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建设研讨会”在我校长宁校区举办。会议由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上海市教委、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汉商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及我校刑事诉讼法部分教师参加会议。会议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组织管理、评估体系、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五大方面展开研讨。校长叶青教授主持会议。
叶青介绍了刑事诉讼法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课程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总渠道、总阵地,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优化课程建设,通过抓课程建设来提升教育质量。学科知识传授、专业人才培养,都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教学的保障。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刑事诉讼法课程,离不开社会各界专家****、仁人志士的关爱和支持,召开本次会议,也是为聆听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将华政诉讼法教研团队建设好,将诉讼法课程建设成为真正的一流课程。
在专家指导环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束金龙处长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地方对“双万计划”的部署和推进情况。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配备经费、成立教学指导专家组进行指导,推动学科专业管理目录的建设。上海市在一流学科专业申报、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佳绩。上海市教委探索建设教育教学一网通管数字化平台。束处长认为,学科专业教材的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内涵新思想,才能使专业课程建设得更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卞建林教授对我校刑事诉讼法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表示祝贺,并围绕刑事诉讼法学本科教学内容谈四点看法。一要注重本科教学,注重顺应形势的变化;二要注重把最新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进课堂;三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司法实践一线去感受和体会;四要注重发掘对于本专业具有研究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西南政法大学孙长永教授从刑诉法专任教师、基层教学单位建设等角度,提出几点看法。一是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采取保障、惩戒等多措并举方式,把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基层教学组织应当开展定时集体学习、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学研讨和业务学习;三是课程教学团队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有针对地研究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一流课程教育团队的每一个老师,应该争做“四有”好老师。
在研讨交流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杜文俊教授分享他的经验,认为“课程优起来,老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有机联系。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深入浅出地展示了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两个课堂结合法”和“情境教学法”可提升课程教学的生动性、深刻性。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林喜芬教授谈了自己的体会:一是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并意识到刑事诉讼法学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二是学术研究如何反哺教学,保持知识的开放度,让学生更好接受;三是如何从竞争的角度来讲好刑事诉讼法,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上海财经大学秦策教授分享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从如何使教师真正把教学放在一个中心位置,到课程建设如何体现统一化、个性化,再到课程建设如何开拓新特色展开,秦教授娓娓道来,指出教师在讲述好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同时,应更新发展教学理念。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登谅教授结合自己长期在一线从事刑诉法教学的经历,指出一是协调好刑诉法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法学与非法学课程的关系;三是权衡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四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海锋副研究员表示,教学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特点,老师应该及时切入和回应热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樊传明副教授提出:一是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导向是基础教育、博雅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二是本科生法学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的逻辑展开:是从概念和原理出发再到法律文本和司法实践,还是先关注实践中已有的法律争点然后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白翔飞律师结合模拟法庭竞赛的指导经验,提出优秀老师的优质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使学生保持兴趣。模拟法庭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实训教学,呼吁学生关爱老师,学校能够给优质教师更多的支持。
在校内老师交流阶段,陈邦达、王晓华等老师结合本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分享了经验。

叶青总结会议并指出,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应该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的政策机制,最终形成以责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建设体系。
来源|诉讼法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