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开始前,本次讲座主持人、博士生导师张学昕教授介绍了迟子建及其作品。他认为迟子建是东北杰出的作家,她的作品是一部百年东北史,其中充满了个性、灵性和自信。
讲座从迟子建讲述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开始,迟子建认为,小说创作要求人们具有虚构的能力,虚构是“小说家进入小说的一把金钥匙”。虚构为人们重现了无人记载的历史和神话的细节,小说作为一种艺术,需要把握虚构的尺度。这种尺度的把握与作家的情感、看待现实与历史的广度以及洞察心灵世界的深度有很大关系。随后,迟子建通过讲述个人的写作经历,讲解了如何把握小说虚构的尺度。小说《那丢失的》是迟子建在大学毕业当天对宿舍残存的生活印记产生感慨后,稍加虚构创作出来的。从那以后,她逐渐找到了文学的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的配方。文学配方关乎一个作家的气度、心灵、成长经历以及生长的土地,应该是不断改良更新的。
迟子建以《亲亲土豆》《
世界文学教研室傅星寰教授表示:“迟子建老师的作品里有大情怀,她的悲伤是克制的却令人感动的,她是天赋型的作家。”文学院院长张庆利教授表示:“迟子建老师是有文学天赋,又能够刻苦钻研的人,小说的配方是‘发现和心灵’,小说的秘方是‘情感’。”整场讲座气氛热烈,近三小时的时间里,迟子建与师生们热情互动,共话文学真谛,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