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四五”期间是学校建设“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学科格局,全面实现“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开展调研论证,集思广益、广聚共识,学校编制形成由规划纲要,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校园基本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9个子规划,以及17个学院规划组成的华东政法大学“十四五”规划体系,简称“1+9+17”规划体系。
今起,官网陆续发布子规划简要介绍,共同展望华政园美好未来,为学校成为卓越法治人才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的领航院校,为实现一流政法大学建设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
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0000人以内。
本科生:至2025年,学校在校本科生数不超过12000人。继续适度扩大法学等优势专业招生规模,提高法学专业招生人数占比至50%以上。
研究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平均以每年400名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25年,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力争达到750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00人以上,硕士研究生7000人;非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占比至30%;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约48%,专业学位占比约52%;法学类和其他学科门类专业招生规模比控制在1:0.6-0.7。
留学生:至2025年,在校留学生规模达750人,稳步扩大法学和政治学专业留学生规模。
二、主要发展目标
-升级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新体系;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格局;
--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突破;
--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新机制。
三、重点任务与主要举措(“七个聚焦”)
(一)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体系
完善大思政体系,提升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落实体育、美育、劳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加大“中国特色”体育类、艺术类通识课建设力度。落实和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导师指导行为指导,健全导师评价机制。
(二)聚焦人才培养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推动新文科、新法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攻坚,推进新文科、新法科建设,完善“法学+”“+法学”等复合型专业建设。完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布局,积极申报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筹划申报法律专业博士、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等专业博士学位点。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制定)工作,全面推动研究生教学方式向研讨式、辩论式转变,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加快一流课程教材开发,聚焦“四新”加强课程建设,构建金课课程体系,健全小班化教学模式,建立教材建设奖励制度。提升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水平,建设一批品牌实践实训平台,强化“国际-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五级学生竞赛选拔体系与“专业培育-公开选拔-重点训练-竞赛提升”学科竞赛训练体系建设。
(三)聚焦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发展,加快培育卓越涉外法治人才
加快培养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大力建设法律硕士专业(涉外律师方向)试点高校,建设涉外法治学科专业,启动“本硕贯通”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双语多语型涉外法治人才,探索优秀“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孵化机制。加快培养对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需求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对经贸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和海商海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进行分类分方向培养。加快培养对接“科创中心”建设的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和科创法律服务人才,建设“一区一港一廊”科创型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四)聚焦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荣誉学士学位项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全面升级卓越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本硕连读卓越实验班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力度,实施“明珠计划”,完善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持续推进国家级-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学院参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聚焦现代科学技术赋能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加强智慧教学新基建,加快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和在线学习平台,智慧教室覆盖率提升至20%。培育在线教学新生态,推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革命,加快MOOC课程建设和校内SPOC课程建设。探索数字化教育治理新模式。全面深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服务“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大数据监测平台。
(六)聚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健全”的本研招生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博士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制招生方式,逐步提高硕士推免生招生比例至40%。建立健全“五育并举”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推动课程过程考核全覆盖,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学位授予抽检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多维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推动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平台,实行学分制教学培训管理制度,实施青教赛人才蓄水池计划,实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支持建立研究生导师工作坊制度。建立健全“完整闭环”的校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从招生到毕业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全链条闭环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质量保障体系。
(七)聚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具有华政特色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四级网络体系,定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丰富资助育人形式,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推进分类就业指导,完善重点群体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