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孙立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5、郭星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36、阿赫叶则尔:《我们的历史:俄罗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哲学译丛”1993年第3、4 期。
37、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2年。
38、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案:此书目仅供参考,阅读书目不限,完全可以依照以往基础和兴趣,在课程范围中广泛阅读自选书籍。
填写人: 马自毅 审核人:
课程编号:S0102020601056 课程名称:近代上海公共领域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Study on the Public Sphere of Modern
学分:2 总学时:40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系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设计,旨在运用公共领域理论的一些相关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在社会与国家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内,通过对近代上海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运作机制以及主要功能的考察,以期从一个向度揭示近代上海在社会维度上的自主化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所谓公共领域,是指介于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自主性社会领域。自维新运动开始,随着报刊、学会等公共传媒的兴起以及公众舆论的萌生,上海的公共领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制度性支撑,呈现出若干“现代性”特征。20世纪初年,上海公共领域全面勃兴,并在国家行政框架之外或其边缘,依靠非官方的民间力量,逐渐建构起一套相对独立的规制化的整合机制。这套机制的有效运作,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社会的自主化发展,对于市民阶级的形成、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以及现代民族主义的觉醒等均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民主宪政体制作基础,上海的公共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既难以平息其内部的种种“异端”诉求,也难以摆脱来自国家权力的侵蚀,因而在外界政治风云激烈变幻之际便不可避免地发生某种转折和畸变。这也就意味着公共领域不可能进一步“制度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本课程的讲授,不采取面面俱到之法,而是针对提高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的需要,采取整体透视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较为全面地了解公共领域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公共领域内部构造、运行机制与外在功能的一般特质,揭示公共领域发展对近代上海都市社会的影响,以此再现上海城市在社会维度上自主性发展的水平,进而自下而上地梳理上海地区的社会与国家关系,说明这一关系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所具有的类型学意义。
本课程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学生在学习时,首先应掌握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上海城市史的基本线索,对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大势以及近代上海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些基本了解。同时,由于本课程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近十多年来关注的一些重要理论课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应选择相关的理论著作、学术专著和论文进行阅读,以把握本学科的某些前沿动态,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以拓深对某些专题的认识或思考。特别是目前学术界评价不一、争议交大的疑难问题,要多看、多想、多比较,逐步从复杂的头绪中理出线索,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敏锐性。对近代上海史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不断积累问题意识,收集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尝试性的研究,撰写一些心得或小论文,以提高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撰写小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中国历史通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研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邓正来、[英]J. C. 亚力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5、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朱英:《转型时期的国家与社会--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桑兵:《清末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1年版。
11、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5年版。
1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3、 [德]J.哈贝马斯著、梁光严译:《关于公共领域问题问答》,《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4、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4月号,总第40期。
15、[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邓正来译:《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4卷,总第5期。
16、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9、朱英:《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7、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8、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总第五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