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简介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原上海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成立于1987年,由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教研室的部分骨干教职人员组成。在免疫学前辈林飞卿教授、何球藻教授的带领下,全体教职人员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已形成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创新科学研究的学术梯队。现任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为熊思东教授,有在职教师11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专业技术及教辅人员5名,免疫学客座教授3名,已编写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教材8本。承担了学校各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各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高职)的教学,每年授课学生数逾1000人次。在教学上形成了严谨、有序的特点,即以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正副教授为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同时将实验课与理论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开设以拓宽知识面、介绍免疫学最新进展为特色的本科生选修课及成人继续教育。在科研上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着分子免疫学、肿瘤与移植免疫学、自身免疫病研究。有熊思东教授课题组新型疫苗的分子设计,趋化蛋白在某些重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何球藻教授课题组器官移植耐受的研究,HER2/neu原癌基因DNA疫苗的研究;吴厚生教授课题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启动原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卫生部基金4项,上海市科委项目8项及其它基金资助10余项。曾荣获全国科技重大成果奖,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42名,在读博士生7名,硕士生11名,每年计划招生博士生2-3名,硕士生4-5名。

师资力量

  本系拥有一只年青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5岁,其中近90%为归国留学人员。每位教师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专长。以下是本教研室一些主要的教授与副教授的介绍。

熊思东 教授
熊思东教授,江西南昌人。曾任国家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免疫学及微生物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8年间曾分别在法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及美国加州大学作博士后、访问学者及访问教授。
熊思东同志自1987年起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教授,先后讲授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的医学微生物学现代微生物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医学免疫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分子免疫学基础医学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授课总学时近240学时;作为博士生导师,带教和协助带教硕士生、博士生17人;作为教研室主任,组织了医学免疫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本科教学中进行了"自学-重点讲授-讨论-归纳"为模式的教改,在研究生教学中提出"突出两头,重在思路"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引起较好的反响,受到学院、学校的好评,上医校报也曾予报道。在科研上,熊思东同志主要从事病毒性疾病的分子病毒学及分子免疫学研究,侧重于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其分子治疗对策的研究。先后参加了11项国内及国外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及科技启明星后计划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并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一次。鉴于熊思东同志出色的工作成绩和成果,1993年熊思东同志被破格越级晋升为正高级研究员,并先后入选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和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曾荣获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等称号;获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二等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储以微 副教授
储以微副教授,上海市人,1989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攻读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为著名免疫学家何球藻教授。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肿瘤系研究深造;1997年在俄勒冈州医科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实验室进修。1998年回免疫学系工作,2000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党支部书记,上海免疫学会理事。
储以微副教授长期从事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系统教授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免疫学课程,获上行基础医学奖教金一等奖。研究方向主要为肿瘤免疫学,负责和参与了多项研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植入载有抗原的海绵中收集肿瘤特异性T细胞方法的应用”; NIH研究基金“肿瘤多肽抗原诱导的CD8+CTL的体内外抗瘤效应”;经美国FDA批准的“基因转染自体肿瘤细胞诱导并在体外大量扩增肿瘤特异性T细胞,过继转输治疗黑色素瘤与肾癌的临床研究”,并参加了美国免疫学年会,在会场做简短报告及板报。回国后,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申请到CMB专项基金,上海市科委“联合利华”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作为第一作者,已发表文章十余篇。
 
 

王 缨 副教授
王缨副教授,1970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8至1993年就读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1996至1998年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1998至2001年在德国ULM大学攻读人类生物学博士学位(Ph.D.),2000年10月以优异成绩(NMAGNA CUM LAUDE)获博士学位。随后进行了半年的博士后研究。2001年4月来到免疫学系工作,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科研秘书。
王缨副教授在免疫学系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工作。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医学免疫学等四门课的理论课教学。科研方面1998-2001年在德国其间主要进行一项德国国家研究基金(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的研究,内容是与调亡有关的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2001年4月回国后方向定位于T细胞的活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包括Th细胞的极化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上海市曙光计划(2001-2004)﹑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2002-2005)﹑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目前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三篇。喜爱阅读和旅游,熟读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高罗佩等的作品以及各类传记作品。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