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官网陆续发布子规划简要介绍,共同展望华政园美好未来,为学校成为卓越法治人才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的领航院校,为实现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建设一流政法大学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笃行致知、明德崇法”为核心内容的高雅学府建设,展现爱国荣校、理性批判和正义温暖的华政气质,培育五育融合的校园文化,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和一流政法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二、基本思路
坚持大学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师生成为文化建设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充分发挥师生和校友的主体作用,使高雅学府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师生。
坚持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需要发展相统一,服务国家社会法治建设。将爱国荣校、理性批判和正义温暖的华政气质传承下去,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需求。
坚持文化、制度建设与环境构建相和谐,推进“美丽、绿色、平安、智慧”的高雅环境文化建设。活化长宁校区历史建筑资源,推动两校区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深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
三、主要目标
举旗帜,加强国情校史教育。弘扬爱国荣校的红色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大学使命。充分挖掘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拓展校情校史研究深度,以史明道,抢救口述“活历史”。

强制度,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完善高雅学府建设组织机构和政策措施,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强化校院两级协同。坚持依法治校,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氛围,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校务公开。

兴学术,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创新能力。以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平台,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及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开发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加快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外文网站建设,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校留学,邀请国外大家来校讲座交流,逐步建立完善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机制。

育新人,提升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能力。继续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拓展传播辐射面。丰富学生大学人文之旅,举办高水平系列讲座、特色读书会等活动,坚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搭建校际、区域间交流平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扩大志愿服务工作覆盖面和校园公益影响力。努力创建校友文化,搭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桥梁。

铸师魂,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大力宣传师德典型,展示优秀教师为人为师为学等方面的风范。规范学术道德建设,完善制约学术失范的规章制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美环境,建设美丽、绿色、平安、智慧校园。积极构建“美丽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四位一体的高雅环境文化。活化利用优秀历史建筑,倡导“绿色校园”,建设节能型校区。推进节能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学校文化场馆运行维护机制,推广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使用。加大校园安全工作力度,探索校园综合防控机制。

展形象,塑造文明、进步、法治、创新的大学形象。形成校内思想共识,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树立学校良好的舆论形象。整合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矩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组建网络信息队伍,强化思想文化传播能力。建立外宣多样化常态化沟通方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三、实施路径
注重价值引领,共筑“理想信念教育工程”。
持续开展国情校史教育。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持续开展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实景微党课等品牌项目。活化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群,推动华政口述史建设的长期化、系统化。探索重要时间节点仪式教育新模式,在交谊楼、六三楼前举行上海解放日、五卅日的仪式教育。进一步构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育人体系。通过“同上一节课”和“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以美育人,美美与共”教学展览,形成一系列成体系、有影响、受欢迎的高水平文化讲座。进一步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和校友文化建设。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和教师培育体系;着力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发挥优秀校友示范引领作用。

凝练特色文化,打造“法治文化提升工程”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创新能力。推进我校特色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积极加强与国际国内法学知名****、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学术交流合作。推进“华政学术成果海外数字出版”项目。持续做好科研贡献奖评选等工作。着力打造“东方明珠大讲坛”等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加快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着力构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特色育人体系。开展模拟法庭竞赛训练和法律助理等各类法律实践活动,打造“联合大思政”项目。开展“双创燃梦”项目,建设与法学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各类创新创业学生团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志愿服务、仪式教育等载体,开展法治文化主题教育。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开展法治精神、契约文化、职业操守教育。利用图书馆各层大厅、馆舍走廊、阅览室、书库白墙等公共空间建设“法治文化长廊”。组建“明珠”法治宣讲团,积极引领学生法律援助走进中小学,开设科创走廊等共建单位志愿服务窗口。

推动铸魂育人,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积极拓展文化传承载体。加强新媒体网络矩阵建设,开发大型活动“网络直播”功能,鼓励培育建成工作室,推进互联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以“红五月”、体育嘉年华等为代表的校内大型文化活动。积极拓展和发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途径,打造话剧《雷经天》等原创精品力作。完善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志愿服务。不断深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融合。将法律援助等课程实践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积极推动书香华政建设和组织“雕刻时光”艺术沙龙,在开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发放红色书目、法律读物、科学读物等。通过外语学习文化中心“一中心+两平台+三团队“的运作模式,建设外语学习中心。建设美丽、绿色、平安、智慧校园。通过图书馆特色阅览室建设、生活园区法治文化环境改造和“园区客厅”松江生活园区整体布局规划项目,加快智慧教室建设步伐。着力拓展校园文创产品品类,将校史馆二期多功能室打造成为文化沙龙新地标。着眼开发和建立融合展示和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新媒体平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加大两校区文化传承。启动长宁校区建筑提升工程,挖掘长宁校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华东政法大学乃至整个上海市独特的文化地标。在松江校区和长宁校区建筑风格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加强两校区文化血脉联系,厚植华政情怀,加强师生爱校荣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