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让青年人认识真实的法律世界 法检校首次联合举办“加法”演说会_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04

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由我校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的“加法”(PLUS)演说会在长宁校区小礼堂举行,现场400多名来自上海、江苏等地法院、检察院嘉宾以及我校师生参加了这场主题为“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演说会,共同聚焦如何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讲话精神。演讲会网络平台2小时内仅腾讯和智合直播就有30万+人次收看活动。活动开始前,我校党委副书记唐波会见了来自活动共同发起单位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陆卫民,政治部副主任卫建萍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阮祝军,交流了法检校三方合作进展和工作经验以及未来合作方向。此外,当天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上海市司法局宣传处处长姜岸,市高院机关党办主任仇建芳,市检察院机关党办主任陈伟雄和党的十九大代表、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官施净岚等。






此次“加法”演说会围绕“法学教育”主题,由来自上海市法院和检察院系统的年轻法官、检察官,以及我校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韩强教授、法律学院大四学生袁铭蔚等8位演说者者共同主讲。据悉,2015年,“加法”(PLUS)演说会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发起,其英文含义取自Pro、Legal、Universal、Share的首字母,寓意专业、法律、大众和分享。如今,“加法”(PLUS)演说吸引了众多青年法律人参与,打破了高校和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更多青年人认识到真实的法律世界。






演说会发起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副处长、团委书记李则立表示通过一群年轻法律人的思维和视野深度的展示,用听众听得懂的方式分享法律专业成为PLUS演说会的初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团委书记楼俊介绍,2017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团委正式加入PLUS演说会,吸引超过150余名法检两院青年报名,经过5个月的筹备,10位选手进入决赛,获得了21万+人次的网络直播点击量。2018年的PLUS演说会首次走进华政园,成为国内首创、法检校共同主办的法治教育领域视频直播+线下演说会。



法律规则是抽象的,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

一位老人育有四个子女,子女们轮流赡养老人。老人百年之后,每一个赡养老人的子女都拿出了不止一份遗嘱,遗嘱内容都是百年之后名下财产全部给拿到遗嘱的那个子女……法律规定以订立时间最后的那份遗嘱有效。但是审判法官却犹豫了,担心这样会把关系融洽的大家庭折腾得支离破碎,最后选择了“磨破嘴皮子”的调解,而且这样纠结的基层法官并非个案。

为什么法律上一清二楚的案例,却让民事审判的法官们再三斟酌?法律到底是应该定“分”止争,还是定“纷”止争?我校1997级毕业生、长宁区法院互联网审判庭庭长章晓琴认为,尽管从法律上,法官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权利义务的准确界定来停止纷争,已经由生效判决作出裁判的纠纷不再具备法律上的可诉性,不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纠纷”。但是作为法官,也会努力做很多社会层面“定纷止争”的调解工作,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因此,需要在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意识到:法律纠纷内核是法律问题,但外层包裹着人情、伦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



就像PLUS演说会教练、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公诉处检察官陆锋所说,现实版办案不是一道司法考试的选择题,只要选择一个定罪量刑就可以了,不能“就案办案的”,“案结事了”是基本要求。他分享了一桩牵扯出了房屋权属、经济纠纷、土地性质、老人赡养、子女就业,甚至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案例。这样的案子对于检察官来说,绝不是仅仅做好刑事定性就够了,而是要一趟趟跑、一遍遍说、一次次听,让法律、权益、人心、人情各得其所。所谓国情现实,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它包含着社会环境、理念习惯、经济水平、道德传统乃至历史人文的纠葛与冲突。法学教育,就是要将法治种子种在国情现实的土壤里,让种子理解和适应土壤。只有尽早地感知和体会它,尽早地理解和尊重它,才能尽早地让信念的种子破土而出,才能谈得上用开花结果的养分去一点一点地回馈它、影响它。这就需要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的共同努力、共同呵护与共同进步。





法学教育如何培养人

长宁区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刘彬华抛出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谈判断力》一书中提出的经典隐喻,设想作为父母亲,在仅有一个橘子的情况下,如何给正在争抢的两个孩子分橘子?在多数人第一反应是一人分一半的“正确答案”情况下,刘彬华继续提出一个情境,哥哥分走一半,吃完橘子,扔掉橘皮;但弟弟要使用橘皮烤蛋糕,扔掉了橘肉,留下了橘皮……一半的资源浪费了,公平原则——这个一跨进法学校门,学生们就反复牢记的民法基本原则,似乎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



刘彬华继续分享了一起看似简单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买家,依据房屋买卖合同要求被告继续履行合同并进行过户和交房,但被告抗辩双方没有真实的买卖合同的意思,只是当时欠了原告的钱做了一份“假”的买卖合同。从双方证据来看,原告有双方签字的买卖合同并有支付房款的凭证,但是被告并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据。依照证据规则判定,支持原告诉请的概率非常大。老审判长分别前往原、被告所在居委会进行了调查,甚至骑着自行车到涉案房屋周围绕了好几圈,并且绘制了各种到达涉案房屋的路线图……最后这个案例,审判长以双方没有真实的买卖合同意思表示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因是,开庭时审判长询问了原告上门看房的过程和交通方式,原告陈述漏洞百出。借这个故事,告诉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性的知识也不容忽视。

像刘彬华一样,演说者们从自身经验出发,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的思考和反思。我校法律学院民商法专业大四学生袁铭蔚以模拟法庭比赛的亲历者身份,讲述了法学教育中以问题出发为导向的倒逼式学习可能是这种仿真训练更为重要的价值。



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我校兼职硕士生导师周子简分享了坚持证据思维,还受害人一份公平正义的经历。独立办案不久后,周子简接到了一起案情简单的抢劫案,大约清晨5点多,嫌疑人对一名女子进行了抢劫,在路人帮助人下嫌疑人被抓获。尽管有被害人验伤记录和照片,但十年前清晨5点的街头,没有监控缺乏直接的证据印证,且嫌疑人始终否认抢劫过程中实施暴力,被抢财物也没有达到抢夺罪的犯罪额度,面临着无法定性抢劫,可能要释放嫌疑人的局面。周子简没有轻言放弃,通过下班后沿着街区一家家单位一遍遍走访,终于找到一个保安提到的一个参与追逐嫌疑人的女子,辗转反复周子简终于找到那名目击证人,并成功通过公安做了证言和辨认。靠着这份关键证言,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四年半。庭审结束后,目击证人前往外地打工,从此失去联系。



周子简认为,证据思维成为校验合法性、分析证明力、评判证据体系的最好语言。在法学教育中更好地引入证据思维,重视司法实践,追求公平正义,使社会更加稳定有序、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是法律人的共同追求。

“代理诉讼,审查合同,裁判案件,化解纠纷,优秀的判决书和代理意见……这些能体现法学功底,但也不能完全代表法学功底。”在我校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韩强教授看来,理论和实践是法学领域的一体两面,就如同常规的法学教育要将法学理论引向法律实践一样,实践课程也必须将法律实践回归法学理论。法学院的核心任务在于理论学习和学术训练,无论怎么强调都是不为过的。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陈振宇认为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法律职业技能包括案情分析和概括能力、法律检索和理解能力、判决查询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检察官助理李捷分享中表示,法律知识的门槛越来越低,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未来,一名优秀的法律人需要培养更高更广的视野,更精细化、纵深化的探索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一百多年前,就在“加法”(PLUS)演说会华政专场的所在地——40号楼小礼堂,孙中山先生发表了“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演说。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育和法学实践教育的关系。近年来,我校发挥政法院校学科优势,立足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需求,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培养既博又专、越博越专的复合型、高素质法治人才。而此次围绕“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主题的直播视频+线下演说会也是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融合的一次成功创举。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陆卫民说,这场聚焦“法学教育”的PLUS演说会是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沟通和对话的一次富有意义的实践。对于司法机关来说,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法律实务人才是我们共同的课题。我们通过举办演说会这种形式,架构法学理论同司法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交流合作,让实务部门与高校在培养法律高等人才中形成合力。培养更多更好的法治人才是我们队伍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发展法治事业的使命和责任。PLUS演说会是一个传播思想的平台,也是一个展示智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了法官、检察官、学者的良好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学识、专业和情怀。期望PLUS演说会继续前行,越办越好。

我校党委书记曹文泽表示,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新时期的法治人才培养,高校应立足“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和实践探索,既要在与实务部门良性互动中提升学生法治实践能力,更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高云微

相关话题/法学 法律 微信 图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