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3-05-01

政治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人文社科部

20129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文):

政治经济学原理

2、课程名称(英文):

3、预修课程:

4、修读对象:

本、专科生

5、课程教材:

李邦君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财经类院校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承担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基础理论双重任务。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阐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实践中对其的不断发展。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其一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商品货币关系理论。从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地一般运行规律,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原理讲授与案例分析;一般讲授与原著导读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72课时,其中课堂教学54课时,研读原著及写心得体会18课时。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2

第二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3

第二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续)

4

第三章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

5

第三章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续)

6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趋势

7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趋势(续)

8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9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续)

10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11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续)

12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续)

13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4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续)

15

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6

第九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

17

第十章 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

18

第十一章 当代市场经济国际运行

19

考试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主要阐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掌握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的贡献。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方法。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4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一)经济

经济一词的产生及古代与现代的含义。

(二)经济学

经济学及其类型

(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顺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要求而产生。其代表人物斯密、李加图把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对创立和完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作出了贡献。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和错误,它的不科学部份后被庸俗政治经济学承继和发展。庸俗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不科学的。但它对某些个别具体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及其提出的某些具体经济思想和规律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发生根本变革,成为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前进方向。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它创立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列宁的贡献。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和实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以及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和实践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毛泽东的贡献。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系统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提出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也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邓小平地贡献。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地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解决了中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中国改革开发,现代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四)江泽民地贡献。江泽民为核心地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涵义。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决定性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它的三个简单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简单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而加入新的要素。任何社会劳动产品都是三个简单要素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社会制度和同一社会制度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不同结合方式,但总有一种结合方式占主体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济范畴。

、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发展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四、政治经济学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还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的涵义。经济制度与体制的关系。

经济运行机制的涵义和内容。政治经济学必须重视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在我国必须选择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和特点

(一)经济和经济规律

经济和经济规律的概念。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具有的三个特点,即历史性、阶级背景和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

二、经济规律体系

经济规律大体有三种类型,即一切社会共有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共有经济规律和某种社会特有经济规律。一定社会形态既有共有规律又存在特有规律,构成经济规律体系。在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由基本经济规律起决定和支配作用。

三、自觉利用经济规律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要受到经济条件所制约,要重视对经济机制的考察和研究。关键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努力按经济规律办事。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辨证法

唯物辨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科学的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包括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思维推理法,历史方法是按历史进程来研究。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是统一的。

四、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和数学方法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不仅存有质的规定,而且有量的特征。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和数学方法有助于联系经济现象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提高对经济运行规则的认识程度。

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因为它能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是由无产阶级本性决定的。无产阶级能够用客观又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二)有助于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三)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高排除来自右和“左”地思想干扰的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和运用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高做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和其他经济工作的本领。

【思考题(Questions)】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以它为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经济规律的内涵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经济规律体系?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及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掌握商品内在矛盾及发展,深刻理解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货币及其流通规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6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自然经济的特点在于自给自足、封闭性和因循守旧。

二、商品经济及其发展阶段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的概念。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处于从属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商品经济。

三、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依据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存在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这样的时序性。衔接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中间阶段即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严格区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时序性,对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企图跳过商品经济直接进入产品经济阶段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空想。

第二节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商品及其二因素

(一)商品的涵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与一般物品不同的特点。商品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用途可分多种类型。

(二)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的概念及特点。价值的概念及特点。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的含义及特点。抽象劳动的含义及特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变化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经济和流通至关重要,关系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大小及其在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商品价值在流通中能否实现。

(四)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不同价值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决定的。

(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的涵义及表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部门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三节 货币及其流通规律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它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含义。相对价值形式的含义。等价形式的含义及其三个特点。简单价值形式不过是商品体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的含义。扩大价值形式的特点。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

3、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含义。一般等价物的含义。一般等价形式的出现反映了价值形式发展起了质的变化。

4、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货币有五种职能: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的内含及其特点。价格。价值尺度。价格标度与价值尺度的区别。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的内含及其特点。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各自含义及两者关系。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的内含及其特点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的内含及其特点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内含及其特点

三、货币形式及其内涵的变化

(一)货币形式的变化

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大致采用金银货币、铸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形式。世界货币的新形式。

(二)货币内涵的变化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均发生了变化。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0、M1、M2、M3、M4各自内涵。

四、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涵义及公式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四节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涵义

(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二、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生产要素商品化

(三)市场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

(四)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

(一)市场经济萌芽阶段

(二)自由市场经济阶段

(三)垄断市场经济阶段

第六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价值规律及其规定性

(一)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或一般的经济规律。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规律、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规律和流通过程中的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它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中的作用

1、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

2、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优胜劣汰。

二、供求规律

(一)供求规律及其内容

(二)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

(三)供求规律的作用

1、供求规律在均衡市场上的作用

2、供求规律在非均衡市场上的作用。

三、竞争规律

1、竞争及其产生的原因。

2、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关系。

3、竞争规律的作用。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又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它是怎样决定的?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有哪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什么意义?

4、什么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及纸币流通规律?

5、什么是市场经济?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商品经济有和区别和联系?

怎样认识价值规律的规定性和作用?

第三章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从本章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方法,阐明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认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及其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6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小生产分化的基础上

小商品生产的涵义。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是最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的基础。商业资本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两个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两个条件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涵义、基础、形式和实质。

三、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清除了障碍。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货币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货币与资本从静止状态上不能体现它们之间的区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形式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反映着它们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目的。

二、资本运动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是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的内容及其决定;劳动力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揭示出资本增值的秘密和实质。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价值形成和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这是劳动二重性学说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运用和体现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然后将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的本质。

二、剩余劳动和生产劳动

剩余劳动不为某一社会所独有。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唯一动机。

生产劳动的涵义。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与社会规定性。马克思主要以物质生产领域以及同其有关的劳动考察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在实践中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劳动”、“劳动价值论”的区别。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本质的涵义及其再认识。划分C与V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相对量与绝对量。

剩余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增加剩余价值量的途径。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的涵义。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当代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创造,是“总体工人”的共同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决定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五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劳动和劳动力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一)工资的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马克思赋予劳动价格新的含义。计时工资与劳动日长短和劳动强度的关系。小时工资制。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关系。计件工资时更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二)其他工资形式

在实行基本工资形式的基础上出现同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各种工资形式。如“泰罗刻”、“福特制”等血汗工资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有计时奖励工资制和各种派生工资形式。

三、工资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相对工资及其下降趋势。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

工资的国民差异的涵义。影响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别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工资的国民差异。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资本运动总公式?怎样认识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5、生产剩余价值有哪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怎样?

6、怎样正确认识自动化、现代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主要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考察资本积累对资本有机构成及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及其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4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再生产的类型和内容

(一)再生产的类型

再生产的概念。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二)再生产的内容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涵义。研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三、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涵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二)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及其动因和本质

资本积累的概念。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动因。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

2、资本积累量及其影响因素

资本积累量和纪律率的概念。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单个资本增大的方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涵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趋势有密切关系。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需要的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态。

相对人口过剩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内容。“贫困积累”要广义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地工人生活条件虽有改善,但不会改变雇佣劳动关系和受剥削地位。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地产生、内容及表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地历史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出现某些新变化变不了这种历史趋势。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研究这两种类型再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2、资本积累的内涵、动因和本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量有哪些因素?

3、怎样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

4、个别资本增大有哪两种方式?它们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5、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

6、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主要阐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以及经济危机理论,揭示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7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涵义。产业资本循环运动顺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以及完成三种不同的职能。资本循环的涵义。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包括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形式、生产资本循环形式和商品资本循环形式。三种循环形式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片面性。

三、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周转及其与资本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但二者考察的侧重点和任务不同。

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一)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涵义。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的关系。资本周转时间长短的决定因素。

(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的涵义及其计算公式。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的关系。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意义。

三、生产的时间和流通时间

(一)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及其划分。劳动时间及其决定因素。非劳动时间及其具体内容。减少非劳动时间是加快资本周转的途径之一。

(二)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及其包括的内容。决定流通时间长短的因素。缩短流通时间是加快资本周转的途径之一。

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其划分依据和特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二)固定资本的损耗

固定资本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固定资本的折旧和更新。固定资本的折旧费与折旧率。

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涵义及计算公式。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一)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周转快慢影响预付资本总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四流动资本。

(二)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及其计算方式。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三)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流通的影响

剩余价值流通的含义。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加快剩余价值流通。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概念和联系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涵义。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三)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的涵义。社会总资本运动从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商品资本出发。

(四)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五)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和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再生产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从简单再生产分析开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的运用。

(二)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交换关系

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 是基本的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一)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以积累来扩大再生产的两个条件。

(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ⅡC;Ⅱ(C+M-M/X)>Ⅰ(V+M/X)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从可能变为现实,同样要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其之间的三个方面的交换过程。

(四)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这是基本的条件实现;Ⅰ(C+V+M)=Ⅰ(C+△C); Ⅱ(C+V+M)= Ⅱ(V+△V+M/X)+ Ⅱ(V+△V+M/X)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涵义。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本生产必然优先增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它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地增长。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地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什么是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读书有哪些因素?

3、什么是预付资本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4、什么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意义有何不同?

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各有哪些?

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中心内容是阐明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配及其具体形式,揭示各种具体形式剩余价值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和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借贷资本及其利息,银行资本及其利润,股票价格、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地租及其基本形式。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14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及其形成。生产成本与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研究生产成本的重要意义。

(二)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利润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一)利润率

利润率及其计算公式。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一切影响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因素都影响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影响因素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和市场价值形成

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手段和结果。市场价值概念及其形成。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形成

1、部门之间竞争的基础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而引起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是部门之间竞争的基础。

2、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途径和结果。平均利润率及其计算公式。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趋势。

四、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概念及其形成。生产价格与价值在质和量上存在的差别。生产价格规律不违背价值规律。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近代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和作用

(一)资本主义以前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是一种古老的资本形态。古老的商业资本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反映着简单身旁经济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近代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

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形态的条件。

(三)近代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

商业资本仍然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的作用:缩短商品售卖时间、节省商业费用、缩短产业资本周转时间,从而促进剩余价值的生产。商业资本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

二、商业利润和商业价格

(一)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及其来源。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商业资本家参与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的平均利润率计算公式。商业利润的实现。

(二)商业价格

商业价格的涵义。商业价格决定和影响因素。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对利润总量和商品售价的不同影响。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对商业部门不同企业获取年利润的决定意义。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的涵义。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是从社会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

(二)生产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涵义。生产性流通费用补偿的途径和源泉。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职工的剥削

商业职工帮助商业资本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职工的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划分。

第三节 借贷资本与信用

一、借贷资本的产生与特点

(一)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总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有密切关系。借贷资本是为获取利息而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反映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二)借贷资本的特点

借贷资本是一种表现为商品的资本。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流通形式。

二、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

利息及其实质。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

(二)利息率

利息率及其计算公式。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

三、信用及其形式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及其产生。商业信用工具。商业信用的特点。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特点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家的资本数量、周转和流通方向的限制。银行信用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2、银行及其业务

银行的概念。银行资本的构成。银行的业务。

3、银行利润和银行利润率

银行利润及其来源。银行利润率及其计算公式。银行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关系。银行资本家对银行雇员的剥削。

四、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一)股份公式和股票

股份公司及其产生。股票和股份资本。资本主义社会发行小额股票的实质。

(二)股息和股票价格

股息的概念。股票价格及其计算公式。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

(三)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

创业利润的含义。虚拟资本的涵义。虚拟资本在质上和量上与实际资本的区别。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和经营特点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不同道路。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特点。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

由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因此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在性质、内容和形式上有显著的区别。

(三)资本主义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租金包括地租和各种因素引起的各种费用,包括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有时还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以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

二、级差地租

(一)级差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的概念。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二)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

(三)级差地租形态

1、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2、级差地租Ⅱ

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含义。级差地租Ⅱ是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Ⅰ形态与Ⅱ形态的关系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实体都是超额利润。两者既相联系有相区别。

三、绝对地租

(一)绝对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

绝对地租的概念。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二)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三)当代绝对地租的来源

当代绝对地租来源:一是平均利润和工资的扣除;二是把农产品价格提高到价值以上。

四、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

垄断地租的概念。垄断地租的基础。垄断地租的源泉。

建筑地租的概念。建筑地租与农业地租的区别。

矿山地租的概念及其决定方法。

五、土地价格

土地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土地价格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思考题(Questions)】

1、什么是生产成本?研究生产成本有什么意义?

2、什么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商业资本独立存在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借贷资本?它形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什么?借贷资本有什么特点?

5、银行的信用业务有哪些?银行资本家是怎样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

6、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和来源是什么?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实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主要考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在战后的新变化。通过学习,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的经济实质及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基本经济特征及其新变化。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3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与调整的结果。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深层动因,它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垄断的形成

(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自由竞争及其引起生产集中的原因。

(二)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垄断的涵义。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必要性。

三、垄断组织的发展

垄断组织的概念。垄断组织形成和发展经历萌芽、不稳定和最后形成的三个历史时期。

四、垄断组织的形式

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主要短期售价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

五、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一)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主要是:在商品经济竞争条件客观存在;不存在绝对垄断;最终不可能形成一个垄断组织。

(二)垄断阶段竞争的表现

在垄断阶段客观存在垄断竞争、非垄断竞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竞争。表现在: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

(三)垄断阶段竞争的特点

垄断竞争在手段、范围和目的上均存在与自由竞争不同的新特点。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一、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一般基本特征的继续和发展

(一)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同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垄断的形成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垄断阶级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一般基本特征仍然存在。

(二)垄断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区别

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已有部分质变;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不同于自由竞争时期的一般特征,产生了以垄断为基础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

其原因是:垄断占了统治地位,决定了其它经济特征;垄断通过其它特征来表现;垄断通知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一)银行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工业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推动了银行业走向集中和垄断。银行业的集中是银行间自由竞争的结果。

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新变化: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概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统治;在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

三、资本输出

(一)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资本输出的含义。“过剩资本”的形成使资本输出有必要;许多落后国家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使资本输出有可能。

(二)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

资本输出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生产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实质。

(三)资本输出的作用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有不同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四、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国际垄断同盟的涵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重新瓜分世界的原因。

五、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殖民地的涵义及其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和附属国的斗争。垄断资本主义旧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

第三节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新变化

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发生新变化的原因:1、时代主义发生了转换;2、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生产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发展

主要表现在:生产集中和垄断广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出现了一种巨型大企业。集中和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大型混合联合企业。

三、金融资本统治进一步发展

主要表现在:银行规模扩大,出现了一些巨大的银行和银行集团;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垄断财团进一步增强;银行成为金融资本统治的一种新形式;银行经营范围国际化,跨国银行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增强。

四、资本输出出现新特点

主要有: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资本输出形式发生了变化;资本输出走向发生了变化;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国家资本输出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国家对外投资。

五、国际垄断同盟的新发展

跨国公司成为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

跨国公式及其特点。跨国公式成为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的原因。跨国公式的作用。

六、殖民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旧殖民体系瓦解、民族独立,但仍然没有摆脱少数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发达与不发达国际的经济关系代替旧殖民体系的宗主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关系,实质没有变。

第四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一、垄断利润和垄断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和垄断高额利润的涵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二、获取垄断利润和垄断高额利润的途径

(一)降低成本

(二)规定垄断价格

1、垄断价格的涵义

垄断价格的概念。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的概念。价格领头制。

2、确定垄断价格的制约因素

垄断价格不能任意规定,要受一些因素制约:商品价值;商品需求;市场竞争。

(三)垄断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的决定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在垄断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表现为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三、垄断利润和垄断高额利润的来源

垄断利润和垄断高额利润的来源只能是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具体包括:1、来自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垄断组织通过规定垄断高价占有中小企业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说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垄断组织通过对外投资和外贸榨取国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和本应归外国民族资本所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4、垄断组织还通过国家财政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思考题(Questions)】

1、垄断为何不能消除竞争?垄断条件下竞争有哪些表现和特点?

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高额垄断利润?获取垄断利润有哪些途径?其来源是什么?

3、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怎样实现统治的?

4、怎样理解银行的新作用?

5、如何理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是什么?

6、什么是跨国公司?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垄断价格有哪两种形式?为什么所垄断价格没有废除价值规律?

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主要阐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新特点、新现象、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性,认清其发展规律和实质。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作用。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3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马克思、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科学论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1、生产与消费的矛盾;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与私人垄断资本生产目的的矛盾;3、社会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的矛盾;4、科学研究的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局限性的矛盾。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按其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退潮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恢复时期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时期。

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

(一)新特点的表现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稳定的经常性的因素。国家作为实体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并成为其不可分割的内在因素。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有很大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取得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

(二)新特点的原因

根本原因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的结果。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一、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建立的途径。

二、国私共有经济

国私共有经济的含义和特点。国私共有经济建立的途径。国私共有经济的类型。国私共有经济在战后的新发展。

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经济

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干预和调节。外部干预的主要特点。外部干预的方式。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这主义表现在:部分地克服私人垄断资本兴办大企业的有限性;部分地克服私人垄断资本运动目的地局限性;部分地克服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地盲目性。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消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它不能根本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缩小的矛盾,并未阻止经济危机的爆发;它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出现普遍的“滞胀”现象,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状况,贫富差别在扩大。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运动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垄断资产阶段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

【思考题(Questions)】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形式?

2、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及其经济调节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

第九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矛盾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主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原因和矛盾,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其发展原因、矛盾表现,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矛盾及其历史趋势。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1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经济结构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

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战后经济复兴阶段;经济持续增长阶段;停滞膨胀阶段;经济低速增长阶段。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概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出现的两个明显的变化;劳动密集程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的自身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促使资本积累的急剧增长;引起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行调整

(一)产权调节

产权调节的涵义。产权调节的表现。产权调节的作用。

(二)国家调节

国家调节的含义。国家调节的政策。国家调节的手段。国家调节的作用。

(三)管理人本化、科学化

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论根据。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科学管理的理论及作用。

三、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度内也作出了新的调整。“政治民主化”和危机意识的增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日益明显。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矛盾

其主要表现:贫富鸿沟加深和两极分化扩大;经济危机频繁和衰退周期出现;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摆脱经济困境。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矛盾

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与剥削加强。

三、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南北问题的实质。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不懈斗争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的目标。

第四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将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作全面准备

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

【思考题(Questions)】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2、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3、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没有改变其历史趋势?

第十章 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重点分析国家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原则,政策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规律和运行机制。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目标及政策手段。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

一、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职能

国家经济职能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国家资产管理和运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涵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是克服市场经济机制自发调节局限性的需要;是克服微观主体短期行为的需要;是协调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

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主要职能

1、保持总量平衡,保持货币值稳定;2、制定国民经济规划和产业政策;3、提供公共服务;4、对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5、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6、制度收入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四、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及其发挥

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优势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优势的发挥

第二节 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原则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中目标

总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涵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内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意义。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1、物价稳定;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国家收支平衡;5、结构合理和优化

6、社会公平

二、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

一、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

主要内容:1、非选择性财政政策;2、相机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调整央行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

(三)收入政策

具体措施包括:1、强制性冻结工资和物价;2、规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四)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概念。产业政策是各国重视运用的一种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备广泛采取的原因。

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的涵义。经济杠杠及其作用。

(二)计划手段

计划手段的概念。计划经济的计划与市场经济的计划的区别。

(三)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的概念。法律调控涉及经济法、民法、行政诉论法和经济仲裁等。

(四)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的涵义。市场经济需要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特点和作用。

【思考题(Questions)】

1、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职能有哪些?

2、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政策和主要手段有哪些?

第十一章 当代市场经济的国际运行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本章教学重点阐述当代国际分工、商品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劳动力国际化、科学技术国际化、信用国际化以及国家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原因、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代市场经济国际化的表现、运行特点及其规律。

【教学重点(Key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当代国际分工及经济全球化。

【课时安排(TeachingHours)】

课堂讲授:1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Outline)】

第一节 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当代国际分工出现新特点的原因。当代国际分工出现新特点的表现;出现了工业国之间分工居主导的新格局:出现了新兴高科技与传统工业部门的新国际分工;出现了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的趋势;出现了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的新格局;出现了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新变化;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新变化;国际分工的形式和领域发生了新变化。

三、国际贸易及其在当代的特点

(一)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国际贸易的涵义。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联系和区别。

(二)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导垄断阶段后,国际贸易呈现许多新特征:第一,国际贸易总的垄断统治;第二,资本输出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第三,国际贸易的规模、商品结构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以下一些新特点:第一,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规模空前扩大;第二,国际贸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三,国际贸易向广阔的领域扩展;第四,南北贸易地位变化以及发达国家贸易摩擦加剧;第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地区贸易集团有明显发展趋势;第七,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加强。

四、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

(一)国际价值

国际价格和国际价值的概念。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量是有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按国际价值交换。影响国际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国际价格

国际价值表现为国际价格。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世界市场上的实际商品交换价格是以商品生产价格为基础。国际生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按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第二节 生产要素国际化

一、产业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一)产业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原因

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涵义。产业资本国际化是战后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显著特征。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第二,国际分工的空前发展;第三,新科技革命引起交通和通讯便利。

(二)产业资本国际运动的新特点

产业资本国际化使资本循环具有不同于国内运动的新特点:1、在购买阶段,扩大货币资本的来源,雇佣多国籍工人,购买的生产资料也具有国际性;2、在生产阶段,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使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更有弹性;3、在销售阶段,以全球为市场,获取更多利润。

二、借贷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一)借贷资本国际化及其产生的原因

借贷资本国际化的涵义。借贷资本国际化产生的原因。

(二)当代借贷资本国际化的新发展

战后借贷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当代借贷资本国际化发生许多新变化的表现:第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给货币资本国际运动增加了新内容;第二,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组成为国际借贷资本的行为主体;第三,新型国际金融市场为国际借贷资本活动中心;第四,国际以提供借贷为主的借贷资本输出的形式很流向发生了新变化。

三、劳动力和科技进一步国际化

(一)劳动力的国际化

劳动力的国际化的涵义。当代劳动力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二)科技的国际化

科技国际化的涵义。科技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科技国际化的方式。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在当代加快进程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缘起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经济全球化使一种历史现象。经济全球化起伏过程。

(二)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原因是: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网络经济使资本国际流动和贸易往来更为便捷;第二,发达国家为摆脱“滞胀”困境,对经济放松某种管制;第三,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二、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世界贸易增长迅速。世界投资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市场活跃。

(二)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使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推动的。金融自由化在全球化中起核心作用。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媒体和传播者。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三、当代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

(一)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二)地区经济集团化

地区经济集团化的涵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三)经济一体化、地区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通过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集团化逐步实现。地区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最高层次的表现。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全球化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多极化的发展

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实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同时并存。发展中国家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才能发展自己。

【思考题(Questions)】

1、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地区集团化?它与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关系?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及其与多极化并存的趋势?

相关话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名称(英文):Classical Works of Marxism课程性质:□公共课■学位基础课/核心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无修读对象: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方旭光办公地点:学院楼A4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哲学前沿问题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文):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研究课程名称(英文):Special study ofphilosophy cutting-edge issues and contemporary West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重大理论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
    《重大理论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中文):重大理论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名称(英文):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位基础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修读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赵子文办公地点:A42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中文):当代资本主义研究课程名称(英文):Special Topiconcontemporary capitalism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位基础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无修读对象:2012级研究生 任课教师:于治国办公地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名称(英文):课程性质:■公共课□学位基础课/核心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修读对象: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赵子文 黄玮 邬思源办公地点:学院楼A423 A425 A417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课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课程名称(英文):课程性质:□公共课■学位基础课/核心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读对象: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潘宁办公地点:学院楼A楼412室答疑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王朝科《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方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190.001.3课程名称(中文):政治经济学课程名称(英文):Political Economics课程性质:■必修 □选修 □辅修预修课程:无修读对象:本科生任课教师:王朝科、于治国、林玉妹、张耿庆办公地点:A411(于)、A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文):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位基础课/核心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等修读对象:研究生任课教师: 李秀敏 办公地点:学院楼A422 答疑时间:周五下午 联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课程名称(英文):课程性质:□公共课■学位基础课/核心课 □选修课预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读对象:硕士研究生任课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研究生教学方案《政治经济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政治经济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教学方案(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文):政治经济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名称(英文):Monographic studies on frontier issues of politicaleconomy课程性质:□公共课□学位基础课/核心课  ■ ...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免费考研网 201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