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东北大学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杨丹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20-03-22


姓名: 杨 丹
工作单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称: 副教授
学历: 工学博士
办公地点: 信息学馆505
电子邮箱: yangdan@mail.neu.edu.cn
联系电话: **


杨丹,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营口人。2009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0-2012年在东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成绩优秀;2013.7-2014.7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东北大学Intel FPGA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分会委员、辽宁省红外光电材料及微纳器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工作期间一直主讲“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专业课程,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科学项目1项。近5年来一直从事生物阻抗检测及成像的研究工作,已经研制开发了适合脑组织的磁感应断层成像方法及其采用的设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25篇,SCI /EI/ISTP检索30余篇。













2006/03-2009/01,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生物信息技术),工学博士。

2002/09-2005/03,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工学硕士。

1998/09-2002/07,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9/01-至今,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任教师。

2013/08-2014/08,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Lab for Advanced Sensing, Computation & Control,访问学者。

2010/06-2012/12,东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导师:王国仁教授。











本科生: 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 5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 48学时;《电子技术》 88学时。
专业选修课:《集成电路测试与验证》(双语) 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
研究生:
专业选修课:《集成电路测试与验证》(双语)32学时。

近5年教学获奖及活动



 指导学生

1、2019年获批启动第十三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两项:
(1)“基于电磁感应的血流量监测技术研究”,成员:卢毅、王维铎、谢胜伍,国家级;
(2)“电磁波传播效应对磁感应成像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成员:乔辉、刘恩齐,省级;
2、2017年指导第十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多场耦合的阻抗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成员:郝浦光、胡飞、潘能鑫,省级;


 专业与课程建设

1、杨丹,信息学院专业课 “先锋课堂” 暨 “课程思政” 教育教学改革,《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立项。
2、2015年东北大学学科代表,参加 “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电子线路研究会”暨“东北地区高校EDA/SOPC研究会”教学研讨会,并做口头报告。
3、2015年暑期,获东北大学首批国际暑期课程批准(当年本学院获批3项),邀请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的 Weihua Sheng教授进行 “移动机器人导论”的讲授。

 出版教材

杨丹,赵海滨,龙哲等. 《MATLAB图像处理实例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7-01,70万。












硕士研究生招生

招生专业:
控制工程、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方向:
1)多场耦合(电场、磁场)的检测测量技术及应用;
2)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3)光纤传感技术在信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技能要求
1)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Matlab软件的使用;Python、C/C++等编程语言;
2)硬件:模拟电路测试、上位机软件LabVIEW、FPGA/CPLD硬件电路设计;

团队成员:
毕业生:
任梦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0)
研二:
刘晏君、庞举明
研一
田文旭、刘国如、芦甜


本实验室为每位学生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及平台,欢迎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加入!












近期项目
2020/01--2021/12:*****机器博弈算法研究,中央基础科研业务费国防重大,2020GFZD008,在研,主持

2017/01--2019/12:生物组织中电磁波走时机理及断层成像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在研,主持;


2016/01--2017/12: 基于电磁波走时的生物阻抗断层成像关键技术研究,中央高校基础科研种子基金,N,在研,主持;

2014/01--2015/12: 面向人体活动情境的BCG信号监测及应用研究,中央高校基础科研种子基金,结题,N




2015/01--2016/12: 锦州城市光伏逆变装置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合作,结题,主持,60万

社会兼职



2019/11-至今:中国电气工程学会生物电工分委会,委员。
2019/04--至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分会,委员。
2015/07--至今: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会员。












2019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大连青年论坛,中国大连,2019.08
2019年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中国,张家口,口头报告,2019.07。
2019年6月,31th CCDC,中国(南昌),口头报告,分会主席。
2019年4月11-14日,参加太湖(马山)生命与健康论坛医学人工智能分论坛,无锡;
2018年7月30日,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东北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2018年3月23日,指导郝浦光、胡飞、潘能鑫三名本科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题目:多场耦合的阻抗测方法实验研究;
2018年03月,数字电子技术,授课专业 电气1601-1602;
2017年12月15-16日,参加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发展前沿高峰论坛,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17年11月01日,参加东北大学信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获二等奖(排序第三)
2017年10月,模拟电子技术,授课专业 电气1601-1602;
2017年09月,控制工程专业 硕士生任梦成加入课题组,应届(考研分数395),研究方向:面向医用读片机器人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应用研究;
2017年08月,参加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担任生物电工技术分会场主持,并做口头报告;
2017年08月,受聘担任1601电子科学专业班导师。













姓名: 杨 丹
工作单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称: 副教授
学历: 工学博士
办公地点: 信息学馆505
电子邮箱: yangdan@mail.neu.edu.cn
联系电话: **


杨丹,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营口人。2009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10-2012年在东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成绩优秀;2013.7-2014.7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东北大学Intel FPGA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分会委员、辽宁省红外光电材料及微纳器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工作期间一直主讲“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专业课程,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科学项目1项。近5年来一直从事生物阻抗检测及成像的研究工作,已经研制开发了适合脑组织的磁感应断层成像方法及其采用的设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25篇,SCI /EI/ISTP检索30余篇。













Dan Yang received the B.S. and M.S. degre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EU), Shenyang, China, in 2002 and 2005, respectively, and the Ph. D. degree in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control engineering in NEU,2009.From 2009 to 2012, she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with the Computer and Science Engineering in NEU. From 2013 July to 2014 July, s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sponsored by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with the School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Stillwater. She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in NEU. She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research projects with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Her current research includes wearable computing, physiological signa detection, and biological electromagnetic systems.Email:yangdan@mail.neu.edu.cn, Wechat:squashyd.








相关话题/东北大学 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