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卢英顺老师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卢英顺
副教授 博士
简历
卢英顺,男,汉族,安徽无为人。1962年12月25日生。1986年7月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同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于1989年7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于1993年9月考回复旦大学中文系,再次师从胡裕树教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于1996年7月毕业,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研究范围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问题、现代汉语语汇学也有所涉及。近年对认知语言学颇感兴趣,现在多从认知的角度思考现代汉语语法等方面的问题。
所开课程
曾经和正在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应用写作”、“语法修辞”、“语言学概论”、“汉语语法学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学”,“马氏文通精读”、“语言学专题研究(研究生)”。还给本科留学生开设“专业汉语”。现在主要从事“语言学概论”和“专业汉语”的教学工作。
科研成果
参编教材、著作
1. 刘汉城主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0
2. 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4
3. 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6
4. 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山西:书海出版社,1998
5.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第六章语用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独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部分论文
1. 分号在各种复句中的运用,语文学习,1986,8
2."然而"等可以用在递进关系复句中,学语文,1988,1
3.动词和介词划界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88,2
4. 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中国语文,1991,4
5. 关于"他谁都不相信"及相关句子歧义问题,学语文,1993,2
6. 试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问题,汉语学习,1993,4
7. 关于"了1"使用情况的考察,安徽师大学报,1994,2
8. 重读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3
9. 副词"只"和only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比较,汉语学习,1995,1
10. 评方光焘语法论稿营口师专学报,1995,2
11. 语义指向研究漫谈,世界汉语教学,1995,3
12. 关于主语问题的几点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4
13. 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4
14. 现代汉语词类二题,汉语学习,1997,5
15. 从移入的"料理"谈起,语文建设,1997,10
16. 词类划分:(广义)形态和原型理论的嫁接,载范晓、李熙宗、戴耀晶等 语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7. 试论普通语言学的形态问题,云梦学刊,1998,3
18. 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宜合为一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2
19. 一部系统研究现代汉语"体"问题的著作――读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辽宁师专学报,1999,5
20. 汉语定语位置上代词句内同指现象考察,杭州师院学报,2000,1
21.“第二届全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综述,汉语学习,2000,2
22. 一部系统研究现代汉语“体”问题的著作 ――读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0,2
23. 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3
24. 关于“意合语法”和“语义句法”问题,语文论丛(6),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0.
25. 关于主题的来源问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26. 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27 .论趋向动词问题,徐州师范大学,2001,1
28.“下去”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载语法研究和探索(11),商务印书馆,2002,
29.把字句的配价及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pp37-45
30.说“通过”,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pp11-16
31.认知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
32.语言理解中的邻近性原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477-482页
33.“上来”句法、语义特点探&析,陈昌来主编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学林出版社,2005,87-97。
34.知图景与句法、语义成分,复旦学报,2005年第3期,pp197-202
部分论文提要
1.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安徽师大学报,1996,4
提要:本文从多角度对副词"只"的语义指向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由此造成的有关歧义问题,提出了两条语义指向原则:话题优先原则和邻近原则。文章还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只"的语义指向特点对一些句法变换的制约,并试图阐述了制约原因。
2.词类划分:(广义)形态和原型理论的嫁接,载范晓、李熙宗、戴耀晶等语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提要:本文认为,词类划分问题的关键是要认清词类范畴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本文首先对词类范畴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词类范畴属于原型范畴。进而指出,传统的词类划分方法与词类范畴的这一特点是不适应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词类划分的操作方法:根据典型词的典型特征,确立不同词类的参照系,再根据"相似度"来判断某个词的词类。根据这种操作方法,某项特征对某个词归属某一类不是必需的。这就避免了传统词类划分过程中所处的尴尬境地。
本文还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词的功能增益和兼类的根源,论述了词的功能退化和功能转移问题。"功能增益"是指,语言中的一部分词除了具有原先的形态特征又临时获得另一(次)类词的某些形态特征。这一现象与事物的多面性相关。当类似这些功能增益现象逐渐增多时,就有可能从临时活用转向兼类。词的"功能退化"指的是某个(些)词原有功能的逐渐丧失。退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功能增益,其结果往往是,一方面,原有功能逐渐退化;另一方面,新的功能逐渐增益。这种退化和增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即原有功能的消失和新功能的出现。这种转变结果就是"功能转移"。因此,词类与词类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
文章还就原型分类与传统分类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分类中的"必有功能"和"非必有功能"术语在原型分类中是不必要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也只是在确立参照系时起作用,参照系一旦确立,就不再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3.试论普通语言学的形态问题,云梦学刊,1998,3
提要:形态研究是普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迄今为止,我国普通语言学对形态的研究是建立在印欧语的基础之上的,而印欧语的形态又往往通过屈折形式来表示,这一现象严重约束着人们对形态的认识,认为只有词形变化才算是形态。因此,在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汉语没有形态,进而得出"汉语没有语法"、"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等错误的结论。
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以翔实的材料,首先充分论述了狭义形态的实质:它是标示功能的,是功能的反映;同时也指出了运用狭义形态划分词类的缺陷。进而以共时和历时材料为依据,运用类比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证了语序、虚词的语法作用:在表示语法意义方面,它们与狭义形态是相通的,只是所采用的手段不同而已;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汉语和印欧语一样也有自己的语法,汉语的词也是可以分类的,只是分类的依据不是词形变化,而是词与词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力和相互结合关系(这对其他语言也适用,具有普遍性)。
本文的形态观,不是普遍认同的狭义形态观,而是广义形态观。以此为基础,本文把形态分为屈折形态和非屈折形态两大类:屈折形态以传统所说的狭义形态为标志,非屈折形态则以语序、虚词为标志。进而论述了屈折形态和非屈折形态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了屈折形态的消失何以会导致非屈折形态的产生。
本文还从功能主义角度,就不同语言对形态的选择情况作了解释。任何语言要想达到表义的目的,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形态标志,这是强制性的;但不同语言在形态的选择上可以有所不同。如果单纯从表义的明确性来看,同时受屈折形态和非屈折形态约束的语言再理想不过了;但从认知方面来看,这样的语言编码会有过多的羡余现象,不符合语言运转的经济原则,因而不利于人们对该语言的掌握。因此,语言对形态的选择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文章还就汉语形态的个性差异作了简要的描述。
4.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宜合为一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2
提要:本文对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重新进行审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指出传统两分法的根源和不足,从而主张汉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宜合为一类,同时指出合类的好处。
5.汉语定语位置上代词句内同指现象考察,杭州师院学报,2000,1
提要: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考察了汉语定语位置上同指代词句内同指的隐现情况,进而将同指分为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两种,探讨了同指代词强制性出现的条件;余论部分指出可将定语位置上的同指代词看作一种参数,它的出现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6.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3
提要:本文讨论现代汉语“延续体”的有关问题:“延续”的内涵;延续体的标志有两个:“下来”和“下去”。表示“体”意义的“下来”“下去”,它们由于是动词功能扩大化的结果,所以还保留着动词的某些语义特征,因而含“下来”“下去”的句子所表示的事件必须具有“延续性”和“动态性”。同时还揭示它们作为动词和体助词在用法上的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以心理空间为参照点,后者以心理时间为参照点。参照点的不同决定了“下来”和“下去”用法上的不同。
关键词:延续 心理空间 心理时间 功能扩大化
7.关于主题的来源问题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提要:关于汉语主题的来源,普遍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添加上去的,另一种是移 动而成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不足,并指出主题是在动态运用过程中选择的结果,不存在移动问题。
关键词:主题 话题化 动态运用 语用
8.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1
提要:比喻是汉语中极为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对喻体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如相似性、民族性和熟悉性等,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同时引入了“特征联想度”等概念,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喻体的连用和比喻特征的隐现等问题。
关键词:比喻,认知,特征联想度
9.论趋向动词问题 徐州师范大学 2001,1
提要:“趋向动词”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似乎为大家所认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本文以“起来”、“下去”和“下来”为例,从句法、语义角度对它们进行考察,发现:在共时平面,它们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因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趋向动词,应该将它们进行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关键词:趋向动词, 句法, 语义
10“下去”的句法、语义特点探析 载语法研究和探索(11),商务印书馆,2002,2
提要:“下去”的句法、语义特点比较复杂,句法上,它呈现出从表示“位移”的动词到体标记的连续统状态;语义上,它可以表示“位移”、“延续”、“状态的获得”等意义。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
关键词:趋向动词,下去,认知,结构隐喻,语法化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