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五”期间是学校建设“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学科格局,全面实现“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开展调研论证,集思广益、广聚共识,学校编制形成由规划纲要,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园基本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9个子规划,以及17个学院规划组成的华东政法大学“十四五”规划体系,简称“1+9+17”规划体系。
今起,官网陆续发布子规划简要介绍,共同展望华政园美好未来,为学校成为卓越法治人才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的领航院校,为实现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根本任务,弘扬华政“学术卓越”精神,继续巩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的建设格局,保障法学、政治学等学科高水平发展,促进多学科融合,实现学科集群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科研考核制度,营造更加优越的从教环境,鼓励教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勇于回答时代项目,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产生更多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二、发展思路
(一)学科建设
1.强化战略服务功能,聚焦重点建设领域
2.坚持“法科一流、多科融合”,走出有特色的学科建设路径
3.面向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
4.回应教育对外开放方略,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二)科研与社会服务
1.坚持党管科研与社会服务
2.坚持学术兴校
3.坚持评价改革引领学术高质量发展
4.坚持服务导向
三、发展目标
1.学科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将学校建成勇担新时代使命的一流政法大学,培育德法兼修的卓越人才,集聚才识卓越的学术团队,形成理论与战略价值兼备的学术成果,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建设成效更加显著,整体学科声誉有新提升,富有特色的“新文科”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
至2025年,法学学科稳居国内顶尖,在权威学科评估体系中进入最高等级;政治学学科整体位居全国前列,相关特色领域达到全国领先,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科在特色领域建成国内学术高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水平提升,部分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法学+”“政治学+”融合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2.科研与社会服务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学术评价,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依托重点学科建设,聚焦重点领域与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形成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推介和宣传,提高学术成果质量和传播力。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理论研究重大前沿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再上新台阶。改革创新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机制,培育和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对接法治中国建设,聚焦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推进社会服务能级提升。智库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智库成果水平不断提升。发挥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特长,促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建成更多具有全国和区域影响力的研究服务平台。与各界校友和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校友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形成共同助力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总体任务
(一)学科建设
到2025年,实现学科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各学科在学校整体的事业发展中找准定位,形成良性互补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巩固发展以法学学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强化在国内国际的领先地位,彰显品牌与重大影响力;重点扶持发展势头强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支持建成博士点或深化博士点内涵建设,在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积极探索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法学+”“政治学+”交叉建设路径,形成有特色的增长点;大力鼓励回应中国实践与技术革命的“新文科”建设。
(二)科研与社会服务
1.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1)坚持正确导向,推进科研育人
(2)突出质量导向,合理评价科研成果
(3)确立学术共同体评价,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4)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价
2.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
(1)探索科研项目全程化管理机制
(2)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有组织科研活动的开展
3.进一步提升青年师生的科研水平,充实科研后备力量
4.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能级
(1)以重大重点课题培育为抓手,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
(2)发挥学科优势,主动积极参与地方、国家立法
(3)立足当前基础,全面对接校外资源,加强协同合作力度
5.以****为核心,加强智库建设,提升智库成果的影响力
6.加强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提升学术期刊办刊水平
(1)加强高端科研平台的建设
(2)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管理凝聚科研资源
(3)着力提升学校学术期刊办刊水平
7.充分发挥学校智力资源的辐射支撑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合作
(1)积极加强对外高层次的合作
(2)形成“区校联动”机制
(3)强化社会合作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学科建设
1.强化战略牵引,明晰学科建设导向
促进产教学研一体化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融入产业、行业,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所形成的现实需求。着力在涉外法治、信息科技法治等方向上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智库平台。
2.遵循改革驱动,确立“新文科”发展路径
在继续支持法商融合、法律与社会发展、法律语言与翻译等多科融合模式基础上,探索文科与理工医科的深度融合,支持智能法学、卫生健康法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回应国家需求,重点发展国家安全学等学科。
3.加大对外开放,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国际教育学院,支持国际合作研究的平台建设,支持出版发行《法学》英文刊,鼓励师生科研成果的国际发表,不断提升教育开放发展的水平。
4.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厘清学院、学科、平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科建设二级管理改革,明确由学院担负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责任,完善学科成员归属制度,规范学科带头人的选任、调整与管理。
(二)科研与社会服务
1.加强对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领导
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工作指示,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活动置于学校党委的领导之下。发挥党委在学校基本学术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学术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出台、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遴选和推荐、重大学术攻关项目的管理、智库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合作等方面的领导作用,确保学术活动在正确的政治轨道上开展。
2.强化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强化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形成工作清单和推进进度表,全面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科学落实。
3.积极推进规划的落实
加强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的沟通联系,围绕规划总体目标和重点举措,做好与学校规划的衔接协调,形成合力,推动规划落实落细。
4.重视规划绩效评价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对规划主要指标内容的预期性结果进行预判分析,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力度。优化规划的绩效考评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5.加大相关资源保障
围绕规划的实施,加强人才、经费等要素保障,优先保障和支持重点工作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助推规划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完成既定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