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科建設要傳承中華文明。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綜合性積澱,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傳承性。金融事業發展、金融學科建設離不開傳統文化。文化賦予金融學科以靈魂,增強金融學科對本國金融實踐的解釋性。中華傳統文化燦爛多姿,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儒家文化來講,它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做人要以德為中心、以誠信為本,要求人們“厚德載物”“格物致知”。具體到金融學科建設和金融領域,人與人之間的金融關系要以誠信為基礎﹔厚德載物意味著人要有擔當,而要有擔當就必須認識客觀事物即“格物致知”。所以,儒家文化中的誠信為本、“厚德載物”、“格物致知”等都是金融事業發展和金融學科建設的根基。金融學研究必須建立在這樣的根基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金融學科建設。
金融學科建設要與時俱進。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金融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結構及運行規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當代,金融業產出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成為主體,這種狀態還將繼續和擴大﹔財富已經超出物質資料和產品范圍,金融資產成為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財富分配中舉足輕重﹔市場結構更加復雜,金融商品交易佔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在國際市場上,金融商品交易已超過實物商品交易,是價格波動和風險積聚的前沿領域﹔金融在為居民和企業服務中,不僅發揮貨幣結算和資金融通作用,而且發揮信息提供、信用保障以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方興未艾,催生了多種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創新。這些情況表明,需要重新認識和評價金融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前瞻性地把握金融業發展方向。作為認識、解釋、指導金融發展的金融學,自然需要根據實踐發展變化,改造甚至重建學科體系。
金融學科建設要與大國地位相稱。我國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在促進金融發展、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以及維護世界經濟穩定方面,負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這在金融領域集中表現為,在建立和健全國際金融組織、推動國際貨幣資本正常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應適時提出自己的主張、方案、措施,具有一定話語權。在這方面,不僅需要頂層設計、政策導向、輿論支持,而且需要加強專題研究和學科建設。學科建設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目前,金融學學術研究聯系中國實際不夠,缺乏前瞻性、戰略性研究,不是因為缺乏能力,而是因為對中國實際重視不夠。一些人總覺得西方的才是先進的,但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隻能成為人家的小跟班。所以說,金融學科建設要注重傳承中華文明,要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
最后,金融學學科建設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隻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才能多元包容、交流互鑒﹔隻有多元包容、交流互鑒,學科才能繁榮發展。隻有學術環境寬鬆,才能解放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作者為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人民日报3月2日19版刊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3/04/nbs.D110000renmrb_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