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客户端为了更好了解这些专家学者,更好传递他们的真知灼见,今日起特别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川观·影响者》,敬请关注。
文/川观君
2月9日,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这个转型经济及增长领域的专家,对“经济新常态”下四川转型发展会献上什么良策?
张宗益教授提出:再怎么重视创新创业也不过分!
大家·观点
大学教育中,我们要淡化权威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思维上更多元一些,让学生敢想、敢干,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创造性、创业热情、勇敢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谁创业都差不多,那个时候创业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如果说要创新驱动,创新创业,大学生这个群体就无比重要,因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与训练的人群,可能在商业模式上做一些创新,但是真正要在技术上有颠覆性、市场上有引领性的创新,更多还是要靠广大的草根年轻大学生群体,以及有特殊专长的知识性群体。
--------------------------------------------------------
川观君:请问该怎么看待“新常态”?
张宗益:现在大家说的新常态,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发展依赖的旧常态已经无路可走了。中国经济传统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出口都出现了若干新的情况,如果还想依靠它们实现高速增长,都不可能了。
首先说投资,过去若干年全国平均大致是25%,去年尽管各地都想加大投资,最后也只达到15.7%。有专家认为在新常态下,合理的投资估计就是11%。因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大致占50-60%,投资的下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除了投资因素影响外,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低一些。因为以前我们是把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原来在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成为有效劳动力,经济自然要增长。第二个原因,城市里一般是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而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效率一定高于他们在农村的效率。所以,把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经济增长快很正常。但是未来,我们是要把建筑业、制造业的人转移到服务业,而服务业的生产率只是制造业、建筑业的50-70%,所以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要往下走。
再说投资本身。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有钱投向哪里?习总书记曾几次讲话都谈到过剩产能的问题。现在如果投资,产品有销路,投下去,能够拉动经济。如果形成过剩产能,当年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就会变成不良资产。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投资重点,但是2009年经济危机后,特别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很大,未来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何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去挖掘。所以,今后投资投向什么方向,怎么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还有消费,从2002年-2012年,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的分配比例从62%降到52%,政府收入从18%上升到了24%,企业收入从20%上升到了23%。进一步,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在居民收入中,62%属于最富有的20%的家庭。上面两个结构关系都不利于扩大消费。有消费愿望的人能力不足,有消费能力的人愿望不强。“八项规定”出台后,客观上政府和企业消费也在大幅度降低。所以,总体来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尽管逐年在加大,但消费对经济的进一步的更大的拉动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于收入分配的逐步调整到位。
最后说净出口,在全球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过去三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均是负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长期保持在5%以内。所以,我说要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传统的三驾马车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只能转变方式,转换思路,卧薪尝胆,开辟新模式新道路。
川观君:既然如此,如何突围?
张宗益: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依靠创新创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走出去”扩展市场。我个人觉得,当下不管怎么样强调创新创业都不为过,而且只有在创新创业上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国经济未来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继续走现在的发展道路,要不无路可走就停下来,要不就走回头路。还有就是创新创业开辟新路,所以说当前创新创业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个校友,是一个银行行长,他告诉我,去年是他当行长十几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他说2009金融危机的时候,都没这么艰难,起码那个时候他心里是有底的,但去年他这个行长心里是没底的。我给他说,你可能还有几年艰难日子要过,因为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尤其是转型成功有赖于解决好一些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模仿、跟随式的发展,相对比较容易。但现在我们自己很多产业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原来那些招数现在不管用了,你得自己创新、出新招。但出的新招,哪有“剑磨两下就锋利的”?甚至有时候得磨几年、十年、二十年才有效果。
转型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个阵痛期。但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充满希望,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我们有全世界最勤奋的人民,全世界最高效的政府,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我们已经有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秀的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只要方向正确,一定能够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川观君:对四川创新创业有哪些建议?
张宗益:四川、成都对创新企业团队和个人已经有很好的支持政策了,但这还不够,还特别需要为创业建立一大批专业性的中介结构,并给与这类中介机构特殊的优惠政策,让它们尽快发展形成规模。比如说,有人持有一项技术,想创业,但需要大量资金。在他与市场、他与资金等创业资源之间,需要有非常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做很多协调、沟通的事情。但这些专业机构,怎么建立起来?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发挥作用,政府主导,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让创业者、中介机构、投资者按照市场规则分工合作、协同创业。
大学教育中,我们要淡化权威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思维上更多元一些,让学生敢想、敢干,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创造性、创业热情、勇敢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谁创业都差不多,那个时候创业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如果说要创新驱动,创新创业,大学生这个群体就无比重要,因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与训练的人群,可能在商业模式上做一些创新,但是真正要在技术上有颠覆性、市场上有引领性的创新,更多还是要靠广大的草根年轻大学生群体,以及有特殊专长的知识性群体。
对成功的企业家们而言,以前挣钱的那些套路今后可能都不管用了。现在要以“清零”的心态,把自己重新定位成一个“成都漂”的创业者。
新常态,就必须得有新的思维,新的模式,重新开始,二次创业。另外,成功的企业家们还应该树立国际视野,勇敢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创业。世界上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的产品、产能都有巨大的需求,对外投资也正在成为外经外贸新的重要模式,企业家们应该走出国门去挖掘市场“金矿”。
最后我想说,四川省、成都市可以围绕“一路一带”,及我省的省、市国际友好城市,选择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建立“四川省对外投资政策与服务体系”,除政府政策与服务外,给予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建立一批市场导向的对外投资服务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为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先期培训,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提供有针对性的经济、金融、法律等坚强支持。
本文执笔:吴璟 制图:瞿洋
原文链接:http://sichuan.scol.com.cn/dwzw/20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