合材料以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钢及高温合金、电池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等。涉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工程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06. (非全日制)工模具材料及其表面技术、汽车用金属材料(钢板、铝合金、结构钢)、材料合金设计与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高性能金属材料、金属热加工及其数值模拟。
07. (非全日制)薄膜电子材料、信息功能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智能材料与系统、纳米材料与器件、先进陶瓷材料、能量转换材料。
08. (非全日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09. (非全日制)高性能先进工程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10. (非全日制)核电站关键结构材料(无辐射)、碳/碳复合材料以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钢及高温合金、电池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等。涉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工程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邵光杰、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陈业新、李爱 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夏义 本、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张阿方、刘引烽、尹静波、郭强、刘丽、程晓英、姚美意、李强、 夏爽、郑红星、谭晓华等正副教授120余名。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